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清歷史小能手,本文為百家號「明清歷史小能手」創作整理,轉載請註明來源於百家號:明清歷史小能手。
張愛玲的母親走了之後,父親這邊的家很快又變回了天津的老樣子:花園洋房,狗,一堆的僕人,一個吸鴉片的父親,沒有母親。
時間仍一如既往地靜靜地溜走。她住在學校裡,繼續上著小學。每逢節假日,都會有家裡派來的司機來接她。在學校讀書的時候,小愛玲繼續學習鋼琴,還請了一位白俄老師授課,每周一次。但父親認為學費太貴,每次她向他要錢交學費時,父親總是一拖再拖,遲遲不肯給。可憐的愛玲"立在煙鋪跟前,許久,許久,得不到回答"。鋼琴課也就此斷了。
1934年,張愛玲從黃氏小學畢業,進入了有五十年歷史的聖瑪麗亞女校。此時的她不再是從前那個懵懂無知的小女孩了,一片新的天地在她面前展開。和一切剛剛走上人生之路的少女一樣,她開始設想著自己的未來:中學畢業後就到英國去讀大學,學畫卡通畫片,儘可能地把中國畫的畫風介紹到美國去,要比林語堂還出風頭,穿最別致的衣服,週遊全世界,在上海擁有自己的寓所,過一種"乾脆利落的生活"。
顯然,張愛玲的這些理想受著她母親歐式生活方式的影響。然而,這種理想還未及實行,家中又發生了一起"結結實實的,真的"事件--父親又結婚了。可以說,這件事預示著張愛玲整個少年時期陰鬱記憶的開始,也正一點一滴地磨去她原本對家的熱愛,最終導致了她的第一次出逃,並漸趨獨立面對外面的社會,真正的"赤裸裸地站在天底下了"。
父親迎娶的是孫用蕃,即孫寶琦的第七個女兒。孫氏一系也是顯貴人家。孫用蕃的父親孫寶琦,1901年出任法國大臣,1903年又兼任西班牙國大臣。在法期間,他還暗中協助孫中山從事海外革命活動。因而進入了民國時期,他仍能夠繼續在新政府裡任職。北洋政府期間,他曾先後擔任過外交總長和國務總理的職位。
孫寶琦,除了正室外還有4個妾,一共有24個子女,在女兒中,孫用蕃排行老七,當時已經36歲了,同時也是陸小曼的閨中密友。據說十分精明能幹,善於交際和處理家務。如此看來,她嫁給財勢漸弱的張廷重,和她的兄弟姐妹比起來,似乎有點"下嫁"的意思,其實這位老小姐早染上了阿芙蓉癖(抽鴉片),而這一點是張愛玲的父親所不知道的。
1934年的夏天,張愛玲父親在禮查飯店進行訂婚儀式,半年之後在華安大樓舉行了婚禮。張愛玲和表姊們一起參加了這次婚禮。那一年,她14歲。這是一個非常敏感的年齡,然而在整場婚禮上她都一直沉默著,面對父親鬧哄哄的喜事,她沒有喜,也沒有憂。對未來的生活,此時的她是否已預知到某種陰影正悄然靠近呢?成年後的張愛玲在《私語》中揭示了她的這種隱憂。
"我父親要結婚了。姑姑初次告訴我這消息,是在夏夜的小陽臺上。我哭了,因為看過太多的關於後母的小說,萬沒想到會應在我身上。我只有一個迫切的感覺:無論如何不能讓這件事發生。如果那女人就在眼前,伏在鐵欄杆上,我必定把她從陽臺上推下去,一了百了。"
不幸被她言中。由於這位後母的出現,或者說因為她所起到的作用,張愛玲日後的這段生活開始嵌進更深而終身無法癒合的傷口,在反抗這創傷衝擊的掙紮下,曾經的那段橙紅色的童年時代、充滿優裕感傷的少年時代,一同成為了遙遠的記憶。她開始面對自己應承擔的責任,開始像大人那樣思考。
後母進門後,對住房十分不滿意,總覺得現在住的洋房太狹窄,不夠氣派,因而要求搬家。此時在張愛玲的二伯父的名下,正好有一棟別墅空下來,一家人就搬了進去。別墅原本是李鴻章送給女兒的陪嫁,李菊耦還在世的時候,張愛玲的二伯父、父親還有姑姑都住在那裡。等祖母去世後,子女們分了家產,別墅歸於二伯父名下。在她父親謀得天津的職務遷居之後,她的二伯父覺得住在這樣大的別墅裡太過奢侈,也搬了出去,一直把房子租了出去。
這棟別墅位於麥德赫司脫路與麥根路的交界處,挨著蘇州河,能夠望見河對面的閘北區。別墅是在清末民初時建的,仿歐式建築。房間很多而且進深很大,後院還留有一圈房子供僕人居住,算起來總共有二十多間。一般而言,像這樣大的房子,人口眾多的大家庭來住才划算,但張愛玲一家總共只有4個人而已,而且房租昂貴,他們根本沒必要租住在這樣寬闊豪華的房子裡,可她的後母堅決不住那棟康樂村的房子。那裡離她的舅舅家太近,而且後母一點也不喜歡她和弟弟總去舅舅家玩,凡是和張愛玲的母親有關的事物,這位後母都不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