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粵語和普通話:香港的語言政治化

2022-01-02 翻吧

1997年,香港主權由英國移交至中國時,僅有四分之一的香港人會說普通話。如今,二十年後,這一數字幾乎翻了一番。

 

然而,即使香港人能越來越熟練地用普通話交流,但仍有一部分香港人對說普通話提不起興趣,甚至徹底排斥說普通話。

香港理工大學中文及雙語學系陳瑞端(Chan Shui-duen)教授表示,在她的學生中,說普通幾乎是一個禁忌。「尤其是在年輕人中,他們整體普通話水平在不斷提高,"陳瑞端說。"不過,一部分年輕人只是單純地排斥普通話。」

 

對很多年輕人而言,排斥普通話是因為他們認為普通話暗示著香港正在不斷被「內地化」,這正是他們不樂見的。

 

對普通話的社會排斥心理來源於香港人對其中國身份的疑慮,這一現象令香港特區政府和中央政府都十分警惕。

 

2016年6月,香港大學(University of Hong Kong)的一項年度調查顯示,僅有31%的香港人對其中國國民身份感到自豪,較2015年相比,大幅下降,創造了自1997年該項調查首次發布以來的歷史最低值。


普通話:能向成功的語言?

 

即便香港人對普通話的憤恨不滿不斷加深,卻也不得不咬牙承認一個事實:全世界說普通話的人數接近10億。在香港,能說一口流利的普通話也許是通往財富和成功之路的關鍵。

在香港,最受歡迎的學校不是用英語教學,就是用普通話教學,沒有一所學校用粵語教學。可是,粵語幾乎是所有香港人的第一語言。

 

更令人震驚的是,香港頂尖學校教育諮詢機構創始人魯思·本尼(Ruth Benny)表示,99%的客戶,包括香港本地及海外客戶,都更偏向普通話。

 

魯思·本尼說:「我認為正規教育不大重視粵語。」 她表示,粵語家庭樂於自家孩子在社交中能說流利的粵語,但是,他們更希望孩子學習用標準普通話書面語書寫的中國文學作品。

 

在香港主權由英國移交至中國二十年後,教育領域對普通話的青睞威脅了粵語的地位,這激起了港民的憤怒和焦慮。港民們擔心香港獨特的文化和身份認同最終會被中國內地同化,甚至一些人質疑粵語以及與其緊密聯繫在一起的香港是否會消失。

 

語言之爭

 

在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前,香港大多數學校官方認定英語為教學語言,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也會使用粵語授課。

 

普通話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引進香港學校,但直到1998年才成為課程大綱的一個核心部分。


粵語VS普通話:誰先出現?

 

據說粵語源於公元220年漢朝滅亡之後,彼時北方長期戰亂導致難民南逃,與他們隨之南下的還有當時的漢語。

 

有關普通話的記錄出現時間則晚得多,最早可追溯到14世紀的元朝。1949年,中國共產黨執政後,普通話才在中國普及起來。

 

香港大學教育學教授謝立文(Brian Tse)說道:「正如當時很多人預料的那樣,香港回歸後,普通話會享有特權地位,從而在香港流行起來」。

 

1999年,香港教育局就公布了一項長期目標,宣布中文課採取普通話授課方式,取消粵語授課。不過,教育局並未公布達成這一目標的具體時間。大約10年後,作為政府諮詢機構的語言教育及研究常務委員會宣布計劃撥款2600萬美元(合約1.76億人民幣)將漢語課程轉為普通話授課的轉換工作。該委員會稱,四年時間裡,多達160所學校參與這一計劃。

 

一些關注粵語團體估計,目前香港70%的小學和25%的中學用普通話教授中文。


政府偏袒?

 

香港政府推行「兩文三語」的語言政策,鼓勵學生使用中文和英文書寫,使用英語、粵語及普通話交流。

 

不過,任職於多所香港大學的粵語專家羅伯特 ·鮑爾(Robert Bauer)表示,語言教育及研究常務委員會和教育局實質上是在「收買」學校,用普通話替換粵語作為中文課程的教學指導語言。「他們執行的是中央政府的命令。」他說道。「粵語使香港和大陸分隔開,中央政府和香港政府都不樂見這一點。」

 

支持羅伯特 ·鮑爾觀點的一些人列舉了香港教育局曾在2014年發表的不妥言論。該教育局官方網站詳細地介紹了香港的語言政策,其中指出粵語只是一種「漢語方言,不能算作官方語言」。這激起了香港居民的憤怒;他們認為雖然粵語是漢語的一種形式,但粵語絕不僅是一種方言。教育局被迫道歉並從其網站刪除了以上言論。

語言學專家劉擇明(Lau Chaak-ming)認為,在這種背景下,粵語不僅是存活下來了,而且以一種完全意想不到的方式發展壯大。

 

大約10年前起,除了標準漢語書面語,粵語白話也開始出現在廣告中,走進了人們的視野。

 

劉擇明表示,在過去四年裡,這一趨勢迅速形成。他自豪地說道:「我們現在可以用自己的語言填寫表格了」。

 

此前,廣告和報紙只使用標準的漢語書面語,這方便了會書寫漢語讀者的理解,然而不會說粵語的讀者要理解粵語書面語就要費一番功夫了。

 

劉擇明認為,粵語書面語的興起源於香港人對自己港人身份認同感的提升,並以此抵制更寬泛的中國人身份認同。

 

劉擇明和若干志願者正在編纂一部在線粵語字典,以記錄粵語的演化發展。與此同時,粵語專家鮑爾不久將出版一部粵英字典,包括電子版和紙質版。

 

粵語正在消失?

 

根據這些語言專家的觀點,粵語並沒有消失。至少現在不會。劉擇明說:「從語言學觀點來看,粵語完全沒有消失的危險。在中國範圍內,相比其它方言,粵語發展勢頭很強勁。」

 

不過,他和另外一些人擔心的是,隨著普通話在香港的興起,尤其是在越來越多的學校熱衷於把普通話作為教學語言的情況下,長此以往,粵語的發展空間會受限。「現在說粵語、寫粵語成為一種政治行為。」羅伯特·鮑爾說道,「如果目前的趨勢繼續下去,未來香港兒童走在路上就不會用粵語交流了,到時粵語就危險了。」

 

羅伯特·鮑爾引用了粵語在廣東省的發展歷史,他認為普通話在廣東省的普及非常成功,那裡的孩子現在甚至都不使用粵語了。

 

陳瑞端對此則更為樂觀。她表示,與之前預測的結果相反,香港主權移交後,粵語保持甚至擴大了其在政治及法律領域的主導地位。

 

她還表示,粵語從地位低下的方言演變成地位較高且能夠完整發揮一門標準語言作用的語言形式——在漢語中,這是非常獨特且前所未有的。

 

粵語也許不能完全享有一種民族語言的「威風」,但是,它對生活工作在香港的人們而言,是至關重要且不可或缺的。

作者:Juliana Liu

編譯:

審校:

編輯:翻吧君

英文來源:BBC

註: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與翻吧的立場無關。


相關焦點

  • 英語>粵語>普通話,香港本土派心中的「語言階級」
    西方世界的「英語」最高貴,粵語其次,而普通話最不上檔次。有一個香港白領曾對我叫囂:「普通話是次等語言」。去年中秋,和留港工作的學姐相約酒吧,同行的還有學姐的一位港籍同事。席間,學姐接到上海家中打來的電話,吳儂軟語溫柔好聽。電話掛斷,港籍同事忽然開始感慨:「你們滬語要沒落了,不如我們粵語。你看,就算是在上海,除了你們本地人,誰還說上海話?
  • 聆聽香港聲音:普通話和粵語「雙行線」
    」到「學會說」,本就密不可分的普通話和粵語在當下的香港更是水乳交融,從昔日平行發展,走向日漸交匯的「雙行線」。此外,約1.4%的人以普通話為最常用語言,也高於2001年的0.9%。普通話的普及程度首次超越英語,成為香港的第二大語言。  範陽是第三代港人,畢業於香港大學,現在在一家中資企業。他笑稱,在香港工作,他掌握了三門「絕技」:英語、粵語和普通話。  「我現在說粵語時,會有人跟我說,為什麼你的粵語說得這麼好?」
  • 【文化】美國網友——普通話超過英語成為香港第二語言
    不知道普通話超過英語成為第二語言有什麼大不了的,香港不是早在1997年就從英國回歸大陸了嗎!這件事唯一有意義的不就是說普通話的人終於比說英語的人多了嗎。我的意思是臺灣不是也是以普通話為主要語言,但是它們的政治觀點和大陸完全不同,正如對於香港市民的最新調查顯示,85%的香港人人認為自己並不是中國人。看看新加坡吧!
  • 香港特首回應了普通話和粵語之爭,但人們依然看法不一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周四的香港立法會上,回應了最近的普通話和粵語爭議。一段來自香港電臺的視頻顯示,當天,一位立法委員邵家臻在立法會提問林鄭月娥教學語言的問題。林鄭月娥回答說:「我留意到近日教育界又無風起浪。這份文件是 2013 年的,文件裡的兩三句,把它放大了來講。究竟教學語言用廣東話還是用普通話,這個我們尊重校本的管理。
  • 陳凱文:可確立普通話為香港法定語言嗎?
    恒隆地產董事長陳啟宗日前在集團的中期報告中表示,香港經濟必須與內地進一步融合,香港的未來必然在於大灣區,需要抓緊機遇,但要克服一些挑戰,包括共同語言及國民身份認同
  • 粵語,到底是一門方言還是一門語言|普通話|廣東話|日語|馬來語|...
    支持用粵語的人稱,粵語是一門獨立的語言,不算方言,所以當然不能讓位給普通話。但很多人也表示不服。既然和普通話一樣使用漢字,粵語當然只能算方言。像英語、法語、漢語才叫語言,而河南話、東北話、四川話自然只是方言、地方話。換句話說,憑什麼學過英語的廣東人就可以聲稱自己會三種語言——「英語、漢語、粵語」,而其他地方的人只能說會英語、漢語兩種語言?
  • 千萬不要和一個深圳人說粵語,對新深圳人而言普通話就是本土語言
    三分之一的人表示,聽過最多的粵語可能是房東收租時叫的那句「靚仔」,但基本都被「普通話化」了,在深圳,粵語的很多用詞都是通過普通話的發音來表達的,不怎麼像粵語,更像是流行的網絡語言。1988年深圳展開了推普工作——深圳電臺頻道採用全普通話廣播、電視臺公共頻道除專門的粵語時段均為全普通話廣播,同時也不再為電視廣告單獨加上粵語配音。除地鐵外,所有公交車粵語報站取消。來源:微博對於90年代之後的新深圳人而言,普通話就是最本土的語言。
  • 粵語、普通話、上海話三種語言環境下,嬰兒會最先學會哪種語言?
    預測一下,嬰兒時可能粵語、普通話、上海話都會一點,或者上海話說的比較多,比較準確,到了接受普通教育的年齡後或者普通話會更好一點。再大膽的猜測一下,估計粵語會對孩子的其他2種方言產生明顯的影響。學習語言,嬰兒絕對是天才,不僅來自於需求,更是一種本能。
  • 粵語是和古漢語最像的語言?省省吧
    各地代表紛紛把票投給自己的家鄉,最後計票時,得票最多的北京話和粵語竟然平票!粵籍代表和北方代表爭執不下,最終孫中山親自出面調停,以廣東人的身份投了北京話一票,這才止息了紛爭,而粵語,也就因為一票之差,落選普通話。上面這個傳說你肯定聽過。它還有一個四川話的版本,其實只要你願意,把任何一種方言安上去都沒問題——反正這個故事是編的。
  • 普通話普及令粵語式微?地方語言根植生活不會消亡
    參考消息網7月17日報導外媒稱,在中國,普通話越普及,方言的生存空間便相對縮小,由於學校的行政與教學語言都是普通話,廣州年輕一代使用粵語頻率正在降低。廣州美術學院美術史系教授李公明受訪時相對審慎樂觀,他相信:地方語言植根於生活,不會輕易消亡。
  • 馬來西亞粵語為第二大語言:舉例香港標準粵語與馬來粵語的差異
    粵語是馬來西亞的第二大語言,有幾個城市通行語言為主,特別是怡保達90%以上。我是馬來西亞華人,在香港也住了一段時期。以下是香港廣東話與馬來西亞廣東話的大不同,如有不足可以補充。我們的廣東話是參雜了馬來,福建,客家和普通話。
  • 粵語究竟算是一門「語言」還是一種「方言」
    粵語究竟算是一門「語言」還是一種「方言」?雖然很多的人身處一個國家,但是他們的語言因為各自的地域特色而有不同的語調和含義,可能在不同的區域,同一個詞,有不同的意思。北京有特色的北京話,重慶有著名的重慶方言,上海也有軟糯的語氣調調。語言之間沒有高低之分,只是當地人民一種文化風俗。有一種我們常常聽到的語言——粵語。而且有很多粵語老歌,我們普通話都唱不出那種味道。
  • 英語作為深圳第二官方語言?「憑什麼,粵語呢?」
    在一個高規格的深圳企業家座談會上,有企業家建議將英語列為深圳的第二官方語言,發言的原文如下: 「建議對標深圳和香港的差距,把英語列為深圳、至少是窗口單位的第二官方語言。
  • 粵語和普通話的差異
    她:身邊沒朋友說粵語,而且粵語也沒什麼好學的。我問:此話怎說?她說:大家都講普通話就好了,像粵語這種比較沒文化的方言,都快被邊緣化了,學它幹啥呀?學來有啥用呀!……作為一個講了幾十年粵語又叫讀過下書的香港人,我對他說的當然是不以為然。我問:言下之意,你是覺得說普通話比粵語有文化有內涵?她說:可以這麼說!
  • 轉載 | 香港粵語與香港中文
    以歷時與共時、境內外與國內外、共同語與方言、口語體與書面體這四組因素,作為分類標準,對全球華語的語言面貌作系統性的描述和分析,有助推進全球華語研究的工作。香港中文,又稱「港式中文」,可理解為「以標準中文為主體,帶有部分文言色彩,並且深受粵語和英語的影響,在詞彙系統、詞義理解、結構組合、句式特點以及語言運用等方面跟標準中文有所不同,主要在香港地區普遍使用的漢語書面語」(石定栩、邵敬敏、朱志瑜 2006: 6)。香港中文不僅在香港普遍使用,也對全球華語有一定的影響,應視為全球華語的一份子。
  • 粵語只會「咩咩咩」?優才移民香港後,語言難關該如何過?
    與國際接軌的香港,擁有舒適的生活環境,優質的教育資源,良好的醫療服務和優越的社會福利,因而也吸引了一大批內地精英人士通過優才計劃移居到香港。所謂「入鄉隨俗」,優才新移民移居香港後要過的第一關就是語言關。所謂語言關,指的是英語和粵語。英語對於很多優才移民的朋友而言,不是什麼大問題,但是粵語這一關可就不一定了。
  • 粵語是唐宋話?普通話是胡話?沒那麼簡單
    沒那麼簡單) 最近,香港藝人陳小春發布了一條微博,回憶了他在廣州和一位湖北妹子關於粵語的談話,由於對方直言「粵語是沒文化的方言」,所以陳小春作為一名粵語使用人士,提出了反駁,他說「
  • 粵語語言好玩的地方你認識幾個呢?
    粵語語言可以說是博大精深粵語文化中的重要一部分,不僅表現出粵語這門語言的豐富,還反映出了了很多粵語地區的風俗文化。許多粵語方言還是非常有趣的,來看看你識得幾個?先來個簡單點的,「放飛機」,這句粵語意思是故意失約,跟我們普通話放人鴿子一個道理。「篤背脊」,這個就有點難了,沒點粵語基礎的人估計都不知道怎麼發音,更別說是什麼意思了。這句粵語方言在廣東香港這些地方還是很常用的,指在別人背後說壞話。
  • 廣州小孩不會說粵語是因為基礎教育只用普通話
    羊城晚報關於粵語的報導引起強烈反響。遠在北京的文化學者裴鈺,也主動致信羊城晚報表示關注。羊城晚報記者昨夜今晨通過微博採訪了裴鈺。  廣州話和普通話  在香港和諧並行  羊城晚報:推廣普通話和保留方言可以同時實現嗎?是否零和遊戲?  裴鈺:方言是我們的母語,普通話是交流語言;方言是文化語言,是地域文化的傳承載體之一。
  • 粵語這門中國語言,會因為言文不一致和輸出效率低下而失去生命力
    而香港人打字普遍使用的語音輸入法、手寫輸入法、以及基於筆畫的倉頡/速成輸入法——這些東西給粵語中文使用者造成的表達障礙,放到更大的社會維度和時間維度上,其結果一定是災難性的。更不用說其他的問題了:由於粵語的口語和書面語是兩套系統,再加上筆畫輸入法的不便,所以導致香港人在打字的時候普遍習慣用同音字替代正確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