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蘇南通初三男生被同學打死的消息引發網友義憤熱議。
受害人小盛15歲正值花季,是南通市小海中學學生,被同班同學範某(14歲)夥同蔡某(19歲)施暴打死。
而起因還是因為小盛試圖制止一起校園欺凌事件被「引火上身」。犯罪嫌疑人範某、蔡某已經被依法刑事拘留,等待他們的將會是法律的懲戒和一生都無法洗脫的罪名。
儘管有法律追訴,但我想任何一位家長都不會甘心正值花季的少年就這樣離別父母、悲慘夭折,也沒有一個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窮兇極惡的欺凌者乃至社會公敵。緬懷逝者之際,校園欺凌事件值得每一個家長重視和深思。
那麼如何避免孩子在校園被欺凌?如果孩子遭遇欺凌的時候,我們該如何教導孩子正確應對呢?
如果家長能夠提早進行正確疏導,防患於未然,孩子不僅學會更好地保護自己,而且還會藉此學會以同理心更好地處理和解決同學關係問題,從而擁有更主動、更積極的人生。
孫子兵法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我們首先需要從認識校園欺凌的現象與本質開始,再進一步採取針對性的措施,進而培養孩子從根本上扭轉弱勢局面的意識和能力。
一.認識校園欺凌,它離每個孩子並不遠
校園是社會的縮影,是成人世界的映射。孩子不僅帶著原生家庭的各種印記、模式加入學校生活,同時也在不斷地從社會生活中習得各種思維與行為習慣。校園欺凌應該說是世界性難題,在各個國家學校均存在,發生在我國的校園欺凌事件也是層出不窮。
據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2015年針對10個省(區、市)的5864名中小學生調查的數據顯示,偶爾被欺負的學生佔 32.5%,有6.1% 的學生經常被高年級的學生欺負;當自身遭受欺凌時,45%的學生選擇不向老師、家長或警察報告;看到他人遭受欺凌時,有59%的學生選擇不向老師、家長或警察報告。
而南通這位不幸的15歲少年,如果他能及早讓家長、學校了解其遭受校園欺凌的情況,學會借用社會的力量來保護自己的話,我想悲劇不一定會發生。
為什麼會有欺凌行為?
有研究者發現,「落單」是校園欺凌的根源,即孩子進入學校之後接受校規、考試等社會性評價,那些在學習中找不到樂趣、成績差、在生活中找不到價值認同的,生理或心理存有弱勢的孩子就會被其他同學所忽視、孤立甚至排斥,這些「落單」者就容易成為欺凌者和被欺凌者。
誰最容易成為欺凌者?
不合群的「落單」者中,欺凌者往往有著不良的心理特徵,例如極強自尊心、嫉妒心和報復心理,在遇到家庭、學校某些事情的打擊和挫折時不知道該如何對待自己情緒的宣洩,最終選擇了暴力這種方式,通過攻擊尋求維持或恢復自尊。而欺凌行為又讓他們再度陷入「落單」的惡性循環中。其中的一小部分,就會集聚同類,發展成為校園「霸主」,他們以欺凌的行為宣示自己的權威,在小群體內贏得價值認可。
什麼樣的孩子容易成為欺凌者的目標呢?
大部分的「落單」者,就成為校園欺凌的「受害者」,諸如身體肥胖、矮小、過於瘦弱、殘疾、口吃、衛生差等,受到譏笑或歧視,難以被其他同學所認同和接納,容易被排斥在同伴群體之外,從而導致其自卑、敏感、內向的心理特徵,容易成為受欺凌的對象;
另有一些中小學生因為性格懦弱、生性比較膽小、性格孤僻、自信心不足,又對同學的言行過分敏感,也易遭受欺凌。
二.校園欺凌不同於打架,是一種強對弱的不公平對待
美國學者史蒂芬·弗蘭佐認為,攻擊是故意傷害他人的行為,校園欺凌是一種具有特定目標的理性行為,欺凌者「傾向於使用沉著冷靜的先發制人的暴力方式來達到他們的目的」。
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學研究專家宗春山表示:欺凌本質上是權利不對等,欺凌不同於打架,打架多半是勢均力敵,欺凌是強對弱的不公平對待,很可能是一群人對一個人的霸凌。
從兩位專家基於欺凌問題的研究,我們不難看出,校園欺凌現象有這麼幾個特點:
欺凌行為是故意的,不是無意的、不小心的;欺凌行為是有特定目標的,是挑人下手的,不是隨機的;欺凌行為是欺凌者先動手的,並依靠自己絕對的「優勢」實施暴力;欺凌行為是欺軟怕硬的,只對認定為「軟弱」的對象下手;此外,校園欺凌都是中小學生,由於年齡限制有了「保護傘」,其行為有些是囂張狂妄的。
三. 教孩子正確應對校園欺凌
1、善於觀察,君子不立危牆之下
培養孩子善於觀察、自我保護的好習慣,主動去發現哪些同學是脾氣暴躁、沉默寡言、情緒反覆無常的,儘量避免與他們產生身體或者語言上的衝突,採取「敬而遠之」的平常心態與之交往即可。
同時感覺到別人有壓力、憤怒或者受到嘲弄的情況下,一定不要去激惹別人,有選擇的話儘量避開這樣的潛在危險場景,因為很有可能會有施暴行為發生。
如孟子所說:君子不立危牆之下。
2、勇敢的打回去,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如果被欺凌,就勇敢的打回去,要讓欺凌者知道你並不是那麼「好欺負的」。欺凌者雖然有一定的優勢,但其欺負別人的行為總是見不得光的,因此在心理上總會選擇自認為「好欺負」的人下手;而被欺凌者表現出一定的氣勢,並勇敢的反擊,在心理上一定會挫敗欺凌者,即使身體方面吃點虧,也會讓欺凌者覺得你不是那麼「好欺負」的。
但要注意,要做正當防衛,而不是主動攻擊。正如毛主席所講: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3、打不贏就跑,三十六計「走」為上計
遇到實力懸殊的欺凌者,三十六計「走」為上策。欺凌者施暴時總是希望通過自己的暴力行為宣洩自己的情緒和壓力,而一旦遇到打不著的、追不上的人,自然容易氣餒、作罷。而且跑著跑著,自己就變得越來越強大起來了。記得跑向人多的地方,切忌跑向偏僻的地方。
《阿甘正傳》裡的傻孩子阿甘,從小因為智商低和腿腳的殘疾被人欺凌,好夥伴珍妮給他的建議就是:「阿甘,快跑,跑到誰也追不上你」,「阿甘,你若遇上麻煩,不要逞強,你就跑,遠遠跑開」。剛開始阿甘是逃跑,但他跑著跑著,他跑進了校橄欖球隊,再後來跑進了大學,跑得了學位。在越戰戰場上,他仍是牢記珍妮的話,跑回了自己的生命,也跑回榮譽和友情。
學習阿甘,練習跑步,跑著跑著孩子就變得強壯起來了。
4、跑不了就喊,語言威懾欺凌者
欺凌者往往會選擇弱小的人下手,但也會忌憚被大人、老師發現和懲罰,因此施暴後往往會威脅被欺凌者:你要是敢告老師,我……。其實,這正是欺凌者的薄弱點,當跑不了的時候,更當勇敢而堅定的大聲表達自己的態度:「你不要逼我,否則我會告老師的」,「你最好別動我,我認識校長的」,「你敢欺負我,我爸爸一定會找你來算帳的」。讓欺凌者知道自己不會屈從於他,而且你是會拉外援的,他自然就會有所忌憚,進而轉移欺凌目標。
5、沒人來就裝「死」,保護好重要部位
如果身處於勢單力孤的情況,被人拳打腳踢又無力還手的情況下,一定要學會保護自己的重要部位:選擇靠牆的位置,蹲下,雙手抱頭,肘部抵住膝蓋,整個後背死貼牆壁。
同時,儘量保持冷靜,不要激惹欺凌者的情緒,如果持續5分鐘依然沒有停止,那麼最好的方式就是「裝死」:面朝下倒地裝死,儘量屏住呼吸,誰打都不動。
一般校園欺凌以情緒發洩為主,並不會故意致人死地,因此當欺凌者發洩完之後,自然就會罷手。尤其是感覺打「死」人了,欺凌者跑的比誰都快。
6、留存證據,勇敢投訴,借力打力
如果欺凌事實發生,一定要勇敢維權,在第一時間向老師、學校、家長反應欺凌情況,情況嚴重時直接110報警。維權期間面對欺凌者,一定要目光直視、義正言辭地要求欺凌者賠禮道歉、賠償相應損失甚至追究其違法行為責任,學會藉助學校、社會的力量對欺凌者進行打擊震懾。一旦向欺凌者示弱,等待的必將是更頻繁的騷擾和欺凌。
7、整理情緒重建精神力,必要時尋求心理援助
在經歷過欺凌之後,必須要及時關注和疏導孩子的情緒,積極支持孩子客觀理性的看待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欺凌事件,以避免孩子埋下情緒壓抑、孤僻自卑的負面心錨。
當孩子度過情緒難關的時候,可以幫助孩子進一步進行「案情」復盤,和孩子一起分析為什麼會被欺凌,是一方過錯還是雙方過錯,是自己平時太孤單、敏感還是自己不夠強壯?
當孩子能夠自己認識到受欺凌的某種原因之後,就是精神力重建的最好時機,例如可以鼓勵孩子從此發奮學習不再被人看不起,從此加強身體鍛鍊強健體魄,從此待人友善熱情大方認識更多新朋友。
這個階段,必要時可以尋求心理諮詢老師或者專家的幫助。
8、多參加社團活動,結交新朋友,建立自己的聯盟
一個經常活躍於學校社團活動,有著眾多朋友的孩子,自然就擁有調動和影響更多人幫助的力量,而這種力量正是對欺凌者的最好防禦。同時一旦遭遇欺凌,眾多的朋友也會出言、出力威懾欺凌者。
曾有心理學家對208位被欺凌者的追蹤研究發現,其中72%都在兩年內脫離欺凌,而交到新朋友是他們不被欺負的重要原因。
這就是孫子所說的「不戰而屈人之兵」。
9、鍛鍊身體增強體魄,培養一技之長增強自信
經常鍛鍊的孩子才會有爆發力,擁有一技之長更是容易贏得尊重,不論對於性格懦弱、生性比較膽小、性格孤僻、自信心不足的孩子,還是對於肥胖、矮小、瘦弱、殘疾等的孩子,體育鍛鍊是唯一一個普適的提高自信力的方法。
10、增強同理心,積極視角「感化」欺凌者
培養孩子的同理心,從教孩子理解自己的感受開始,在孩子能夠理解他們自己的感受之後,他們就離理解他人的感受近了一步。一旦同理心這個「開關」在孩子心中被激活,將會促使孩子行為發生更加積極正面的變化。
他會看到「欺凌者」的痛苦:你欺負別人,其實你自己也從沒好受過!
他會發現「欺凌者」的優點:往往具有一定社會技能,也有著真性情,在同學中更有號召力和組織力。
同理心是暴力欺凌的心理疫苗。有同理心的孩子,以積極視角來看待眼前的欺凌者和欺凌行為,將更有力量和方法去影響、感化對手;而且這種能力還將幫助孩子在人生道路上創造和改變人際關係,贏得豐盛的人生。
總之,面對校園欺凌,最怕的就是孩子的「軟」,這種軟不是單指身體弱小,更多的是精神軟弱,不敢捍衛自己,不敢表達自己。因此,我們要幫助孩子鼓起強大的精神力,父母要成為孩子堅強的後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