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欣賞#
實際就是同柳的同音留有很大關係,容我慢慢道來:
01柳者:留也。
王維那著名的傳誦千古的《送元二使安西》,當時我還納悶春天那麼多景,為什麼偏要寫」柳色新「,寫春花不香嗎?不過今天是明白了,因為那個柳者意象:留也。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折柳,古人離別時,有折柳枝相贈之風俗。折柳也是一首古代歌曲。最早出現在漢樂府《折楊柳歌辭》第一中。折柳」一詞寓含「惜別懷遠」之意。
我國的古代,親朋好友一旦分離,送行者總要折一枝柳條贈給遠行者。人們離別時折柳相送,在思念親人、懷念故友時也會折柳寄情。
所以很多送別詩才喜歡弄上柳樹來代表依依不捨之意,那自然也要折柳。所以估計那長亭外、古道旁、渡口邊的栽的柳樹就是為這送別準備的,沒事讓送行的人折柳玩。
02下面的詩句就代表了這折柳在古代有多流行:
■這估計是送別高峰,所以他們都擔心折不到柳枝了:
宋代姜白石詩:「別路恐無青柳枝」。明代郭登詩:「年年長自送行人,折盡邊城路旁柳。」清代陳維崧詞:「柳條今剩幾?待折贈。」
■溫庭筠寫了首更絕的折柳送別的:
洛陽愁絕,楊柳花飄雪。
終日行人恣攀折,橋下水流嗚咽。
這柳樹估計有靈,也要哭啊。當然這兒可不是痛惜柳樹的這個意思。因為經這橋上遠行的人絡繹不斷,來這橋上送行的人成群結隊,所以整天都有人折楊柳枝,整天都有人執手嗚咽。
送別的哭聲和橋下的流水聲發生共鳴,那聲音真是撼人心肺。這裡不是直寫離愁,而是側面烘託離愁的氣氛。這兒就交待了春天這是送別的尖峰時間,很多人都喜歡春天離別。
■折柳送君:
楊柳
唐代: 汪遵
亞夫營畔柳濛濛,隋主堤邊四路通。
攀折贈君還有意,翠眉輕嫩怕春風。
■唐代楊巨源寫了個主動讓送他的人折柳:
楊柳 / 和練秀才楊柳
水邊楊柳麴塵絲,立馬煩君折一枝。
惟有春風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偶爾送送好友地也就算了,但是如果送別太頻繁了這柳樹的枝條再多也吃不消啊,比如王之渙就寫了一首詩:
送別
唐代:王之渙
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
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
詩人一看這柳樹最下面容易折的柳條都沒有了,要登高抓樹才能折到,所以只能無奈的說「應為別離多」。
■當然也有痛惜柳樹被「折磨不成樣的」的:
少年遊·參差煙樹灞陵橋
宋代: 柳永
參差煙樹灞陵橋,風物盡前朝。
衰楊古柳,幾經攀折,憔悴楚宮腰。
這柳樹本來已經是老柳樹,這被送別人折得已經越發憔悴了。當然這兒實際是柳永表達的雙關:回首遙望長安、灞橋一帶,參差的柳樹籠罩在迷的煙霧裡。風光和景物還和漢、唐時代一樣。
「衰楊」三句,進一步寫灞橋風物的滄桑之變,既「古」且「衰」的楊柳,幾經攀折,那婀娜多姿的細腰早已憔悴不堪了。時值霜秋,沒有暖意融融的春風,楊柳已經不堪忍受,況復「幾經攀折」,唯有憔悴而已矣!
■當然送別還有引用其它意象的:
比如用傷春惜春來比喻不舍好友離去,感嘆相聚太短暫。長亭外,古道旁那滄桑之意。
03當然柳不只是一個意象還有下面的意象:
柳意象最早出現在《詩經》的《小雅採薇》篇中:「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此後,柳被文人墨客反覆地吟詠,成為古典詩詞的典型意象。
在古代詩人的筆下,即可成為離別情思的代名詞,也可以作為相思愛情信使與襯託。
又可以表現思鄉情結,更可以成為女性身材的比喻和象徵,傳達出詩人的追慕與同情。
■比如這作借柳樹來表達愛情的:
章臺柳·寄柳氏
唐代: 韓翃
章臺柳,章臺柳,昔日青青今在否?
縱使長條似舊垂,也應攀折他人手
詩人借柳樹問:是否還在人世?是否已經嫁人?寫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催人淚下。
■除了」柳者,留也「意象外,古代借物表達的還有下面的意象:
古人常用的意象還有各種花(梅花、菊花、蓮花……)。表現清高的人格。梧桐表現悽涼悲苦、霜風表現衰敗、殘照表現悽清、青天表現壯闊、杜鵑表現悽怨哀傷和鄉愁鄉思。鴻雁表現思鄉懷親和羈旅之悲、秋蟬表現高潔、又有長亭表現送別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