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香港主權由英國移交至中國時,僅有四分之一的香港人會說普通話。如今,二十年後,這一數字幾乎翻了一番。
然而,即使香港人能越來越熟練地用普通話交流,但仍有一部分香港人對說普通話提不起興趣,甚至徹底排斥說普通話。
香港理工大學中文及雙語學系陳瑞端(Chan Shui-duen)教授表示,在她的學生中,說普通幾乎是一個禁忌。「尤其是在年輕人中,他們整體普通話水平在不斷提高,"陳瑞端說。"不過,一部分年輕人只是單純地排斥普通話。」
對很多年輕人而言,排斥普通話是因為他們認為普通話暗示著香港正在不斷被「內地化」,這正是他們不樂見的。
對普通話的社會排斥心理來源於香港人對其中國身份的疑慮,這一現象令香港特區政府和中央政府都十分警惕。
2016年6月,香港大學(University of Hong Kong)的一項年度調查顯示,僅有31%的香港人對其中國國民身份感到自豪,較2015年相比,大幅下降,創造了自1997年該項調查首次發布以來的歷史最低值。
普通話:能向成功的語言?
即便香港人對普通話的憤恨不滿不斷加深,卻也不得不咬牙承認一個事實:全世界說普通話的人數接近10億。在香港,能說一口流利的普通話也許是通往財富和成功之路的關鍵。
在香港,最受歡迎的學校不是用英語教學,就是用普通話教學,沒有一所學校用粵語教學。可是,粵語幾乎是所有香港人的第一語言。
更令人震驚的是,香港頂尖學校教育諮詢機構創始人魯思·本尼(Ruth Benny)表示,99%的客戶,包括香港本地及海外客戶,都更偏向普通話。
魯思·本尼說:「我認為正規教育不大重視粵語。」 她表示,粵語家庭樂於自家孩子在社交中能說流利的粵語,但是,他們更希望孩子學習用標準普通話書面語書寫的中國文學作品。
在香港主權由英國移交至中國二十年後,教育領域對普通話的青睞威脅了粵語的地位,這激起了港民的憤怒和焦慮。港民們擔心香港獨特的文化和身份認同最終會被中國內地同化,甚至一些人質疑粵語以及與其緊密聯繫在一起的香港是否會消失。
語言之爭
在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前,香港大多數學校官方認定英語為教學語言,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也會使用粵語授課。
普通話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引進香港學校,但直到1998年才成為課程大綱的一個核心部分。
粵語VS普通話:誰先出現?
據說粵語源於公元220年漢朝滅亡之後,彼時北方長期戰亂導致難民南逃,與他們隨之南下的還有當時的漢語。
有關普通話的記錄出現時間則晚得多,最早可追溯到14世紀的元朝。1949年,中國共產黨執政後,普通話才在中國普及起來。
香港大學教育學教授謝立文(Brian Tse)說道:「正如當時很多人預料的那樣,香港回歸後,普通話會享有特權地位,從而在香港流行起來」。
1999年,香港教育局就公布了一項長期目標,宣布中文課採取普通話授課方式,取消粵語授課。不過,教育局並未公布達成這一目標的具體時間。大約10年後,作為政府諮詢機構的語言教育及研究常務委員會宣布計劃撥款2600萬美元(合約1.76億人民幣)將漢語課程轉為普通話授課的轉換工作。該委員會稱,四年時間裡,多達160所學校參與這一計劃。
一些關注粵語團體估計,目前香港70%的小學和25%的中學用普通話教授中文。
政府偏袒?
香港政府推行「兩文三語」的語言政策,鼓勵學生使用中文和英文書寫,使用英語、粵語及普通話交流。
不過,任職於多所香港大學的粵語專家羅伯特 ·鮑爾(Robert Bauer)表示,語言教育及研究常務委員會和教育局實質上是在「收買」學校,用普通話替換粵語作為中文課程的教學指導語言。「他們執行的是中央政府的命令。」他說道。「粵語使香港和大陸分隔開,中央政府和香港政府都不樂見這一點。」
支持羅伯特 ·鮑爾觀點的一些人列舉了香港教育局曾在2014年發表的不妥言論。該教育局官方網站詳細地介紹了香港的語言政策,其中指出粵語只是一種「漢語方言,不能算作官方語言」。這激起了香港居民的憤怒;他們認為雖然粵語是漢語的一種形式,但粵語絕不僅是一種方言。教育局被迫道歉並從其網站刪除了以上言論。
語言學專家劉擇明(Lau Chaak-ming)認為,在這種背景下,粵語不僅是存活下來了,而且以一種完全意想不到的方式發展壯大。
大約10年前起,除了標準漢語書面語,粵語白話也開始出現在廣告中,走進了人們的視野。
劉擇明表示,在過去四年裡,這一趨勢迅速形成。他自豪地說道:「我們現在可以用自己的語言填寫表格了」。
此前,廣告和報紙只使用標準的漢語書面語,這方便了會書寫漢語讀者的理解,然而不會說粵語的讀者要理解粵語書面語就要費一番功夫了。
劉擇明認為,粵語書面語的興起源於香港人對自己港人身份認同感的提升,並以此抵制更寬泛的中國人身份認同。
劉擇明和若干志願者正在編纂一部在線粵語字典,以記錄粵語的演化發展。與此同時,粵語專家鮑爾不久將出版一部粵英字典,包括電子版和紙質版。
粵語正在消失?
根據這些語言專家的觀點,粵語並沒有消失。至少現在不會。劉擇明說:「從語言學觀點來看,粵語完全沒有消失的危險。在中國範圍內,相比其它方言,粵語發展勢頭很強勁。」
不過,他和另外一些人擔心的是,隨著普通話在香港的興起,尤其是在越來越多的學校熱衷於把普通話作為教學語言的情況下,長此以往,粵語的發展空間會受限。「現在說粵語、寫粵語成為一種政治行為。」羅伯特·鮑爾說道,「如果目前的趨勢繼續下去,未來香港兒童走在路上就不會用粵語交流了,到時粵語就危險了。」
羅伯特·鮑爾引用了粵語在廣東省的發展歷史,他認為普通話在廣東省的普及非常成功,那裡的孩子現在甚至都不使用粵語了。
陳瑞端對此則更為樂觀。她表示,與之前預測的結果相反,香港主權移交後,粵語保持甚至擴大了其在政治及法律領域的主導地位。
她還表示,粵語從地位低下的方言演變成地位較高且能夠完整發揮一門標準語言作用的語言形式——在漢語中,這是非常獨特且前所未有的。
粵語也許不能完全享有一種民族語言的「威風」,但是,它對生活工作在香港的人們而言,是至關重要且不可或缺的。
作者:Juliana Liu
編譯:
審校:
編輯:翻吧君
英文來源:BBC
註: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與翻吧的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