嫉妒這個詞,大家從小聽到大,總覺得這是一個「不好」的詞,對它沉默對它迴避。說簡單點,嫉妒,就是不能接受別人比自己好的一種情感和心理狀態,而這樣的心理其實在生活中無處不在。
—明明一個學校畢業,大家能力差不多,
怎麼就他找到了高薪工作;
—同桌平時上課不聽,下課也不做作業,
但是每次考試成績都比我好;
—都在吃吃吃,為什麼朋友就不會長胖,
還是一直這麼瘦;
……
人天生就會嫉妒,面對這份天性,你是如何對待的?是接受它正視它,還是逃避它任由它發展?作為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心理,我們很有必要來一探它的真面目。
《嫉妒:一樁不可告人的心事》[法]茱莉婭·西薩
生活書店出版有限公司
法國歷史學家茱莉婭•西薩《嫉妒:一樁不可告人的心事》,講述了關於欲望的秘密——嫉妒,是如何在世界文學歷史長河中,從被尊崇到被遮掩再到被正視的過程。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這個「隱秘角落」吧。
「在過去,嫉妒是一種情慾的憤怒。嫉妒所代表的,是傷痛、崩潰、被遺棄,但同時人們有著承認它的自由和大聲宣告出來的勇氣。當它被表達出來,混合著面對它的痛苦、復仇的快樂和旁觀者的同情。這就是在古希臘時的情形。」
大家聽過美狄亞,這位希臘神話中著名女巫、科爾基斯的公主的故事嗎?在書中作者稱美狄亞,或為妒婦之最。
美狄亞愛上了伊阿宋王子,並千方百計地幫助他,幫他取得金羊毛,幫他取回王位,沒想到伊阿宋卻要遺棄她,另娶科爾託斯的公主。
於是,美狄亞開始了自己的復仇,不僅殺死了國王和公主,為了讓伊阿宋更加地痛苦,她還將自己親生的兩名稚子殺害。在古希臘,美狄亞還沒因為憤怒殺害自己的兩個孩子之前,所有人都是支持她的。
現代人或許很難想像,嫉妒這件事,在古時候是可以被大方地說出來的,甚至是被人們所尊崇的。美狄亞因嫉妒而復仇,她並不會為自己的行為感到羞恥,甚至為自己的痛苦感到自豪。
茱莉婭·西薩曾提到:「古時,嫉妒的女人因憤怒而大放異彩。那時,憤怒是公認的崇高而尊貴的激情,配得上女神、戰士、皇后的稱號。」
「所有人在說出自己的嫉妒時,感到羞愧,憤怒更是從明面上消失。留給嫉妒的只有羞恥。此外還有更多的評價,如羅什富科所言,嫉妒不再是理性的,它不過是讓人尷尬的失敗,我們總是試圖抹掉它,迫不及待地把它藏匿起來。」
書中這一段的描述是不是更符合現代大家對於嫉妒的態度,從曾經的尊崇到這樣的態度轉變,要從斯多葛學派說起。這個學派是希臘化時代一個影響極大的思想派別。美狄亞的情緒,被這個學派詮釋成恐怖、殘暴、不可原諒。
後來,倫理標準改變了,嫉妒成為了人們抨擊的對象。「這樣的批評浪潮始於18世紀,而我們,都是洶湧浪潮的繼承者。」
相比於網上大家隔著屏幕,輕而易舉地打出各種「嫉妒」評論:嫉妒使我面目全非、嫉妒使我扭曲、嫉妒讓我膨脹等。
現實生活中則恰恰相反,內心的嫉妒會令人產生羞愧、不安甚至是痛恨。大多數人害怕把它說出來,藏匿在自己的心中。向別人承認自己的嫉妒,特別是對身邊的朋友、同事、親人的嫉妒,簡直比登天還難。有時候,折磨人心的恰恰是這被壓抑著的嫉妒。
茱莉婭·西薩通過這本書,向我們描繪了在人類文明史中,嫉妒的歷史演變及不同時代對嫉妒的態度。而在本書的「結論」裡,她得出了相當肯定的結論:嫉妒是正常的。
不是因為我們變成了普通意義下的壞人,嫉妒才成了正常;而是因為讓我們成為對象的愛情和欲望,把我們與別人區分開來,看中我們,抬高我們。
在指責它是想像出來的痛苦、甚至是幻覺之前,我們最好認真傾聽如此強烈的情感,它通常是有根有據,有時還是創傷性的。
說出來,而不是保持沉默;承認,而不是否認。這樣,我們就拒絕了羞辱的恐嚇,得到情緒淨化的啟示。
容許自己沒有任何偽裝地承受嫉妒的痛苦,是需要勇氣和謙卑的行為。
它不是自尊心、虛榮心、自戀,抑或相反,是缺乏安全感和自我肯定的表現;把正常的嫉妒看作是現實主義的、有益的、誠實的,這樣的視角可以幫助我們首先注意到它帶來的痛苦。
一起接受嫉妒並正視它,正如書籍封面上這句話:如果讓嫉妒不可言說,它就會永無消弭之日。它是欲望中的欲望,永不甘於稱臣。
從美狄亞的悲劇到奧維德的愛的藝術,書中關於嫉妒的介紹非常豐富,並做了深入闡釋。西西君提到的只是冰山一角,更多關於嫉妒的智慧見解,就翻開這本《嫉妒:一樁不可告人的心事》去探索吧。
關於嫉妒,你有什麼看法?
快來留言評論分享給大家吧。
10月31日
劉同《一個人就一個人》新書分享會·鄭州站
獨木舟《此時不必問去哪裡》新書分享會·重慶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