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中」字怎麼來,皇宮建造是誰做主?專家解讀故宮的秘密

2021-01-08 澎湃新聞

原創 人文清華 人文清華講壇

中國的「中」字是怎麼來的?如何欣賞故宮的美?太和殿廣場中隱藏著中國文化的哪個大秘密?從明到清太和殿為什麼不斷瘦身?紫禁城中軸線核心建築序列的幾何中心點在哪裡?坤寧宮裡為何擺著大灶?正大光明匾的冬至陽光到底算不算奇景?御花園為什麼要放置在紫禁城中軸線的末端?皇宮建成什麼樣子,皇帝自己說了算嗎?

紫禁城建成六百年,12月28日當天,故宮博物院與清華大學聯合主辦的「鴻圖華構·人文清華故宮行」特別直播隆重開啟,故宮博物院副院長趙國英、清華大學副校長彭剛教授在直播現場坐鎮指揮。

截至12月31日,近300萬網友沿著故宮中軸線一起讀解中國。

以下為直播實錄,約1.9萬字。(全文讀完約25分鐘,敲黑板劃重點,要認真記筆記哦~)

太和殿廣場

張小琴:朋友們大家好!歡迎您收看故宮博物院與清華大學聯合主辦的「鴻圖華構·人文清華故宮行」特別直播,這裡是北京故宮太和門,我是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師張小琴,也是人文清華講壇的製片人。史學家錢穆先生曾經說:「任何一國之國民,對其本國以往歷史應該略有所知」,尤必附隨一種「溫情與敬意。」故宮是我們了解中國歷史的重要所在,紫禁城建成600年的歲末,也是我們懷著溫情與敬意懷想歷史的恰當時機。設想一下600年前的此刻,大殿已成,詔書已頒,紫禁城將於春節正式啟用,一切都是嶄新的,明王朝和中國歷史即將迎來新的一頁。

今天我們就要從這裡開始閱讀故宮建築,感受中國歷史和文化,與我們同行的是來自故宮和清華大學的三位學者。第一位學者是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故宮研究院建築與規劃研究所所長王軍。

紫禁城的時空密碼

王軍 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故宮研究院建築與規劃研究所所長(右)

張小琴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人文清華講壇製片人(左)

王軍:觀眾朋友們大家好。

張小琴:太和殿廣場是一個很重要的所在,是以前皇帝舉行登基、大婚等重要儀式的地方,春節(古時稱為元旦)、冬至、萬壽節(皇帝生日)這些重要節日也會在這裡舉行大朝儀。1945年侵華日軍宣布無條件投降,在這兒舉行了華北戰區受降儀式,有十萬人到場觀看。王老師,您作為研究故宮的學者,在這個地方想要告訴大家的是什麼?

王軍:這個地方是古代紫禁城最重要的禮儀空間。但是知道這個還不夠,這個地方還包含著中華文化的大秘密,這和古人怎麼得到時間有關係。得到時間這個事情很重要,不知道時間,就不知道什麼時候播種,就發展不了農業,就進入不了農業文明。而在中國古代,觀象授時,告訴人民時間是最重要的公共服務,誰能提供這樣的公共服務,誰就能得到公權力,所以這是天子權力的來源。有一句話叫做「為政莫大於明時,明時莫先於觀象」。那麼,這個空間為什麼能夠有這樣的意義呢?我們可以看看太和殿廣場的建築分布,東邊有體仁閣,西邊有弘義閣,東西再往外延伸,會看到老城的東邊有日壇,西邊有月壇,日壇是春分祭日,標識了春分,月壇是秋分祭月,標識了秋分,東西向這條線就和春秋分建立了聯繫。而南北向這條線是紫禁城的中軸線,也是北京城的中軸線,南北向這條軸線又與冬夏至有聯繫。以前我們只注意到有條中軸線,不太注意還有東西向這條線。

張小琴:這兩條線您稱它什麼?

王軍:我們叫它子午卯酉時空格局。南北向叫子午線,東西向叫卯酉線,古人是用十二支配方位,子就是北,午就是南,卯就是東,酉就是西,這個子午卯酉的時空格局,我們是在2016年給北京市總體規劃做專題研究時發現的。

張小琴:大家下次走到這兒時可以感受一下,南北中軸線是子午線,東西向的線是卯酉線。我們現在站的位置就是子午卯酉線的交匯點。

王軍:對。子午卯酉太重要了,所以老北京話說「你得給我說出個子午卯酉來」「你不能找不到北」。時間必須通過空間才能測出來,中軸線和卯酉線的神聖性和這個有關係。

張小琴:我們古代是農業文明,必須得知道什麼時候播種、什麼時候收穫,才能把糧食存下來吃到明年收穫新糧。如果不知道這個時間周期,就會挨餓,影響種族繁衍,所以測定時間在古代特別重要。那古人是怎麼測定時間的呢?

王軍:我們在正南北的子午線上立表測影,正午時分,影子最長是什麼時候?

張小琴:冬至。

王軍:對。冬至影子最長,在北邊。夏至影子最短,在南邊。影子從北邊的冬至到南邊的夏至這個點,再回到冬至那個點,正好是一年,古人是這麼把365又1/4天給測出來的。

張小琴:先要找到空間,要知道哪裡是北。

王軍:對。所以,一定要把南北向的這條子午線給規劃出來,否則,就測不出一個太陽年的周期。把太陽年的周期測出來之後,再把它進行析分,以冬至為起點,把一年的時長一對摺,夏至的時間點就找到了,再一對摺,春秋分就找到了。春秋分時太陽正東而起,正西而落,所以東西就和春秋分建立了聯繫,所以,北京城用東邊的日壇標識春分,西邊的月壇標識秋分。有了這麼一個空間體系、坐標體系之後,晚上可以再觀測北鬥。古人測時間、測空間是非常精細的,白天要立表測影,晚上要看北鬥。黃昏時,北鬥指向北方的子位,那是冬至;指向東方的卯位,那是春分;指向南方的午位,那是夏至;指向西方的酉位,那是秋分。所以,東南西北是春夏秋冬的授時刻度,古人就產生了時間與空間合一的觀念。

張小琴:要先找到空間方位才能測定時間,所以古人就把方位和時間結合在一起了,具體體現為東西南北和子午卯酉的兩位一體。

王軍:對。必須要把東西南北測出來,測出空間之後,再通過東西南北中把春夏秋冬測出來,地平方位成為了授時刻度,產生了時空合一的觀念,時間就賦予了不同的空間不同的人文意義。這對一切文化產生了影響。比如,我們看乾隆時期的北京城圖,凡是和生養有關係的部門都在東邊,凡是和刑殺有關係的都在西邊,因為東邊是春,西邊是秋。宗人府、吏部、戶部、禮部等和生養有關係,在東邊。刑部、判案子的大理寺(清末叫大理院)與刑殺有關,在西邊。再看故宮,故宮有東有西,有東華門、西華門;有文有武,文就是文華殿,武就是武英殿,生養之事曰文,屬春,在東邊,刑殺之事曰武,屬秋,在西邊;故宮還有仁有義,仁也和生養有關,屬春,在東,所以,體仁閣在太和殿廣場東側。義,即宜,指應該發生的事情,秋天萬物生成,這是應該發生的事情,所以,義配秋,在西,弘義閣在太和殿廣場的西側。乾清宮廣場東邊是日精門,西邊是月華門,宛如日月壇的微縮版。御花園東有萬春亭,西有千秋亭,東西就是春秋,都體現了時空合一的人文觀念。北京老城也是這樣,有東有西,有東直門、西直門;也有春有秋,東邊有朝陽門,朝陽,代表春,西邊有阜成門,阜乃盛大之象,成即生成,阜成就是大豐收,這是秋;還有文有武,東邊崇文門、西邊宣武門。所以,時間成了規劃師,它規劃了這個城市,定義了不同空間的不同功能。

張小琴:這樣一個時空一體的宇宙觀在紫禁城的建築格局中凝固下來了。

王軍:沒錯。但是還有一個關鍵問題,要完成這套體系,第一步是要把空間測出來。那麼,怎麼測定空間呢?老北京話說「你不能找不到北」,那麼,北是怎麼找到的呢?

張小琴:《周禮·考工記》說的「惟王建國,辨方正位」,就是要測定空間。

王軍:對。為什麼要辨方正位?辨方正位才能定時,這是王者要提供的最偉大的公共服務。《周禮·考工記·匠人建國》記載了辨方正位的方法,就是先要樹立一個垂直的表杆,以表杆的基點為圓心畫一個圓,早上日出,有個影子和這個圓相交,把這個相交點標出來;傍晚日落時又有個影子和這個圓相交,把那個相交點標出來。用一條繩子把兩個相交點連接,就是正東西,將這兩個交點連接線的中心點與表杆的基點連接,就是正南北,這樣就把東南西北給規劃出來了。將表杆與這個圓重合,就是甲骨文、金文的「中」字,中國人的「中」是這麼來的,中國的「中」表示了辨方正位定時的方法,我們一說中國人的「中」字就說出了中國文化最大的秘密。

張小琴:甲骨文的「中」字,有的就是一個圓中間一個杆,有的上面還有繩子的標記。

王軍:表杆的每個面都有繩,每個面的繩都貼著表杆,這個表杆就一定是中正的。只有中正的表杆才能把方位測準,也才能把時間測準,所以做人要正直也是這麼來的,「中正仁和」「中庸」,都和這個有關係。

張小琴:辨方正位、立表測影這套系統應該是比「中」字要早,先有了它才有了「中」?

王軍:是的,文字的誕生從現在往前追溯,目前也就追到差不多4000年前左右,但是在新石器時代我們的古人就已經創造了燦爛的農業文化和文明。從考古學資料來看,子午卯酉這個格局能追溯到7800年到9000年前新石器時代的河南舞陽賈湖遺址,那時那個地方已經在種莊稼了,它的陶符、刻紋上已經有了子午卯酉二繩的圖案,顯然他們是認識這個空間的,也只有在這個空間裡才能測出時間來。在距今7000年的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考古工作者發現了120噸的稻穀遺存,也發現了陶器上的子午卯酉二繩刻紋。距今7000年的雙墩遺址也發現了二繩刻紋。所以這套東西非常古老。現在東南亞地區,原始部落還在立表杆測影子看時間。

張小琴:可以確定那個「十」字就是子午卯酉線的交匯,不是裝飾性花紋嗎?

王軍:我們應該理解,古人不是無緣無故畫出這個「十」字圖案的。《說文解字》對「十」的解釋是「四方中央備也」,也只能通過四方、中央,才能測出時間。我們看到,這些遺址都在發展農業,所以當時必已建立了測定時間的一套技術系統,所以,我們應該將這個「十」字圖案與這套技術系統聯繫起來考慮。要知道,賈湖遺址最早可追溯到9000年前,將近一萬年了,它見證了將近一萬年的文脈。但是我們老祖宗馴化農作物的時間比這個還長,現在在江西、湖南找到的馴化水稻的遺址都已經達到12000年的歷史。

張小琴:有水稻的儲備,就證明那時候已經掌握時間了?

王軍:對。馴化農作物的第一個知識是一定要知道時間,我不敢說12000年前先人已經用《周禮·考工記》的方法來測時間了,但是他們那會兒一定有掌握時間的方法,其實掌握時間就這麼幾種方法。

張小琴:原來子午卯酉線有這麼深遠的歷史淵源。

為什麼要把子午卯酉交叉的這個「十」字放在太和殿廣場這樣一個重要的地方呢?

王軍:因為「為政莫大於明時,明時莫先於觀象」,誰能夠告訴人民時間,提供這樣一種公共服務,誰就能夠獲得權力,同時也承擔著巨大的責任,這就是這個空間的意義。

張小琴:請大家下次來故宮的時候,站在子午卯酉線的這個交叉點上感受一下,不僅要感受紫禁城600年的歷史,而且要感受我們民族延續萬年的文明血脈。

您認為三大殿的三塊牌匾都和「中」有關係,怎麼解釋?

王軍:是的。我們發現了這個以三大殿為中央的子午卯酉時空格局,就能把這三塊匾的本來意義讀出來了。這三塊匾的文字都是乾隆皇帝從《尚書》裡引用的,太和殿的匾是「建極綏猷」,以前我們說,「建極」就是建立了最高原則,那麼,這個最高原則是什麼?《尚書》的《傳》寫得很清楚,「建」就是立,「極」就是中,「建極」就是立中。甲骨文裡經常有「王立中」這樣的卜辭,「王立中」先要佔卜會不會出太陽、會不會颳大風,這都跟立表測影有關係,因為沒有陽光就看不到表杆的影子,颳大風,表杆就會晃動,就會影響觀測。所以「王立中」就是王要立表測影,觀象授時,這講明了權力的來源。「綏猷」就是推行教化之治,把壞人變成好人。

中和殿的匾是「允執厥中」,意思是要恭恭敬敬地守住這個「中」——辨方正位定時的方法。《論語·堯曰》記堯帝對舜帝說:「天之歷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就是說,天文曆法這些事你要負責了,要把這個「中」牢牢守住,如果你守不住,就必然導致農業絕收,四海困窮,你的天命也就沒了。可見這個方法有多麼重要。

張小琴:最後一塊匾是保和殿的「皇建有極」。

王軍:是的,就是說,天子要守住「極」,要守住「中」。所以,這三塊匾講的都是《周禮》所說的「惟王建國,辨方正位」,強調了辨方正位定時的重要性。

張小琴:子午卯酉格局這個時空觀通過推演的延伸意義又變成價值系統,比如東邊是體仁閣,西邊是弘義閣,這裡是不是有從知識體系到價值體系的轉換?

王軍:中國的人文是從天文來的。仁義禮智信要和四方五位來配。古人認為最高的道德是從天上得到的。比如,中央配「信」,古人是怎麼說的?「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天則不言而信」。春天要來了,春天就來了,天從來沒有騙過我們,天是最講誠信的,所以,要向天學習,要講誠信。什麼叫「中庸」?古人說「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就是不偏,「庸」就是不變,「中庸」就是要做一個正直的人,一輩子也不能改變。這都和立表測影這樣的實踐活動有關係。

張小琴:子午卯酉時空格局是一種對時空的認識,從時空觀而來的宇宙觀本來是一種知識體系,後來又在此基礎上演變成為一整套價值體系。

王軍:這就是格物致知,格物就是探索事物的本質,然後產生這一套價值體系。

張小琴:劉老師在太和殿這兒等我們了,劉老師您好。

王軍:劉老師,接力棒交給您了。

張小琴:王老師一會兒我們在神武門上會合。

紫禁城的主人、

匠人與文人

劉暢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建築歷史與文物保護研究所所長(右)

張小琴:劉暢老師是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建築歷史與文物保護研究所所長。

我們現在位於太和殿前。2019年到故宮參觀的遊客超過1900萬,故宮已經成為世界上參觀人數最多的博物館。劉老師,我們應該怎麼欣賞太和殿這個故宮最重要的建築和故宮的建築體系?

劉暢:太和殿是中國佔地規模最大的兩座木結構之一,不過放在全球的視野下並不是最大的單體建築,但是紫禁城卻是世界現存規模最大的古代宮殿建築群,這個問題就引導我們理解中國建築和西方建築之間的差別。我們現在看見的太和殿是康熙三十四年蓋的,同時期,英國倫敦大火之後也蓋了一個大房子,建築師克裡斯託夫·倫設計了聖保羅大教堂,那個房子是一個大穹頂,立在倫敦的上空,當時建築師是想把古羅馬萬神廟那樣的穹頂高高舉起來,用宗教的精神普照世俗世界。看西方建築的方式特別像欣賞聖保羅大教堂,仿佛是欣賞建築師用雙手捧給大家的雕塑作品。

聖保羅大教堂

而要欣賞太和殿,需要走到紫禁城的懷抱裡,實際上太和殿周圍的房子、黃琉璃瓦、紅色的宮牆、青綠彩畫、青磚、漢白玉的欄杆等等,圍繞著你,讓你整體體會到拱衛的氣氛,從而生出莊嚴感、神聖感。

西方建築是你圍繞著它看,而中國古建築我們要走到它懷抱裡面才能感受到那種震撼。

太和殿

張小琴:您以前在故宮工作過六年,到清華大學任教以後仍然一直在做故宮研究,來過故宮至少有幾千次,還參與了大多數建築的測繪,站在這個位置,您最想告訴觀眾的是什麼?

劉暢:其實我更想理解建築背後的人,是誰的思想創造了我們今天看到的這麼壯觀宏偉的紫禁城。

張小琴:您的著作《北京紫禁城》裡面提到過四種人。

劉暢:我覺得紫禁城有不同的設計參與者,他們真正決定建築面貌的過程和西方建築師佔主導地位的創作過程不一樣。

這四種人,首先主人是皇上,肯定有皇上的主意。更重要的人我覺得是士大夫階層,就是那些懂得禮制的文官。底層的是工匠,但是中間不能少的是匠頭。康熙在恩賞匠人的名單裡面列的第一類人叫「匠頭」。匠頭更具備畫圖、做模型這種技術,懂得很多匠作工藝。

張小琴:我們今天要走過整個中軸線,看看都能和誰相遇。您先以太和殿為例,講講這四種人的作用吧。

劉暢:今天咱們看到的太和殿,實際不是始建時的樣子,明永樂十八年蓋完以後第二年就被大火燒掉了,因為太高大了,易遭雷火,之後又幾經焚毀。在明嘉靖時,太和殿的規模開始不一樣。嘉靖皇帝曾和大臣嚴嵩交流,嘉靖說:「我思舊制固不可違,因變少減,亦不害事。」意思是我覺得太和殿的制度雖然很嚴謹,我們最好不要違背它,可是現在這麼多問題,比如物料問題,把它減少一下可不可以,也不妨害。嚴嵩和他說:「舊制因變減少,固不為害……臣愚謂,基址深廣似合仍舊,若木石圍圓,比舊量減,或可。」意思是雖然減少一下不妨害,但是太和殿這基址用的工料遠多於上面的木結構,這樣好了,基址規模不變,但可以給它瘦身,柱子減細一點,石頭減小一點,腿變細一點,胳膊變細一點。可見皇上的想法一定得和文人交流,最後才誕生了太和殿。

張小琴:我們也不能把嚴嵩當成臉譜化的人物,他也有多面性。這件事情上他還是做了好事吧?

劉暢:對。而且人家學問大,可以用自己對禮制的理解說服皇上,這是問題的關鍵。

張小琴:我們現在看到的太和殿比明代初建時小多少?

劉暢:大概是原來的2/3左右,矮了,也窄了。舉個例子,一般都說太和殿規制最崇高,正吻都有三米四,這三米四的正吻,在古代匠人的做法裡叫二樣瓦件,「樣」就是規格尺度,規格尺度從頭等一直到九等,各有不同。誰確定這正吻是二等瓦?根據什麼來定?實際是根據康熙年間重新蓋太和殿時工匠的決定。梁思成先生他們編《營造算例》裡明確說到,這個瓦件得按柱高來確定,「柱高每一丈,則吻高四尺」。

張小琴:就是40%?

劉暢:對。

張小琴:這個正吻從這裡仰視看著不高,但是如果它是這個柱子的40%,其實是相當高了。

劉暢:有鬥栱的房子從耍頭下批起算的柱高的40%,就是吻高,相當高。頭樣瓦也就是一等瓦,在明代何士晉寫的《工部廠庫須知》裡有記載,嘉靖以後皇極殿(即現在的太和殿)頭樣瓦的正吻也十三拼,一丈三尺五寸,比現在這個正吻還高一米。

前面介紹了三種人了,再說說第四種人,匠頭,就是那些搞設計的人。康熙十八年大火把太和殿燒了,那是一個災年,還有地震。康熙三十四年重建太和殿,請了一個最厲害的匠頭梁九來負責,康熙恩賞裡專門提到他。梁九的師傅是明末的木匠馮巧,馮巧應該是營建了天啟時期的太和殿。康熙時一個工部主事江藻寫了《太和殿紀事》,書裡提到,內明間面闊二丈六尺三寸五分,八個次間各面闊一丈七尺三寸,兩邊間各面闊一丈一尺一寸,進深一丈一寸,兩次間各面闊二丈三尺二寸七分,山明間面闊三丈四尺八寸五分。簷柱高二丈三尺,金柱高三丈九尺五寸,正中最高七丈四尺五寸九分。

張小琴:零七八碎的數。

劉暢:但是在梁九心目中這些數都是有道理的。康熙八年第一次重修太和殿時還是明代的基址,康熙十八年大火燒完之後,梁九接著再建,還用的那套制度,「固不可違」,那套制度是用清代的尺子量明代的基址,就得到很多分數。

張小琴:清代和明代的尺度是不一樣的?

劉暢:稍有差別。梁九如何建太和殿呢?他在高度上有一套算計,我們要不測量太和殿就沒有依據做判斷。

張小琴:您是到這兒做過實地測繪?

劉暢:2008年奧運會之前太和殿大修,我在故宮的老朋友高級工程師張學芹拉著我來做測算。

張小琴:您測完之後發現什麼秘密?

劉暢:發現特別好玩的秘密,我猜就是匠頭梁九心裡的小九九,當然是管中窺豹。太和殿明間這部分,一般來說簷柱高二丈三尺,而雍正《工程做法》提到真正的柱高包括鬥栱高度,我和張工一直工作,量了很多太和殿鬥栱,發現鬥栱的總高度算上平板枋是三尺三寸五分,這個數一下在腦子裡亮了一下,當時我們特別高興,因為二丈三尺加上三尺三寸五分,就是二丈六尺三寸五分,就是剛才說的內明間面闊的尺寸。因此這個正中間正好是個正方形。

再往裡面看,金柱高三丈九尺五寸,幾乎是二丈六尺三寸五分的1.5倍,只差了一個尾數,差這麼點對匠人來說可以抹去。

張小琴:我看好像只有中間是正方形,邊上是長方形。正方形有什麼意義呢?

劉暢:鬥膽揣測,梁九在明代的基礎上構思太和殿的立面效果時,至少在明間,他覺得應該放一個穩定的正方形,堂堂正正地穿在北京的中軸線上,這是他當時構思的要點。

張小琴:他面對的是廢墟,廢墟上面有柱礎,建多高、建多寬、每一間多大是由他來規劃的,先把這個正方形在中間規劃出來,其他的地方再合計?

劉暢:是。

張小琴:太和殿雖然中間挺寬的,最邊上就很窄,是不是把零碎數放那兒,就有多少算多少了?

劉暢:「是不是」這個事兒依然是個謎,如果誰對這個感興趣,很多具體的尺寸都公布在各種學術刊物上了,可以接著往下算。

張小琴:但是中間這個正方形,從它的觀感和功能上來看,都更加重要。

劉暢:對。

張小琴:嘉靖說儉省,一定要在一個這麼重要的建築上儉省嗎?不是還有個說法,「非壯麗無以重威」嗎?

劉暢:那是蕭何和劉邦說的。開始建紫禁城太和殿時,永樂帝也很明確地說,這比南京的宮殿要高敞壯麗,但是後來確實物料太費,這是第一點;第二點,很多大臣後來提出皇上的宮殿應該謙虛低調,這又得回到皇帝和士大夫之間的博弈上。

張小琴:600年前太和殿比現在高大得多,高大時有高大的道理,要壯國威;變小時有變小的道理,要節儉,最後皇帝願意把它變小,大臣也支持它變小?

劉暢:總有一隻無形的手在撫摸太和殿,改變它的樣子。

張小琴:太和殿的陳設是不是也很有意思?

劉暢:太和殿裡面現在看到的樣子和以前不太一樣,有很多史料說,它在明清經歷了幾次變化。

整個太和殿室內都是以油飾彩畫為主要裝飾方式,做地仗、刷油漆、貼金、畫瀝粉這一套工藝。其實帝王豪華的生活,並不是我們想像的那樣都做硬木裝修,用特別細膩的貴重木材。對於大殿裡來說,有它核心的長久以來繼承的審美觀點,這種做法以油飾彩畫為主要裝飾題材。殿內只有一個例外,左右牆上面有門,門上面有貼金的毗盧帽,這是同一套做法,但門兩邊有紫檀大櫃,並非油飾彩畫。檔案還不是特別清楚到底這個大櫃什麼時候做的,我們很多人討論說是乾隆時期的大櫃。

張小琴:這個柜子看起來不算太大,是因為建築太大它顯得小嗎?

劉暢:實際它是紫禁城最大的柜子。

張小琴:裡邊裝的什麼?

劉暢:後來這裡面裝的什麼不知道,但明代的大櫃鑲的是大理石的門,裡面放的是三代鼎彝,夏商周的青銅器。

張小琴:就是所謂國之重器。

劉暢:是。明代孫承澤的《春明夢餘錄》說太和殿中間是御座,御座周圍列鎮器,就是甪端、香爐、香亭、仙鶴、寶象這套東西,前面掛一個帘子,今天沒有帘子。

張小琴:是皇帝面前掛帘子嗎?

劉暢:御座前面掛帘子,帘子是銅絲做的,銅絲拿黃繩繫著。前面才是地毯,地毯前面設樂,就是樂隊之所在。順治時候和現在的樣子也稍有差別,順治時內閣重臣張宸的《青琱雜記》記錄太和殿前面「俱黃絨地衣,下襯以棕薦篾席」,就是滿鋪地毯,前面御座這一塊是五彩雲龍地毯,兩邊不是大櫃,是兩張桌子,桌子上放著什麼東西拿織物蓋著看不見。根據康熙三十四年檔案的記載,當時太和殿寶座後面還應該像乾清宮一樣有個屏門。

張小琴:殿裡正中是真正的龍椅,皇帝什麼時候會坐在上面,比如大朝儀?

劉暢:對。按理說清代常朝也應該在這,宮中初四、十四、二十四是運馬桶,初五、十五、二十五是常朝,但在清代不是那麼頻繁。

張小琴:大臣會進去嗎還是在下面?

劉暢:進去的大臣是地位特別高的,其他在外面,太和殿下面有品級山。

而且皇帝在這兒上完朝,做完儀式,有時還賜宴。

張小琴:露天吃啊?

劉暢:冬至、元旦(今春節)等等都得在外面吃,殿前設黃幄,臺下兩邊遠一點的地方搭上帳篷,很多人都得在外面吃。

張小琴:御膳房也很遠,寒冬臘月裡從外頭運過來,還得在露天,也不是很好受的滋味。

劉暢:那個主要是榮譽和儀式。

張小琴:太和殿歷史上多次毀於大火,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火災?

劉暢:太和殿著火主要是兩種原因,一種是雷火,太和殿高,容易遭雷火。另一種是取暖、掛燈籠不小心燒著了。古人大概有三個防火方式:第一個,建築上確實做了防火設計,比如太和殿變小了,遭雷少了,兩邊原來是斜廊,後來康熙重建時就改成牆了。牆上原來沒有這個門,聽故宮的老同志說是解放以後才開的門。第二個,管理上也下了很多功夫,建火軍,專門救火的,晚清稱為激桶處。最有意思的是第三種,意念防火,請求上天保佑別著火。在太和殿天花藻井上放一個牌位,然後四角放四個牌位,屋脊正中間「龍門」的地方裡面放一個寶匣,我見過,裡面裝五金元寶、五色寶石、五經、五色緞、五色線、五香、五藥、五穀等物品。

張小琴:這個寶匣供奉誰?

劉暢:鎮宅。五個牌位上都有神的名號,畫八卦,還有鎮宅72靈符,佛道結合起來,意思是老天爺不管是誰在,誰都保佑我。

張小琴:好像屋頂小獸裡也有管防火的。

劉暢:對。小獸分別是仙人騎鳳、龍、鳳、獅子、海馬、天馬、狻猊、押魚、獬豸、鬥牛、行什。行什就是一個小雷公。

張小琴:雷公放在這上面不是更打雷嗎?

劉暢:臥底啊,不要打自己人。

張小琴:康熙重建瘦身之後就沒有再著火了,也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太和殿。

現在來到了中和殿。中和殿比較容易被忽略,但是您認為它特別重要?

劉暢:三大殿的三臺從空中俯看是雙勾的「土」字,「土」字腰上最中間的臺階的中線正好進入中和殿裡。這個位置還特別恰巧,可能存在偶然的因素,對歷史的設計我們現在只是嘗試解讀,整個紫禁城中軸線上的重要建築,從前面午門的兩翼,到昭德門、貞度門中線,擦著三臺邊界,一直到神武門東西的馬道,構成細長的長方形,它們的幾何中心點就在中和殿。

明代永樂時的大臣李時勉,後來當了國子監祭酒,寫了一篇《北京賦》,專門對三大殿進行了描述,描述到太和殿,那時候叫奉天殿,用了一句話「奉天凌霄以磊砢」,意思是奉天殿很雄偉;描述保和殿用了「謹身鎮極而崢嶸」,鎮住了北邊的極而崢嶸,是特別雄偉的面貌;描述中和殿時用了四句,「華蓋崇穹以造天,儼特處乎中央。上仿象夫天體之圓,下效法乎坤德之方」,所以那時候的中和殿下方上圓。

張小琴:今天的中和殿上面是方的,下面也是方的。

劉暢:這個頂子上圓下方的地位確實不同,它頗帶明堂之制。

張小琴:明堂也是《周禮》所記。

劉暢:是的。明代之前,元代的做法,前面一個大殿,後面一個大殿,中間是一個連廊,是一個工字殿。

而明代在建宮殿時,一方面基本繼承了前後殿的格局,另一方面,希望能夠有更正統的思想來幫助它,就訴諸《周禮》,當然周公朝諸侯於明堂這個事情是所有大儒都知道的,在《禮記·月令》裡還寫,明堂四四方方,上面還有太室,太室就是圓的攢尖頂。所以明代設置了三大殿,分別是奉天殿(今太和殿)、華蓋殿(今中和殿)、謹身殿(今保和殿),並且要求親王們的王府也這麼蓋。前面這個殿在王府叫承運殿,奉天對承運;後面這個殿在王府裡叫存心殿,謹身對存心;王府的三殿裡中間也有一個圓殿,但是那個圓殿沒起華蓋殿這名字,或許不是親王認為圓殿不重要,反而是親王認為在他們的圓殿不能獨立和天地溝通,只不過是延續紫禁城這麼一個布局而已。

張小琴:明堂自古以來的作用就是對天的地方?

劉暢:對。

張小琴:明清的皇帝在中和殿幹什麼?

劉暢:冬至祭天的祭文也是在這兒看,在思想上溝通天地。

張小琴:雖然是在太和殿後面,但這個地方是皇帝對天的地方,前面是皇帝對大臣的地方,所以它特別重要。

劉暢:我覺得精神上它的地位可能是三大殿裡最核心的。

張小琴:那它為什麼造得比其他兩個殿小,為什麼不大一點?

劉暢:竊以為很大程度上還是在繼承元朝布局時,受它的限制,皇帝和大臣商量了半天折中的辦法。

張小琴:服從形制,但是把尺度縮小一點,使得前後比較協調。

現在我們走到了保和殿,保和殿原來是舉行殿試的地方?

劉暢:大概乾隆四十五年以後這裡是殿試的地方。保和殿不僅進行殿試,在清代還宴外藩。保和殿的房子頂上我鑽進去過,整個屋架大概都用了別的房子的舊料。

張小琴:皇上的宮殿裡也偷工減料?

劉暢:我猜這是清早期的作品,不見得是明代的作品。它的屋架梁顯然是別的小房子的用料。

張小琴:從別的房子拆過來的?

劉暢:帶著別的房子上面的彩畫。保和殿裡面柱子被「拔」了好幾根,空間更大,在裡面殿試,也就不好作弊,宴外藩吃飯時屋裡也能多坐幾個人。

張小琴:我們現在走到保和殿後面,從這兒能看到後寢的雨花閣等很多建築,還能看到景山。

劉暢:雨花閣是一個藏傳佛教的建築。

張小琴:隱約也能看見欽安殿。

劉暢:欽安殿也是宗教建築,是道教的。遠處的白塔是藏傳佛教的。

張小琴:這些宗教建築為什麼都放在了後寢,沒有放在前朝?

劉暢:好問題。不管我們覺得儒教是教化的「教」還是宗教的「教」,它真正代表的是古代中國人的宇宙觀,統治者要按照這個宇宙觀來控制大局,而其他的信仰,再怎麼信也是偏向於個體化的信仰,可以用各種宗教來豐富個人的思想世界,但是在古代中國對整個世界的認識基石是儒教,這點我覺得是不可撼動的根基。

張小琴:從建築規劃上看。剛才我們走到中軸線幾何中心點的地方,前面只有一個太和殿,但它和拱衛它的建築就佔了紫禁城的一半,後面所有的建築才佔了另一半,這種比例控制應該也是體現建築思想的方式吧?

劉暢:我還想說說那四種人,真正的「中心」在哪兒,這是皇帝和文人商量確定的。而在設計技術上,哪兒疏哪兒密一定需要畫圖做模型的人幫忙,就是一定要有設計的人參與,這個設計的人就是匠頭,然後匠人來施工。

張小琴:最大的御路石在保和殿後面,應該說太和殿下面的御路石比它重要,但是太和殿那塊是拼接的,這塊才是完整的。這麼大一塊御路石運到這兒也相當不容易,這是四類人裡哪一類人幹的?

劉暢:不是設計人員,是為皇帝做施工管理的這些人幹的。明代營建紫禁城時,主要的一個大臣是泰寧侯陳珪,還有他的兩個助手,一個是柳升,一個是王通,都封侯了,他們都是軍人,靖難立功的大臣,管理這個工程,組織軍工來施工,然後有各種工匠、民夫,他們一起完成這個工程。

張小琴:據說在明代紫禁城的工程中有一個特別重要的太監叫阮安,他起了很大作用嗎?

劉暢:他在紫禁城始建時不應該起到很大的作用。永樂徵安南時,擄來了3000火者,火者就是宦官,都是長得英俊的十來歲小男孩,阮安是其中一人。阮安到北京之後才開始學習各種技術,後來參加了北京九城城門的建設,三大殿燒毀以後他參加了重建工程。還有一個叫興安的太監建了隆福寺,也是從安南來的。

張小琴:他算是哪一種人?

劉暢:這不太好界定,這些組織工程的人更像是皇帝的分身,幫助皇帝完成任務。

張小琴:算是皇帝一夥的。

劉暢:和皇帝一夥的,他們幫助皇帝監督工程,組織工人。也可以把他們列為第五種人。不應算在設計者之列。

張小琴:走過前朝,從乾清門開始進後寢區域。軍機處在乾清門廣場的西邊。乾清門是清代御門聽政的地方。

乾清門

劉暢:明代御門聽政是在太和門,乾清門是清代御門聽政的地方,主要是康熙。後來有了軍機處可以上密折什麼的,所以御門聽政逐漸沒有那麼重要了。但是康熙是御門聽政最勤的人,早上六點多,大臣大概就得在中左門等著,冬天大約是七點,然後進來。

張小琴:就在乾清門這個地方,這麼小容不了多少人吧?

劉暢:乾清門廣場下面還有人。

張小琴:大臣們是站著?

劉暢:西向跪著。皇帝坐中間,前面擺一個書案。

張小琴:那得臨時搬桌子椅子在這兒?

劉暢:對。

張小琴:御門聽政為什麼要在戶外,不在殿內?

劉暢:這是古制傳統,真正操縱皇帝這麼幹的那個無形的大手其實是禮制。

張小琴:上天在聽,君臣都有敬畏。

劉暢:皇帝不容易。

張小琴:剛過冬至,大家都在講乾清宮裡面,陽光從地面反射到正大光明匾上,把匾上的字照亮,這個事情特別重要嗎?

劉暢:那個事情對我來說不是那麼重要。1901年,日本攝影師小川一真來中國,借八國聯軍入北京的機會,在紫禁城裡拍了很多照片,他的照片裡太和殿裡就是滿鋪地毯,乾清宮裡倒是沒鋪,那年的冬至大概太陽光能反射上去。但是乾清宮又做家宴、又舉行眾多活動,而且清代皇帝特別喜歡鋪地毯,也許清代鋪了地毯之後那個光實際反射不上去。

張小琴:就是說這個並不是有意設計的結果?

劉暢:我不敢這麼說。但是紫禁城裡有那麼多有意設計的結果等著大家揭秘,大家可以去研究更好玩的秘密。

張小琴:這個地方有什麼秘密?

劉暢:整個後兩宮的院子,乾清宮加上坤寧宮,中心點就在乾清宮大殿裡。這個院落的面積恰恰是前朝部分的1/4,而且這個院落的面積是控制東西六宮面積的最基本部分。

張小琴:這個您認為一定是有意的設計。

劉暢:是的,從傅熹年先生開始做這個研究,到後來很多研究都能證實這一定是個有意的設計。而這個以某點為院落中心的布局方式同樣也適用於東西六宮。

張小琴:這表現出重要性的問題?

劉暢:一方面是對重要性的認識,另一方面也是那些搞布局設計的匠頭做一個院落的基本模式時,無論如何要給前面的院子留下足夠大的空間,而後面的建築密度會加大,布置其他的功能,這是古代院落一個基本的設計模式。

張小琴:我們單獨走在這裡時不會感覺它小,看乾清宮也很高大雄偉,但是如果按比例來說,那是明顯比前朝小得多。這個區域本來設計的是皇帝居住的地方,確實有皇帝在這兒居住過嗎?

劉暢:明代的皇帝在這兒居住,很多案子發生在這兒。清代的皇帝不在這兒居住,但是像除夕、正月十五這種節日,也像在前朝擺大宴一樣在這兒設家宴。

張小琴:殿裡也不夠大,誰能來吃這個家宴呢?

劉暢:院子裡也坐滿了人。

張小琴:看來皇上賜宴或者開會,外面都全是人。

劉暢:進入室內的地位就不一樣了,當然在這兒吃也不舒服。但是在這兒吃很重要,很光彩。

張小琴:後面就是交泰殿。

劉暢:明初胡啟先寫過《皇都大一統賦》,裡面提到:「其宮闕則奉天、華蓋、謹身三殿以正位乎外。乾清、坤寧兩宮以正位乎內。」正位乎外的是前三殿,後面正位乎內的是乾清、坤寧兩宮,沒提交泰殿。所以到底交泰殿什麼時候蓋的,我真的不知道,但是明嘉靖以前肯定有了,那個時候還是個中圓殿,也是圓頂,下方上圓,可能就是模仿了中和殿的規制。但是方的平面加個圓頂怎麼加呢?

張小琴:現在是方的頂,您說它以前是圓頂?

劉暢:對。它的解決辦法是像御花園裡的千秋亭、萬春亭那樣?還是像御花園裡四神祠那樣方的抹一抹角呢?總之可能有不同的辦法,要真是喜歡故宮,喜歡建築歷史,可以好好琢磨解決一下這個謎題。

張小琴:交泰殿裡有銅壺滴漏和自鳴鐘,皇宮的時間和北京城裡的時間都是以這兒為準的,它也有儀式性的作用吧?

劉暢:當然了。後來賦予交泰殿的意義就很大,授時就是真正核心的。為了爭得這個意義的話語權,乾隆還頗費了一番心思。交泰殿在清代嘉慶二年燒毀,裡面東西也燒沒了,嘉慶三年重建,當時乾隆還在世,重建時,新的銅壺滴漏上仍然刻的是乾隆早年的年號。

張小琴:那時候已經是嘉慶當皇帝了,但是新的銅壺滴漏上還是用乾隆的年號,還是乾隆權力更大。

劉暢:對。

張小琴:現在我們到了坤寧宮。這個地方是影視劇裡特別喜歡表現的地方,它的建築有什麼特別之處?

劉暢:這也是我特別喜歡的地方。坤寧宮前東側的石頭墩子上清代時插著索倫杆,神杆。

張小琴:神杆是放什麼的?

劉暢:上面有個木頭盒子,裡面再放錫盒子,錫盒子裡放上煮好的內臟什麼的,餵烏鴉,整個坤寧宮在清代其實是薩滿教的祭祀空間。

張小琴:烏鴉對他們來說是吉祥的?

劉暢:對。烏鴉在很多傳統宗教裡都是吉祥的鳥。

張小琴:坤寧宮這個建築是在清代做了比較大的改變嗎?

劉暢:是。坤寧宮真正作為薩滿教的祭祀空間,在清代第一次用制度確定下來,在1656年,順治十三年,也是在那年,順治迎娶董鄂妃,準備書寫一段轟轟烈烈的愛情故事。那年順治的兒子康熙在紫禁城外的小院子裡避痘成功,頑強地活了下來。但坤寧宮大殿是模仿滿族別的大殿建成現在這個樣子的。

張小琴:模仿什麼大殿?

劉暢:今天看到的坤寧宮格局,大殿裡有口袋房、萬字炕、煙囪豎在地面上,這都是典型的滿族建築特點。口袋房的門不在中間開,會偏一點。

張小琴:其他殿的門都開在正中間,它是稍微往右一點,左邊特別長就像個口袋。

劉暢:大殿裡這半邊沿著牆周圍一圈叫萬字炕,是滿族集體活動的空間。

張小琴:在紫禁城中軸線上,所有宮殿裡只有這個房間是這樣的。

劉暢:更重要的是一進門對著大灶,那是煮白肉當祭品的地方。往東的東暖閣才是皇帝大婚的地方。

它所模仿的對象是瀋陽故宮的清寧宮,清寧宮一進門也是大灶、萬字炕,然後是皇太極的臥室東暖閣。清寧宮是皇太極掌權後在1627年蓋的。清寧宮的模仿對象再往前追溯就追溯到皇太極小時候。當年皇太極的父親努爾哈赤,在現在的遼寧新賓縣灶突山佛阿拉舊老城建了自己的第一個「宮室」。

在佛阿拉的舊老城裡,有努爾哈赤的住宅,還有他弟弟的住宅,而這個住宅被一個朝鮮的特務畫了下來,留在《建州紀程圖記》裡。當時因為採人參的事,朝鮮和滿族的勢力發生了衝突,就派人和解,那人叫申中一,他到建州後就一路走一路記小抄,把各種所見都記下來了。努爾哈赤那個住宅的客廳,也是口袋房、萬字炕、一進門對著大灶,大灶每日烹鵝二首以祭天並焚香設行。萬曆15年,1587年建好佛阿拉,努爾哈赤還迎娶了夫人,其中一位叫孟古姐姐,是皇太極的母親。1592年皇太極誕生。皇太極長到11歲時發生了兩件大事,第一件事,孟古姐姐辭世,皇太極失去了自己的母親。第二件事,他並不經常謀面的父親,決定捨棄佛阿拉搬到赫圖阿拉。我自己鬥膽猜想,在少年皇太極11歲的心靈中,一定深深刻下佛阿拉一切生活的烙印,其中一定有滿族薩滿祭天的部分,等他營建宮室時,寢宮最重要的宮殿就留下來作為自己的臥室和薩滿祭祀的空間,並對佛阿拉進行模仿。而他的孩子順治,在準備書寫轟轟烈烈愛情的同時,也想到了自己父親在清寧宮的空間,把坤寧宮改造成類似清寧宮的樣子。在中原大地古老禮制的控制之下,我們看到一個特別清晰的印記,滿族的皇上把自己的信念和想法很生動地加在了中軸線上,前三殿不行,因為事關天下仍然要服從古老禮制,所以加在了後兩宮的坤寧宮,加在了生活的地方。

張小琴:在坤寧宮的布局上,皇帝的想法清晰地體現出來了。

劉暢:對。

張小琴:我們剛才講到四種人,主人就是皇帝,然後還有文人、匠頭、匠人。您認為在紫禁城的建設中,這四種人誰是最重要的?

劉暢:在建築的規制上,皇帝作為紫禁城的主人並沒有絕對的話語權,需要聽文人士大夫的,而士大夫則必須考證並遵循禮制。匠頭按照禮制的要求對建築進行規劃,匠人則負責計算和施工。因此紫禁城最重要的主人其實並不是皇帝,而是中華文化傳統。

張小琴:張老師在御花園等我們了。張老師您好,劉老師您和張老師以前是故宮古建部同事。

劉暢:張老師您好。

張小琴:劉老師也請您到神武門上,一會兒我們四人在神武門上會合。

御花園的對稱美

張淑嫻 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右)

張小琴:張淑嫻老師是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

張淑嫻:觀眾朋友們大家好!

張小琴:我們一路從中軸線走過來,前面基本都是建築,光禿禿的一棵樹都沒有,為什麼中軸線的末端會有一個御花園?

張淑嫻:這個地方和紫禁城同期建成的,現在已經有600年的歷史。當時是作為後宮的後花園,所以明代叫宮後苑,清代才改稱御花園。這個位置位於紫禁城最北部,而且是紫禁城中軸線的最北邊。從整體規劃來說,前三殿非常雄偉壯麗,後三宮嚴謹規整,到這裡以後風格馬上變化了,蒼松翠柏,山石花木,整體節奏上感覺就很幽靜、舒緩,進入了一個休閒區域。

張小琴:御花園作為皇宮裡的花園是不是與其他古典園林有所不同?

張淑嫻:是的。中國古典園林都是山水式園林,花園呈現出的是一種隨山倚水的景象,但是御花園是嚴格的對稱關係,均衡對稱、整齊劃一,東邊和西邊的布局基本相同,因為這個花園正好是在紫禁城的中軸線上,花園的設計要服從於紫禁城整體的設計。我們腳下現在站的就是中軸線。

張小琴:中軸線一路通到這個地方。

張淑嫻:是的。我們前面有個香爐,後面是一座天一門,天一門裡面是欽安殿,欽安殿是御花園的主體建築。以這些建築為中心,兩邊的建築和園林小品都是相對稱的,整體的布局服從於整個紫禁城的建築規劃。

張小琴:也是以一種規整的方式體現秩序感。比如我們去蘇州園林一進門很可能要有影壁或者假山石,不能一覽無餘,一下看到頭,但這個地方一進來之後很規整,一眼可以看到欽安殿。

張淑嫻:是。但是作為一個花園它還是和居室建築、朝儀建築有很大區別。這個花園裡面有蒼松翠柏、各式各樣的石頭,樹也都是長得奇形怪狀,很像中國畫裡那些樹,路的兩邊也有很多千奇百怪的石頭。

張小琴:中軸線西邊有一塊諸葛亮拜鬥石。

張淑嫻:對。這塊石頭的左邊像是一個人穿著一個長袍拱手作揖,右邊星星點點的斑點正好是七個,很像北鬥七星,所以這塊石頭被人們形象地稱為諸葛亮拜鬥石。御花園裡擺放了很多這樣的石頭,而且每塊石頭都有一個底座,像是一件件盆景,陳設在花園各處。石頭作為中國園林獨立的欣賞對象,形成了一種賞石文化,從宋代開始就逐漸形成了這種石頭審美文化的傳統。在宋代,無論是皇家還是文人,都很喜歡奇形怪狀的石頭。宋代的皇家園林艮嶽就用了很多太湖石,宋代的大書畫家米芾對石頭的熱愛甚至到了如痴如癲的地步,所以人們也稱他為米癲。

張小琴:米芾拜石還有畫作流傳。

張淑嫻:對。米芾看到喜歡的石頭都要作揖拜一拜,後人有很多繪畫就以這個為題材來繪製。

張小琴:是把石頭當成有靈性的東西。

張淑嫻:對。而且宋代開始也有很多石譜流傳下來,《宣和石譜》《雲林石譜》等等,作為畫石頭的一個母本,也就慢慢成為賞石的標準,一直流傳下來,到了後世也不斷有石譜出現,像清代李漁的《芥子園石譜》等等,這樣也就形成了中國園林、中國繪畫的賞石文化。

張小琴:把單塊的石頭作為審美對象,這是不是中國文化中比較獨特的審美現象?

張淑嫻:是的。什麼樣的石頭最美?「瘦、漏、透、皺」是中國賞石的基本標準,石頭的形狀越奇特就越符合人們對美的追求。

張小琴:東邊有塊木化石也放在特別重要的位置。

張淑嫻:對。這塊石頭奇特之處就在於看著很像是一塊木頭,實際是木頭經過千萬年石化了,因此也叫木變石,上面還有乾隆皇帝的題詩。

東邊是絳雪軒,它是一座五開間的房子,中間三間出抱廈,這樣就形成了平面呈凸字型的建築。因為以前庭前種了一些海棠樹,海棠花飄落時就像淡粉色的雪降下來,所以叫絳雪軒。這個建築很有意思的是它房子上的彩畫,和中軸線上建築的彩畫完全不一樣,不僅是紋飾不同,位置也不同,中軸線上的建築彩畫只畫在簷枋上,柱子上沒有,這裡連柱子上也都是彩畫,而且紋飾是淡淡的綠色斑竹紋,仿佛是在竹林中的一個建築,和花園的景色非常協調。

張小琴:這兒看到萬春亭了,剛才劉老師講到上圓下方的房子房頂到底怎麼蓋,我們在萬春亭就看到了,它上面是圓的下面是方的,實際是用兩層屋頂實現的。

張淑嫻:對。仿天圓地方之說。

萬春亭和西邊的千秋亭對稱。它後面又有浮碧亭,和西邊的澄瑞亭對稱。再後面的摛藻堂、凝香亭,和西邊的位育齋、玉翠亭都是對應關係。而且連名稱都起到對仗的作用,「萬春」對「千秋」、「澄瑞」對「浮碧」、「金香」對「玉翠」,凝香亭原來叫金香亭。

浮碧亭建在一座橋上,下面挖了一個水池,水池上建了一座橋。萬曆十一年,在橋上搭的這個亭子,到了清代又在它前面加了一個抱廈。

張小琴:前面就看到假山了,很多石頭堆在一起堆成了一座小山。

張淑嫻:這個山叫堆秀山,中間還有一個券門,兩邊還有石盤龍,石盤龍可以吐水,山中間藏有水缸儲水。山上建了御景亭。這個山是可以登臨的。

張小琴:現在不能登了,以前可以,登高望遠。

張淑嫻:對。堆秀山由各種各樣的山石堆起來,旁邊有水流,就像是「千巖競秀,萬壑爭流」。《世說新語》裡有個小故事,東晉時期的大畫家顧愷之有一天從會稽回來,人們就問他「山川之美」,他就說「千巖競秀,萬壑爭流,草木蒙籠其上,若雲興霞蔚」,這個堆秀山的景象,就是這個典故的寫照。

張小琴:復現了顧愷之描述的景象。

張淑嫻:中國的古典式園林是一種山水式園林,師法自然,造園時都要按照自然山水營造。但是御花園是一個在平地上建的園林,既沒有山也沒有水,又是在這麼小的地方,它就運用寫意式的手法,疊石成山,營造一種崇山峻岭的效果,又鑿池為水,營造湖泊萬裡的感受,也就是古人說的用「一卷代山,一勺代水」,追尋「一峰則太華千尋,一勺則江湖萬裡」的園林山水意境。

張小琴:不管是奇石還是山水意境的營造,中國古代審美的特點在御花園裡體現得很充分。

張淑嫻:是的。我們現在走到了御花園的西部,這是一座兩層的建築-延暉閣,(它)和東邊的堆秀山也是對應的,它的二樓有個迴廊,也可以登高望遠。

張小琴:這兩個建築其實都比較高,但一個是山一個是亭,也有一種均衡。

張淑嫻:對。延暉閣前面的是澄瑞亭,和東邊浮碧亭對應,建築的形制也一樣。這個亭子在雍正時期改成了「神亭」,供奉鬥母。雍正八年,(雍正皇帝)得了一場大病,差一點就去世,他認為是一些道師設鬥壇請神驅邪救活了他的命,因此雍正九年,他就在宮裡大設鬥壇,除了澄瑞亭,乾清宮、養心殿、欽安殿等地都設了鬥壇。有一次我在我們古建部庫房裡看見一個碩大的楠木雲龍紋屏風,我就拍了一張照片向我們故宮博物院研究室主任王子林老師請教,我問他這個屏風原來放在哪兒,後來他查了一些資料,在一張民國時期澄瑞亭鬥壇陳設的老照片上,看見了和這個形制一樣的屏風,我們倆還跑到澄瑞亭來量了尺寸,發現和庫房裡屏風的尺寸基本吻合,因此我們確定庫房裡的那個屏風原來是設在這裡的。

張小琴:亭子裡放一個屏風?

張淑嫻:屏風放在亭子的後面,前面放神位、供鬥母。

澄瑞亭前面是千秋亭,旁邊還有一個四神祠。四神祠供奉的是什麼神眾說不一,有人說是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方神,還有的說是風、雨、雷、電四神。御花園裡的宗教建築不少。四神祠旁邊的欽安殿是道教建築,是中軸線上唯一的宗教建築,永樂時期已經設置了。它的形式很有意思,屋頂是一個盝頂,上面是平的。

明成祖永樂帝朱棣認為是真武大帝保佑他取得了皇權,真武大帝是北方之神,所以在建紫禁城時,在中軸線最北邊修建這麼一個建築來供奉真武大帝。

從御花園中各種宗教建築來看,御花園不僅是帝後們休閒,欣賞山石花木的地方,也是一個精神寄託的地方。

張小琴:西邊那個是養性齋。

張淑嫻:養性齋是凹字型的建築,雙層結構,它雖然和東邊的絳雪軒對應,但是形狀不同,一個是凸字型,一個是凹字型,一個是單層,一個是雙層,一凸一凹、一高一低也就形成了變化。也就體現了園林中「多方勝景」「步移景異」的特點,雖然有對稱關係,也要在對稱中追求變化。

張小琴:既有對稱性同時又有一定的變化,形成一種韻律感。

張淑嫻:是的。

張小琴:御花園的石子路也很有特點。

張淑嫻:御花園的小路不像一般的花園曲徑通幽,它沒有一條曲折的道路,都是橫平豎直的,但是在這種橫平豎直的道路上又用小石子拼出許多豐富的圖案,一個一個小花紋、小器物、人物等等,甚至還有一些故事圖案,像西廂記、空城計、聊齋裡的一些故事,這也給道路增添了一點趣味。

張小琴:大家有時間的話可以到御花園裡找一找和這些故事情節有關的人物石子畫,應該也是一種逛御花園的玩法。

后妃、皇子們可以自由地到御花園來遊玩嗎?

張淑嫻:文獻中記載,光緒時,孝欽皇太后,就是慈禧太后閒暇之餘會到這裡遊玩,光緒皇帝也是在工作之餘到這兒來遊玩,而皇后和嬪妃們要在他們不在時才能來,所以還是有點限制的。

張小琴:誰來告訴大家什麼時候皇帝在,什麼時候皇帝不在呢?

張淑嫻:這個肯定有太監會通知。

張小琴:現在我們到順貞門了,清代選秀女是從這個地方進宮的。

張淑嫻:對。秀女從順貞門進宮,文獻裡記載,曾經在御花園裡選秀,還搭了涼棚,地上還鋪了氈子。

張小琴:故宮裡一共有四座花園,除了御花園之外還有其他花園?

張淑嫻:有一個是慈寧宮花園,是慈寧宮的附屬花園,明代就有了,清代又有一些變化。還有建福宮花園,是乾隆五年時下旨建的。東邊有一座寧壽宮花園,俗稱乾隆花園,那是乾隆皇帝為自己退位後建造的一座花園。

張小琴:其他花園,可能建造的自由空間稍微大一點,御花園就沒有那麼自由了。

張淑嫻:對。和它的位置有很大關係。

對本國歷史既要有「溫情與

敬意」也要有知識

張小琴:我們現在到了神武門城牆上,四個人終於會合了。北面看到的是景山,張老師,剛才講御花園是對稱的,景山上的亭子好象也是對稱的?

張淑嫻:對。中間這個亭子叫萬春亭,東西又各有兩個亭子,這個形狀和色彩都是對應的。

張小琴:王老師,中軸線從這兒一直穿過去,往北一直可以到什麼地方?

王軍:往北可以穿過小湯山,再往北到燕山的山脈,我還到那兒去調查過,中軸線是順著山梁走的。需要說明的是,紫禁城暨北京城中軸線與正南正北的天文子午線存在微差——逆時針微旋兩度有餘,避開了正子午朝向,這是古人有意為之的。

張小琴:為了表示對天的敬意?

王軍:一個是順山因勢以定朝向,以此得到穩定的地質條件,中軸線取義於此。另外,北極被古人視為天帝常居之所,要敬天,所以要讓一讓,因此古人做建築時,中軸線都要避讓正北極。

張小琴:今天我們在故宮上了一堂大課,請幾位老師總結一下今天的考點吧。

王軍:我特別想說一句話,為什麼600年的紫禁城能夠見證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因為紫禁城用的這套制度和古人對時間和空間的認識有關,這是特別古老的知識與思想體系,是中華文明創建的知識基礎。

劉暢:站在城牆上,這個視角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更高的點,不僅能看到院子裡的文化,還能看到院子外的情況,比擬到我們今天看自己的中華文化和世界其他文化圈是一個道理,我們希望能站得更高一點,在理解自己的同時也能理解別人。

張淑嫻:形容中國古典園林有個詞叫「芥子納須彌」,其實有兩層意思,一層就是很多景點都納入到這個咫尺園林裡;還有一層更深刻的意思,小小的園林裡容納了很多中國文化和審美的信息。

張小琴:謝謝三位老師,直播接近尾聲了,我們在這裡登高望遠,回望一下整個紫禁城中軸線的景色。

錢穆先生說要帶著「溫情與敬意」去看本國的歷史,從三位老師身上我深刻體會到了這一點。這句話是錢穆先生寫在《國史大綱》中的,跟梁思成先生做《中國建築史》背景相似,都是在抗日戰爭期間、民族危亡之際,對本民族歷史和文化的守護。錢先生說如果了解本國歷史不帶著溫情與敬意,只算是知道了一些外國史;同時,如果「懵無所知,而猶空乎愛國。此其為愛,僅當於一種商業之愛,如農人之愛其牛」。所以我理解,對自己國家的歷史,既要有「溫情與敬意」,也要有足夠的知識,才能愛其所是。故宮正是了解中國歷史的恰當所在,希望人文清華故宮行也能為國人了解中國歷史貢獻一份力量。

2019年清華大學與故宮博物院籤署了戰略合作協議,深入開展文物保護與研究、人才培養、文化傳播等工作,本次直播是雙方合作的一種嘗試,期待未來能與故宮博物院一起,奉獻更多精彩內容。

故宮博物院副院長趙國英(第二排左六)、清華大學副校長彭剛教授(第二排左五)與工作人員合影

原標題:《「鴻圖華構·人文清華故宮行」直播實錄》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5名設計師參與設計故宮北院區,故宮到底是誰建造的?
    紫禁城的建造規模很大,構造的非常精細,根本就是建造史界的很不常見的奇蹟!故宮是作為明朝和清朝這兩個朝代的皇宮,故宮好幾百年來都是非常的威嚴和隱秘。一直到被稱為博物館之後,然後它的真是的面孔才像世人所公開。故宮是北京的標誌性建築物群體,它代表了一個古國的發展。故宮在北京的中軸線上面,明朝和清朝的24位皇帝就一直居住在這個地方。
  • 故宮太和殿地磚破損,專家本想挖開修復,卻意外發現明朝人的秘密
    關於故宮的秘密,雖然現在挖出不少,但故宮甚大秘密無窮,至今我們所知道的,可能也還不是它的全部。作為明清兩代皇族的生活工作之地,故宮擁有著龐大的建築群,以及最頂尖的建築工藝。不論是在布局還是構建上,都是首屈一指的。
  • 專家維修故宮,無意發現太和殿的秘密,為何要鋪十五層地磚?
    故宮是北京一座標誌性建築,這裡也被稱為紫禁城,是明清兩朝古都的都城,北京城地理位置優越,而且故宮又建在北京的正中間,所以非常的重要。而且故宮是目前為止保存最完整的皇宮,整個故宮主要是由木頭建造完成,即便是後來經過幾次翻修也依舊是保留著最原始的建築風格和材料,不管是從歷史地位還是建築的研究價值,故宮都是近代一個非常重要的宮殿遺址。
  • 世界上最大的皇宮不是故宮?比故宮還大5倍,由中國人設計
    說道皇宮,中國北京故宮無疑是舉世聞名的,世界五大宮之首,盡顯皇室權威。但是,雖然故宮是公認的最大的皇宮,然而在亞洲,比故宮還大5倍的皇宮卻低調到無人知曉,知名度遠不及北京故宮!曼德勒皇宮呈四方形,長、寬各為2000米,總面積達400萬平方米。要知道,作為世界五大宮殿之首的北京故宮,佔地面積為72萬平方米,也就是說,曼德勒皇宮相當於5.5個北京故宮那麼大。而且曼德勒皇城周圍是底部寬度3米,高9米的城牆,城牆上每隔200米就有一個塔樓,牆外是寬為60米的護城河,河水把皇城和外面世界隔開。
  • 故宮地磚裂縫,發現一個塵封593年的秘密,專家:朱棣真狠
    到了現在,我們對於故宮的情感就不僅僅是歷史宮殿了,它也算是我們國家建築的一個象徵,因此更加應該愛護、保護它。就是因為這樣,我們國家每年都會派專業人士進行檢查還有記錄。哪怕是一塊地磚,也會得到重視。有一次,專家們在太和殿前面發現了一塊已經開裂的磚,就打算對它進行維修處理,可是萬萬沒想到,就在這樣一個不起眼的地方。
  • 北京故宮與南京明故宮哪個大?專家稱實地測量才算
    儘管朱元璋當年在南京營造的皇宮已經化作了塵土,但伴隨著不斷考古,人們還是可以摸出一些道道,尤其是紫禁城的輪廓也逐漸清晰。紫禁城中最宏大的「金鑾殿」奉天殿不久前也被考古專家們「尋」到,根據現場測定,奉天殿臺基南北兩端長達75.5米,這讓人們不禁想到:要是南京明故宮沒有被毀,該是多宏偉。
  • 故宮屋頂為什麼沒有鳥屎,專家給出答案:原來故宮還有這種秘密
    故宮屋頂為什麼沒有鳥屎, 專家給出答案:原來故宮還有這種秘密故宮是我國明清兩朝的皇帝的住所,已經有五百多年的歷史了,一共經歷了24為皇帝。故宮的建築結構,被世界上所有著名的建築師驚嘆,僅僅依靠著古代的建造技藝,能讓故宮延續那麼多年,期間還經歷過大地震,依然沒有絲毫的破損。很多技術現代科技都是無法達到的。各位去過故宮的網友,有沒有發現那麼一個神奇的地方,就是故宮中所有建築屋頂上都是沒有鳥屎的,難道是連鳥都害怕皇帝的威嚴,不敢飛過故宮的屋頂嗎?
  • 世界五大宮之首故宮是誰建造的,為什麼稱為紫禁城呢?
    世界五大宮之首故宮是誰建造的,為什麼稱為紫禁城呢?北京故宮,也是中國的標誌之一,而在舊時,北京故宮稱之為紫禁城的,而北京故宮,同樣是在中國古代的對宮廷建築之精華。而且也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的古建築之一,北京故宮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首(北京故宮、法國凡爾賽宮、英國白金漢宮、美國白宮、俄羅斯克裡姆林宮)。 故宮是明朝和清朝兩個朝代的皇家宮殿,換個名字大家可能更熟悉,就是古裝電視劇經常說到的紫禁城。
  • 故宮東華門,為何數百年來都被視作「鬼門」?專家:湊近看看門釘
    引言明代的孫蕡在《輸役蕭牆》中寫道:「息杵入屏城,仰瞻東華門。祥風拂左纛,卿雲護彤軒。」其中的東華門,就是故宮的四大城門之一。故宮作為明清兩朝的皇宮,是我國最著名的名勝古蹟之一,也是每個到北京旅行的遊客必到之處。在明清兩朝,故宮不僅是作為皇帝居住的皇宮,還是當時一國最高權力中心之所在。每一個王朝的皇宮中,都會發生很多非正常的死亡事件,有些可能不像影視作品中表現的那麼誇張,有些卻有過之而無不及。故宮也不例外,由此民間總會流傳著一些關於故宮的傳說,其中頗多神秘離奇之事。
  • 北京故宮東華門,為數百年來都被視作「鬼門」?專家:湊近看看門釘
    引言 明代的孫蕡在《輸役蕭牆》中寫道:「息杵入屏城,仰瞻東華門。祥風拂左纛,卿雲護彤軒。」其中的東華門,就是故宮的四大城門之一。 故宮作為明清兩朝的皇宮,是我國最著名的名勝古蹟之一,也是每個到北京旅行的遊客必到之處。
  • 我國故宮為何600年來都未有「鳥糞」出現?專家稱:感謝古人智慧
    我國故宮為何600年來都未有「鳥糞」出現?專家稱:感謝古人智慧在我們國家的故宮,想必很多人都知道,也可能都去旅遊過,對於大家來說並不是很陌生。到了每年放假的時候,故宮裡面的人數已經達到了很高的地步,人潮擁擠的我們目睹古人留下的建築群體。
  • 中國的4大故宮,除北京故宮外,剩下3個有誰知道在哪兒?
    在故宮的中軸線上建造的建築是這個故宮中的精華所在,基本上所有重要的宮殿都在這條線上。據悉這裡原本有9999間半房子,據悉是因為天上是一千間,因為不能超過所以就少了半間。不過如今似乎現在這裡也就只剩下9300多間房子了。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至於北京故宮的受歡迎程度小編就不多說什麼了。
  • 《了不起的故宮》:走,一起穿越去「建」故宮吧
    這套由致力於原創兒童讀物的出版品牌有魚童書,歷時3年打磨而成,由故宮博物院池浚博士後親自審訂推薦、眾多知名作家、學者聯名推薦的故宮歷史文化讀物,就是《了不起的故宮》百科故事書系列。整套書分為五冊,通過五個孩子們感興趣的視角來全方位解讀作為「活文物」的故宮,在融入童趣和神秘感的故事裡面,將故宮近600年來的歷史與文化知識,悉數教給孩子們。
  • 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皇宮,其中有個皇宮一直保存至今!
    在中國歷史中,每個朝代都或多或少地建造了一些建築,有些建築一直保存至今,我們稱之為古建築。古建築也成了很多遊客想要旅遊參觀的地方,因為通過這些古建築可以了解時代的背景以及文化的發展,也蘊含著一定的底蘊。在我們現在如此發達的社會中,仍然存在著很多古建築,這些建築當作文化遺產一直保留著,並且定期會進行維修加固。
  • 除了北京故宮、瀋陽故宮、臺北故宮以外,中國其實還有一個故宮
    一提到故宮,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就是北京故宮。作為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北京故宮地處北京中軸線的中心,佔地達到了72萬平方米,其規模相當宏大。哪怕在國際社會中,北京故宮都有著非常大的名氣。除了北京故宮之外,中國還有臺北故宮和瀋陽故宮。不過,其實還有一個故宮,大家可能並不知道。
  • 故宮地下隱藏著一座宮殿?直擊故宮發掘現場,圖9是最重要的發現
    【發掘現場】北京故宮,舊稱紫禁城,是明清兩朝的皇宮。北京故宮始建於永樂四年(1406年),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竣工,它是在元大都宮殿的基礎上修建,也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
  • 中國為什麼會有三個故宮,瀋陽故宮、北京故宮和臺北故宮?
    蔣氏是個深謀遠慮的人,他不但在國民政府撤退的時候,帶走了很多文化、科技領域的人才,還下令把華夏文明結晶的許多珍稀文物運送出去,以免在戰火中毀於一旦,或落入他人之手。那些運送出去的文物,就有很多來自北京故宮。
  • 書單|穿越十個甲子,故宮的故事都在這裡
    近500 年的皇宮,近100 年的故宮博物院,在這漫長歲月裡,故宮經歷了無數風雲變幻與時代更迭,但最終都在數代人的努力和守護下保留了下來,成為世界上保存最為完整、規模最大的中國皇宮建築群,是中國文化的瑰寶。
  • 泰國大皇宮相當於中國北京的故宮,是泰國曼谷王朝國王的居所
    泰國大皇宮泰國大皇宮位於曼谷,相當於中國北京的故宮,是泰國曼谷王朝國王的所。它坐落於湄南河河畔,是曼谷市中心最壯觀的古建築群。曼谷王朝之前的阿瑜陀耶王朝,皇宮坐落在曼谷以北的平原上,泰語寓意為「永遠的勝利之城」。
  • 《紫禁城100》及《最好的皇宮》新書發布會舉行
    故宮博物院常務副院長王亞民出席發布儀式並講話。王亞民首先提到故宮博物院作為世界上最豐富、最重要的中國古代藝術品的寶庫,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推廣傳播,有著重要的責任意義。為了更好地對外宣傳、推廣中國優秀文化。故宮出版社與趙廣超先生帶領的的設計及文化研究工作室於今年攜手成立故宮文化研發小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