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渠敬東:教育減負是國民教育資源的流失,農民工:深有體會

2020-08-08 王老師教育說

北大渠敬東:教育減負是國民教育資源的流失,農民工:深有體會。

教育關乎國民民生,教育是維持孩子與未來的橋梁,教育如何完全改變著一個家庭甚至於可以影響到整個國家,教育是一個國家進步的基石,教育的好壞對國家影響是最深的。迄今為止,有無數人都反映教育的有關問題,有的針對教育機構,有的針對教育減負。而對於教育減負來說,北大教授渠敬東就曾說道,教育減負是國民教育資源的流失。

而針對教育減負,影響的方面有很多,而對於影響最深的就是農民工,農民工就曾針對教育減負說過,教育減負是國民教育資源流失的問題他們深有體會,那到底是為什麼呢,今天就讓小編帶大家來了解一下。

1.教育減負的確對農民工影響最深

隨著經濟的發展,一些大城市的經濟貿易也隨著飛速發展,而隨著經濟條件的優越,家長就對孩子激烈的學習競爭壓力導致高強度的學業產生懷疑,就會圍繞教育如何適應經濟高速繁榮而思索,就會聯想到基礎教育應試化和學業負擔過重這一現象,從而擔憂會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

教育減負會導致中產家庭教育負擔加倍,教育減負的政策改變了整個社會的教育供給,在中產家庭的學生如果想要學習更進一步,就必須要用經濟代價來換回知識,這樣一來,經濟負擔、選擇焦慮和全家被裹挾就成了壓在家庭上的大山,就更不要提農民工家庭影響有多深了。

2.教育減負影響農村人才資源

有人針對現今教育繁重的學業提議教育減負,這樣的提議初衷是好的,原意是想減輕孩子繁忙的學業,減輕孩子學習的壓力,讓孩子能夠有更健康的身心和愉悅的心情來生活,可是教育減負卻有很多問題,首先最關鍵的就是教育減負的確會影響人才資源的流失,因為對家境貧寒的孩子來說,他們只有經過刻苦的學習,經過高考這一個公平化的考試才能在公開條件下與富二代子弟們去拼唯一一條捷徑來擺脫貧困與卑微,對於這些追夢的孩子來說,知識真的能夠改變他們的命運,可以讓他們擺脫鄉村,走向城市,而一旦教育減負,他們就失去了與別人競爭的唯一途徑。

為什麼說教育減負對家境拮据的孩子影響如此之大呢?首先我們來看一下教育減負減的是課堂上上課的內容,在課堂上學生學習的都是一樣的知識,那麼不一樣的就是在課後做訓練的提升程度以及課下鞏固的不同,有的學生家裡有補課的條件,他們可以靠著補課學的更多,可是一旦教育減負,家境困難的學生就無法學習和補課的孩子一樣多的知識,在開頭就已經落後一步,又如何能跟緊進度呢?

3.教育減負最怕越減越負

我們都知道,教育減負的初衷是為了降低中小學生的學習壓力,而降低學生壓力的普遍方法就是降低知識量,不變的是學校招生的人數,人數不變,如果試卷難度也不變,分數都類似,那學校能招誰?如果試卷的區分效率低於學生偶然的誤差造成成的成績波動,那麼這樣按排名取人和隨機選人沒有什麼區別,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就要提高試卷的難易程度。

但是還有一個問題,學習的知識量已經降低,想在試捲成績上分出檔次,就要提高試卷實踐難度,要求學生轉換思路去做題,那麼這樣學生從拼命學習知識就轉換成了拼命學習做題套路。

這樣一來,學生的壓力不僅沒有減,反而隨著各個競爭性激烈競爭,壓力負擔越來越大,這就違背了初衷,這樣一來,教育減負反而越減越負。

基於以上三點的考慮我們可以知道,教育減負和北大教授提出的結論一樣,教育減負是國民資源的流失,並且對農民工的壓力也巨大,所以小編認為,教育減負一定要慎重,那說到這裡,大家如果有什麼疑問,歡迎在評論區下方留言。

相關焦點

  • 中國教育最大的問題 ,是國民教育裡最好的資源都退出了!
    本文來源:公眾號「北京大學教育學院」(ID:pkugse)渠敬東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 常務副院長、北京大學社會學系 教授我在北大教書,原來也在清華教過十年書,這些年來確實有點體會,我來談談我的感受:我現在覺得教育要不斷地反思它的目的究竟是為了什麼。我個人認為教育要重回學生的健康。
  • 法治教育怎麼體現在國民教育體系中?
    法治教育怎麼體現在國民教育體系中?決議草案第5條提出,要切實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多位常委會組成人員就如何在國民教育體系內開展法治教育展開了熱烈討論。吳曉靈委員提出,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是專門開設法律系列的課程,還是把法治教育大綱體現在各類課程教育當中,還需要研究。對此,杜黎明委員態度鮮明:「一些學校往往用思想道德課等代替法治知識課,不利於推進中小學法治教育,因此有必要把『在中小學設立法治知識課程』修改為『在中小學設立專門法治知識課程』。」
  • 北大社會學教授:在「教育雙軌制」下,功課減負,快樂童年,都是...
    渠敬東,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 常務副院長、北京大學社會學系 教授渠教授的講話,對教育的本真目的有清晰的闡述,對目前全民教育競爭的無奈事實,有深刻分析;以及,涉及到一個核心問題:義務教育的「減負」,到底減了誰的「負」?
  • 南京教育減負的思考,減負後的教育怎麼做
    隨著南京教育減負在網上傳的沸沸揚揚,學生減負再次成了當前的熱門話題。減負後的教育怎麼做?以下幾點期望能在減負後得到關注:一、改變目前的教材體系。1、充分考慮孩子有限的學習時間、大部分孩子的學習能力,合理的規劃孩子在不同階段需要掌握的知識,優化教材。2、改變教材內容風格。從原來的說教式,轉向更有利於提升孩子綜合能力的風格。二、減負節下來的時間用來做什麼我們要把孩子培養成怎樣的人,具備怎樣的能力?
  • 日本教育減負30年反思:國民學力顯著下跌
    問題是,這些直接減負的政策手段根本沒有達到減負的效果,還產生了系列副作用。「寬鬆教育」的三大惡果公立瘦弱,私營肥滿由於寬鬆教育政策只能約束公立教育部門,民眾的升學需求和競爭態勢並沒有變化,可想而知,對更有競爭力的教育需求只能通過私營辦學機構來滿足。
  • 素質教育在中國可能嗎?北大教授:教育機構在掩耳盜鈴
    中國教育界一直要求學校實行減負和素質教育,近期全國多省實行搖號上學、就近入學、禁止補課等等措施,可見減負在中國勢在必行。可是真的能夠成功嗎?北大教授曲敬東說:這是中國教育機構在異想天開、掩耳盜鈴,這樣做的結果只會造成「國有資源」的流失。
  • 為何中國教育一「減負」上帝便發笑?
    被許多人(包括不少專家)寄予「減負」厚望的新課改,現在竟成了加重學生負擔的又一禍根,不知新課改的倡導者、領導者意下何如?  其實,這些年教育上的改革少有不被扭曲變形,甚至走向反面的。比如,導致許多地方公有初中優質資源近乎流失一空、並使沉重的教育競爭壓力「下移」到義務教育階段孩子身上的重點中學初高中相剝離的改革,其初衷竟是減輕學生的負擔!
  • 教育減負的結局是什麼?窮人的孩子在減負,富人的孩子學藝術
    教育減負的結局是什麼?窮人的孩子在減負,富人的孩子學藝術!教育的一切都是為了受教者,所以說教育是有規律的,這個規律是根據孩子的成長規律來進行制定的。由於現在孩子們學習壓力大,從小就要上各種補習班,所以教育局決定要為孩子進行減負。但是這樣的減負卻造成了很多的孩子,因為家庭的物質水平不同。
  • 「減負」就是素質教育?非黑即白的教育之路還要走多遠?
    南京教育局最近在全國出名了,打著「減負」旗號,開始突擊搞「素質教育」試點。嚴查學校,不許補課,不許考試,嚴查教材,不讓排名,不公布分數,不允許按成績分班,這些都是有「減負」以來的常規做法,可是更加匪夷所思的事情發生了。
  • 日本「平成之豚」的背後,是對教育「減負」最大的揭穿
    或許是自己童年經歷過這樣的學習生活,不想讓孩子經歷同樣的事情,又或許是對後代的溺愛,於是有專家開始提出「教育減負」的口號,既然有人開頭,日本的家長們自然立即響應,很快,要求「教育減負」的浪聲響徹整個日本。
  • 數字教育助力教師群體減負
    近年來,教師的待遇保障一直受到全社會的關注,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減輕中小學教師負擔進一步營造教育教學良好環境的若干意見》的出臺,標誌著為教師減負從各方呼籲已經上升為國家重要戰略決策。但是,從政策走向現實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給教師減負也和給學生減負一樣「知易行難」。
  • 解決新生代農民工教育培訓問題的調查與思考
    因此,要幫助新生代農民工在城市長期就業與居留,首先必須提升其就業能力,使他們能在城市找到一份賴以謀生的工作,進而對其進行職工化的行為與觀念的改造,促使其儘快實現由農民向職工的轉變,由潛在勞動力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勞動者。這一過程,如只依賴個別企業分散進行,或憑該群體內部摸索及相互模仿,是很難實現的,必須依靠有組織、有計劃的社會化教育培訓來完成。
  • 我對教育減負的看法
    偶爾看到一篇文章,關於教育減負的。筆者觀點很不錯,但是有些地方不敢苟同。我們的教育從2009年開始減負,2019年3月份,陳寶生部長曾說:「……寶寶不高興,後果很嚴重。」可見,教育減負仍然在路上。關於減負,我也想說幾句。
  • 中國教育減負:為何知易行難
    本文認為:其一,當前教育活動中各責任主體的利益定位不一致,甚至彼此間還存在不可調和的零和矛盾,當大家都認為自己的成功是建立在別人失敗的基礎上時,教育政策必然大打折扣;其二,教育減負措施無論多麼新穎前衛,都無法迴避一個事實,即學生還是要通過考試來升學,只要升學考試還在,那麼凡與其相衝突的減負措施最終都不免走向落空的結局;其三,當前踐行素質教育的方式與減負方針背道而馳,這集中體現在家校分界線與學玩分界線劃分都不合理
  • 充分釋放教育紅利 緩解人口紅利流失
    原標題:充分釋放教育紅利 緩解人口紅利流失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編者按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黨和國家歷來重視人才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此作出重要論述。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步入尾聲,集中在勞動密集型產業就業的農民工總量雖繼續增加,但增速回落明顯。根據國家統計局《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2018年我國農民工總量為2.88億人,增速由2010年的5.4%回落到0.6%。其中,進城農民工1.35億人,比2017年減少204萬人,下降1.5%(見圖2)。
  • 支持教育減負,讓底層向上流動,但無比焦慮的是中產階級
    最近,看到很多關於教育的提問,明顯感覺到有兩個觀點,一種是支持教育減負的大眾,取消孩子的各種補課,另一種是不支持減負的群體。 通過一些提問者的語言組織和表述上,結合自己的教育經驗,我能明顯感覺到這是不一樣的群體,普通家庭和中產階級。 最近這些年,國家教育部門一直在提倡減負,關於減負我此前寫過一篇文章,《》主要從現實社會中資源的稀缺性以及本質上來講。
  • 孩子學業負擔重,教育部門減負措施引發爭議,看家長十條減負意見
    近期,一些地方教育部門為學生減負制定了一些措施,出臺一些辦法,卻一石激起千層浪,在網上引發爭議。圍繞「中小學生減負」問題,家長熱議:為什麼現在孩子的學業負擔重?因為競爭壓力大。為什麼競爭壓力大?因為好學校就那麼多,大家都想上。為什麼好學校不多?因為優質教育資源不足,且分布不平衡。
  • 劉遠舉:中國奧數軍團海外慘敗,教育減負走錯路了嗎?
    近期,關於「教育減負」的話題不斷。先是2月份中國奧數隊在羅馬尼亞折戟,在微博引發「奧數是否該取消取」的討論;3月兩會期間,教育部長表示堅決整頓校外培訓機構,此後他還表示,將持之恆地給學生減負。這樣的表態再次引發爭議。小學生減負長期以來都是熱點話題。
  • 教育減負,你的孩子受益了嗎?教育改革還任重道遠
    現在,孩子上初中(住校),她反映幾乎每天晚上,都要偷偷起床寫作業(學校到點熄燈,有宿管阿姨查鋪),全宿舍都是如此。有時候,跟朋友聚會,也會聊孩子有情況,大家都反映,孩子作業確實很多。孩子除了寫作業,幾乎沒有了其它課餘時間。二是教育體系被扭曲了,惡果正在現顯。
  • 用教育軟體科學「減負」
    正確、科學地對待「減負」已成為教師、家長、學生以及全社會共同關心的、探討話題。從事基礎教育多年的教師認識到,靠增加練習、重複性勞動讓學生學習是不正確的做法。關鍵是高效率地讓學生會學和學會,學生學會了,就不覺得負擔重。孩子們常常被當作教育的灌輸對象,填鴨式的教育方式遏制了他們豐富的想像力,他們巨大的潛能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