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家長們對孩子的教育越發的重視起來,不單單希望孩子的成績分數很優異,也希望孩子情商方面能夠有所提高。這其中孩子開朗外向的性格更加有助於孩子各方面能力的提升,尤其是突出的表達能力不僅能夠使孩子的交流更順暢,也有利於自我認同感的形成。但是很多家長錯誤的教育方式尤其是過強的控制欲使得孩子的性格更加孤僻、內向。
朋友的個性比較強勢,在對孩子的教育中這點也體現的比較明顯。平時母子倆相處的模式多為朋友在不聽的說,而孩子這是木訥的低下頭,沒有回應也沒有反抗。看到孩子沒有反饋朋友更加氣急,便常常把說教升級成訓斥和指責。
而孩子在朋友的強勢下越發的拒絕溝通。朋友抱怨平時生活裡給孩子的都是最好的,名牌的衣服、鞋子,吃的是有機的食物,連每天的課程安排自己都一一過目,對孩子的照顧可以說是非常上心了,可是為什麼孩子卻沉默寡言不願意與人溝通,不能夠做到完美和優秀呢?
顯而易見,孩子內向不愛說話,這和家長的控制欲大有關係,孩子沒有自由的表達空間自然就會傾向於隱藏自己的想法。
一、孩子性格「內向」會有哪些影響?
朋友家的寶寶因為過於內向的性格在學校中也並十分受歡迎,與同伴在一起時不懂得表達自己的想法,當意見有分歧的時候傾向於聽從對方的表達,保留自我的想法,常常處於妥協和遷就的狀況之中,很難在與同伴相處中找到樂趣。
1.自我認同感較低
偏內向的性格使得孩子從環境中接受到的更多的是消極的環境刺激,這很容易促使孩子形成自卑的性格特點,當孩子的自我認同感較低時很難對自我有正確的評價,在行為表現上容易傾向於為唯唯諾諾、不夠自信。
2.不利於孩子交往能力的形成
孩子過於內向的性格,使得孩子的交往能力會受到限制,在與同伴的相處中會感到吃力,不能很好的融入氛圍之中。當對方有令自己反感的行為表現時也不懂得拒絕,這種相對自我封閉式的狀態使孩子的交往能力得不到提升。
3.不懂得合理的表達內心的想法
當孩子的性格過於內向時,無法做到依靠合理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很容易產生一些過激的行為表達方式或者是過分的隱藏自己的想法,在長期壓抑的氛圍之下,孩子的心理狀態也會受到影響,不良情緒沒有合理的發洩方式。
可見內向性格對成長發育期的孩子來說並不適宜,對自我認知以及行為表達都有所限制,不利於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在人際交往中也存在著很大的阻礙。
二、家長的控制欲,為什麼會讓孩子變得「內向」?
朋友過於強勢的態度使其常常會為孩子作決定,認為只有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來才可以少走彎路,進而變得更加出色。從穿著的衣物顏色到培訓班的選擇,幾乎每一件事都少不了朋友的指手畫腳。雖然朋友的初衷是為了孩子好,但是控制欲卻使得自己的初衷變了味道。孩子沒有了參與感,對待自己的事仿佛是一個旁觀者,因為沒有決定權,更多的時候是聽從。
1.孩子缺少參與感
可以看出父母的掌控欲極強時,孩子會缺少參與感,即使是自己的事也沒有選擇權,孩子在生活中極少的能夠發現樂趣。在父母的控制下嚴重缺乏了對生活的熱情,在服從和妥協中無法感受到成就感。
2.缺少表達自我的機會
當父母替孩子做好安排後,孩子就會缺少表達自己想法的機會。在父母的強勢下管控下,父母更加傾向於把自己的想法和計劃安排強勢的施加給孩子。使得孩子不需要也沒有機會對自己的意見進行會闡釋。
3.得不到應有的尊重,進而拒絕溝通
當孩子發現自己的表達得不到父母的尊重後,進而會有拒絕思考、拒絕表達的心理。一方面認為有想法也不會被尊重,進而缺乏主見,另一方面表現出對父母的逆反心理,進而不願意向父母敞開心扉,對父母的引導有牴觸的情緒。
在父母的教育方式中,過於專制的態度使得孩子無法做出應有的思考和表達。不管是逐漸形成的缺乏主見的性格,還是以沉默來進行的對父母的反抗,這些表現都不利於孩子與父母之間有效的溝通。
三、在生活中,「內向」的孩子,我們可以如何幫助他們改變?
「現實生活中有些人之所以會出現交際的障礙,就是因為他們不懂的忘記一個重要的原則:讓他人感到自己重要.——戴爾·卡耐基」
1.傾聽孩子的想法,引導孩子進行表達
父母願意傾聽孩子的想法時,孩子才有了更多表達的意願和機會,當父母為孩子營造出相對寬鬆的表達空間,孩子才能更加沒有負擔的袒露內心的真實想法。父母引導孩子進行表達,給予孩子更多的耐心,讓孩子能夠說出來、講清楚。
2.帶孩子多參加社交活動,培養開朗的性格
適當的帶孩子參加社交活動,可以讓孩子接觸更多的同伴,受到豐富的環境刺激孩子能夠掌握更多表達的方式以及與同伴相處的方式方法。同時這對孩子的性格變得開朗一些也很有幫助。
3.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給予適當的肯定
父母鼓勵孩子勇敢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情感,這也是鍛鍊孩子獨立思考能力的一個過程。當父母給予孩子適當的肯定時,孩子更加能夠從表達中獲得認同感,對於表達更加熱衷,牴觸的情緒逐漸得到改善。
父母給予孩子應有的表達空間,給予足夠的耐心和尊重很有必要。孩子也父母最為親近,對父母的評價尤為看重。當父母願意和孩子品等交流時,孩子的內心才是敞開的,沒有負擔地進行表達對孩子的性格改善來說很有幫助。
當家長發現孩子的性格過於內向時,一味地指責孩子不懂表達並不是正確的引導方法。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對孩子掌控過多很有必要。當家長過多的替孩子代勞也就減少了孩子體驗的機會,很自然會使得孩子的成長受到幹擾。尊重孩子的意見,不以大人的想法為判斷的唯一標準,相信孩子會變得樂於表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