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來源:首條財經
2019年11月,和泰人壽總經理李玉泉曾言:真正做保險的,未來之路或者春天已經來了。
沒想到,春天沒來,疫情先行。
最新數據顯示,今年2月,A股五家保險公司保費收入皆明顯下滑,合計保費收入1435.39億元,環比大跌72.8%。
2月初,中國銀保監會人身險部、財產險部、中介部分別下發文件,要求從業機構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嚴禁從業人員聚集和客戶集中拜訪;嚴禁舉行晨會、夕會、演說會、宣講會、培訓、推介會等聚集性活動。同時強調,不得設定硬性面拜任務和業績指標。
由此,短期衝擊不斷避免。
從中國人壽、新華保險、人保壽險、太保壽險、平安人壽公布的數據看,2月份分別攬得保費345億元、88.56億元、77.9億元、147.8億元、319.2億元,環比下滑82.2%、71.2%、77.4%、71.6%、69.4%。
萬聯證券研報認為,1月下旬以來,因新冠疫情爆發,壽險公司線下展業暫停,2月依然受阻,個險渠道代理人拜訪客戶頻次和活動率降至冰點,且銀行網點客戶稀少。導致新業務增長低於預期。
於是,線上渠道成為傳統機構發力重點。眾多網際網路保險,站上風口。如泰康在線前兩月保費收入20.40億元,同比增長272.5%。追平2019年1-7月保費規模。眾安在線前兩月保費收入約25.65億元,同比增長55.17%。
專家指出,疫情期間,添置保障成為不少國人最實用的「剛需」。而網際網路保險產品,有著門檻低、條款簡單、購買方便等獨特屬性。雙重因素疊加,讓其站上風口。
開門「不紅」
遺憾的是,火熱行情中,也有掉隊者。比如以網銷壽險領先示人的國華人壽。
公開信息顯示,國華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2007年。截至2018年12月,公司總資產逾1700億元,形成了以銀行保險、網際網路為業務主渠道,其他業務渠道作為補充的差異化經營格局。是國內率先進入網絡平臺,實現跨渠道合作,業內領先的網銷壽險公司。2019年,在開展網際網路人身保險業務的公司中,國華人壽以累計379.8億元規模保費位列首位,佔比20.4%。2019年8月,國華人壽母公司天茂集團發布公告,決定吸收合併國華人壽股份,啟動整體上市步驟。
據天茂集團披露,2020年1-2月期,控股子公司國華人壽累計原保險保費收入約91.40億元,同比下滑37.53%。
一直以來,第一季度是否「開門紅」,影響企業全年保費收入走向。
國華人壽也不例外。
年報顯示,國華人壽2018年1~2月原保費收入220.37億元,佔全年保費收入的63.83%。
2019年,國華人壽2019年1-2月收入約146.3億元,較上年同比下降33.6%,佔全年總原保費收入的38.9%。
連續兩年「開門紅」遭遇挫折,這顯然不是一個好信號。
對此,國華人壽向首條財經表示:2020 年開年以來,為進一步加強轉型要求,公司持續優化業務結構,主動壓縮 5 年期業務供給,引導高價值業務發展。同時,調整業務節奏,避免業務過度集中於年初,淡化「開門紅」概念,均衡全年營銷布局。此外,受疫情影響,整體社會公眾活動量降低,對行業經營及整體社會都帶來一定程度的影響。上述元素共同造成我司原保費收入出現一定程度下降。
客觀而言,一方面「開門紅」期間市場競爭激烈,成本考慮不容忽視;另一方面,國華人壽推出的產品多為長期儲蓄產品和保障型產品,這也是回歸保障的切實體現。
但值得商榷的是,離開了「開門紅」這一刺激營銷期,國華人壽的全年業績又將如何呢?
業績考量,償付能力充足率下降
往期表現看,身披網銷領先、衝擊第六家上市險企光環的國華人壽業績並不盡人意。
至2018年12月31日,國華人壽營收300億元,同比2017年的528.94億元,下滑40%;實現淨利20.55億元,同比下滑24.81%。
2018年,在轉型壓力下,國華人壽選擇階段性投放萬能險產品,規模保費574.04億元,同比增長17.33%;但整體原保險保費收入345.25億元,同比減少25.16%。
據中國經濟網統計,2018年7月、8月、9月、10月、11月和12月其原保險保費收入分別為7.62億元、7.84億元、8.42億元、5.77億元、13.16億元和11.65億元,同比分別下滑50.29%、62.78%、65.34%、71.59%、43.94%和18.07%。
2019年,整體態勢也不樂觀。雖然全年累計原保險保費收入約375.80億元,同比增長8.85%。但分季度看仍有待考量。
據其3季度償付能力報告顯示,2019年前三季度保險業務收入分別為190.84億元、76.05億元、65.98億元,相對應的淨利分別為6.11億元、7.68億元、1.96億元。
相比2019年一季度,國華人壽二季度保險業務收入環比下降60%,三季度環比再降13%。
從淨利看,二季度淨利環比增長26%,三季度環比下降74%。
另一方面,償付能力也徘徊在監管紅線附近。
根據2018年國華人壽償付能力報告,截至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季度,國華人壽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分別為115.6%、125.73%、122.69%和128.20%,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分別為107.54%、116.95%、131.28%和118.24%,距離監管紅線並不遠。
償付能力報告顯示,2018年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國華人壽監管評級均為B類。
所謂償付能力,是指保險公司履行賠償或給付責任的能力,是衡量其經營的穩健性和可持續性的重要指標。根據最新的《保險公司償付能力管理規定(徵求意見稿)》,保險公司償付能力達標必須同時滿足以下三個條件:一是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不低於50%;二是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不低於100%;三是風險綜合評級不低於B級。
相比而言,2019年國華人壽上述數據出現較大改善。數據顯示,國華人壽2019年前三季度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分別為151.16%、127.75%、126.37%,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分別為158.49%、135.09%、133.99%。
不過,逐季不斷下滑的態勢,也不免讓人擔憂。
值得注意的是,在2019年上半年壽險公司償付能力的榜單上,國華人壽位列83家壽險的71位。
三年虧
幾家歡喜,幾家愁。
反觀和泰人壽,償付能力排名11,綜合償付能力充足度、核心償付能力充裕度為414.68%。風險綜合評級為A,答卷亮眼了許多。
而在最新公布的第四季度排行榜中,其位列12位,兩指標為280%。
公開信息顯示,和泰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和泰人壽」)成立於2017年1月24日,由中信國安有限公司、北京居然之家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深圳市金世紀工程實業有限公司等8家企業發起設立,註冊資本金15億元人民幣。堅持網際網路與傳統渠道雙輪驅動,致力於打造「網際網路優勢明顯,價值創造能力突出的創新型壽險公司」。
不過,細觀這位行業新兵,也有自身煩惱。
數據顯示,和泰人壽2019年四個季度的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均分別為461.74%、414.68%、404.37%、280.32%。
連續出現下滑態勢,特別是第四季度降幅較大,環比下降124.05個百分點。
有業內人士指出,在滿足監管要求的前提下,償付能力並非越高越好。過高的償付能力充足率往往意味較多資本閒置,未用於支撐公司業務發展,資本效率較低。一些剛成立的保險公司、或是產品競爭力不強的公司,保險產品銷量還不多,所要承擔的賠付金額少,償付能力的數據也可能會較高。隨著公司各項業務拓展及機構發展,均會回歸到目標償付能力水平均值。
那麼,和泰人壽的變化情況是否也因於此呢?
業績質量答卷
單從業績看,似乎有些失望。
數據顯示,和泰人壽2019年四季度保險業務收入3.84億元,淨利-1.26億元,虧損同比擴大127.17%。2019年全年累計淨虧損額1.2億元,虧損同比擴大54.42%。
值得說明的是,2017年和2018年,和泰人壽分別淨虧損1.34億元、0.78億元。
專家表示:經營虧損對新成立的險企來說本無可厚非,但虧損原因究竟是因業務擴張的需求因素,還是理賠率過高,又或因浪費管理成本所致,這是必須要知道的。如是因業務發展需要,保險責任準備金的提存較多、技術及人才投入較高等財務性虧損,就不必過分擔心,後期成本攤薄後,自然會進入盈利期。
對此,和泰人壽向首條財經表示,2019年四季度虧損1.26億元,主要是兩方面的原因。一是公司第四季度實現規模保費6.2億元,相比前三個季度成倍增加,相應的手續費等也成倍增加;二是包括IT研發費用、審計費用等相當部分費用項目集中在第四季度確認,使得當季度的管理費用有較大幅度的增加。從整個保險市場的情況來看,新近成立的壽險公司普遍處於虧損狀態,這符合壽險公司經營前6-9年處於虧損期的基本規律。在同期成立的保險公司中,我公司在整體財務虧損上一直處於較低的水平。
從業績看,2017年、2018年、2019年和泰人壽保險業務收入分別為1.53億元、6.6億元、10.6億元,增勢明顯。
換言之,無論賠付能力下滑、還是淨利虧損,都與和泰人壽業務擴張不無關係,對於一家保險新兵,這不全是一件壞事。
不過,如上述專家所言,除了擴張規模,還要看理賠率、管理成本,以此判斷業績成色。防風險能力更是一家保險公司的核心值標。簡言之,業務擴張不但要有速度,更要有質量。
遺憾的是,和泰人壽的質量答卷並不亮眼。
首先是退保金的逐年增長。年報數據顯示,2017年和泰人壽退保金為59.48萬元,2018年為719.8萬元,同比增幅達1110.15%。另外,該公司2017年賠付支出為37.1萬元,2018年這一數據為425.38萬元,漲幅達1046.58%;2017年手續費及佣金支出為433.02萬元,2018年這一數據為2322.96萬元,漲幅達436.46%。
40%股權質押
煩心事,不止於此。
作為一家成立3年的初創型公司,和泰人壽的股權已遭大面積質押或凍結狀態。2019年四季度償付能力報告顯示,和泰人壽目前共有60000萬股股權被質押,佔和泰人壽全部股權的40%。
具體來看,中信國安有限公司向外質押、凍結了全部所持和泰人壽20%的股權;欒川縣金興礦業有限責任公司向外質押了全部所持和泰人壽14%的股權;秦皇島煜明房地產集團有限公司、深圳市合豐泰科技有限公司分別向外質押和質押、凍結了和泰人壽4500萬股股權,合計佔其全部股權的6%。
上海對外經貿大學保險法講師王鵬鵬曾表示:「股東出質融資對於保險公司來並沒有直接的影響,只有當股東無法按照約定償還融資貸款時,債權人才有可能對出質的股權進行處置。但是,若保險公司的股權被債權人處置,此時就會對保險公司的經營造成影響。」
聚焦和泰人壽,或也不排除類似可能性。比如中信國安有限公司,母公司中信國安集團超千億負債,讓其資金鍊危機一再發酵,後續影響值得關注。
相似問題,國華人壽也存在。在國華人壽的7家股東中,海南凱益實業有限公司所持國華人壽7.29億股股權、上海博永倫科技有限公司所持的6.74億股股權,都是部分質押狀態。
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中國銀保監會下發的《開展銀行保險機構股權和關聯交易專項整治工作的通知》顯示,「保險公司是否存在股權質押、凍結比例過高」是重點排查的問題之一。
由此可見,保險公司股權質押風險已引起監管層注意。
和泰人壽向首條財經表示,和泰人壽由八家股東發起設立,股份比較分散,少數股東所持公司股份質押或凍結不會對公司的經營造成影響。」
股東加持VS自身突破
一定意義上說,和泰人壽的樂觀態度,是有底氣支撐的。
畢竟,股東方能量深厚。
和泰人壽總經理李玉泉曾表示,騰訊作為和泰人壽重要股東,我們充分依靠其客戶資源優勢發展業務,利用其大數據和科技優勢控制承保風險,利用其科技優勢來開展線上理賠服務。中信國安是和泰人壽另外一個重要股東,我們擬充分利用中信國安社區,及其線上線下綜合服務,為其客戶提供相關保險服務。例如,在北京有很多國安社區網點和養老驛站,我們可以為其客戶和家屬提供養老保險和全面的保險服務。」
作為一家行業新兵,可以說和泰人壽擁有得天獨厚的線上線下融合資源。
然也不乏質疑聲音。
有業內人士指出,網際網路渠道更適合賣車險、意外險等產品標準化程度高的產品。壽險產品保費較高,條款複雜,一份保單又貫穿了客戶全生命周期的服務,無論是消費習慣還是產品屬性,人們對網際網路渠道購買壽險產品還缺乏信任。
同時,另一棵大樹中信國安也陷入麻煩、自顧不暇。以中信國安社區為例,近年來業務發展頻頻受阻,表現可謂一地雞毛。早在2019年就陷入大規模關店、裁員的困境之中。2019年8月6日,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朝陽分局,以「通過登記的住所或者經營場所無法聯繫」的理由,將國安社區公司列入「經營異常名錄」。
以此來看,和泰人壽如想困境逆襲,還要有更多的自身突破。
客觀而言,和泰人壽短短三年,獲得十萬客戶的信任,在前期業務中,股東騰訊的品牌加持不容小視;同時,「客戶優先」的理念也深深影響了公司的方方面面。
這些優勢積累,是其突破發展的根基。
據悉,和泰人壽未來發展戰略規劃,將堅持網際網路業務與線下業務「雙輪驅動戰略」,也將逐步進行全國性分支機構的戰略性布局,努力實現線上、線下業務的協同發展。
和泰人壽總經理李玉泉曾表示,「我們將自身定位為網際網路優勢明顯、價值創造能力突出的創新型壽險公司。」
但從渠道佔比看,其網際網路保險渠道仍有待成長。2018年年報顯示,和泰人壽原保費收入居前5位的保險產品保費收入共計6.55億元,佔其總保費收入的62%。其中,4種產品主要的銷售渠道為銀保渠道。
頻頻罰單VS上市之路
再來看衝刺上市的國華人壽,看點也是頻頻。
2019年12月11日晚間,天茂集團公告稱,控股子公司國華人壽擬與公司第一大股東——新理益集團共同發起設立國華興益保險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籌)。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天茂集團正推進吸收合併控股子公司國華人壽交易案。股份吸收合併完成後,國華人壽將整體登陸A股市場,成為A股第六家上市險企,也是首家在國內上市的中小型保險公司。
2月18日,天茂集團披露了合併國華人壽並募集資金的重大資產重組事項進展。
不難發現,資本動作,是國華人壽2020年的一大看點。
不過,上市這碗飯雖然光鮮,也並不好吃。翻雨覆雨的資本圈,是一把雙刃劍,更是一顆價值試金石。可釋放激發企業的成長性,也可放大其漏洞及衍生風險。
一句話,打鐵還需自身硬。
有專家指出,過去幾年,險資在籌集資金的過程中,很多企業運用了股權質押、收益互換、兩融、資管計劃等槓桿工具,可隨著監管層監管力度和處罰力度的加大,均面臨著如何「遵規守紀」壓力。比如,在二級市場上,要高扛價值投資、長期投資和穩健投資的大旗,很多險資在資金方面都面臨著較大壓力。
2020年1月份,國華人壽一連收到9張行政處罰決定書,共計罰款103.5萬元。而2019年國華人壽因編制提供虛假資料、未在猶豫期內完成回訪被天津監管局罰款13萬元,且相關4名負責人被警告並罰款5萬元。
此外,國華人壽備案產品也因漏洞被頻頻處罰。
2020年1月10日,國華人壽因部分產品條款在表述中關於具有管轄權的法院範圍約定,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關於地域管理的規定不符被點名。
類似問題,在2019年已有發生。因產品材料報送中對象違規,其遭監管三次點名通報。
2019年5月,國華人壽因某醫療保險年齡對應的保證續保費率被監管部門點名。
2019年9月,因部分產品通過電子公文傳輸系統報送產品備案材料不規範;因某重大疾病保險利潤測試假設中前5年退保率達到60%不合理兩項問題,被監管部門點名。
對此,國華人壽向首條財經表示,將在今後的各項業務中引以為戒、舉一反三,進一步加強對省市分支機構的工作指導與監督,加強各分支機構自查工作,對發現的問題及時治理,全面提升公司經營能力。
客觀而言,國華人壽的上述改進有態度、有實操,值得肯定。
更重要的事
放眼金融業,改革開放腳步不斷加快。規範、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已成行業發展的關鍵詞彙。
在強監管、防風險的大勢下,往期規模擴張、粗放經營、追逐短利的野蠻打法已經過時,提質增效、高質量發展成為新周期思考。
無論是為轉虧拼搏的新兵和泰,還是執著上市的老炮國華,如想夢想成真,還需有更重要的產品打磨、風控品控深耕、核心力提升工作要做。
個中取捨,考驗著劉益謙、李玉泉的經管智慧, 首條財經將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