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當前,黃河流域水環境汙染、水資源短缺、水生態退化問題交織,已成為制約高質量發展的瓶頸。區域再生水循環利用是緩解水資源供需矛盾、提升水生態環境質量、切實轉變高耗水發展方式的重要舉措,為黃河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提供了新思路。
黃河流域自古良田棋布、資源豐富,發展基礎雄厚。但隨著人口、產業加速聚集,水資源短缺、水環境汙染、水生態退化問題逐漸凸顯。目前,流域整體為輕度汙染,人均水資源量不足全國平均水平的1/3,水資源開發利用率高達80%,工農業生產、生活用水嚴重擠佔生態用水,沁河、大汶河等主要支流常年無法達到最小流量控制指標。
區域再生水循環利用是在重點排汙口下遊、河流入湖口、支流入幹流等流域關鍵節點,因地制宜建設人工溼地水質淨化工程,對處理達標後的汙水或微汙染河水進一步淨化後,納入區域水資源調配管理體系,作為區域內生態、生產或生活用水。對處理達標後的汙水或微汙染河水經人工溼地系統提質後,存儲於天然河道、坑塘等「水盆」中,既補充了生態水量,又為生產、生活提供了水源,是汙染治理、水資源補給、生態恢復的有機結合,實現了水的社會循環和自然循環和諧共生。
良好的汙水收集處理體系為區域再生水循環利用提供了可靠的水源保障。黃河流域內600餘座城鎮汙水處理廠八成以上執行一級A及以上標準,出水水質滿足回用水基本要求。一些地區還率先開展了區域再生水循環利用實踐,如寧夏銀川市、石嘴山市以入黃排水溝綜合整治為契機,在實施沿線汙水截汙納管、城鎮及工業園區汙水處理廠提標改造等工程基礎上,充分利用現有河道、廢棄坑塘或窪地,在河流匯口、汙水處理廠下遊等關鍵節點建設潛流或表流人工溼地,淨化微汙染河水水質,目前入黃排水溝水質基本達到Ⅳ類或以上標準。再如內蒙古包頭市二道沙河生態治理及南海溼地修復保護工程,將汙水處理廠尾水利用溼地系統處理後,回用於城市景觀補水、市政綠化、道路澆灑及工業用水等,以再生水取代黃河水和地下水,既減少了黃河水取水開支,又涵養了地下水資源。
結合流域上中下遊特點,分區布局區域再生水循環利用。黃河流域上遊分布內蒙古和寧夏兩大引黃灌區,農田灌溉用水佔地表水總取水量的78%,農田退水汙染普遍,宜充分藉助各級排水溝,布局表流—潛流相結合的人工溼地,同步實現水質淨化和生態景觀修復,使農田退水汙染水體水質提升後,回用於周邊農業生產、生態用水。黃河流域中遊汾河流域等地區水質汙染問題突出,石川河等重要支流生態水量不足,山西介休等地地下水嚴重超採,可在充分控源截汙的基礎上,在汙水集中處理設施入河排汙口下遊建設人工溼地,對達標排放的汙水處理廠出水進一步淨化,回用於河道生態補水及周邊生產、生活用水,減少地下水開採量。黃河流域下遊大汶河等支流生態水量不足,可通過在重要入河排汙口下遊及各級河道建設人工溼地,以提質後的河水補給生產生活用水需求,緩解生態水量侵佔。
推進區域再生水循環利用還應注重製度保障。區域再生水循環利用涉及生產、調蓄、使用等多個環節,生態環境部門要保障區域再生水循環利用的環境安全,水利部門要推動將再生水納入水資源管理體系,住建部門要統籌城鎮汙水處理和再生水回用需求,合理布局汙水收集處理、再生利用基礎設施建設,發改、財政、稅務部門要加強財政資金、融資、稅收保障。只有各部門分工負責、協調聯動,才能保證區域再生水循環利用長期穩定發揮實效。在區域再生水循環利用的實施過程中,還要充分發揮市場作用,通過理順水資源價格體系,激發用水戶的消費活力,形成高水高用、低水低用,以用定質、以質定價的分配格局,推動區域再生水循環利用良性發展。
作者單位: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