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身為家長,最擔心的就是孩子的安全問題,尤其是他們上學之後,自己不能時刻觀察他們的動向,了解他們的情況,生怕他們被別人欺負。甚至有的家長擔心的是自家孩子欺負別人,可是為什麼孩子會打人呢?
朋友前幾天衝我抱怨,說自己家的小朋友這兩天不知道怎麼回事,表現得特別暴力。明明大家玩的好好的,他卻拿起玩具就扔向別人。甚至在家中也是這樣,遇到不合心意的事情伸手就打,連自己都被打了好幾次。
我問朋友怎麼解決這個問題的?朋友一臉無奈的說:」我也不知道呀!好話賴話都說盡了,可是小朋友就是不聽。自己因為這件事還打了他幾次,誰知道不僅沒起作用,孩子打人的事情反而愈演愈烈。」
其實,孩子打人這件事情很多家庭都遇見過,也都像朋友一樣,用盡各種辦法,但是沒起任何作用。以至於在家長的觀念中已經形成:孩子哪有不打人的?孩子都是正常的……怕就怕孩子不能控制好力度,或者是對方的家長上綱上線,對此不依不饒的。
家長想要改變孩子的這一行為,就要先知道大打人的原因。
首先,自己的要求沒有得到滿足。
有的家長會發現,自己家的孩子總是搶別人家的玩具,如果搶不到就伸手打人。其實對於孩子而言,這個動作不過是他們天生的好奇心在作祟,他們想要探索別人的新玩具,只不過這個動作在家長眼中是不禮貌的。
其次,孩子不知道怎樣和別人交朋友。
其實孩子非常嚮往和同齡的孩子一起玩耍,相處,但是他們不知道應該怎樣和別人打招呼,於是就用打人的方式吸引別人的注意力。這一點恰恰反應出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沒有做到&34;,而家長也可以借用這一機會教會小朋友正確的社交方式。
最後,家長有意無意的引導。
尤其是一些長輩,覺得孩子還小,就算打人也不疼便沒有放在心上,甚至會&34;他們:&34;幾次之後小朋友就會覺得打人並不是一件壞事,自己這樣做還會得到表揚,從而養成打人的壞習慣。
但是不管怎麼說,打人這件事情都是不對的,很多家長看到孩子打人之後,第一反應就是嚴厲地制止,r
第一個方法:以自身為榜樣。
在孩子上學之前的那段時間裡,他們接觸最多的就是自己的父母,所以父母是他們模仿的第一對象。有研究表示,如果家長在生活中經常表現出暴力的一面,長大之後很可能變得暴力;如果家長的性格溫順柔和,孩子則乖巧懂事。
所以,家長要儘可能控制自己不在孩子的面前表現出自己暴力的一面,比如孩子犯錯的時候不大聲的指責他們,而是蹲下來耐心的詢問發生了什麼事情,之後選擇正確的方式引導他們解決問題。除此之外,家長要儘可能避免在孩子面前爭吵,如果父母長時間生活在爭吵中,小朋友也會變的暴力。
第二個方法:正確的教育方式。
家長在看到孩子打人之後通常會有這幾種表現:
嚴厲制止:你怎麼打人呢?不能打人記住了嗎?
懲罰制止:通過懲罰的方式制止小朋友打人,比如讓他們站牆角&34;,不允許他們看自己喜歡的動畫片……
反擊制止:孩子用哪只手打人就用相同的力度或者是更誇張的力度反擊回去,認為孩子感覺到疼痛之後下次就不敢打人。
但是家長會發現這些方式似乎並沒有效果。想要從根源解決這一問題,家長就要知道他們為什麼打人,比如孩子想要和別人一起玩,但是不知道怎麼打招呼,家長就要教會他們正確的打招呼方式。或者孩子想要玩別人的玩具,家長就可以教會他們如何正確的詢問別人。當孩子懂得正確的為人處世之後,他們自然會減少打人的舉動。
總結:教育從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家長要教育不同的孩子時要使用不同的方式,教會孩子正確的社交方式,讓孩子在社交中學會表達自己的想法,表達自己的情緒,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小朋友的打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