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六記·陳列記)解地毯之謎復原皇宮舊貌(組圖)

2020-12-24 搜狐網
(故宮六記·陳列記)解地毯之謎復原皇宮舊貌(組圖)
 

免費最經典的幽默小段子 掌握第一手軍事情報

搜狐新聞,告訴你正在發生什麼。 點擊進入>>>

  宮廷部苑洪琪負責清廷原狀陳列,故宮大修將扭轉「重文物、輕宮廷」局面

  故宮是博物院,但它首先是故宮。

  雖然故宮藏寶無數,但對於普通參觀者來說,古代皇帝嬪妃們的日常生活似乎比那些「瓶瓶罐罐」吸引力更大。

  「文物原狀陳列」概念的提出讓故宮在「文物」與「宮廷」的鐘擺間找到了最和諧的節奏。
  故宮13座原狀陳列宮殿分布平面圖(其中紅色標記處為按原狀陳列宮殿)。
  如今坤寧宮東端二間按清代皇帝大婚洞房原狀陳列,遊客對幾百年前那場婚禮的想像因此有了真實的依託。
苑洪琪

  1951年11月生於天津市。1976年畢業於南開大學歷史系中國史專業。同年10月到故宮博物院,從事宮廷史的陳列與研究工作。1998年院機構改革,成立宮廷部,任宮廷部副主任。1996年晉升副研究館員職稱。

  地毯被小心翼翼地打開,淺黃色的毯子表面,兩條遊動的金龍從200多年的歷史中漸漸甦醒過來。眼前的情景讓苑洪琪的手有些顫抖:四方地毯一角的弧形缺口正好合成了一個整圓,這個圓正好和太和殿中的蟠龍金柱一樣粗。

  顯然,地毯一角的弧形缺口是根據蟠龍金柱的粗細特意留出的,換句話說,這些地毯曾經來自太和殿。隨後,類似的驚奇在中和殿、保和殿也相繼出現。

  2002年4月,苑洪琪和同事劉寶建的這一發現,不僅找到了故宮三大殿的地毯,而且打破了學界「清廷三大殿不鋪地毯」的認識。

  在這一年裡,辛亥革命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維修在故宮拉開:一期工程計劃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前完工,整個大修到2020年完工,預計投資19.52億元人民幣。

  故宮博物院一位負責人說:大修將改變故宮「文物展覽佔上風,宮廷展示佔下風」的傳統,發揮故宮古建築、宮廷原狀陳列的作用。

  故宮博物院宮廷部副主任苑洪琪是實現這一轉變的積極參與者,她的職責就是負責復原清代宮廷文物原狀陳列和宮廷史研究。

  「文物原狀陳列是故宮特有的內部習慣稱呼。」苑洪琪自己的解釋是:根據史料復原文物,陳列文物原貌,還原某一時段的場景,展示帝後生活及宮廷制度。

  這項工作的目的是,讓觀眾看到藏品和建築,還看到宮廷是如何運作、外朝內廷是如何生活的;故宮不僅是一個簡單的文物標本,還是生動的文化載體。

  受命恢復

  三大殿清廷原狀

  1976年10月24日,25歲的苑洪琪從南開大學歷史系畢業,和5個同學一起分到了故宮博物院。苑洪琪分到保管部宮廷組,負責宮廷展覽。

  這天,苑洪琪從人流中穿過天安門,廣場上,一場針對江青的大批判正在舉行,這年秋天,中共中央政治局決定對江青實施審查。故宮院內,一場名為《禍國殃民的那拉氏(慈禧)罪行》的展覽適時開展。展覽裡,慈禧被刻畫成一個「吸血鬼」、「權欲狂」。顯然,在當時的背景下,這樣的展覽被賦予了特殊的政治意味。

  「文革」以來的第一次展覽引起了轟動,苑洪琪清晰地記得當時的盛況:每天展覽中間打掃衛生時,地上都能掃出一捧扣子。

  年輕的苑洪琪成為這次展覽的助手。20多年後,苑洪琪成為一位研究慈禧的專家,寫就了《慈禧生活藝術》等專著。而在之前的那些年,故宮更多的被指稱為「最大的地主莊園」、「人民埋葬封建王朝的歷史見證」。

  當時,三大殿的本來面目已不復存在:拆去皇帝寶座、匾聯,皇帝主持大典前臨時休憩的中和殿改成了「人民休息室」,殿中間擺著一張長條桌,10來把椅子,桌子上擺幾張報紙……

  「皇帝怎麼祭神啊?」改革開放後,回國祭祖的華僑對著空蕩蕩的三大殿失望地問。

  1993年,故宮決定復原三大殿文物的原狀陳列。苑洪琪所在的宮廷組參與了此次恢復。

  復原還是新建

  宮廷原狀陳列之爭

  「說句實話,過去我們多注意文物的藝術價值,對宮廷歷史價值的研究並不重視。」苑洪琪說。

  苑洪琪

  所在的宮廷部原是故宮保管部的一個組,十七八個人,直到1998年4月才正式升格為宮廷組,現有工作人員47人。

  與一般的博物館相比,故宮除了展示收藏文物外,通過建築、內部陳設、儀仗、服飾以及祭祀,展示帝後生活及宮廷制度,是故宮的另一種價值。

  受前蘇聯影響,故宮博物院一度被定位為藝術性的博物館,故宮只是作為展示藏品的建築空間。在這一定位的指導下,重藝術價值輕歷史價值的觀點一直佔據著主流地位。

  上個世紀一位院長回憶:上任不久,就組織開會討論故宮的定位,結果管宮廷的說宮廷重要,管文物的說文物重要。

  「文物原狀陳列」概念的提出對這種現狀發起了挑戰。它的提出和參觀者的預期是一致的。

  故宮先後在多個宮殿中設置展室,把原來擺放在各個宮殿的瓷器、玻璃、青銅器、鐘錶、琺瑯等藝術價值較高的藏品集中分類展覽。但毋庸置疑的是,絕大多數故宮參觀者還是衝著「皇帝」來的:他們感興趣的是「皇帝」生活、工作的地方是什麼樣的,而不是為了看那些「瓶瓶罐罐」的藝術品。

  2001年12月,時任副總理的李嵐清視察故宮指出:要全面恢復故宮室內的陳列原貌。即原來明清時期什麼器物放在屋內什麼位置,要根據現存檔案、圖譜的記載,仍要將相關器物放在它原有的位置。

  此次故宮大修,正式把「文物原狀陳列」的理念明確在規劃中。

  故宮博物院院長鄭欣淼指出:長期以來,故宮對於藝術品文物非常重視,而對於作為皇宮本身的故宮則沒有同等重視。這次的大修,可以視作恢復對後者的重視。

  故宮有580多年歷史,恢復什麼時期的原貌呢?苑洪琪說:這又是一個新的爭論,文物原狀陳列首先要解決的是定位問題。

  具體到三大殿,據苑洪琪介紹,平時都應該是空蕩蕩的,太和殿只在即位、大婚、冊立皇后、元旦賜宴等使用,一年不一定使用一次,裡面的布置也是根據不同的儀式臨時布置的,而保和殿只在三年一試的殿試使用,三年才會用一回。

  是恢復元旦時的原貌,還是恢復皇帝即位時原貌?況且清朝各帝皇時期,布置也是不同的,恢復誰的呢?

  苑洪琪

  回憶,當時有的人主張保留空蕩蕩的樣子。一些人主張仿照有些風景點,在大殿中塑一些蠟像,但苑洪琪等人堅持認為,蠟像破壞了宮廷的原貌,故宮不應搞這些庸俗的東西。

  討論的結果是:三大殿做一些基本的恢復,地毯、匾聯的複製工作落在了苑洪琪和她的同事肩上。

  洋人下跪

  觸動地毯研究

  藝術價值的評價標準影響著文物的價值判斷:故宮所藏的文物中,藝術水平較高的字畫類、絲織品、陶瓷、琺瑯等物件研究較為重視,而對於藝術價值不高的諸如宮廷當年生活用品等則研究較少。

  「校尉慶祥年三十九歲,面黃無須。宣統三年製造,第三百八號。」在故宮,這樣反映皇宮警衛制度的腰牌有上千件,過去均因藝術水準不高而不被當作文物看待。許多宮廷遺物甚至被批量處理過。

  宮廷部的地庫裡,這樣的低等級甚至不上級的文物有24萬件,多為宮廷典章制度使用的易耗品,包括絲綢、木雕、青銅器和陶瓷。

  「許多殿堂被拆卸得面目全非,一個復原就需要查大量的檔案,還要考證大量文物,其中的艱難不亞於一次考古。」親歷了多次原狀陳列後,苑洪琪感慨地說。

  清朝重大儀式結束後,太監一般對地毯不做清洗,隨便一卷放在一旁。因為體積過大,厚重,十幾個棒小夥兒都抬不起來。1925年後,堆積如山的地毯一直被存放在御茶膳房樓上庫房中。

  「房子連玻璃都沒有,風蝕土浸,糟朽嚴重,一聞就頂鼻子臭味。」苑洪琪後來拍下了清理時的照片:毯子裡到處是老鼠洞和黃鼠狼窩,第一天,光老鼠屎等雜物就清出一推車。

  苑洪琪

  講述了這麼一個細節:1994年起,故宮陸續編輯出版了《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大系)》(60卷),幾乎囊括了故宮全部文物的精華,但惟獨沒有收錄地毯。很多故宮的工作人員對保存在御茶膳房這堆地毯一無所知。

  2001年,御茶膳房裡這堆沉睡了76年的「龐然大物」被一個英國人———地毯收藏家麥克喚醒了。

  一天,這位英國地毯收藏家來到了苑洪琪的辦公室,提出要看一看清代的宮廷地毯。麥克同時還是一名地毯著作出版商,此前,已經分別出版過義大利、德國、英國宮廷地毯的圖片分冊,此次專為出版「中國與東南亞」分冊而來。

  麥克拿出自己收集的3張故宮地毯的照片,苑洪琪辨認後認為:這些照片中的地毯是不久前故宮自己複製的,並不是皇家地毯。

  麥克依然心存一線希望:「故宮裡還有比較老的地毯嗎?」

  「當時故宮並沒有人研究這個,就想推了算了。」苑的一個同事對麥克說:「老的地毯有是有,就怕你不願意看。」

  打開庫房後,麥克「刷」地跪在地上,對著堆積如山的地毯淚如雨下:「我終於見到了最古老的皇家地毯了!」

  尋找史實物證

  力求舊貌重現

  「這件事對我觸動很大,我決心對這些地毯做一些研究。」事後,苑洪琪回憶說。

  讓苑洪琪納悶的是:麥克憑什麼一下子就能看出地毯的年代呢?麥克告訴苑:他見到的是一塊明代的地毯。這一判斷並沒有得到苑和同事的認可。

  麥克揭示了其中的秘密:跟清代相比,明代地毯上繡的龍瘦骨嶙峋,而清代則較肥厚,越到晚清,龍越肥而無神;明代繡的是典型的牡丹花,清代則是想像的、既像蓮花又像牡丹的寶相花。

  後來,碳14對地毯的經線檢測結果證實了麥克判斷:其年代正處於明朝的15世紀,至今已有四五百年的歷史。

  2001年,御茶膳房將要維修,保存在裡面的地毯必須搬走。苑洪琪向院裡申請了10萬元經費,僱了70多人對地毯進行了清理。

  8月的一天,房門打開,清理工作開始,剛剛輕輕地拍打毯子,工人的頭上、臉上就被飄起的塵土、蟲黴、蛀皮覆蓋了。

  徵得院方的批准後,苑洪琪和劉寶建弄來一個吸塵器,用最小的功率小心翼翼地吸去塵土。

  苑洪琪

  和同事先後共清理出各種地毯800餘塊,其中來自三大殿的近百塊,大小都在6米寬、12米長左右。

  隨後,苑洪琪、劉寶建對地毯進行了丈量,吸塵抖晾、燻蒸灑藥,最後用杉篙做成毯軸,外面包上防潮防腐的無酸紙。

  整理出來的地毯用大塑料紙包裹,統一消毒後,存放在故宮北五所最好的地面庫房內。劉寶建介紹:院裡已經決定,準備再消毒一次,把地毯放在離地的坡形支架上。

  研究發現:絕大多數地毯的年代都在200多年前的清代中、前期,一些是更早的明代中、晚期,晚清的是極少數。這一發現使故宮成為國內最豐富、最全面、級別最高的地毯收藏之地。

  另一個發現是:從用材、用色看,充滿了濃厚的皇家氣息,說明這些地毯大多數由皇家專門按照一定畫稿組織編織的,地方捐貢僅為少量補充。

  文飾研究還顯示,清代的地毯明顯受到明代地毯和西洋藝術手法的影響:龍鳳毯和錦紋毯有明代遺風,錦紋毯在乾隆時期消失;清早期的寶相花毯花葉小而少,後來花葉越來越大而多,花哨的彎曲度明顯借鑑了西方洛可可和波斯風格。

  苑洪琪

  、劉寶建還發現:傳統的專著認為,宮廷地毯的經緯線特別是經線應該是麻的,但經過檢測和手觸摸,發現三大殿地毯的經緯線都是絲的。

  苑洪琪

  、劉寶建研究發現:宮廷中的小塊地毯(即「萬能地毯」,不固定地鋪在某宮殿的地毯)來源非常複雜,有的是後來收購的,有的來路不明。

  為了弄清這些地毯的來源,苑洪琪向民間的私人收藏家求教,在那裡,她得到了區分地毯產地的方法:初步判斷這些地毯產於新疆、西藏、內蒙古、寧夏、北京。

  為了讓花飾更突出,一種地毯在花紋上繡有金銀線,經鑑定,這種地毯原產於新疆。為了複製地毯,苑洪琪找到了新疆。令她失望的是:當地根本不知道他們曾產過這種地毯,「最大的可能是,這種手工工藝已經失傳了!」

  解開地毯之謎

  「做了一件大好事」

  清代至今,三大殿地面鋪的都是金磚,民間俗稱「金磚鋪地」。

  所謂「金磚」,由蘇州優質土燒制,先用糠草燻1個月,再用片柴、棵柴各燒1個月,然後用松枝架燒40天,共燒130餘天。鋪在皇宮地面上後,還要在上面塗生桐油,看上去像撒了一層金粉,如今手藝已失傳。

  通常,學界據此認為:清代時,三大殿是不鋪地毯的。

  在對御茶膳房地毯進行研究後,苑洪琪對這一傳統說法產生了質疑。

  苑洪琪

  認為:明代宮廷盛行「凡地必毯」,只要有空地必然用毯子蓋滿。這種風氣是受到元代蒙古宮廷的影響。

  蒙古世居氈包,建立政權後,借鑑漢族定居後,把氈包四處布滿毯子的做法保留了下來。

  苑洪琪

  設想:既然明代能接受元代蒙古的影響,清代會不會接受明代的影響呢?另外,清的祖先女真與蒙古關係密切,清的瀋陽故宮的樣式就明顯受到了蒙古氈包的影響,清會不會接受蒙古的影響而鋪滿地毯呢?

  苑洪琪

  把目光投向了故宮所藏的檔案,她發現:在一個御批中,康熙告誡:地毯上的圖案,不要使用西洋畫常用的透視影子的花飾。

  在宮廷另一份檔案———清掌儀司收藏的光緒《大婚典禮紅檔》中描述:光緒大婚時,太和殿四處掛蓋龍鳳雙喜的壁衣及地衣,壁衣即掛毯,地衣即地毯。

  這些地毯會不會在後來的大火中燒掉呢?苑洪琪又產生另一個質疑。

  這一質疑很快被否定:1920年日本出版的《清朝皇室寫真》中,一幅照片清晰地顯示:至少到1919年,太和殿還是鋪著滿滿的地毯的。此時,溥儀雖已退位但仍居於宮中。

  「做了一件大好事。」聽到苑洪琪的研究成果,已故的著名故宮研究學家朱家溍非常欣慰。

  最大心願

  讓宮廷陳列研究成文

  9月30日下午5點,苑洪琪推著自行車「嘎嘎」地行走在故宮的宮殿之間,由她負責的清代皇帝滷簿(註:滷簿即皇帝出行的儀仗隊)展覽在太和門兩側的朝房裡完成了,國慶節一早,這個展覽與遊客見面。

  今年54歲的苑洪琪即將於明年退休,這輛陳舊的自行車也將伴隨她離開工作30年的故宮。

  「幹不到故宮大修完成的時候了。」苑洪琪最大的一樁心願是:把自己和同事對宮廷地毯的研究寫成文字,把研究成果留給後來的研究者們。

  故宮檔案

  13座故宮原狀陳列宮殿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溥儀退位出宮時的養心殿寢宮原狀。

如今養心殿選擇了更有代表性的溥儀日常起居狀態進行復原。

1917年安徽督軍張勳擁清溥儀復闢時,溥儀在乾清宮留影。

  如今的乾清宮基本復原了晚清時期的舊貌。故宮博物院及《紫禁城》出版社供圖

  1「太和殿」皇帝大典

  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建成。現按其在明清時期為皇帝舉行大典場所的原貌陳列。

  2「中和殿」皇帝閱祭文

  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建成。現按皇帝在太和殿大典前,在此休息並閱視祭文原狀陳列。

  3「保和殿」科舉「殿試」

  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建成。現按自乾隆後期起,於此舉行科舉「殿試」原狀陳列。

  4「乾清宮」「藏」皇位繼承人

  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建成。現按照雍正帝即位後,在此引見官員、接見外國使臣原狀陳列。自雍正帝後,其「正大光明」匾後一般藏有封存選定的皇位繼承人名的建儲匣。

  5「坤寧宮」皇帝大婚洞房

  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建成。現西端四間保存為薩滿教祭神場所,東端二間按皇帝大婚洞房原狀陳列,康熙、同治、光緒帝均在此成婚。

  6「交泰殿」儲存二十五璽

  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皇帝把象徵皇權的二十五璽收存於此。現按照當年儲印場所復原陳列。

  7「養心殿」溥儀退位處

  建成於明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現陳列有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垂簾聽政處。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

  辛亥革命爆發,溥儀在此退位。

  8「軍機處」軍機大臣值班室

  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特設軍機房;乾隆命名軍機處。現按當時軍機大臣等在此值班布局陳列。

  9「翊坤宮」末代皇后居所

  明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建成,為明清兩代后妃居住處。現按末代皇后婉容住所復原陳列。

  10「儲秀宮」慈禧臥室

  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建成,也是明清兩代后妃居住處。鹹豐二年(公元1852年)慈禧剛進宮被封為蘭貴人時,曾在這裡居住,後在此生下同治皇帝。現陳列有當時慈禧臥室。

  11「太極殿」后妃居所

  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建成。清晚期稱太極殿,是明清兩代后妃居住地。

  12「長春宮」后妃居所

  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建成,清乾隆皇帝最寵愛的孝賢皇后和晚清慈禧太后,曾住於此。現按后妃居住地陳列。

  13「鹹福宮」后妃居所

  始建於明朝永樂年間。現按照清朝時后妃居所原狀陳列,掛有清高宗御筆匾「內職欽承」。

  採寫\謝言俊

  攝影\張濤

搜狗(www.sogou.com)搜索:「故宮+院慶」,共找到1,484個相關網頁.







相關焦點

  • 《故宮觀止》:故宮之美,一本書「觀止矣」
    《故宮觀止》/丘濂 曾焱 吳麗瑋 著/現代出版社本書是《三聯生活周刊》多年對故宮文化研究的集成之作。內容包涵重新解讀故宮的文化價值,記錄故宮文物南遷、西遷記及對故宮的文物守護與傳承歷史的記錄,對故宮藏寶的文化密碼進行揭密,對故宮文物的修繕與鑑定過程中的匠藝觀察與匠心品讀,揭秘臺北故宮博物院的藏品與運營內情。
  • 《中國建築史》讀記:故宮「一貫之雄偉氣魄」「毫不畏懼之單調」
    【《中國建築史》讀記:故宮予人印象最深處,「一貫之雄偉氣魄」,「毫不畏懼之單調」】北京故宮,舊稱紫禁城、皇城,是明清兩代皇帝居住和辦公的地方。故宮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5萬平方米左右,大小宮殿共有七十多座、房屋九千餘間,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群,是我國古代宮殿建築之精華,也是世界五大宮之首。
  • 我在故宮「飛簷走壁」
    在故宮測繪的五年,劉暢獲得了「測繪積極分子」的稱號,「當時我的英雄事跡就是,上去給構架量完尺寸,下面的同事沒記下來。中午吃飯的時候,我可以把這些數字複述一遍。」這個「飛簷走壁」的功夫,為他日後走遍中國許多地方進行古建測繪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 王羲之手跡重生記:高科技復原《遊目帖》
    王羲之手跡重生記  12月3日,失傳已久的王羲之書法作品《遊目帖》終於如期重新呈現在人們面前。攤放在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的展覽臺上,它栩栩如生,一如1600多年前王羲之書寫的真跡,人們不禁感嘆現代高科技的復原魔術。
  • 故宮展陳方案終露真容 皇家冰庫將開發特色餐飲
    廿易其稿的故宮2017年至2020年展覽總體方案終於初露真容。三條新開的通道、橫貫東西的超長「展線」、大批舊貌換新顏的展廳……將帶領觀眾領略前所未有的皇族風情。昨天,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表示,至2020年,故宮參觀面積將擴大至8成;至2025年,開放面積將達85%。
  • 北京故宮博物院,中國最大的古代文化藝術博物館!
    北京故宮博物院,紫禁城,皇家宮殿,國家5A級旅遊景點,世界五大宮之首,世界文化遺產。建立於1925年10月10日,位於北京故宮紫禁城內。為此故宮博物院下設古物館、圖書館、文獻館,分別組織人力繼續對文物進行整理,並就宮內開闢展室,舉辦各種陳列,還編輯出版多種刊物,公開資料,進行宣傳。各項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人文薈萃,極一時之盛。經過一年的緊張籌備,於1925年10月10日在乾清門前廣場舉行了盛大的建院典禮,並通電全國,宣布故宮博物院正式成立。
  • 《樂記》之「樂」
    鄭玄說「名曰樂記者,以其記樂之義」,《樂記》要義為何?「樂」字當作何解?因東漢鄭玄、唐初孔穎達(各距劉德約350年、800年)於《樂記》「聲-音-樂」概念有未注或錯解,致中國音樂學界在1983年《〈樂記〉論辯》後還發生了持續20多年的「音心對映論」大爭鳴(見《「音心對映論」爭鳴與研究》),如《樂記》「比音而樂之」句就尤其困擾學界,並為「樂」字讀音及含義爭論不休。
  • 《浮生六記》 我自愛之,子姑待之
    近日,又讀起沈復先生的《浮生六記《浮生六記》是沈復先生在中年時期所著。對於他的生平,也僅僅以此書為證。他在書中憶閨房之樂,寫閒情記趣,也記錄了自己的坎坷半生。我所讀的版本是由半枝半影所翻譯。譯者不僅將作者的文章翻譯成了白話文,同時也在書中加了對一些生僻字句的註解和自己對《浮生六記》的見解。雖說已經翻譯為白話文,但其中所流露出來的真情實感絕對不減白話文。
  • 「清抵簿」破解毛澤東家庭歷史之謎紀實
    圖為「清抵簿」封面和有關革命開支等部分內容照片 (一) 1968年冬,「湖南省革命委員會毛主席革命活動紀念地建設委員會」研究決定,復原、開放毛澤東私塾舊址南岸,農民夜校舊址毛氏宗祠,農民運動考察舊址毛鑑公祠、毛震公祠,並派紀念地建設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王青南(湖南省軍區獨立師政委)率隊,到韶山指導協助工作,收集文物,籌備復原陳列。
  • 韓國皇宮和中國故宮 差距如此之大!
    韓國皇宮和中國故宮 差距如此之大!
  • 世界上最大的皇宮不是故宮?比故宮還大5倍,由中國人設計
    說道皇宮,中國北京故宮無疑是舉世聞名的,世界五大宮之首,盡顯皇室權威。但是,雖然故宮是公認的最大的皇宮,然而在亞洲,比故宮還大5倍的皇宮卻低調到無人知曉,知名度遠不及北京故宮!這就是位於緬甸曼德勒市區北部的曼德勒皇宮,與北京故宮一樣,它位於曼德勒古城的正中央,四周由寬寬的護城河護佑著。在大皇宮的外部,遊客們對它有無限的想像。曼德勒皇宮原是緬甸最後一個王朝貢榜王朝的皇宮,二戰時毀於戰火。1989政府斥巨資根據歷史資料和圖紙在原址上重建,修復了89個主要大殿,在1996年9月對外開放!
  • 瀋陽故宮實現100%對公眾開放
    10月5日上午,瀋陽故宮舉行盛京太廟建築群修繕工程竣工暨「清代皇帝的首座家廟」展覽開幕儀式,吸引大量中外遊客的目光。盛京太廟的對外開放,也標誌著瀋陽故宮實現了100%對公眾開放。盛京太廟是清代首座皇家宗廟。初建於皇太極時期,原地處盛京城東門外,主要供奉清太祖努爾哈赤及其四位先祖神位。清定都北京後,所有神位奉遷北京太廟。
  • 關閉了十餘年,青島曾經地表性建築「海上皇宮」化身故宮文創館
    在青島棧橋灣畔,海上皇宮變身故宮文創館,演繹了一場故宮和大海的美麗邂逅。近日,記者來到青島市棧橋灣畔,探尋這場故宮和大海的美麗邂逅。「2019年『十一』期間,青島故宮文創館開始了試運營。」青島故宮文創館的前身是「海上皇宮」,作為棧橋前海最醒目的地標之一,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曾是青島高端餐飲娛樂場所之一。2002年海上皇宮關門,歷經十幾年沉寂後,在深入落實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發展戰略的東風下,在落實市南區委、區政府加快建設時尚幸福的現代化國際城區及復興發展西部老城區、推動全域一體化發展的工作部署下,青島海諾投資發展有限公司收購海上皇宮房產及海域。
  • 有日本「故宮」之稱的日本皇宮,一般不對外開放,顯得神秘莫測
    在日本東京市中心,有一座面積很大的園林式建築,這就是有日本「故宮」之稱的皇宮,一般不對外開放,顯得神秘莫測的。日本皇宮是天皇的生活起居之地,整個皇宮被護城河環繞,佔地2.3萬平方米,是公元1590年由德川幕府第一代將軍德川家康修築。
  • 《原神》天之謎水之解任務怎麼做 天之謎水之解...
    導 讀 原神天之謎水之解是遊戲當中的一個任務,這個的話需要在特定的地方才能夠找到,觸發了以後才能接著下面的流程,整體而言難度並不算特別的大,
  • 青島海上皇宮最新消息!故宮冰窖餐廳落戶
    海上皇宮傳來最新消息!未來門票定價怎樣?附近好不好停車?官方回應來啦!4日,青島海諾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工會主席張健在《全市重點大項目巡禮》節目中透露,青島灣科技文旅項目引入了國內兩大文化品牌——故宮文創和鳳凰傳媒,結合最新科技手段和故宮文化創意產業優勢,力求打造屬於青島的文化旅遊新地標。
  • 中國的「中」字怎麼來,皇宮建造是誰做主?專家解讀故宮的秘密
    如何欣賞故宮的美?太和殿廣場中隱藏著中國文化的哪個大秘密?從明到清太和殿為什麼不斷瘦身?紫禁城中軸線核心建築序列的幾何中心點在哪裡?坤寧宮裡為何擺著大灶?正大光明匾的冬至陽光到底算不算奇景?御花園為什麼要放置在紫禁城中軸線的末端?皇宮建成什麼樣子,皇帝自己說了算嗎?
  • 2019故宮春節紫禁城裡過大年展覽時間主題
    古代,皇帝一舉一動無不牽涉國政。  「遊藝行樂」單元展示了過年期間的娛樂活動。首先,改變了展品「排隊」的擺放方式,讓文物呈現更加立體:如書畫和器物對照擺放,較多地使用復原陳列等。其次,採用了多種技術手段,豐富了觀眾的感官體驗:如動畫、視頻、音樂、投影、薰香、紅外感應等。第三,增加了互動環節,讓觀眾真正參與進來:在西雁翅樓有蓋印章等活動;在東雁翅樓有根據《乾隆帝歲朝行樂圖》搭建出來的布景,觀眾可以走進去照相;在乾清宮東廡還有內容更加豐富的第二互動區。
  • 試解「碧山吟社」之謎(漢字故事)
    《紅樓夢》中,大觀園眾兒女於秋爽齋結成海棠詩社,「宴集詩人於風庭月榭;醉飛吟盞於簾杏溪桃」,可謂風雅之至。在江蘇無錫惠山天下第二泉的南側,也有一處著名的古代詩社遺址——碧山吟社。碧山吟社始建於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由北宋詞人秦觀的後人秦旭所創。
  • 明天博物館日故宮邀您探謎宮
    明天是「5.18國際博物館日」,14時至15時30分,一場探秘故宮的直播活動將在故宮博物院紫禁城書院舉行。這場「讀故宮 解《謎宮》——《謎宮·金榜題名》線上圖書分享會」上,故宮出版社宮廷歷史編輯室主任王志偉和奧秘之家資深歷史顧問、《謎宮2》主創之一李慧婷將揭秘如何藉助保存在故宮博物院和檔案館的真實歷史材料,將紙質圖書、道具與手機APP的創新體驗融為一體,娓娓道來一個如何探秘偵破鹹豐年間震驚朝野的科舉大案故事。直播將在故宮出版社微博、抖音的官方帳號等平臺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