國家天文臺等在宇宙大爆炸鋰豐度問題研究中獲進展

2020-12-19 中國科學院

  215日,美國天文學會在其研究亮點官網AAS NOVAResearch highlights from the journals of the American Astronomical Society)上介紹了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何建軍(原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現為客座研究員)及其合作者關於宇宙大爆炸鋰豐度問題的研究成果

  該成果發表在國際天體物理期刊《天體物理學快報》上(Hou, S. Q., He, J. J., Parikh, A., Kahl, D., Bertulani, C. A., Kajino, T., Mathews, G. J., Zhao, G., ApJ, 2017, 834, 165 NON-EXTENSIVE STATISTICS TO THE COSMOLOGICAL LITHIUM PROBLEM)。這項研究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大科學裝置前沿研究」重點專項的支持。

  1946年,喬治·伽莫夫(G. Gamow)首次提出了宇宙大爆炸理論。目前,它已成為廣為人們接受的宇宙學標準模型。原初大爆炸核合成(Big-Bang Nucleosynthesis,簡稱BBN)始於宇宙大爆炸約3分鐘之後,隨著擴張著的宇宙溫度和密度的逐漸降低,核反應約一個小時後熄滅,該原初核合成過程結束。該原初BBN過程產生的大部分是氫(1H,約佔75%)和氦(4He,約佔25%),還有幾種少量的輕核素,即2H(通常稱之為氘D),3He7Li,而其他的核素含量微乎其微。這些遺蹟為人們研究早期的宇宙提供了獨一無二的窗口。

   1967年,R. WagonerW.A. Fowler1983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和F. Hoyle三人首次計算了原初核合成過程。目前,利用標準BBN理論結合威爾金森微波各向異性探測器(Wilkinson Microwave Anisotropy Probe,簡稱WMAP)精確的宇宙重子密度結果可以對原初輕核的豐度做出嚴格的預言。其中D4He的天文觀測結果和理論預言符合得很好,但是,BBN+WMAP預言的原初7Li豐度要比觀測的大3~4這種在4~5σ置信度區間的不匹配(或差異),被稱之為宇宙鋰問題。

  當前,宇宙鋰問題仍然是核天體領域非常重要的一個疑難問題。在過去的十幾年裡,人們做了很多嘗試,但是傳統的核物理都未能在標準的大爆炸模型下解決該問題。近日,何建軍聯合國內外核物理和天體物理學家通過研究粒子速度分布的變化對核合成的影響,提出了一種解決宇宙鋰問題的新思路和方法。

  核天體物理反應率是由能量依賴的核反應截面與經典的粒子麥克斯韋-玻爾茲曼速度分布(簡稱MB分布)的卷積計算得到的。可以看出經典粒子MB分布是核天體物理模型重要輸入量(核反應率)計算的基礎。眾所周知,粒子MB分布在上世紀50年代就被實驗所證實了,但是當時的實驗溫度都不超過1000 K。人們自然會產生一個疑問:在宇宙大爆炸如此高溫(約109 K),碰撞(包括核反應)如此頻繁的複雜環境下,經典粒子MB分布(基於理想氣體的概念)是否仍然成立呢?科研人員從該角度出發,利用非廣延統計代替經典的玻爾茲曼-吉布斯統計來描述原初等離子體的粒子分布,即用非廣延Tsallis分布來代替經典的麥克斯韋-玻爾茲曼(MB)分布來研究大爆炸核合成。Tsallis分布通過引入非廣延參數q來描述,當q趨近於1, 該分布簡化為經典的MB分布。粒子分布的改變會引起反應率的變化,進而能夠對原初核合成產生影響。研究人員發現,當非廣延參數q的值在1.069≤q≤1.082範圍內就可以成功解決宇宙鋰問題。當然,大爆炸原初核合成極高溫環境下粒子的實際速度分布規律還需要實驗的進一步驗證。

    報導連結

相關焦點

  • 類太陽恆星中鋰的秘密:毀滅亦有新生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趙剛研究員和Kumar博士領導的國際團隊,利用我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郭守敬望遠鏡(LAMOST)光譜數據及國際GALAH巡天數據發現類太陽恆星經過氦閃後普遍可以產生鋰元素,該發現解開了上述謎題。2020年7月6日,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知名天文期刊《自然·天文》(Nature Astronomy)。
  • 宇宙大爆炸之前沒有時間,空間的概念嗎?
    時間和空間是在一瞬間突然產生的,因此,不要問大爆炸之前發生了什麼,未曾有過「大爆炸之前」這樣的時期。 為什麼說宇宙是在一次大爆炸中創生的?其直接證據來自三方面的觀察結果:第一,也是最直接的,宇宙現在還在膨脹;第二,宇宙中處處瀰漫著熱輻射,它是宇宙大爆炸時產生原始熾熱火球暗淡下去的餘輝;第三,天文學家觀測到的宇宙化學元素可以描繪宇宙從產生到發展的軌跡。物質的存在,就是空間,因為一定有「東西」佔用了「地方」!物質的運動,就是時間,因為一定有了存在狀態的不斷變化,也就是說存在的狀態不再是某一時刻的唯一靜止,而是有了「動感」!
  • 宇宙中擁有高達75%的氫元素豐度,氫元素是怎麼來的?
    氫元素和氦元素是宇宙中豐度最高的兩種元素,其他元素佔比不到1%,其中氫元素就佔了大約75%;按照宇宙大爆炸理論的說法,宇宙中的氫元素和氦元素,是大爆炸開始10秒後大量形成的。太陽有45.7億年的歷史,在這期間,太陽中的氫元素進行核聚變反應,生成了氦元素,並釋放大量能量;目前太陽的元素中,氫元素質量大約是71%,氦元素質量大約是27%,其他元素大約2%。既然我們宇宙中,有如此多的氫元素,那麼這些氫元素是怎麼來的呢?
  • 宇宙學家是如何看待「大爆炸宇宙模型」與「穩恆態宇宙模型」的?
    我們可以有兩個選擇:可以選擇「大爆炸宇宙模型」,它要求宇宙有一個創生的時刻,它的過去和未來有著天壤之別,有著有限的歷史和未來,當然我們也可以選擇「穩恆態宇宙模型」,它有著永恆的歷史和未來。並且有連續的物質產生,「大爆炸宇宙模型」可以解釋氫和氦的豐度,而「穩恆態宇宙模型」更容易被人們接受,它本質上卻回到了永恆宇宙的保守觀點。
  • 在地底一千多米,探索宇宙的最初時刻
    這一新的測量結果讓許多相關領域的研究人員都欣喜若狂,因為他們確認的是被稱為大爆炸核合成(Big Bang nucleosynthesis,簡稱BBN)的一系列核反應中最不確定的一個因素。研究結果被刊登在了近期的《自然》雜誌上。 BBN始於大爆炸後一秒,它是在宇宙形成的最初幾分鐘內產生了第一批輕元素的一系列核反應。
  • 給恆星做「心電圖」,國際天文團隊揭秘富鋰巨星真相
    鋰元素是宇宙中最早產生的元素之一,但它在多種天體中的含量均與理論預測存在較大的差異。鋰元素在恆星中的起源與演化一直困擾著天文學家,例如,宇宙中有一種被稱為富鋰巨星的天體,它們鋰元素的含量超過恆星演化理論值的上千倍。針對這些天體中的鋰是如何產生的,天文學家一直在努力尋找答案。
  • 宇宙起源於宇宙大爆炸,無窮小的奇點為何會爆炸出如此浩瀚的宇宙?
    我們生活在地球上,地球又是廣闊宇宙中的一員,但對於宇宙我們了解的知之甚少,關於宇宙的起源,至今還沒有誰能準確地解釋,只能說宇宙起源是一個極其複雜的問題,宇宙是一個物質世界,處於不斷的運動和發展中。目前最主流的理論是宇宙來自大爆炸,但為什麼能爆炸出這麼大的宇宙呢?
  • 富鋰巨星高壽幾何?恆星「心電圖」揭曉答案
    喻京川繪圖  鋰元素在恆星中的起源與演化一直困擾著天文學家。  來自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等國內外單位的研究人員,藉助我國重大基礎科技設施LAMOST巡天數據和美國克卜勒太空望遠鏡的星震數據,通過監聽恆星的「心跳」,發現絕大多數富鋰巨星其實比之前認為的更「老」一些,它們都是紅團簇星,而不是傳統上所認為的紅巨星。
  • 我們身體中的這種微量元素,竟來自於宇宙大爆炸?
    別看我的兒子只有2歲,可是他身體裡的這些元素,其實已經在宇宙的時空裡穿越了百億年的時間。是不是覺得我在講一個科幻小說?恆星產生了所有元素故事要從上個世紀40年代開始講起,那時候的人們只知道大爆炸產生了氫、氦和鋰,對於其他元素從何而來一無所知。
  • 罕見的大爆炸化石——宇宙時間膠囊!
    所以探究氣體雲,有助於了解宇宙和恆星的演化奧秘。 科學家們預計在宇宙黑暗的溝渠中會遇到許多奇怪的東西:暗物質颶風、尖叫的星雲和吞噬彼此的食人星系,這些在我們這個奇異的宇宙中都是司空見慣的。然而,有一件事是天文愛好者通常不希望看到的,那就是未開發的「房地產」。
  • 探秘宇宙早期的星系形成與演化 中科大再獲突破
    人民網北京10月12日電 (張歌)據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官網消息,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王俊賢發起組織的 「宇宙再電離時期的萊曼阿爾法星系」 (英文縮寫LAGER)研究項目在宇宙黑暗時代星系觀測研究領域再獲突破性進展,該項目由中國、美國、智利三國天文學家共同參加。
  • 新發現認為類太陽恆星普遍可產生鋰元素
    新華社北京7月7日電(記者董瑞豐)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趙剛團隊及國際合作者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類太陽恆星普遍可以產生鋰元素。相關論文6日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自然·天文》。在手機、平板電腦等產品電池中常見的鋰,是目前已知在宇宙大爆炸中最早產生的元素之一。對鋰元素的研究是宇宙和恆星演化的重要課題。儘管鋰元素誕生很早,但天文學家曾認為,它會在恆星中逐漸消失。例如,太陽和地球中所有元素的組成都相似,且被認為是幾乎同時形成,但太陽中的鋰含量卻比地球中的鋰含量低100倍。
  • 超高解析度超高定標精度光譜技術研究獲進展---中國科學院
    超高解析度超高定標精度光譜技術研究取得進展 2020-12-21 國家天文臺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天文光子學團隊在超高分辨超高定標精度光譜技術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 納米矽、鈦酸鋰、鈉離子…我國鋰電研究進展碩果纍纍
    打開APP 納米矽、鈦酸鋰、鈉離子…我國鋰電研究進展碩果纍纍 綜合報導 發表於 2020-12-10 09:34:23 然而,矽負極在鋰化/去鋰化過程中涉及巨大的體積變化,導致其循環穩定性較差,並且太弱而無法承受電極製造的壓力,制約了矽基負極的實際應用。   80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陳立泉是中國鋰電產業的奠基人,1996年,他帶領科研團隊在國內率先研製出鋰離子電池,率先解決了國內鋰離子電池規模化生產的科學技術與工程問題,實現了國內鋰離子電池的產業化。
  • 宇宙原初氣體可能無法有效形成恆星
    橘黃色-白色區域是類銀河系在圖上的分布,七個綠色的球代表論文中兩個星系七個恆星形成區在該圖的分布。最右邊的雙向箭頭長度代表了恆星形成率10倍的變化(圖由施勇製作和提供)。 130億年前的早期宇宙, 氣體由氫和氦兩種元素組成,沒有或只含有少量的更重元素(天文上統稱為金屬元素)。
  • 【科學】宇宙何時誕生?宇宙因何誕生?揭開宇宙誕生的謎題
    「宇宙大爆炸」理論雛形在20世紀40年代由物理學家伽莫夫等人提出,用以理解宇宙中的輕元素豐度。剛被提出時,它還叫「原初核合成理論」,當時的英國物理學家霍伊爾並不是很認同該理論,霍伊爾在BBC電臺的一次採訪中笑稱該理論把宇宙的演變說得像是一次「大爆炸」,而正是由於他那次的腦洞大開,「宇宙大爆炸」的名字便沿用至今。
  • 在宇宙中,是有機物佔比大,還是無機物佔比大?
    在全宇宙,是有機物佔比大,還是無機物佔比大?這其實不應該是個問題,而是一個很明確的事實,只是有人提出來了,我就看看能不能從根本上來回答這個問題。不管在地球,還是整個宇宙,有機物只是零頭的零頭的零頭,有機物是偶態,無機物才是常態。
  • 宇宙在膨脹,人們是怎麼發現的?|宇宙學漫談
    例如我們實驗中可以用中子轟擊4He得到5He,但是5He很快衰變回到4He。可以生成8Be,但會不穩定裂變為兩個4He。這意味著大爆炸只能生成從氫到氦的輕元素,然後就結束了。實際上,以氦為基礎進一步生成的是7Li,它的豐度也與目前觀測結果相符。但是7Li豐度太低,無法產生進一步核聚變。當宇宙膨脹溫度繼續下降,粒子動能不足以克服原子核的庫倫勢壘,熱核反應就停止了。
  • 這種「化石」純氫氣雲是宇宙大爆炸的時間膠囊?
    然而,有一件事是天文愛好者通常不希望看到的,那就是未開發的「房地產」。最近,在夏威夷休眠火山莫納克亞(Mauna Kea volcano)的凱克天文臺(W.M. Keck Observatory)工作的天文學家們第三次認為,他們找到了一個巨大的星際氣體雲,在宇宙數十億年的演化過程中,這個氣體雲似乎一直沒有受到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