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學前準備,很多家長關注的是孩子認識多少字、會幾位數的算術、懂多少英文對話之類的問題。
其實,還有一件事經常被家長們忽略,但是卻直接關係著孩子的成績好壞。
小學一、二年級裡,成績不太理想的那些孩子,往往不擅長整理書包。
就拿交作業這件事來說,有的孩子書包整理得很整齊,老師收什麼就很快找到交上去了,基本不佔用時間。
但是有的孩子,聽到該交什麼作業了,就打開書包開始翻。書包裡課本、練習冊、作業本,還有一些學習資料都混在一起。他挨個本子拿出來打開看看,或者在一堆卷子裡翻來翻去。好不容易找到,5分鐘過去了。交完作業,書包和書桌上都亂糟糟的,找上課用的課本又需要一段時間。其他孩子已經跟著老師讀書或者記重點了,他還沒有進入狀態呢。
裡裡外外這樣一算,一節課45分鐘,後者花在找東西上的時間就快三分之一了,上課效率怎麼可能高呢?
這樣的孩子不光書包裡亂,學校的課桌、家裡的書桌也很亂。上課時經常找不到要用的文具,寫作業時老是走神看桌子上雜七雜八的東西,效率提不上去,正確率也受影響。
作為家長,可千萬不要覺得整理書包是件小事,孩子大了自然就會了。如果小學低年級沒有養成好習慣,可能會影響到他此後幾年甚至十幾年的學習。
那麼,家長該如何培養孩子整理書包的習慣呢?
第一,幫孩子準備合適的書包。
選擇大小合適的書包。書包要拉鏈式的,而不要選擇翻蓋的。
很多學校都是要求孩子把書包放在椅子上,課桌的桌洞裡放字典等不需要帶回家的學習用品。翻蓋的書包打開時需要孩子讓出一定空間,也容易擋到後面學生的視線,用著不方便。相反,拉鏈式書包打開時動作幅度小,速度也快一些。
第二,幫孩子準備幾個文件夾。
拿低年級來說,至少準備4個文件夾。
其中語、數、外各一個文件夾。每科的課本、練習冊、作業本和對應的參考資料等都放在其中一個文件夾中。上哪門課,就拿出對應的文件夾即可。
第4個文件夾用來裝學校的通知,這些通知往往需要家長籤字後交回去的;或者是需要交給學校的飯費等。
當然,文件夾的用法可以靈活掌握。有的孩子喜歡用一個文件夾專門放第二天要交的作業。養成這樣的習慣也很好。
到期末複習階段,可以再增加一個文件夾專門裝複習試卷。
文件夾的款式有很多,通常選擇A4大小的即可。
前面提到的第一種文件夾,單層的即可,拉鏈式或者按扣式的均可。通常課本、練習冊、作業本大小不一,放在裡面一目了然,容易分辨。
而第二種文件夾,最好選擇風琴包式的。這是因為各科的複習試卷大小都差不多,放在一起不好分辨。而風琴包有很多層,可以按科目分別放置,就不容易混了。
第三,讓孩子養成自己收拾書包的習慣。
有的家長,尤其是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在孩子上幼兒園時就幫著收拾書包。理由是孩子自己收拾得太慢,收拾不利索,自己做著也快,花不了幾分鐘。
但是,這樣的孩子往往自理能力都比較差,因為得不到鍛鍊的機會,也沒有學會為自己負責,總有依賴別人的想法。
因此,在開學前幫孩子準備好書包和文件夾,帶領孩子整理幾次書包,給他示範了正確做法後,就應該要求孩子自己收拾書包了。
哪怕一開始慢一些,哪怕會有丟、漏的情況出現,也要堅持。
等到開學後,有時老師發現孩子沒有帶全東西,會讓家長給送。如果家長想培養孩子自己收拾書包、自己負責的習慣,就要事先跟老師溝通,商量好,說明孩子沒帶的話家長也不送,讓他學會對自己負責。其實,多數情況下,老師都是贊成家長這樣的做法的,這說明家長對孩子比較上心,願意花時間精力去給孩子建立一個良好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