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源氏物語》到蜷川實花:與欣賞對象的孤寂融為一體

2020-12-22 界面新聞

蜷川實花的攝影作品

物哀是日本民族的一種集體審美意識,從日常起居到文學創作,你會發現物哀無處不在,簡直是日本文化的一種審美源流。

提起物哀,一般是指觀看者的一種感受,是對欣賞對象的一種憐惜;它既可以作為人們對大自然和社會風物的體會、感受,也可是一種觀看者單純的感嘆,從而產生出人們對自然、生命、世事的詠嘆和感慨。

蜷川實花的攝影作品

在小學的音樂課上,我們都學習過日本的國歌,聽上去就像一首哀樂。日本列島地處亞熱帶溼潤氣候,雖然四季分明,植被茂盛,但是日本又是一個資源稀缺,且自然災害頻發的國家。日本人一遍遍感受到一年四季的春華秋實,欣賞一年又一年的草木枯榮,不能不感嘆時間的流逝,事物的易逝,同時內心深處還要時時面對隨時可能到來的災難,地震、海嘯、火山、泥石流等等,或許還有很多結合了電影與動畫所帶來的不安全感,隨之而來的覆傾之災,似乎就要在睡夢中把人搖醒。

日本傳統版畫

因此,日本人最擅長在最美麗的時間裡擁抱最短暫的美好,時刻做好準備,在事事無常裡失去一切。在這樣的集體潛意識裡,日本人體會到物哀之情,其實與他們感受到生命的渺小感不可分離,同時也可看出他們的釋然——不負當下的盡興。

這種物哀的審美觀,結合了「觸碰」、「目見」、「耳聞」時所觸發的一切感官,在觀看者心裡產生了深切的情趣和哀愁。

日本傳統版畫

從學術角度來看,物哀是日本平安時代的王朝文學上重要的文學審美理念之一。「物哀」作為一個合成詞,是由「物」與「哀」兩個詞素構成。在文學上,主要是通過寫一些景物,例如蕭條的冬景、殘破的庭院、一處孤單的小山丘等等,來表達和宣洩人物內心深處的哀傷和幽情,還包含對人世間變化無常的日常感慨。在日語假名發明之前,「哀」大多用漢字標記為「阿波禮」,有時也標記為「阿波例」、「安波禮」、「安者禮」。

日本傳統版畫

一般而言,一個人降生之後發出的第一聲叫喚都是嘆詞,「啊」、「呀」、「咦」;而一個民族發出的第一聲大體也是如此。日本文學中關於哀嘆的描述和記錄很多,據平安時代的學者齋藤廣成《古語拾遺》記載:「…… 當此之時,上天初晴,眾俱相見,面皆明白,相與稱曰『阿波禮』,言天晴也……」在這裡,古語講的便是「記紀神話」中的天照,大神終於從「天之巖戶」中誕生,於是神力使得黑夜漸漸結束,天地間出現了光明,眾神面目才能被互相看清,於是高興地相與呼喊:「阿波禮」——就是一句影響重大的嘆詞。

日本傳統版畫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的物哀文化中的這個「哀」,即阿波禮,並不是簡單的傷感,更不是指悲慟;它僅僅是一種感嘆,僅僅是日本人在看到生活中的任何事物,都能隨口說出的一句話。

這種感嘆紮根在日常事物的每時每刻,可以說觀看者無論處在什麼心情環境中,內心深處都能產生出物哀的感慨,而具體哀嘆什麼,也根本說不清楚。這種感情或許我們也有同感。有的人看到一朵梅花凋謝,落在泥土裡,花瓣本身還是美麗依舊,便哀嘆——為什麼美好的事物不能永遠存在呢?黛玉葬花,痛哭流涕,就是一種見物悲哀的憂鬱感情。

但是,還有的人看得更為長遠,或許當花開枝頭正當俏麗時,就會想像她凋零的樣子。雖然眼前事物一切安然,但心裡總覺得美好的事物總會凋謝,而自己卻對此無能為力,便深感覺到淡淡的哀愁。而此時,如果觀看者把這份內心的哀傷視為了一種情趣,並且內心中已經接受了這一種哀愁的美感,並由這種哀愁出發,深深沉醉於哀傷之中的自己,聯想到了時光的匆匆,歲月的流逝,那就到達了物哀的程度。

日本傳統版畫

一般而言,美感的產生需要同時具備兩個基本要素,一是「感動」,二是 「靜觀」。「感動」很好理解,是觀看者進入一種審美狀態的基本推動力,而「靜觀」才是審美本身所應有的狀態。日本人的物哀之「哀」實際上就是一種「感動」,一個人先是被事物所感動了,把自己的心情與聯想與觀看對象無限貼近,充滿憐憫和同情,設身處地地與一片落花、一處孤山感同身受,沉醉其中,與欣賞對象的孤寂感融為一體。

日本傳統版畫

在日本文學中,《源氏物語》應該是闡述物哀之美的重要文學作品。物哀簡直是《源氏物語》中的主要思想,受到了作品所處時代的經濟、風俗和政治的影響。「世上萬事萬物,形形色色,不論是目之所及,抑或耳之所聞,抑或身之所觸,都收納於心,加以體味,加以理解,這就是感知『事之心』、感知『物之心』。」本居宣長語。

日本電影《源氏物語》

平安王朝時代,隨著宮廷貴族感性文化的發達,阿波禮的使用很快頻繁起來。在《源氏物語》中,阿波禮除了作嘆詞之外,還被用作形容動詞、動詞等,不僅詞性豐富起來,而且讓「哀」的內涵也有了極大的擴展。據統計,《源氏物語》中使用阿波禮的地方約有一千零二十幾處。在紫式部看來,物哀有三個層次:第一層是對「人」的感動,以男女之戀情的哀感最為突出;第二層是對「世相」的感動,貫穿在整體對人情、世態、天下大事的詠嘆;第三層則是對「自然之物」的感動,尤其那些由季節變化帶來的事事無常感,春花秋落的嘆息,即表達觀看者對自然美的同情。

日本漫畫《源氏物語》

也藉由著《源氏物語》的文學地位,觸景而生情的種種感動,從文字到繪畫到攝影等,挨個呈現在日本的各種藝術表達之中。

出生於1940年的須田一政1962年畢業於東京攝影專科學院。他與杉本博司、森山大道、石內都、荒木經惟、植田正治、山本昌男等人一樣,都是在日本當代藝術中影響力可觀的攝影大師。

須田一政攝影作品

相比其他的幾位,須田一政的作品個人風格不是那麼的「私攝影」,不聚焦在性文化之中,也不同與其他人的末日情結,他的攝影作品十分樸實無華,甚至有點街頭攝影的感覺。黑白攝影是他的一大特色,黑白的世界裡呈現的是他生活的具體風土人情,記錄了島礁、海灘、樹木等自然風光,人物也是抓拍穿著和服的婦女,嬉戲玩耍的孩童,基本是記錄了日常的本土文化,淳樸的自然情懷。

須田一政1971年開始做自由攝影師,1976年憑藉攝影集《風姿花傳》獲得了日本攝影協會新人獎。1985年攝影展《日常的斷片》獲得第一屆東川獎。1997年攝影集《人間的記憶》獲得第16屆土門拳獎。另有攝影集《關東風譚》和《民謠山河》。

須田一政攝影作品

須田一政的大部分攝影作品都是在旅行的途中完成的,記錄了旅人、街道、向日葵、老人、動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可見的尋常狀態,並不追求獵奇的風格,也不像布列松那樣找尋永恆而頗具動感的「永恆瞬間」。這些尋常物品和人物被捕捉到鏡頭中,成為了須田一政在旅行中收集的私人記憶,飲食男女們的日常生活隨著時間的消逝漸漸被人忘記,平凡而日常,反而叫人心疼。

須田一政攝影作品

當你看到須田一政的鏡中少女時,你也不由自主地深受感動,與她一同成長,悲傷她的悲傷,哭泣她的煩惱。你會感動一支向日葵的美麗、欣賞夜裡綻放的馬蹄蓮,日出日落、潮漲潮退,生命的凋謝與輪迴不可阻擋,萬事萬物都是日本人感嘆的對象。

在女性藝術家中,蜷川實花則是當代日本最炙手可熱的攝影師之一,同時她也是日本「迷失十年」一代人中備受矚目的女性電影導演。與須田一政的黑白攝影相比,蜷川實花的作品實在色彩絢麗,叫人眼花繚亂。

蜷川實花的攝影作品

在日本審美中,有著「蜷川色」的風格美譽,對流行文化、時尚藝術都有影響。在蜷川實花的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她所拍攝的金魚和鮮花的兩個系列。

在《流體夢境》(Liquid Dreams,2003)中,蜷川實花拍攝了一群群色彩斑斕的金魚,它們就如舞會上穿著華貴禮服的美女,無憂無慮,不知疲倦地舞蹈著。這些照片大多是失焦的、朦朧的、寫意的。

蜷川實花的攝影作品

這批攝影作品色彩絢麗、情緒張揚,但又隱隱透露出一種壓抑感。這群金魚生來死去都是人類的觀賞玩物,並未獲得過自己的生命自由。在她的畫面中,我們的雙眼被各種顏色與流動感包圍,卻也能感受到一種把人壓倒的巨大控制力。

於是,觀看者在感嘆這些作品的美妙色彩時,也會被這種豐富多彩的視覺效果壓制,如水缸中的金魚,在命運和控制的主人面前變得渺小。我們不知道這種可愛美麗的生物是否還具備思考的能力,但我們和它們一樣,一起被困在了攝影師所營造的未知世界中,無法逃脫。

蜷川實花的攝影作品

在《永遠的花》(2006)攝影集中,蜷川實花拍攝了在墨西哥、塞班島等地用於祭奠死者的人造花。這些永不會枯萎的花保持著同一個姿勢,怒放在逝者的墓前,表達了生者對死者悠長的念願。

然而,在蜷川實花的畫面裡,豔麗的花朵展現出一種極致的殘暴感。如果你知道這些嬌豔的花朵並無生命,還會被放在墓前,你是否會感到不安與心驚。這些人造花被藝術家強硬地局部放大、誇張色彩、重組結構,表現出奇異的色彩,迷離的美感,真假莫測的張力,表現出一種極殘酷的美感。

蜷川實花的攝影作品

「永遠的花」是一種對日本物哀文化的回應——內心深處對絢爛生命的渴望與讚美,實際上也是對自身終將陷入死亡的根本恐懼。就像是蜷川實花刻意放大色彩張力的人造花攝影,往往表象越是迷人,這種潛意識裡的恐懼會更為強烈。觀者是花,花亦是觀者。

《永遠的花》為我們打開了一道連接此岸與彼岸的門,絢爛的鏡頭背後,透露出藝術家一種隔岸觀火的疏離感。色彩的濃豔綻放只是一種虛假表象,蜷川實花所拍攝和捕捉的,其實是觀看者的內心——濃烈的黑暗。

蜷川實花的電影作品

而在她的電影《惡女花魁》中,色彩與符號也成為了蜷川實花的表達方式,在敘事的基礎上展示了她以當代女性的情懷對日本的反思;尤其是物哀文化中的「瞬間美」、「逐欲」、「死亡」這三個永恆主題。蜷川實花在創作中,運用了物哀美學,表現了極致的視覺表現力,勾起了觀看者內心的黑暗世界,就如同日本「迷失十年」一代人的精神世界。在她的鏡頭中,女性的生命就像是夜空中綻放的美麗煙花,表達了與她同一代人的生存欲望、生存困境和死亡源動力。

蜷川實花

在「迷失一代」的物哀觀裡,生命的終點是悲劇,雖然我們的一生消縱即逝,但是必須活得精彩,美麗地死去。死亡在日本文化中,是生命的成全與解脫。而人們對欲望的追求,就是成就一切生命動力的源頭活水,不需要任何解釋。

蜷川實花的攝影作品展覽

蜷川實花將傳統的物哀美學與日本當代的時代精神相糅合,尋找到了一條屬於自己的藝術創作之路。無論是她的攝影創作,還是電影作品,都成為年輕人效仿和追捧的焦點。她的作品深受日本民族審美的影響,極盡追求色彩的誇張和衝擊力,記錄美好而又短暫的事物,來表現出自己的生命體驗。她以日本傳統的物哀美學的表達方式重新演繹自己的女性視角、女性題材,最終獲得了異常驚豔而華美的藝術作品。

 

相關焦點

  • 日本女藝術家蜷川實花:從純粹感官的角度來欣賞「女性精神」
    當時,謝依辰就覺得,蜷川實花的作品有著鮮明的色彩,也是令人過目不忘的色彩、帶著她自己符號的色彩。蜷川實花與商業空間的合作,圖片提供:蜷川實花工作室。在這一次的展覽,讓觀眾以全方位的角度去體會蜷川實花。從包裹整面牆壁的作品,到用鏡子屋和LED的沉浸式體驗,或者是多塊屏幕連續呈現蜷川實花導演、拍攝的電影、廣告作品,以及分開男女明星的展覽區域,充滿和風的紙傘屋頂,鹿晗同款紅色花牆自拍區,都讓蜷川實花的粉絲們可以更加全面地走進一個女性攝影藝術家的內心世界。
  • 日本攝影師蜷川實花 在臺中花博開展
    日本知名攝影師蜷川實花(左)14日來臺灣,擔任花博藝術大使,為花博掀起最後高潮。(盧金足攝)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臺中世界花卉博覽會邀日本知名攝影師蜷川實花於后里園區主展館「花舞館」開設個展,希望藉由蜷川實花眼中的繽紛世界,帶領民眾共同聆聽花開的聲音,蜷川實花擔任花博藝術大使,14日到市府介紹布展主題,以華美絢麗的作品在攝影藝術建立獨特風格,與花博互相增豔。
  • 紫式部《源氏物語》
    目前已經有部分讀者領取到了福利。該作品無論是文章的構成,和歌的運用, 還是心理與自然的描寫都十分出色,因此也被譽為物語文學的最高峰。《源氏物語》不僅對後世的物語文學產生了深遠影響,在日本文化史上也具重要地位。紫式部所在的年代與宋朝相當,所以這部小說比《紅樓夢》要早上大約六百多年。
  • 紫式部《源氏物語》,堪比《紅樓夢》的皇家絕唱
    01《源氏物語》以主人公光源氏與眾多女性的交往為中心,描寫了光源氏一生的榮辱興衰。該作品無論是文章的構成,和歌的運用, 還是心理與自然的描寫都十分出色,因此也被譽為物語文學的最高峰。《源氏物語》不僅對後世的物語文學產生了深遠影響,在日本文化史上也具重要地位。
  • 源氏物語五十四句
    我的精神園地寫在前面:《源氏物語》共五十四回,我摘錄了五十四個句子。此外,還附上了三月讀《源氏物語》的書評。1.其時涼月西沉,夜天如水;寒風掠面,頓感悽涼;草蟲亂鳴,催人墮淚。
  • 「專訪」蜷川實花:一切都是自然而然
    11月8日-10日,蜷川實花應雲圖映畫之邀,帶著她的中文版攝影集《美麗的日子》來到上海展出。作為日本當代最炙手可熱的女藝術家之一,她的到來無疑吸引了各界關注,短短兩天半的行程被安排得滿滿當當。9日,在黃浦江畔的寶格麗酒店,蜷川實花接受了界面影像的專訪。
  • 【雅昌專稿】蜷川實花:攝影是我創作的原點
    ▲攝影藝術家、電影導演蜷川實花「攝影是我創作的原點。」說這句話時,蜷川實花穿著一件寶藍色的裹身裙,裙裝上的花朵圖案,取自她的一件攝影作品。此時,距離她的上海個展還有兩天,布展進入收尾工作。蜷川在桌上擺弄三個紙版模型,介紹道:「展廳一樓主要展出色調明媚的作品,因為大多數觀眾是從這裡開始認識我的;二層展示著我拍攝的肖像作品;三樓展示了黑白的作品,和我在東京、上海、香港等地拍攝的新作,是我首次對外發表的。」說到這裡,她頓了頓,說道:「就是想要讓人一看,就知道這是『蜷川實花的展覽』。」
  • 翻閱一本攝影書:蜷川實花 如光一般絢爛
    翻閱一本攝影書:蜷川實花 如光一般絢爛 2020-03-25 13: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源氏物語》:日本的《紅樓夢》,美人如畫,價值斐然!
    《源氏物語》整部小說氣勢恢宏,以日本平安王朝全盛時期為背景,描寫了主人公源氏的一生生活經歷和盪氣迴腸、曲折迴環的愛情故事,內容複雜。全書共五十四回,近百萬字。包含四代天皇,歷經70多年,出場人物多達400多位。人物以上層貴族為主,但也有中下層貴族、宮女、侍女及平民百姓。
  • 《源氏物語》
    巨著《源氏物語》的出現代表著日本虛構物語的頂峰。這本傑作在各方面都值得我們深思。首先,我們必須考慮這個物語可不可以稱為長篇物語。其較之後的《狹衣物語》,在構成上有明顯的差異;《源氏物語》以「帖」為單位,或斷或續,或時有重複而展開情節。要之,《源氏物語》是短篇物語的堆積,與其說是長篇物語,不如叫做「集篇」物語。
  • 《源氏物語》|光怪陸離的貴族生活記載及中日合璧的藝術特色
    燻君得知事情真相後,派人到小野與浮舟見面,結果未能如願。至此,全篇故事完結。前篇和後篇互為呼應,後篇仿佛前篇孽行的現世報,同為私生子的燻君和浮舟的情愛以無限悲哀失敗告終。《源氏物語》藝術表現特色《源氏物語》自問世以來,日本文學界不少人去模仿它的結構布局和描寫手法進行小說創作。
  • 從《源氏物語》流變看日本女性命運轉折
    一千年後,現代人重新改寫的《源氏物語》,賦予了這部名著新的生命力,同時也體現了日本社會和文化的千年流變——一千多年前的日本「平安王朝」,誕生了人類文學史上第一部長篇小說——《源氏物語》。從年代上看,《源氏物語》比《紅樓夢》早出世七百年,比《水滸傳》、《三國演義》以及西方最早的小說集——薄伽丘的《十日談》也早了近三百年。
  • 生田鬥真中谷美紀乘牛車宣傳新片《源氏物語》
    《源氏物語》電影海報  搜狐娛樂訊 (aya/文)電影《源氏物語》(導演鶴橋康夫,12月10日公映)的特別宣傳活動於2日在位於京都市左京區的平安神宮舉辦影片中飾演光源氏的生田鬥真(主演電影《花水木》)、飾演紫式部的中谷美紀(主演電影《阪急電車》)出席了該活動。  平安神宮是第一次有電影宣傳活動在此舉辦。活動當天,主演生田鬥真和中谷美紀坐著古代貴族乘坐的牛車,在聚光燈的照耀下在應天門廣場亮相。他笑著說:「電影大部分鏡頭都是在京都太秦拍攝的,所以恨不能早一點讓京都的人們欣賞到影片。」
  • 蜷川實花《那些美麗的日子》攝影展:用文字和影像講述對父親最後的...
    攝影師 X 蜷川實花也許下面的這些花和金魚也是這樣想的吧~▽不管是人還是物,在攝影師蜷川實花的鏡頭裡,永遠都色彩絢麗。你以為她拍攝的是一個個具體實物,但在顏色的濃淡變換中,捕捉到的卻是某種虛幻概念或是一種符號想像。
  • 《源氏物語》:淺析白居易詩歌對作品的影響
    情感強烈到需要抒發的時候,詩歌應運而生。可見,詩歌最初就是為了傳情達意。在《源氏物語》中,紫式部引用、化用了白居易的詩,是為了更好地抒發人物情感,增添文章含蓄蘊藉的風格。這樣的例子很多,我試舉兩例來說明。源氏流放須磨時,經過一個叫大江殿的地方,這裡非常荒涼,只有幾株松樹。
  • 美人如花隔雲端 從三個維度解析《源氏物語》以花喻人的獨特魅力
    用花來比喻美人不僅是文學傳統,具備文學上的意義,還暗含著日本獨特的美學思想,以及深刻的社會意義。接下來,我將從三個維度解析《源氏物語》以花喻人的獨特魅力。源氏剛認識紫兒的時候,她還是個小孩,恰如春天裡美麗又柔弱的櫻花。後來,他把紫兒培養成人,紫兒出落得愈發標緻。在女樂大會上,紫夫人大概三十多歲,很有成熟嫵媚的風韻,這個時候的紫夫人,大概就是春天裡,繁密嬌豔的八重櫻了吧?明石夫人氣度悠閒,容貌嫵媚,「看到這人,好像聞到五月橘連花帶實的折枝的香氣。」
  • 一部《源氏物語》的寫實日記,一曲中年婚姻的輓歌
    在讀《紫陽花日記》這本書的時候,每每想起《源氏物語》中的人物性格及命運,而志麻子在日記中也透露出了對《源氏物語》的鐘愛。「紫陽花」這一意象,更是契合了《源氏物語》中的「物哀文化」之美。1.紫陽花實際上是我們在婚禮上常常見到的「繡球花」,繡球花在短短一個月的花期中,它的顏色會發生許多變化,前一天夜裡,還是純白的,到了第二天早晨,就變成了由紅、綠等各色混合的花了。因此,紫陽花的花語是:善變。婚姻裡,丈夫的善變,讓婚姻陷入絕境,而妻子順應丈夫的「變」而改變自己,使得女性的視野更美。
  • 《源氏物語》與日本香道
    木公子有話說《源氏物語》是日本的一部古典文學名著,對於日本文學的發展產生過巨大的影響,是日本古典文學的高峰,女作者紫式部是貴族出身,很有才情。後夫死家道中落,被招進到宮中做了皇后的侍讀女官。薰香對於《源氏物語》中濃麗纖巧,精緻華美的貴族宮廷可謂一刻不可或缺,高貴的人出現必先有雅致的薰香傳來。
  • 《源氏物語》心得體會
    前幾天讀了《源氏物語》,覺得不是很懂。起初讀到銅壺那一章時,心裡想這個可能講的會是和中國的宮鬥劇一樣。後來發現原來自己錯了,一直都認為日本的文化和我們中國的文化差不多應該讀起來容易一點,於是就去試著了解了這本書。
  • 《源氏物語》是世界上最早的長篇寫實小說
    《源氏物語》讓我想起我的舞女思然,可愛的圓臉,翹翹的睫毛,白嫩的皮膚,搞怪又多愁善感的性格。是高二時候聊天她跟我提到她幾乎從小到大都在看這本書的吧。看著她圓溜溜眼睛後面流露出的嚴肅,又聽得一句「《源氏物語》相當於日本的《紅樓夢》」,我心中油然升起一股肅然起敬與自嘆弗如混合的感情。一千多頁的鴻篇巨作,能夠經得住大和民族十個世紀以來細細考量的眼光,這樣的功底絕不僅僅是一句「鳳頭豬肚豹尾」可以總結評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