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水循環在光合作用中很重要也很複雜—新聞—科學網

2020-12-27 科學網

 

光合作用對植物實現自然界的能量轉換、維持大氣碳氧平衡具有重要意義。記者20日從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了解到,該所研究團隊對被子植物適應不同光照強度的調控機制進行深入研究時,有了新的重要發現。

昆明植物研究所黃偉副研究員介紹,自然條件下,植物葉片接受到的光照強度隨時在波動,時而光照不足,時而光能過剩。當光強突然增加時,植物葉片吸收的過剩光能容易造成光系統活性損傷並影響植物生長。根據光合作用理論模型,環式電子傳遞和水水循環這兩種替代電子傳遞途徑,都可保護被子植物免受強光波動的損傷。一直以來人們認為,環式電子傳遞介導的跨類囊體膜質子梯度的形成,是被子植物適應適應波動光強的主要調控機制,但對水水循環的調控作用卻鮮有研究。 

不久前,該所張石寶研究團隊在對被子植物適應波動光強的光合調控策略的研究中發現,在光強突然增加的前20秒內,模式植物擬南芥葉綠體並不能建立充分的跨類囊體膜質子梯度,進而導致過剩的電子從光系統II傳遞到光系統I,造成光系統I的過度還原,引發活性氧自由基的產生並造成光系統I損傷。雖然光系統I反應中心的過度還原會激發環式電子傳遞,但這仍然無法避免擬南芥光系統I發生損傷。由於擬南芥的水水循環活性很低,這一結果仍然不能排除水水循環在波動光強中的調控作用。 

基於前期研究團隊在華東山茶中發現的水水循環適應強光脅迫的重要策略,研究人員對華東山茶作了進一步研究,他們發現水水循環能夠快速將光系統I處過剩的電子傳遞給氧氣以解除光系統I的過度還原態,進而保護光系統I活性免受波動光強的損傷。

進一步研究發現,在波動光強中,水水循環是一種比環式電子傳遞更為高效的光保護策略。這在國際上首次揭示水水循環在波動光強下的重要調控作用,但在不同物種間,水水循環護策略也存在多樣性與複雜性。相關的五項研究結果分別發表在《環境與實驗植物學》《植物科學》和《生物能量學》等國際期刊上。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家破解光合作用最重要「超分子機器」—新聞—科學網
    其中,「光系統II」位於最上遊,極其重要,其結構解析的難度非常大。 5月20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在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該所柳振峰研究組、章新政研究組與常文瑞-李梅研究組通力合作,首次解析了菠菜光系統II-捕光複合物II超級膜蛋白複合體(PSII-LHCII supercomplex)的高精度三維結構。
  • 高糖信號給C4作物光合作用放行—新聞—科學網
    因此,研究植物中的糖如何控制光合作用是尋找提高作物產量新途徑的一個重要環節。 最近一項對玉米和高粱等高產作物的研究表明,它們高產的秘訣可能在於其對糖的敏感反應。這種反應調節了葉片內的光合作用。相關論文發表於《實驗植物學雜誌》。 「通過比較我們發現,C4光合作用途徑的作物,如玉米、高粱和小米,與小麥、水稻等C3作物相比,使用了不同的糖信號通路來調節光合作用。
  • 「光合作用」不再怕熱—新聞—科學網
    我國科學家在提高植物光合效率和產量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   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郭房慶團隊在提高植物光合效率和產量方面取得進展
  • 破解光合作用神秘機制:中國跨出重要一步—新聞—科學網
    生物物理所供圖 ■本報記者 王晨緋 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為有效的固定太陽光能的過程,人類所大量消耗的石油、天然氣等,其實都是遠古時期植物光合作用的直接和間接產物。範敏銳在常文瑞院士和副研究員李梅的指導下,花了兩年時間將蛋白從菠菜葉中純化出來。 要獲得某種蛋白,常規的方法一般都是用外源表達體系來獲得,相對來講要容易一些,而常文瑞課題組則另闢蹊徑,選擇從菠菜葉中直接提取天然蛋白。 「每純化一次需要15斤菠菜,才能得到10毫克蛋白。」
  • 科學網—模擬光合作用:我們又近了一步
    模擬光合作用:我們又近了一步   ■本報記者 甘曉 光合作用下,植物利用太陽能將水裂解,釋放出氧氣,獲得電子、質子的過程是自然界最重要的能量轉換和物質轉換過程。 它是目前人類所知唯一能利用太陽能高效、安全地將水裂解的生物催化劑。然而,科學家對「水裂解催化中心」結構和功能的了解一直進展緩慢,人工合成更無法企及。 1999年,尚在中科院植物所攻讀博士學位的張純喜通過理論分析預測了該催化中心的結構和催化機理,研究成果發表在《科學通報(英文版)》上。「我的導師匡廷雲院士當時問我有多大的把握,我回答她模型是最合理的。
  • 藍藻光合作用功效調控機制研究獲突破—新聞—科學網
    藍藻學名藍細菌,其光合作用在地球大氣環境有氧化的進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也是無機態的碳進入生物圈的重要途徑。科學家發現,藍藻中含有一種名為「Rubisco」的酶在光合作用中發揮著關鍵作用,但是其工作機制卻長期未被認識。
  • 張立新:植物「捕光者」—新聞—科學網
    植物吸收太陽光能、轉化二氧化碳、釋放氧氣,作為自然界最重要、最基本的化學反應過程——光合作用,看似簡單平淡,實則深刻複雜。 「解析光合作用分子機制,發掘和解析調控相關的功能基因,從而提高植物的光能高效利用效率,尤其在逆境條件下的效率,培育高光適應強的作物品種,可為提高作物產量提供科技支撐。不過,這個問題仍未完全解決。」
  • 光合作用有水產生的嗎?
    世界上最偉大的反應是什麼:我認為是光合作用。世界上最複雜的反應是什麼?我認為也是光合作用。
  • 月亮上的水比我們想像中多—新聞—科學網
    而且,研究者在非月球表面的地方發現了水的痕跡。 對2024年計劃將太空人送上月球的美國宇航局(NASA)而言,這是個可喜的消息,因為水的存在,讓月球更可能成為人類探索火星的前哨基地。 月球水發揮的作用不僅限於可供飲用,水可以分解為氫和氧,產生火箭燃料,為人類呼吸供能。從地球向月球運送水造價高昂,而一旦解決月球表面的水供應,這些問題也將迎刃而解。
  • 熱帶印太海洋鹽度變化新模態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院士、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胡敦欣研究組在熱帶印太上層海洋鹽度的年際—年代際低頻變化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鹽度是海洋環境的基本要素,對海洋環流、全球水循環和厄爾尼諾—南方濤動(ENSO)等物理和氣候過程具有重要影響。但長期以來,由於缺乏對海洋鹽度的大範圍持續觀測,學界對海洋鹽度的低頻變化缺乏認知。在熱帶印太海域,海洋鹽度的低頻變化對海洋環流和氣候系統尤為重要,成為國際上海洋鹽度研究的焦點之一。
  • 《自然界的水循環》教學設計
    能夠說明陸地水對自然環境和人類生產與生活的重要作用;  2. 結合實例說明自然界水循環的概念、水循環的類型,能用示意圖表示水循環的過程,理解水循環的意義;掌握地球各種水體類型及各種水體之間的轉化規律;  3. 培養學生利用圖示說明地理現象的特徵或原理的地理基本技能。  過程與方法目標  用圖示等方法表達陸地水的組成及相互關係。
  • 【中考重點複習專題】 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
    綠色植物通過它的生命活動直接或間接地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並對維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和水循環發揮著重要作用。綠色植物分布廣泛,與人類生活的關係十分密切。教學中,教師要幫助學生形成以下的重要概念。●植物的生存需要陽光、水、空氣和無機鹽等條件。●綠色開花植物的生命周期包括種子萌發、生長、開花、結果與死亡等階段。
  • 科學家構建新型脂質體複合超分子水凝膠材料—新聞—科學網
    華東理工大學化工學院研究員王義明與教授郭旭虹團隊在仿生自組裝水凝膠領域的研究工作中獲新進展,團隊通過凝膠因子和磷脂分子的正交組裝,構建了具有應變增強特性的脂質體複合超分子水凝膠材料
  • 陸地上的水之所以能「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都有賴於海陸間水循環
    唐朝詩人李白在《將進酒》中有「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的詩句,為什麼黃河的水會源源不斷,永不枯竭呢?我們地球表面的水是處在不停的循環運動之中的,包括空間位置的移動,也包括物理狀態(液態、氣態和固態)的轉變,驅動地球上「水循環」的能量來源是太陽能和地球重力能。水循環包括海洋水循環、陸地水循環和海陸間水循環三大類。
  • 【植物知識】光合作用
    ,經過光反應和碳反應,利用光合色素,將二氧化碳(或硫化氫)和水轉化為有機物,並釋放出氧氣(或氫氣)的生化過程。同時也有將光能轉變為級物中化學能的能量轉化過程。光合作用是一系列複雜的代謝反應的總和,是生物界賴以生存的基礎,也是地球碳-氧循環的重要媒介。
  • 《缺氧》怎麼製作水循環 水無限制作方法介紹
    導 讀 缺氧中為玩家模擬各種極限生存的環境,氧氣、水等等都是玩家們必須要去考慮的問題。
  • 光合作用能量轉化終極「閥門」長這樣
    LPOR-NADPH晶體結構 程奇供圖「萬物生長靠太陽」,地球上的生命所用能量均是通過光合作用直接或間接轉化而來。科學家闡明了光碟機動酶的結構學基礎和光依賴型還原酶的動力學機制,填補了近一百年來光合作用途徑中,葉綠素生物合成關鍵酶的三維結構的空白。論文共同通訊作者、生物所程奇博士介紹,LPOR是藍細菌、藻類和多細胞植物葉綠素合成的關鍵酶,與黃化幼苗的轉綠能力直接相關,對綠色植物的生長發育至關重要。
  • 藻類伴侶幫珊瑚挺過熱浪—新聞—科學網
    珊瑚中的水螅體(珊瑚蟲)有助於珊瑚外骨骼的形成,並為光合作用的藻類提供住所。作為回報,這些「伴侶」為珊瑚蟲提供大部分食物。當海水溫度過高時,珊瑚蟲會排出這些藻類,變為白色,即珊瑚白化。一旦水溫恢復正常,沒有餓死的珊瑚蟲會寄養另一種藻類。 此前,研究人員認為大多數珊瑚只有在熱浪持續幾周的情況下才能存活。但是沒有人研究過在長期熱浪中珊瑚礁的生存情況。
  • 《自然界的水循環》說課稿
    「相互聯繫的水體」對水圈的構成、自然界中的各種水體之間的關係做了簡要介紹,為後一部分內容的學習奠定了基礎;「水循環的過程和意義」是本節課的重點,教材中首先給出水循環的概念,然後圍繞水循環示意圖,以海陸間循環為主,具體介紹了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並在此基礎上,分析了水循環的地理意義。本節課的內容,為學生學習後面的水的運動做了很好的鋪墊作用。
  • 等離激元光催化劑界面納腔電荷聚集現象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 等離激元光催化劑界面納腔電荷聚集現象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院士李燦、研究員範峰滔團隊利用自主研製的空間分辨的表面光電壓顯微鏡,研究了二聚體金顆粒催化劑(Au/TiO2)的光生電荷分離及過程中電荷的空間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