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天工作收入超過萬元 上海同聲翻譯人才奇缺

2021-01-12 搜狐網

  新聞晚報報導 翻譯難度極大的同聲翻譯,在上海還沒有培訓點,人才奇缺帶來報酬飛漲:一般在大型會議上翻譯半天,少則數千元,多則上萬元。據悉,上外目前正在醞釀開設相關研究生專業,對該類人才進行系統培訓。

  據上海通用外語考試辦公室的柴明炯教授介紹,近年來上海國際型大型會議增多,現有的同聲翻譯人才遠遠不夠,至少還需要培養上千人,但整個上海地區尚無同聲翻譯教授點。目前在本市從事這項工作的主要是兩類人:一是上海本地英語專業院校中的高級師資,他們大多有很強的口譯能力;二是在北京等地參加過同聲翻譯培訓的人才。

  同聲翻譯並非人人能當,前提是要有紮實的外語基礎,外語口感好、反應快,對兩種國家文化了解多,之後還要經過半年以上系統培訓。它比市民所熟悉的中、高級口譯難度大得多,講話者說一句外語,口譯者幾乎要在同時將其譯成另一種語言,是一種短期的高強度、高密度的半機械化的工作。因此它對從事者的語言組織能力、反應能力、文化知識面積累及體力都有相當的要求。一般來說,擔任一場會議的同聲翻譯至少要有2人以上,每人連續工作7———8分鐘,最多不能連續超過15分鐘。同聲翻譯的人才大多30歲左右,是年輕翻譯人才中的佼佼者。 (記者陳瑩)

 


相關焦點

  • 同聲傳譯:收入按分鐘計算,日薪超萬元不難
    該中心成立後,將對我市的歷史文化和旅遊資源進行詳細規劃和統計,依託專業語言服務團隊,做好多語種翻譯和對外宣傳工作,為洛陽走出去提供高質量的語言服務。  2 收入高、壓力大,口譯員大多吃「青春飯」  當天有不少翻譯人才參會,其中口譯人才尤其引人注目,因為在外行看來,他們的職業頗顯神秘。
  • 同聲傳譯收入揭秘|翻譯|夏方耘|吳鍾明|翻譯資格|同聲傳譯
    這時,夏方耘迅速在一張白紙上記錄,幾乎就在吳教授張嘴的同時,馬上翻譯出致辭的中文意思,「尊敬的市長閣下,中國朋友們……」語調、語速、停頓被「翻譯」得毫不走樣,當吳教授的致辭結束,夏方耘的同聲傳譯也戛然而止——這是12日,記者在武漢大學外國語學院所見的一段精彩的同聲傳譯表演。
  • 職業說:同聲傳譯員
    同聲傳譯需求量成倍地增加,但是合格的同聲傳譯的數量卻增長非常緩慢。據介紹,目前專業的同聲傳譯人才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廣州都不多,其他城市舉辦國際性的會議更是缺乏同傳人才,需要從北京和上海去聘請。許多企業或組織拿著高薪四處尋覓優秀的同聲傳譯人才,卻往往很難得到滿足。
  • 西安同聲傳譯翻譯及設備租賃的發展前景
    像所有職業一樣 同聲傳譯也有一座「金字塔」  資深同傳翻譯李博告訴記者,「人們對同傳的理解很多是出於想像。像所有職業一樣,同傳也有一座『金字塔』。對於位於『金字塔』頂端的同傳而言,以國際會議口譯員協會(AIIC)會員為例,一天的標準價可達8000元人民幣;如果算上加班,單日收入可能超過一萬元。」
  • 揭秘財富論壇翻譯工作:同聲傳譯收入最高 最怕資料少
    在這場盛宴中,翻譯充當著重要角色,成都語言家翻譯社就是一家參與本次財富盛宴的本土翻譯公司。昨日,成都翻譯協會副秘書長、成都語言家翻譯社總裁梁如昕和語言家翻譯社辦公室主任楊紅向本報記者揭秘了財富論壇中的翻譯工作。  晾收入 同聲傳譯價最高  為財富論壇做翻譯收入如何?「口譯部分有十多萬元收入,加上筆譯,財富論壇期間的收入有近50萬元。」
  • 上外成立高級翻譯學院 培養頂級同聲傳譯人才
    上海外國語大學從今年開始,將不惜重金打造一批世界級的同聲傳譯頂尖人才。昨天,上外高級翻譯學院正式成立。轉自搜狐  首批招生20人以內轉自搜狐  實行嚴格淘汰制轉自搜狐  據該學院負責人柴明教授介紹,該學院下設口譯系、筆譯系和翻譯研究所。由於將培養目標瞄準在傳譯一類的拔尖外語人才,所以從招生開始,要求就非常嚴格。
  • ...上海 劍橋 傳譯 石興良 副會長 同聲 英國 翻譯 楊浦區-上海...
    東方網記者杜麗華3月2日報導:如果把翻譯行業比作香餑餑,那麼,其中從事高級口譯的人才則被公認為「金飯碗」。在上海一名同聲傳譯員一天可賺到普通白領一個月的工資。然而,上海專業口譯人才缺口卻比較大。  昨天,第四屆「劍橋口譯學習論壇」在復旦大學舉行。本期論壇主題為「口譯在中國、口譯在美國」,主講嘉賓為著名中英同傳譯員、彭志平博士。
  • 同聲傳譯收入揭秘
    這時,夏方耘迅速在一張白紙上記錄,幾乎就在吳教授張嘴的同時,馬上翻譯出致辭的中文意思,「尊敬的市長閣下,中國朋友們……」語調、語速、停頓被「翻譯」得毫不走樣,當吳教授的致辭結束,夏方耘的同聲傳譯也戛然而止——這是12日,記者在武漢大學外國語學院所見的一段精彩的同聲傳譯表演。
  • 同聲傳譯,高難度的辛苦工作,來了解一下吧!
    據報導,目前全球專業的同聲傳譯人員總共只有2000多人,到了中國,同聲傳譯人才更是緊缺。   據不完全統計,國內專業的同聲傳譯人才僅25到30人左右,大多集中在北京、上海和廣州這些國際交往頻繁的大都市。近幾年來,同聲傳譯已被列為緊缺人才之一。
  • 中國10大最賺錢行業 同聲傳譯最吃香(圖)
    同聲傳譯最吃香,被稱為「21世紀第一大緊缺人才」,年進帳三四十萬,其次為3G工程師,年薪15萬元至20萬元。年進帳三四十萬沒問題同聲傳譯員被稱為「21世紀第一大緊缺人才」。隨著中國對外經濟交流的增多和奧運會帶來的「會務商機」的湧現,需要越來越多的同聲傳譯員。
  • 英國留學:同聲傳譯日進鬥金,收入最高的「鐘點工」
    同聲傳譯人才屬於全球稀缺人才,在我國同聲傳譯人才更是緊缺,至於國際上流行的在經貿、科技、政法等各個領域學有所長的專業型同聲傳譯人才仍是一片空白。同聲傳譯的人員也被稱為收入最高的「鐘點工」,他們的價值數以秒計,在「非全日制就業人員工資指導價位」表中列出的54種行業裡,同聲傳譯以每小時最高20000元人民幣的價格拔得頭籌,幾乎一天的薪水相當於一個白領一個月的收入。
  • 【月入萬元以上】適合中國人的十大澳洲高薪工作
    眾所周知,投資移民澳大利亞價格不菲,那麼186/187僱主擔保移民一定就是不二之選了。那麼問題出現了,赴澳就業形勢如何?什麼樣的職業穩定又多金呢?以下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  1.同傳的薪金不是按年薪或月薪來計算的,是按小時和分鐘來算的,現在的價碼相當於人民幣每小時4000元至8000元不等。澳大利亞也開設多種語言課程,非常方便學習精進語言能力。  2.網路工程師  據相關研究報告稱,估計網絡技術人才缺口將達50萬人以上。
  • 金領職業之同聲傳譯——迷失的「塔尖」
    而在英語蓬勃蔓延的同時,發生在2004年末的2個評選,卻把這個語言在中國的境況推到一個頗為可笑的境地——不久前結束的第三屆魯迅文學獎的評選中,三項翻譯獎均告空缺。之前在上海舉辦的卡西歐杯翻譯競賽中,同樣一等獎空缺,而二等獎被一位新加坡小夥子捧走。  固然,翻譯和外語學習分屬不同領域,然而在幾乎全民學英語的基數下,優秀筆譯人才的奇缺讓人驚奇。
  • 你猜猜同聲傳譯工作者一個月多少錢?
    同聲傳譯效率高,能保證演講或會議的流暢進行。同聲傳譯員一般收入較高,但是成為同聲傳譯的門檻也很高。當前,世界上95%的國際高端會議都採用同聲傳譯的方式。同聲傳譯工資:同聲傳譯的收入不是按照「月」計算的所謂「月薪」,而是以「天」為單位,嚴格的說是以「小時」乃至「分鐘」作為單位,時間的計算按照8小時工作日進行,一般來講,從會議開始到四個小時算半天,四個小時以上到八個小時算一天,同傳的收入在每小時幾千到上萬不等,可謂「日進鬥金」。
  • 中國十大最賺錢行業 同聲傳譯最吃香(全文)
    優點  同聲傳譯的最大 優點在於效率高,可以保證講話者作連貫發言,不影響或中斷講話者的思路,有利於聽眾對發言全文的通篇理解。同聲傳譯是當今世界流行的一種翻譯方式,具有很強的學術性和專業性,通常用於正式的國際會議。目前,世界上95%的國際會議採用的都是同聲傳譯的方式。
  • 上海高埠譯人才告急 口譯行當屬高收入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翻譯中心南研分部經理張建農感嘆連連。據其判斷:「這還僅僅是個開始,5年內中國會有更多的口譯需求。」近年來,隨著中國招商引資、商務、外貿活動日趨頻繁,各類展會、商務談判都越來越多,甚至媒體都開始加入對口譯人員的「搶人大戰」。口譯服務的強勁需求,帶來巨大的人才缺口。據了解,目前上海從事各類口譯工作的人數約有1萬,其中不少是「海歸」。
  • 同傳的收入怎麼樣?
    江湖傳說同聲傳譯賺得巨多(這句話還挺對的),也有人說同傳壓力太大(哪個工作壓力不大?),做不過35歲(這絕對是一個誤解,越資深的同傳越搶手)... 大家一方面很羨慕同傳的高薪,一方面語氣中總是透著點惋惜,感覺在說「何必呢,年紀輕輕幹點什麼不好」。 有一批人就是頂著這種壓力,一路成長,最終成為優秀的同傳譯員。
  • 同聲傳譯服務的現狀是什麼樣的?知行翻譯公司分析了3點
    對翻譯行業有所了解的話,肯定都知道同聲傳譯是翻譯行業中收費最貴的,門檻也是最高的,想要進入同聲傳譯不僅需要具備紮實的語言功底,成熟的會議經驗之外,還需要有很強的求知慾望,因為職業的需要,譯員在做翻譯的同時往往要與很多領域的知識打交道,掌握廣博的知識也是做好同傳的重要前提。
  • 外語金字塔尖:同傳翻譯
    對越是熟悉的題材,同傳譯員的翻譯質量則越高。有良好的團隊合作精神。專業化的同聲傳譯工作一般都是2至3人一組,一人做20分鐘左右,另一人再接過來,輪流進行。這就要求,同傳工作不僅僅要求譯員個人素質好,還要求譯員之間和諧相處。互相配合,做好整個翻譯工作。
  • 同聲傳譯奇缺愁煞翻譯公司 1小時3千元招不到人
    「全上海優秀中日同聲傳譯員只有8名左右,遠遠滿足不了世博會及大型會議賽事需要」,上外日本文化學院院長許慈惠昨天透露,由於行業門檻較高,即將開班的中日同傳培訓班目前只篩選出10名學員,滬上不少翻譯公司正面臨同傳人才「斷層」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