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安全之道,貴族之禮——海貝1903禮儀12課 Class10

2021-02-14 泰晤士英國教育專家

貴族精神要求每一位貴族都要重視人生安全,「君子不立危牆之下」,無論東方還是西方,貴族們都知道生命可貴,安全第一,所以學習安全禮儀是貴族們不可或缺的課程。但是無論是否是千金之軀,都應該注意培養安全意識。

英國泰晤士教育集團為其量身定製的專屬課程「 海貝1903角色禮儀12課 」到本期已經是第十節課。本期的主題是「安全禮儀之小警察」。

孩子們年齡尚小,暫時還不能有很好的判斷能力與自控能力,特有的年齡階段特徵也傾向於蹦跳型,平常磕磕碰碰都是在所難免的,所以從小培養孩子的安全意識是很有必要的。

我們選取了生活常見的幾個場景,比如識別紅綠燈,安全過馬路,進出電梯要禮貌,不要在電梯裡蹦跳打鬧,上下扶手電梯要注意方向,靠右站等。

同時,除了公共場所安全意識,我們也需要提高自我保護意識,比如陌生人給糖果不能接受,陌生人要單獨接觸也要拒絕等。

本期課程的活動內容,是讓孩子們扮演小警察,親身體會交通規則等一系列安全常識,在提升安全禮儀的同時,加強孩子們的安全防範意識。

有些孩子在家長的教育下,孩子們都已經了解一些交通規則方面的安全常識,但在老師的講解下,他們還是聽得很認真。

(孩子們都很認真地聽講)

基本規則和安全常識介紹完以後,「小小警察」活動就開始了。

幾乎每個孩子都有當警察的夢想,即使沒有見過警察的樣子,但是在馬路上看到交警叔叔帥氣的制服、挺拔的身姿,依舊會產生憧憬和嚮往。

本期課程除了教導孩子們安全禮儀以外,還旨在培養孩子們的安全意識。生活中有太多東西容易傷害到孩子,因此提高孩子們對危險情況的辨識度就顯得尤為重要。

希望各位家長在家中也可以將安全防範意識灌輸給孩子,積極引導複習,從小培養寶貝們的良好習慣,讓行為覺醒,讓孩子在安全放心的環境中茁壯成長。

相關焦點

  • 千金之子,坐不垂堂 | 尊卑有序 | 投鼠忌器
    一切的一切,都源自於二十多年前的那場白登之圍。當年,劉邦在匈奴人那裡吃了癟。為了抒發胸中的憤懣,他半路上拐到趙國,把女婿張敖臭罵了一頓,給這個可憐的孩子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心理陰影(參見《貫高保王 |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 捷足先登》一節)。一年後,當劉邦再次路過趙國的時候,張敖學乖了。
  • 我與海貝共成長——海貝中英文學校1903校區舉行第五屆學生自主管理委員會交接儀式
    海貝中英文學校1903校區第五屆學生自主管理委員會競聘歷時一個多月,於近日落下帷幕。
  • 中國人陪客之禮之道
    但是,陪客人吃飯,就得講「禮」用「道」了。中國不是「禮儀之邦」嗎?我們吃飯時,特別是陪客人吃飯時注意什麼「禮」呢?首先是講坐次。最重要的客人一般安排在北向東邊,而主人陪坐在主賓的右手邊。依次坐下。開席前要進行進食禮儀,賓先主後說一些互相激勵祝福的話,然後再行祭食禮儀,報答天地供養之恩,報答先祖不忘本,比如飲酒前倒一點到地上就是這個意思。熟食製品,主人先嘗,以確認食物口感與安全。水果之類則尊者先食,就是老人。少者不可搶先。宴席上,出於禮貌,客人往往克制飲食,這時主人就應該主動禮讓勸食。宴席將近結束,主人不結先吃完撇下客人,要等客人食畢才能停筷。
  • 昆明海貝公園1903園正式開園 - 中國在線
    8月31日上午,海貝中英文幼兒園在昆明公園1903生活區舉辦新園的開園慶典,該園是海貝教育發展的第6所幼兒園,當天正值開放日活動,前來參觀、諮詢的市民絡繹不絕。海貝公園1903園是一所迪士尼風格幼兒園,加上輕鬆的音樂、精心的布置,充滿了通話的氣息。
  • 『2·3』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2·3』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 中國古代禮儀制度歷史之:嘉禮
    而宋代則有了「相親」(亦稱相媳婦)之禮。常有男方的家長和其子,以及親屬在酒樓,或直接到女方家,與女方家長及其女兒相聚一堂。如相中,則在女子頭上插一金釵,稱為「插釵」。相不中,則送給女子二匹彩緞,稱為「壓驚」。到親迎時,新娘由乘車改為乘轎,稱為「坐花轎」。並有鼓樂手一同前往,吹吹打打,增添了不少喜慶的氣氛。
  • 「一獻之禮」與「九獻之禮」:談談周代敬酒時的饗禮之儀
    這段文字告訴我們,禮的制定是為了防患於未然,酒禮的制定就是先王為了阻止貴族們因為飲酒無度而增加獄訟之禍,節制貴族們的違禮行為。而飲酒饗宴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合歡」,即君臣盡歡而已。根據《周禮·秋官·大行人》的記載,饗禮之儀最高者為九獻,最低者為壹獻之禮。
  • 不知禮,無以立——禮儀成就君子之道
    國際禮儀顧問、香港首間專業禮儀培訓學校KEEPINTRAINING創辦人兼總監、被媒體封為「社交之王」的梁迦傑博士稱:「禮儀,它學而不盡!」  梁博士從小就接受家裡嚴格的禮儀和素養訓練,嚴格的家教令他對禮儀有著獨一無二的認識和體會,曾於世界多個國家進修,關於禮儀課題的研究早已成為梁博士生命的一部份。
  • 海貝1400名師生「西餐課」上學禮儀
    新聞速讀 左手拿叉,右手持刀,海貝中英文小學的孩子們正在飽嘗一頓豐盛的西餐,同時,學習用餐禮儀,培養優雅習慣。  「孩子們請把你們的餐具擺放整齊,今天,我們有美味可口的義大利通心粉,」午餐時分,海貝中英文小學一年級(5)班班主任李雯霞在介紹著當日菜品。這是本學期開始,海貝中英文小學禮儀教育課程中的一幕。
  • 中國古代禮儀制度歷史之:吉禮
    他們認為自然界中的一切神靈都主宰著人世間的一切,所以祭祀鬼神也直接關係到國家的命運安危,因此視之為「國之大事」,而將吉禮列在「五禮」之首。根據吉禮的規定,祭祀的對象可分為兩大類:一是神,這是指人們想像中的存在於自然界的神。
  •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點擊上方藍色字體加關注原文子曰:「道(同導)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同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對於百姓這個層面來說,「德」意味著做人做事的原則;而「禮」並不是禮節、禮貌,它是宗法制度,是有階級差異的,守「禮」的前提是各守本分,互不侵擾,和諧共處。如果能過做到夫子所說,那麼百姓就會從思想意識上明是非,而從行為上就會守規矩了,這時,人的思想和行為就會統一了。
  • 婚禮之禮
    說起婚禮之禮,人們印象最深的是彩禮和賀禮。而在閩北各地區,除此之外,結婚時還有諸多禮儀,涉及物什果品,牲畜肉禽。彩禮單之禮 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訂下婚約後,媒人讓女方開出禮單。禮單項目繁多,第一項就是彩禮,錢財多少一般量入而定。第二項禮餅,也叫龍鳳餅、新娘餅,視親戚多少來計算,每位來參加婚宴的親人至少要給兩塊禮餅帶回。
  • 一起閱讀‖《論語》: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10、《論語》: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11、《論語》: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12、《論語》:禮之用,和為貴13、《論語》:信近於義,言可復也14、《論語》:君子食無求飽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 古代的尊師重道之禮
    我國古代也形成了一套學生尊師的禮則。學生入學,先要行拜師禮。釋菜,是拜師禮中的持有禮儀,學生把菜作賀禮獻給老師.表示自己的卑下恭謙及誠心學習的心意。古代的各種贄見禮多逐漸消失,尊師的釋菜禮則一直流傳下來。
  • 傳承千年的壓歲之禮,郵儲有「禮」了!
    壓歲禮儀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最早的「壓歲禮」源於漢代皇宮貴族,是長輩為孩子壓歲祈福特製的一種壓歲錢,但並不作流通使用。到了明清時期,壓歲錢不再是皇宮貴族的專享,民間開始普及。《紅樓夢》第五十三回記載,除夕之夜祭祖後,賈母歸了正座,賈敬、賈赦等領了諸子弟給她行禮,受禮完成後,又「散壓歲錢、荷包、金銀錁等物。」
  • 高考必背文化常識之風俗禮儀
    古代貴族男子的字前常加伯(孟)、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後面加「父」或「甫」字表示男性,構成男子字的全稱,如伯禽父、仲尼父、叔興父等。【十二生肖】又稱屬相。古代術數家拿十二種動物來配十二地支,子為鼠,醜為牛,寅為虎,卯為兔,辰為龍,巳為蛇,午為馬,未為羊,申為猴,酉為雞,戌為狗,亥為豬。
  • 「禮儀之城」清遠 校園實踐齊當「禮儀小天使」
    2016年9月12日,學生代表在禮儀示範基地揭幕儀式上表演手語舞《禮》。「這六冊教材相當於是學校禮儀文化教育的基礎,我們利用每周班會課的一部分時間組織學生來學習,讓學生初步了解怎樣來尊老愛幼,怎樣禮貌待人,怎樣禮待自然、禮待社會,懂得在學校、在家裡、在社會應該怎樣做,最後把這些禮儀運用到生活實踐中去。」江仿燕說。
  • 【孔子箴言故事】仁政德治——道之以德,齊之以禮
    《論語·為政》記孔子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是說只是用政令來誘導人,使用刑罰來整治他們,人們只能暫時免於罪過,但無廉恥之心。
  • 「禮以順天,天之道也」,春秋時期,禮儀達到了怎樣一種境界?
    鄭公子忽先婚配後祭祖違背婚娶之禮,陳針子認為這是欺騙其祖先,不可稱為夫婦,預言他將無後於鄭,公子忽雖然後來即位為鄭昭公,但不久即為高渠彌所殺。僖公十一年:天王使召武公、內史過賜晉侯命。受玉惰。過歸,告王曰:「晉侯其無後乎!王賜之命,而惰於受瑞,先自棄也已,其何繼之有?禮,國之幹也;敬,禮之輿也。不敬,則禮不行;禮不行,則上下昏,何以長世?」
  • 子思論君臣之道
    《禮記·檀弓》裡有這樣一段文字,是子思(孔子之孫)在回答魯穆公的疑問時,闡述了君臣之道。原文如下——穆公問於子思曰:「為舊君反服,古與?」子思曰:「古之君子,進人以禮,退人以禮,故有舊君反服之禮也;今之君子,進人若將加諸膝,退人若將隊諸淵,毋為戎首,不亦善乎!又何反服之禮之有?」魯穆公問子思:「已經依靠新君的臣子為舊君服喪,這是不是古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