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遊學培訓要兼顧「學」和「遊」
遊學不只是學,教師遊學培訓要兼顧「學」和「遊」
王營
據報導,近幾年,廈門海滄區教師培訓安排的互動、實踐越來越多,「一坐到底」的單純講座越來越少。「遊學」漸漸成了福建廈門海滄區中小學教師的暑期關鍵詞。而這少則5天、多則兩周的學習,也成了參與者的「能量補給站」。有老師表示,遊學遊學,不只是學,也有「遊」。在日程安排中,每周也會儘量空出一天或半天自由活動,大多數人會選擇去博物館。
「遊學」培訓,顧名思義,就是教師在「遊」中「學」,或者是在「學」中「遊」,以此獲取教育教學的理性或感性知識,用以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就是強調在讀書、做學問的過程中,既要埋下頭來,讀大量的書,學習書本知識;又要走出家門,遊歷萬方,學習實踐知識。廈門海滄區的教師培訓安排,一改過去「一坐到底」的單純講座式的「學」,將「學」和「遊」結合起來,安排了大量互動、實踐環節,每周儘量空出一天或半天自由活動時間,讓參訓者去大學校園或博物館去「遊」,大大提高了培訓的效果。
教師遊學培訓要兼顧「學」和「遊」
「學而不遊」是各地教師培訓機構通常的做法。無論是針對新入職教師的培訓,還是針對骨幹教師、校長的培訓,一般情況下往往先由教師培訓機構提供一個具體的安排方案,然後根據培訓主題,聘請本地區或外地教育專家作報告,利用3—5天的時間,進行集中培訓。培訓形式也大多採取專家講、學員聽和記方式,培訓結束時,舉行一個簡單的考試,最後每人發一張結業證書。這種培訓的好處是節約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不足是學員只能學到一些指鱗片爪式的「碎片化」知識,而且邊學邊忘,很難在教學實踐中發揮作用。
海滄區也意識到了這種「學而不遊」式培訓的不足,他們認為,只有把「學」和「遊」結合在一起,把教師安排到教育發達地區進行遊學式的培訓,才能取得最佳培訓效果。區教育局副局長孫民雲認為:「同樣的培訓,如果安排在廈門,老師們的精神不會那麼集中。可能要操心學校、家裡的事,或者聽著覺得沒意思就走了,講座之後很少會人有討論。但在外地和原本的生活有所隔離,就不一樣了。」
教師遊學培訓要兼顧「學」和「遊」
更常見是一些「遊而不學」式的培訓。筆者所在的教研部門經常收到一些外地教師培訓機構的通知和電話,這些培訓的組織人員巧舌如簧,軟磨硬纏,最後好不容易領導批了,千裡迢迢趕到培訓現場,卻令人大失所望。培訓也往往安排3-5天,第一天上午是開幕式,弄了當地一大堆官員講話,介紹當地的風土人情、經濟發展狀況、景點景區等,下午安排自由活動;第二天不知從哪裡請來一位所謂的教育專家,上午、下午各講一個半小時,講者眉飛色舞,雲山霧罩,聽者懨懨欲睡,不知所云;第三天或第四天安排自由活動,第五天返程。這樣的培訓,大部分時間都浪費在路上或旅遊景點上,除了多交一點培訓費外,幾乎學不到任何東西。
我不反對教師旅遊,教師利用節假日或培訓的機會適當旅遊,不但可以放鬆心情,還可以開闊眼界,提高自身專業水平,但我反對上述這種打著培訓旗號的旅遊。海滄區的教師培訓較好地處理了「學」和「遊」的關係,他們以「學」為主,兼顧了「遊」,每周空出一天或半天的自由活動時間,大多數教師和校長不是選擇去旅遊景點消磨時光,而是選擇參觀博物館或大學校園,接受文化的薰陶,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教育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