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北京市交通委和北京市衛健委獲悉,為保障民眾生命安全,完善軌道交通急救設備配置,健全突發事件應急救治機制,10月27日,北京市啟動軌道交通車站配置自動體外除顫儀(簡稱AED)工作。2022年底,北京市所有軌道交通車站將實現AED設備全覆蓋,一線站務人員培訓取證率達80%以上。
據介紹,本次AED設備安裝工作按照「試點先行,分步推進」的原則,以每站1臺AED設備的配置標準,分三階段有序實施:
2020年底前,完成地鐵1號線、2號線、13號線、4號線、大興線、大興機場線、燕房線等7條線路104座車站的AED配置工作;
2021年底前,完成地鐵5號線、6號線、7號線、8號線、9號線、10號線、首都機場線、八通線、14號線、16號線等10條線路229座車站的AED配置工作,實現設備覆蓋率達84%;
2022年底前,完成地鐵15號線、昌平線、亦莊線、房山線、S1線剩餘5條線路65座車站的AED配置工作,實現我市軌道交通路網地鐵車站的AED全覆蓋。
2020至2022年新開通線路將同步配置AED設備。同時,同步開展AED專業技能培訓、應急急救宣傳等工作,2022年底前,實現一線站務人員培訓取證率達80%以上。
據悉,AED是一種能夠自動識別異常心律並給予電擊除顫的急救設備,搶救心跳驟停患者的成功率遠高於徒手心肺復甦。其最大特點是使用者無需具備專業背景,在接受一定時間的培訓後,操作者即可使用該「救命神器」。如果在公共場所發生心臟驟停危及生命事件時,在救命的「黃金四分鐘」內,正確使用AED和實施心肺復甦,能極大地提高院前急救效果,達到挽救生命、減輕傷害的目的。
責任編輯:施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