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很多家長接觸,經常看到有孩子,因為內向被父母念叨:
「你看人家多機靈,來人就會不會叫嗎!」
「你為什麼不吭聲,自己杵在那幹嘛呀!」
「這孩子人是挺聰明,就是太內向,以後可怎麼辦。」
無論是多大歲數隻要孩子不愛說話,就會被家長冠上「內向」的帽子,其實,內向和外向一樣,並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只是一種性格的表現。
孩子不喜歡說話,作為父母,又真的思考過孩子為什麼不愛說話嗎?
圖片源於網絡
看到這裡,請跟著我一起好好回憶一下,為什麼你家的孩子為不愛說話,孩子在哪種情境下不想說話?
很多父母,上了一天班覺得自己特別辛苦,回到家就躺在沙發上,玩手機,父母各自玩著手機,基本上跟孩子毫無交流,孩子放學回家,看到父母這樣,即便是有什麼想說的也無從開口。一旦他習慣了這樣的環境,自然沒有了說話的欲望。
圖片源於網絡
很多家長特別喜歡貶低自己的孩子,明明孩子已經很優秀了,可依舊能在孩子身上挑到各種毛病。
記得之前參加一個聚會,遇到一個許久未見的遠房表姐和她女兒,見到我,表姐立刻寒暄了起來,寒暄完了,回過頭來指責孩子,「你怎麼看到人不打招呼?快,叫小姨。」
於是,小女孩小聲地叫了一聲小姨。表姐立馬興致來了,讓女兒跟我說說鋼琴比賽比賽拿了一等獎的事。
小女孩因為害羞、支支吾吾無從開口,表姐臉色立馬晴轉陰:「你瞅瞅你,話都不敢說,你還能做什麼。」在母親打擊下,孩子眼睛裡瞬間就噙滿了淚花。
你有沒有對孩子說過這樣的話:
"在人際場合說話要注意分寸,不要想到什麼就說什麼。"
"小孩子懂什麼,不懂就不要瞎說。"
「就你話多,你怎麼這麼多事 呢!」
"你看你支支吾吾了老半天,啥也沒說出來。看看人家孩子,說得多利落。"
父母的否定,會嚴重挫傷孩子的自信心。
家長的貶低會讓孩子感覺的壓力,逼著孩子在所謂的「社交」中得體老道,久而久之,只會讓孩子產生牴觸心理,他就越發的不想說話了。
圖片源於網絡
接觸過很多學齡前的兒童,說話晚不說話,去醫院做過檢查沒有任何的毛病可就是不喜歡說話。
跟家長聊過之後,才發現問題的所在。
家長過分的溺愛孩子,每次孩子還沒開口,家長就滔滔不絕,代為回答。孩子有了「發言人」,自己也就不需要說話了。2歲左右正是孩子語言發展的黃金期,家長不引導孩子進行表達,孩子就越不喜歡表達。
孩子不愛說話,有很多種原因,作為父母,不要急於否定孩子,更不要直接給孩子貼上「不善言談」、「內向」的標籤。性格是天生的,但環境對孩子成長產生最大的影響。
圖片源於網絡
儘可能為孩子創造出一個說話的環境,如果孩子不喜歡的說話,就在日常生活中多與家人交流,並鼓勵孩子參與進來。認真傾聽孩子的每一句話,並給予孩子正面的反饋,讓孩子感受到被關注的快樂,增強孩子對外表達的熱情。
圖片源於網絡
多帶孩子走出家門,多和其他人接觸。讓孩子在走出去的過程中,認識到更多的朋友,收穫更多積極能量,讓他去進行社交,有自己的交際圈和朋友,這樣更利於孩子變得更加外向、善於表達。
我常說帶娃不要圖省事,把一切都交給電子產品,陪伴才是最重要的,2—5歲是孩子語言發育的關鍵期,家長可以和孩子多做漢字小遊戲,堅持做親子閱讀,同時進行口腔按摩、多吹紙或者氣球等來鍛鍊口部肌肉,提高孩子發音清晰度。
圖片源於網絡
另外,平時可以和孩子做一些模擬購物或者行人和警察問路的情景類遊戲。讓孩子熟悉生活中的各種社交場景,利於改善怯懦,自信表達。
圖片源於網絡
希望每個不善言談的孩子都能被父母理解,最終體會到語言帶來的自信和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