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構新時代校長專業認同

2020-12-09 光明思想理論網

  作者:南京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院長  陳學軍

  努力造就一支政治過硬、品德高尚、業務精湛、治校有方的高素質專業化校長隊伍,是激發學校辦學活力、深化教育改革創新、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關鍵。形成明確合理的專業認同,又是確保校長隊伍素質與專業化程度的關鍵。新時代,校長能否建構與發展專業認同,就變得尤為重要。

  定位:校長專業認同是關鍵之關鍵

  今年9月,教育部等八部門聯合印發的《關於進一步激發中小學辦學活力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中提到「各地要把培養好、選配好校長作為重要政治責任和激發辦學活力的關鍵因素」,明確了「校長是關鍵」的定位。

  校長是教育事業發展的關鍵,專業認同則是校長專業化的關鍵。專業認同與社會認同、個人認同相對,是個體用以理解與承擔其工作角色的認同。校長角色可以被設計,專業認同卻無法被設計。沒有專業認同的支撐,校長專業化會很容易失去方向感、歸屬感與動力。

  新時代,飽含價值與情感因素的專業認同顯得更加重要。首先,專業認同影響著校長承擔領導角色的動機程度。新時代社會變革的複雜性及壓力,凸顯了能力背後的意願、熱情與驅動力等因素的重要性,只有校長認同並內化自身角色,才能形成強烈的領導動機。其次,專業認同為校長的創新領導提供信心與膽略。處在充滿模糊性與不確定性的時代,校長不能也無法依賴過去的領導定式,而創新又總是意味著未知、風險與責任。明確堅定的專業認同,會鼓舞和推動校長勇敢、執著、冷靜地選擇走創新領導之路。再其次,專業認同也涉及校長領導境界的提升。低層次的領導專注於「做」,更高境界的領導擅於「思考」,最高的境界則視領導為融入自身生命體驗與成長際遇的「存在方式」。有著深深專業認同的校長,更可能在存在層次上理解領導實踐的性質、方式與價值。最後,新時代亦提出了重塑校長專業認同的要求。新時代教育領導的性質與情境已發生重要變化,對於校長專業認同的理解也需要更新。

  可以說,當前校長隊伍專業水平提升的挑戰,很大程度上不在於專業能力,而在於專業認同。這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其一,「不願做校長」的情緒廣泛蔓延。許多具有學校領導與管理潛質的教師無意追求校長崗位,也有很多領導能力強、辦學成效好的在任校長心有退意、敬業不樂業。其二,「還在做教師」的情況大有人在。不少名優教師出身的校長,認為領導工作是外在的、暫時性的、缺乏發展意義的,學科教學才是自己的、永久性的、能夠體現成長價值的。其三,「只是做行政」的現象普遍存在。不少人只是佔據了校長「職位」,將領導理解為一般性的事務,做一些上面交代、下面要求或別處學來的工作,卻不能以專業眼光看待領導工作的要求、方法與責任。

  內涵:校長專業認同的三個維度

  新時代校長專業認同包括哪些內容?結合政策要求及相關實踐經驗和研究成果看,它應包括教育認同、領導認同和學校認同三個維度。

  教育認同,指校長認可什麼樣的教育。它反映著校長對於教育事業的熱愛程度與理解深度。具體而言,新時代的校長要愛教育、懂教育,確立「面向未來、立足中國、回歸學生」的教育理解。「面向未來」強調因應科技與全球化的時代背景,反思工業化學校教育模式的問題,聚焦世界與學生的未來,重構學校教育的目的與方式。「立足中國」強調紮根中國大地辦教育,堅持按照中國的特點和實際治校辦學,堅持融通中外,著力發展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教育。「回歸學生」強調適應並促進「以學習者為中心」教育系統的形成,積極推動學習方式變革,始終將學生的全面發展與幸福生活置於中心。

  領導認同,指校長認同領導者的身份。這涉及三個層面:首先是要做一名領導者。校長具有多重身份,既是校長,也兼有教師、家長或行業專家等身份。這些身份的認同是相互關聯的。它們既可以相互支撐,也可能彼此衝突。校長需要在不同身份的意義競爭中,突出領導者認同的第一性。其次是做一名專業的領導者。「專業認同」概念中的「專業」既是一個名詞,指校長領導這一工作領域;也是一個形容詞,強調以專業的要求理解與承擔領導角色。校長要做領導工作上的專業人員,要學習、思考、研究學校領導問題,避免完全憑經驗辦學,更不可簡單以行政方式治校。最後是做一名專業的變革領導者,在變革中航行與引領應成為校長領導的常態。校長既要理性、科學、客觀地分析現實,更要能夠關注情感、捕捉人心、變化感受,真切地實現變革。

  學校認同,指校長對於所任職學校的情感和責任。抽象的校長專業認同是不存在的,它總是與具體學校相關聯,學校與校長交互影響。校長專業認同是自我建構的過程,更是共同建構的過程。它依賴並強調校長的能動性,也受組織情境的影響。每一名校長的專業認同,都是基於其所任職學校的領導實踐形成的。對所任職學校缺乏情感和責任的校長,也難以說形成了良好的專業認同。陶行知、蘇霍姆林斯基等教育家對於校長角色的意識與理解,都深深植根於他們所創辦或任職學校的實踐,飽含了對學校的情感與期待。在任期制度和流動政策普遍化以及人才流動性增強的當下,學校認同對於校長專業認同的影響變得更加突出。

  路徑:建構校長專業認同的四個支點

  校長專業認同的建構與發展面臨著一些困難。其一是校長專業認同本身的模糊性。相比於性別、民族、國家、文化等其他認同,校長專業認同的模糊程度更高。不同人對「是否值得追求校長職位」「做什麼樣的校長」「怎樣做校長」等問題,有著不一樣的理解。沒有相對統一的理想認同,校長專業認同便失去了參照和歸屬。其二是校長專業認同的競爭性。一方面,專業認同只是校長身份認同中的一種,新時代的不確定性,讓人們越來越關注生活與工作、健康與成就、平穩與進取之間的平衡,使得專業認同不斷面對其他身份認同的競爭。另一方面,在複雜、流動的教育和學校情境中,專業認同本身也是持續變化的,表現出一定程度的「臨時性」,處於「建構—修正—維持—強化—重構」的協商過程中。其三是校長專業認同的制度約束。最為直接的便是校長選拔任用制度。類行政化的身份管理,在一定程度上鼓勵了校長的行政認同,妨礙了校長的專業認同。其他更廣意義上限制校長辦學精力、空間與能力的學校管理制度,也時常挫敗校長作為專業領導者的自我認同。

  在此分析下,可以明確建構與發展校長專業認同的四個支點:一是完善校長專業標準。在《義務教育學校校長專業標準(試行)》突出「能力為重」的理念基礎上,強化校長專業認同的重要性,明確校長專業認同的內涵與要求。二是營造有利的制度環境。《意見》中已經作出相應部署,如「加快推進校長職級制改革,制定校長職級制實施辦法」「明晰政府、學校權責邊界,處理好政府辦學主體責任和學校辦學主體地位之間的關係」「完善校長考核管理與激勵機制」等。此外,還可以探索實施校長資格制度。三是優化校長培養培訓工作。要從培養培訓的目標、體系和內容上,強化校長作為「專業學校領導者」的身份定位與角色要求;也要將「校長專業認同」本身作為培養培訓的基本主題,並加強敘事法、案例法、對話法等有助於了解與形成校長專業認同之方法的運用。四是強化校長專業發展共同體建設。通過專業發展共同體建設,明確校長專業認同的意涵,促進反思校長領導角色的擔當,增進校長專業認同的信心。

[ 責編:趙宇 ]

相關焦點

  • 建構新時代中國特色政治倫理學
    原標題:建構新時代中國特色政治倫理學   本期主持:萬俊人(中國倫理學會會長)   本期主題:建構新時代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政治倫理學   主持人語   要真正建構起新時代中國特色
  • 張梅:傳統文化符號與安倍政府對日本國家認同的建構
    引子日本歷史性地建構起來的文化符號反映了日本人獨特的精神深層,其民間爭議少、易於媒體傳播、更具統合性。因此安倍晉三政府通過傳統文化符號的再利用來建構「美麗日本」的國家認同,這對於構築契合新時代要求的中日關係來說,既是挑戰又是機遇。
  • 網絡身份認同抗拒性的建構與消解
    本文採用案例研究、內容分析和深度訪談的研究方法,對「屌絲」群體的認同建構進行分析,研究發現:(1)「屌絲」群體的身份認同建構主要基於網絡語言實現,相較於現實的社會階級劃分具有更強的獨立性、複雜性和多元性,群體的泛化現象非常明顯,還會出現與其他群體身份標籤的借用。
  • 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多民族國家認同建構的基礎性工程
    ,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民族政治學、民族理論;吳鵬,安徽銅陵人,中央民族大學中國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研究院民族政治學專業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政治民族學。同時,由於缺乏一個統合性的分析框架,也使得我們難以洞悉國家認同建構與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相互之間有機關係的內在邏輯與整體圖景。為此,應當從政治、經濟、文化等維度出發,充分正視與挖掘我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在國家認同建構層面的獨特價值,並在不斷拓展國家認同建構路徑的具體實踐中,準確把握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的時代內涵與中國特性。
  • 「理論」建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機制
    建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機制徐 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凝結著全體中國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建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機制,是確保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現實生活真正發揮作用的關鍵。文化弘揚。價值觀與文化是休戚相關、不可分割的。作為文化的深層內核,價值觀是依賴於文化而存在的;作為價值觀的系統化和外在化,文化脫離價值觀會迷失方向。價值觀是文化的核心內容,賦予了文化特定的精神氣質和倫理取向。
  • 傳承歷史記憶: 國家認同建構的重要路徑
    【摘要】歷史記憶具有重要的國家認同功能。在現代性深入推進、全球化深入發展的今天,歷史記憶傳承面臨重大挑戰,我們要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堅持中華民族敘事立場,牢固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充分發揮歷史記憶在國家認同建構中的作用。
  • 人民日報:拯救記憶場所 建構文化認同(組圖)
    與羅西同一時代的建築界另一位傑出人物、美國城市學家林奇更系統地提出了城市意象與認同建構的規律。他通過大量的環境認知實證調研提出了有利於文化認同的城市五要素:地標、節點、路徑、區域、邊界。在城市實踐中,建設者往往顧此失彼:對地標、路徑、節點的關注遠甚於對區域與邊界的關注,而這不利於地域文化認同全面、多樣化、有深度的建構。
  • Echo | 林剪雲《忤》中的國族認同之建構
    認同討論的目的主要不在於討論什麼才應該是我們的認同,而在於明辨「認同的原則」。認同的討論的最終歸宿是為了「溝通與協商」,而非一觀念對於另一觀念的霸權徵服。我希望通過對林剪雲《忤》文本國族認同建構的討論,在表達自己作為一個「異見者」觀點的同時,尊重他人的情感,「將文學的討論控制在文學的領域,在相互退讓與理解中達成妥協」。
  • 教師專業成長:認同、養成、生發
    有人認為,教師專業成長是教師從職業新手成為專家型教師,不斷建構自身教育理念、完善知識結構、提升教育教學能力和形成教育教學風格的過程;也有人認為,教師專業成長是指教師在不間斷的學習、工作實踐、探索、總結反思中,使其教育思考、教學經驗、教學技能日趨進步、完善和提升的過程。
  • 師德培育:校長要擔當喚起「認同」之責
    喚醒文化認同,真正讓行為「志於道」校長與教師之間最好的關係,是簡單的人際關係、簡約的工作關係。校長的文化引領,應該是引導教師逐步適應和遵循學校長期約定俗成或共同遵循的做事方式。我們重在建立學校的核心價值。
  • 「臺獨」史觀建構臺灣新認同?兩岸學者介紹史觀由來
    「臺獨」史觀建構臺灣新認同?他強調,清末啟蒙思想家龔自珍有句名言「欲知大道,必先為史」,講出了歷史文化教育與國家認同的直接關係。「臺獨」分子所走的嚴重危害國家民族根本利益、背離全體中國人民共同意願的「邪道」,絕不可能得逞。針對臺灣內部被廣泛討論的所謂「天然獨」說法,臺灣中國文化大學政治系學者石佳音評價,所謂「天然獨」其實是「人造獨」。
  • 新時代的古代文學學科建構
    總而言之,在中國古代文學這個自足的領域內,其傳統的學科形態,要麼是以主流意識形態(如儒家思想)為中心建構的闡釋體系,如《文心雕龍》的《原道》《徵聖》《宗經》《正緯》《辨騷》《明詩》等,是從本體論到文體論,再到創作論;要麼是依存於其他學科或學問,如經史之學的附庸。  中國古代文學學科的自足性,客觀上制約了其進入世界學術話語體系,參與世界文明建設和對話的進程。
  • 宣城梅氏家族譜系的建構與認同(上)
    本文試圖還原宣城梅氏譜系建構的過程,從中可以窺見出明清時期家族、名人、官府等各因素對家族譜牒構建的影響。關鍵詞: 宣城梅氏 家族譜系 建構 認同 話語權宣城梅氏是江南文化昌盛的世家大族,興起於北宋,繁榮於明清,有宛陵梅氏和文峰梅氏兩大支系。
  • 校長思想力|重慶市兼善中學校長潘松 挖掘90年老校在新時代的育人...
    作為兼善中學的現任黨委書記、校長,潘松如何帶領師生傳承老牌強校的文化育人精神,又是如何在新時代背景下發展新的育人內涵?校長簡介:潘松,南洋理工大學教育管理碩士,現任重慶市兼善中學黨委書記、校長。中學語文高級教師,重慶市骨幹教師,北碚名師,西南大學兼職碩士生導師。
  • 【一帶一路】餘瀟楓 張泰琦:和合主義 建構「國家間認同」的價值範式 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為例
    內容提要「國家間認同」是具有積極與消極雙重作用的跨國認同。建構積極的「國家間認同」對「一帶一路」方略推進與「絲綢之路新區域」治理有著決定性作用。具有中國思想淵源與豐富外交實踐的「和合主義」價值範式,為「國家間認同」建構提供了理論指導。
  • 民間文學的社會記憶建構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記憶,這是保持一個民族的基本特性、維護內部成員相互認同的根基。阿斯曼指出:「民族認同及其穩定持久性是受制於文化記憶及其組織形式的。民族的消亡(除了印加帝國這種極特殊例子),不是有形物質的消失,而是在集體、文化層面上的遺忘。」(阿斯曼《文化記憶》,金壽福、黃曉晨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因而,維持一個民族共同的文化記憶,對於維繫民族的生存活力具有重要意義。
  • 提升教師身份認同從哪裡入手
    從職業認同主體而言,它可包括職業的自我認同和公共認同兩個方面,職業的自我認同屬於個體認同,指的是職業主體的自我體認,對於任何一種職業的狀態而言都是十分關鍵的。而職業的公共認同實際上是一種「被認同」,即來自於職業主體之外的認同,它通常包括政府認同和社會認同等諸方面。結合這些理論認識和新時代的現實背景,筆者認為當前提升教師身份認同可從以下方面著手。
  • 校長講壇丨日照經濟技術開發區連雲港路小學丁文斌:新時代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校長
    人們常說,一個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這裡面突出的是校長在學校建設與發展、定位與格局中的影響作用。校長的育人理念,教育質量觀,實施的管理模式、德育教育途徑、安全管理網絡等會直接影響到一所學校的精神面貌與具體行為。
  • 新時代的勞動教育是怎樣的 ——《勞動教育論》新書發布及研討會...
    教育科學出版社特別期待能夠與更多學者和機構合作,圍繞勞動教育,在學術研究、課程開發、教材建設等方面加強交流合作,共同促進新時代勞動教育發展。  中國勞動關係學院黨委書記劉向兵認為,新時代勞動教育是培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建設高素質勞動者大軍,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要求。勞動教育事關治國理政,事關富國強民,事關立德樹人,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 加快建構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核心概念
    建構和完善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需要學界在學術意識規範、學科方向調整整合、學術共同體打造等方面不斷努力。積極建構核心概念,是推動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核心概念是建構並形成社會科學學科體系的邏輯起點。正如經濟學的「商品」「成本—收益」、政治學的「權力」「國家」等核心概念在各自學科的學術研究中已成為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