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 能夠說明陸地水對自然環境和人類生產與生活的重要作用;
2. 結合實例說明自然界水循環的概念、水循環的類型,能用示意圖表示水循環的過程,理解水循環的意義;掌握地球各種水體類型及各種水體之間的轉化規律;
3. 培養學生利用圖示說明地理現象的特徵或原理的地理基本技能。
過程與方法目標
用圖示等方法表達陸地水的組成及相互關係。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正確認識和利用水循環的自然規律,實現人類與環境的和諧發展。
【教材內容及分析】
課程標準對學習本章內容的要求:「 運用示意圖,說出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說明水循環的地理意義。」本條標準旨在認識自然界中水的循環運動及其對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影響。根據標準的要求,學生應能以示意圖的形式,通過主要環節的相互聯繫,說出水在自然界的循環過程。
教材共有三個知識模塊:一是相互聯繫的水體,在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從水圈的構成和水在地球上的分布角度來說明水圈的兩個特性 — 連續、不規則;利用示意圖讓學生了解河流水與其他水體的補給關係。二是水循環的過程和意義,在教學中可以結合水循環示意圖演示水循環的過程,利用颱風登陸實例讓學生主動探究來驗證水循環的原理。
本節重點一是水圈的特點,二是水循環的原理。
【教學過程和教學策略】
一、設疑導入,激發求知慾望
[展示圖片「宇宙中的地球」]
[教師引入]在宇宙中看地球,為什麼是一顆藍色的星球?
生: 地球表面大部分被水覆蓋。
師: 地球上 71% 的表面積被水覆蓋,水的總量有 13.6 億 km 2 ,因此地球又被人們 稱為是「水的行星。」水是地球上的生命之源,你能結合日常生活談談水 對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意義嗎?
[學生討論]
( 創設問題情境,從學生生活體驗出發,有效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
二、閱讀圖表,明確概念內涵
師: 地球上有的地方水多,有的地方水少,對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有很大的影響,這與地球上水的分布和水循環運動特點有密切關係。今天我們就一直來學習「自然界的水循環。」
師: 說一說,我們周圍環境中哪些地方有水存在?
學生討論:地球上的水廣泛分布於海洋、江河、湖泊、沼澤、地下、土壤和生物體中。
師: 地球上的各種水體是孤立存在還是相互聯繫的?如果是聯繫的,你能說說它們是如何發生聯繫的?
學生討論: 地球上的各個水體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聯繫的,並組成地球水圈。水圈各種水體的轉化方式是通過自然界水的三態變化,其聯繫過程就是水的循環。
生: 水在地理環境中以氣態、液態和固態三種形式相互轉化,形成各種水體,共同構成了一個連續而不規則的圈層。
[展示「水圈的構成圖」]讀圖明確水圈的構成特點,並要求學生用「結構圖描述水圈的主要構成。」
教師幫助學生完善水圈的構成圖。
由此引導學生得出水圈水體的數量和空間分布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性。
( 通過討論、讀圖思考等方式,讓學生自主地探究知識,同時要求學生用圖表加以歸納,較好地培養了學生收集地理信息並運用地理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 )
[閱讀材料]南極的冰山。
師: 可以看出,在地球上的水圈中, 陸地水體與我們關係最為密切,水量僅為全球的 3.5% ,但它自然界中的作用十分巨大,而這些陸地上的水體尤其是淡水,主要集中於冰川, 佔主體的冰川及永凍土底冰是目前人類尚不能利用的,另外,在地下淡水中,由於它們非常分散,而且絕大部分埋藏很深,因此,只有很少一部分淺層水可供人類利用。據科學家計算,目前人類較易利用的淡水資源只佔全球淡水資源的 0.3 %,只佔全球總儲水量的十萬分之七。
( 利用閱讀材料,適時進行環境教育。 )
三、讀圖探究,建立知識聯繫
[承轉] 水圈具有連續性和不規則性的特點 , 因此各種水體之間是相互聯繫,相互補給的。
[展示「陸地上的水體及其相互關係」]觀察思考:
(1) 河流補給是指河水的來源,圖中河流的補給可能涉及哪幾種水體?
[學生觀察並討論]
師生歸納:河流的主要補給水源有大氣降水、冰川融水、湖泊水和地下水等。
[展示「地下水和河流水的關係」]
[思考]:河流水與地下水有著怎樣的補給關係?
[學生觀察分析]
[歸納小結] ] 由圖可以看出河流水和地下水補給是相互的,當河流水位高於潛水面時,河流水補給地下潛水;當河流水位低於潛水面,潛水補給河流
地下水補給是可靠而穩定的。
[進一步思考]
(2) 河流與湖泊的關係十分密切。假設河流水位與湖泊水位有差異,分析它們之間的補給關係。
生:枯水期湖泊水補給河流,豐水期河流補給湖泊,湖泊起了洩洪的作用。可見湖泊對河流有著調蓄作用。
( 利用示意圖,讓學生自主讀圖,培養學生的讀圖觀察能力。 )
[承轉]就大氣降水、冰川融水、湖泊水和地下水、冰川水這幾種不同類型的水體,談談它們的轉化和意義,各種水體之間的相互轉化是如何發生的?水體的相互轉化對地理環境和人類又有什麼意義?接下來我們學習下一個內容「水循環的過程和意義。」
[情境創設]李白詩曰:「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這句話是否正確呢?
[教師繪製「水循環示意圖」]
[學生活動]閱讀水循環示意圖,完成下列要求:
1. 在圖上找出構成海陸間水循環的四個環節,標出每個環節的含義。
2. 在示意圖上,畫出海陸間水循環四個主要環節的循環運動方向,並在圖上註明含義。
師: 誰能簡練的語言,表述海陸間水循環的過程嗎?
生: 地球上的海洋水,在太陽輻射作用下,通過蒸發、水氣輸送、大氣降水、陸地徑流等環節,最後又返回海洋,形成了海陸間水循環。
師: 在海洋內部和陸地內部也存在著水循環運動。陸地循環通過蒸發或植物蒸騰形成水汽,水汽凝結又形成陸地水。這就是水的陸地循環,但不論是其發生的空間領域,還是參與的水量,陸地循環都不如海陸間水循環的規模大。因此,海陸間水循環對自然環境及人類影響最大。
[學生活動]要求畫出三種水循環的簡易模式,並在圖上標出各個環節的含義。
( 轉繪圖表,有效地培養了學生處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
[閱讀探究]展示颱風登陸圖,學生驗證水循環的原理。
四、聯繫實際,深入理解規律
師: 地球上的水是不斷地運動更新著的,那麼這是否就意味著,對於一個特定的地區來說,水資源的總量是穩定不變的呢?以溧陽市為例,我們如何衡量本市各年水資源的變化呢?(停頓)好,讓我們一步步來分析這個問題。首先請同學們想一想,有哪些因素可以引起本市水資源的變化。我們應該從哪些方面來考慮這個問題呢?
生: 應考慮一年中新增的水資源和減少的水資源。
[進一步引導]非常好。那麼,都有哪些因素可引起水資源的增加或減少呢?
[ 學生討論]引起水資源增加的因素有本區的大氣降水、地表和地下流入本區的水資源;引起水資源減少的因素有本區的蒸發、地表和地下流出本區的水資源。
[引導]大家能否給出一個計算本區水資源變化量的公式。
生: 水資源的變化量 =| 降水量 + 流入量 - 蒸發量 - 流出量 |
師: 設計這個公式的依據是什麼?(質量守恆定律)
師: 可以這樣說:某個地區在某一段時期內,水量收入和支出的差額,等於該地區的儲水變化量。這就是我們得出的結論,也是水文學家們給出的一個重要原理 —— 水平衡原理。
[引申]剛才我們討論的是一個地區,如果將其擴大到一條外流河的整個流域,那麼就沒有徑流量的流入,公式即可變為:儲水變化量 = 降水量 - 蒸發量 - 徑流量。如果是一條內流河的流域,那又如何呢?這次還得去掉徑流量。
[閱讀圖表]展示全球水平衡表,請同學們分別計算海洋、陸地外流區域、陸地內流區域、全球的水資源變化量。
師: 這說明什麼呢?
[歸納]在自然界中,水在連續不斷地運動轉化,使地球上的各種水體處於不斷更新狀態,它維持著全球水的動態平衡,即從總體來看,海洋水、陸地水和大氣水不會增多,也不會減少。
( 通過聯繫生活實際,讓學生從身邊熟悉的事例出發,有利於對教材的深入理解。 )
五、拓展延伸,激發環境意識
師: 利用水循環示意圖,在沿海的 A 地和內陸 B 地,水循環對這兩地氣候、水文、植被會有什麼影響?
[學生分組討論]
[各組匯報討論結果]
[教師小結]海陸間水循環時 A 、 B 兩地的影響有所不同。沿海 A 地降水多,植被繁茂,地表徑流豐富,且對地貌塑造作用強烈。而深居內陸的 B 地降水少,植被稀少,流水作用對地貌的影響也相應的減弱。由此可見,水循環對氣候和生態環境具有明顯的影響。
[教師提問] 海陸間水循環除對自然環境有影響之外,對人類社會是否也有重要意義呢?請同學們觀察水循環示意圖後回答。
生: 略
由此可見水循環的意義是非常大的。可以歸納為四個方面:維持全球的水平衡、更新陸地淡水資源、調節全球熱量平衡、塑造地表形態。總之,水循環深刻而廣泛地影響著全球的地理環境。
[進一步探究]人類活動對水循環什麼影響呢,請舉例說明,並運用剛學習到的水循環原理進行評價。
[學生活動]閱讀課文內容,完成活動。
關於 「 活動 」 欄目的教學,活動 1 對於學生來說難度不大,可以將其納入水循環的教學過程中完成。
對於活動 2 採用靈活多樣的方式組織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和探究活動。如分小組收集有關黃河斷流和濟南泉水斷流的相關資料,並對資料進行分析、概括,總結上述事件產生的原因和可以採取的措施,並將各小組的研究成果在班級進行交流和展示。同時特別是指導學生研究和關注自己周圍生活中,有哪些人類活動會對水循環過程產生影響?這些影響是有利還是有弊?例如當地地表植被若遭受嚴重破壞,可能影響水循環的哪些環節和過程的變化,進而可能引發哪些自然災害或生態環境問題的發生。
[師生小結]人類在利用水資源時,會改變水的時間和空間分布。人類對水循環的影響包括:對地表水的攔蓄、灌溉、將地下水抽取到地表、跨流域調水、對森林的砍伐、減小湖泊面積、開發沼澤等。人類的這些影響對於水資源來講大都是弊利並存,有的甚至是弊遠大於利。因此,人類在利用水資源時一定要注意合理和適度,否則會給人類自身帶來極為不利的影響 。
( 通過活動,讓學生明確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之間的關係,進一步樹立環境意識和全球意識。 )
【 評析 】:
地理離不開生活,生活也離不開地理。地理知識源於生活又最終服務於生活,可見地理的生命力就在於能有效地解決現實世界向我們提出的各種問題。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聯繫初中已有的知識儲備,並結合圖例課件,了解陸地水體的各種類型,理解水資源的含義及目前人類利用的水資源類型。對於各種水體的相互關係,由於這一內容較抽象,在教學中應採用直觀形象的方法,如讓學生讀書、讀圖、並且畫圖,協助學生理解水的運動轉化原理,理解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之間存在著互補關係,特別是地下水對河流水的補給。通過引用一些事例資料,採用「讀、講、議」相結合的方法,使學生較深刻地理解水體的運動、轉化與人類活動的密切關係,同時設置一些開放性的題目,做到真正學以致用。在教學中適時進行情感教育,加強對學生資源和全球觀念的教育,使其樹立科學的資源觀。(揚州市江都區大橋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