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關節
是人體運動中最常用的關節之一
也是最主要的負重關節
因此非常容易出現損傷
也就是我們日常說的崴腳
要想在損傷後得到妥善處理
就應該了解一些基本臨床知識
避免崴腳後的錯誤處理
崴腳後的錯誤處理方式
馬上脫鞋
崴腳後可能出現韌帶軟組織撕裂、小血管出血、組織液滲出增多,局部疼痛腫脹等情況,嚴重的話,可能傷及骨頭。如果急著脫鞋可能會造成二次損傷,疼痛劇烈時,建議第一時間送醫,不要勉強自行脫鞋。
自行活動
有些腳踝損傷看似不嚴重,實則傷的不輕。還沒有確認扭傷的情況時,絕對不能自行轉動踝關節,以免損傷部位症狀加重。
熱敷消腫
立即局部熱敷雖然能暫時舒適些,但這樣做會造成出血及滲液增加,進一步加劇腫脹程度。正確的做法是24小時內應冷敷,冷敷可收縮血管,減少出血水腫,24小時後才能熱敷。
亂抹化瘀藥
紅花油、活絡油等化瘀藥物確實能起到一定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立即塗抹化瘀藥物,會促使血液流量加快,使腫脹加重。正確的做法是,待扭傷部位不再繼續腫脹(大概2-3天)後,再使用化瘀藥物。
不願外固定
由於踝關節扭傷多為內翻損傷,所以 80%以上的崴腳會導致外側韌帶的撕裂或斷裂,致使腳踝兩側韌帶的拉力不平衡。不少人認為崴腳後採用外固定很麻煩,影響行走活動,不願固定。其實崴腳後固定制動有助於消腫、減輕疼痛,促進軟組織損傷恢復。
拒絕鍛鍊
在症狀明顯好轉後再進行康復訓練,很可能錯過最佳康復時機。踝關節活動度訓練、肌肉力量訓練、本體感覺控制等可減少疼痛和再損傷的發生,至於什麼時候開始訓練,要根據損傷程度而定,也許傷後一周,也許傷後一天。總之要以無痛為鍛鍊原則,並且在專業治療師指導下進行。
崴腳後應該怎麼辦
RICE原則
R代表休息
踝關節扭傷後一定不要對扭傷部位進行按摩、扭轉和牽拉,以免進一步加重關節的損傷。如果感覺踝關節疼痛難忍,可能伴有軟組織損傷甚至會骨折。可先用夾板將其扭傷的關節固定,同時不要隨意走動,注意休息。防止進一步扭傷踝關節。
I 代表冷敷
扭傷的關節處可用冰袋或冷毛巾包裹,或將患處放入冷水中浸泡15--30分鐘。利於消除患處的疼痛、腫脹和肌肉痙攣。
C 代表壓迫
可用8字纏繞法用彈性繃帶對患者的扭傷部位進行固定包紮。但不要包紮得過緊,以免影響肢體的血液循環。
E 代表抬高
應將患肢抬高,並在患肢的下面墊上一個枕頭,使患肢與心臟處在同一水平線上。促進患肢體的血液循環,同時避免進一步水腫。在急性期時,可以做一些不負重的鍛鍊。
治療師還會這樣做
體外衝擊波
體外衝擊波(ESWT)利用液電、壓電或電磁等發生器產生一種具有高壓強性、短時性和寬頻性的脈衝聲波,透過人體不同結構組織,表現為對細胞產生拉應力、壓應力和剪切應力,在含有氣泡的組織中還會產生空化效應。
拉應力和空化效應可以松解黏連的組織,促進血液循環,修復組織,達到治療的目的。而壓應力可促使細胞彈性變形,增加細胞攝氧,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蠟療
石蠟療法是利用加熱後的石蠟作為主導體,將溫熱刺激作用在受傷部位的一種物理治療方法。
石蠟比熱容大、可保持長時間的溫熱,皮膚可以在慢慢升溫的過程中承受較高的溫度,起到鎮痛解痙效果,能減輕水腫、利於吸收、使血脈通暢,祛除瘀阻,最終達到減輕疼痛以及促進功能恢復的功效。
功能貼扎
貼扎技術作為一種非侵入性治療手段,可緩解踝關節扭傷症狀,增加關節穩定性,提高功能,預防踝關節扭傷反覆發作,阻止進一步損傷起到良好作用。
佩戴輔具
佩戴輔具被認為是目前預防踝關節扭傷效果最好且成本最低、應用廣泛的防護手段。無論對於既往病史者還是傷愈康復階段的患者,踝護具對踝關節的保護和踝關節扭傷的癒合仍然具有顯著效果。
為了避免造成自我傷害
崴腳後不管輕與重
還是建議第一時間就醫
最重要的是日常生活中
就應該保護好踝關節
可以參考我們之前的文章
【本文參考文獻】
郭仲華.崴腳自我診療5誤區[N].中國中醫藥報,2018-1-29(007).
孔健, 楊洋, 薛建華, 劉佳佳. 早期康復鍛鍊對急性踝關節扭傷後功能恢復的影響[J]. 交通醫學, 2019, 33(6):593-595.
楊建榮. 急性踝關節扭傷康復治療進展[J]. 國外醫學醫學地理雜誌, 2016, 37(04):361-365.
熱波特·肉孜, 陳平波. 急性踝關節扭傷的研究進展[J].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 2019(80).
王荷琴, 李哲, 郭鋼花. 蠟療、低能量衝擊波治療急性踝關節扭傷[J].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 2016, v.16(32):165+168.
編輯:石亞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