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夏財冬養:冬存夏用,凌陰藏冰,撒鹽厚冰,賺錢門道可真多

2020-12-22 聊了個齋

生財不如養財。「無中生有」豈有不難之理?但「順勢而為」就容易多了。在古代,就有這樣一個順勢而為的養財之道……

#聊聊生意經#

01冬存夏用:一年之計在於冬

誰說「一年之計在於春」?

古人的「一年之計在於冬」!

古人過冬都忙活什麼呢?

圖片來源網絡

除了臘月、春節這些冬日裡要過的盛大節日外,還有一項關乎生計的大事要做——藏冰!

古代沒有空調、冰箱這些製冷設備,度過炎炎夏日的最好方法是冷飲

據說,古代的冷飲品種相當豐富《楚辭》中就提到了「挫糟凍飲」、漢代蔡邕家飯桌上有「麥飯寒水」、唐代宮中多食用「冰屑麻節飲」,還有宋代挑著擔子走街串巷賣冷飲的小販們……冷飲做得好,必然少不了冰,而這些「冰」又是哪來的呢?

說到這裡,不得不給古人的生意經點個讚。古人有藏冰的習俗,自商周時期開始,至少有三千年的歷史。

「二之日鑿冰衝衝,三之日納入凌陰。」(選自《詩經·豳風·七月》

這裡所說的「二之日」是指陰曆十二月,也就一年中最冷的臘月。那「三之日」自然就是說正月了。

每年臘月,北風呼嘯、大雪紛飛,待到河上的冰結得嚴嚴實實時,鑿冰隊伍便浩浩蕩蕩出發了。古人沒有機械設備,鑿冰、運冰全能靠人力,一根鐵杵、一條扁擔就開工了。在機械化開採的今天,這是很難想像的。

鑿好了冰塊,接下來需要找個好冰窖藏冰。說起冰窖,古人稱之為「凌陰」。由於古代沒有物理降溫設施,所以對凌陰的地理位置和深度都很有講究。

02凌陰藏冰:掘洞二十米

凌陰一般深埋地下,用磚石和陶片封砌,再以大火燒硬四壁,形成一個天然的隔熱層,使凌陰之內少受地表熱氣的影響,可以長期低溫保存冰塊。

圖片來源網絡

但是,夏天地表溫度會升高,即便凌陰深埋地下,也不可能不受高溫的影響。那麼古人是怎麼解決這個問題的呢?

古代的凌陰一般都建在山腳下或是半山麓,這些地方地表溫度不高,即使到了三伏天也涼爽怡人,有利於地下貯存隔熱。

除了依靠深山這樣的天然條件外,古人還發揮了「中國基建」精神,挖冰窖的技術不斷刷新後人的眼球。

「鑿之冰井,厥用可觀;井因厚地而深。」又云:「穿重壤之十仞,以表藏固。」(選自 唐·史宏《冰井賦》)

圖片來源網絡

依這首賦所寫,我們可以大致推算一下:唐代的一仞為八尺,一尺約合現代計量單位的30.7釐米。也就是說,這口冰井深度,換算成現代計量單位,應該是20.56米。以住宅為例,按每層2.8米計算,相當於地下七層樓的深度。這可是沒有「挖掘機」的唐代啊!

真是吃得了苦才能賺得著錢啊!藏冰這項營生的確艱辛異常,但收穫也是頗豐的。

03撒鹽厚冰:賺錢有妙招

鑿冰、藏冰,最終還是為了賣冰換錢,這才是對辛苦勞動的是好補償。那麼,古代賣冰事業有多如火如荼呢?

《唐摭言》中記載了賣冰這個行當,也可以說賣冰這個行當是從唐代正式興起的。由於引入商業機制,冰塊作為產品也逐漸規範化。

《唐六典》中詳細記載了古人鑿冰的技藝:「每歲藏一千段,方三尺,厚一尺五寸。」

這段記載說明,唐代規範了冰塊的尺寸,換算成現代計量單位,相當於「一米見方、半米見厚」。這也說明,在唐代,製冰已經形成一項專屬技能了,可見賣冰行業在唐代的興盛。

還有更神奇的,到了宋代,製冰不再是北方人的專利,南方人照樣藏冰。

「二浙舊少冰雪,紹興壬子,車駕在錢唐,是冬大寒屢雪,冰厚數寸。北人遂窖藏之,燒地作蔭,皆如京師之法。臨安府委諸縣皆藏。率請北人教其制度。」(選自 宋·莊綽《雞肋編》)

江浙一帶原本冬季少雪。但南宋年間,我國氣候進入了寒冷期,宋高宗紹興二年壬子,錢唐屢降大雪,河上所結之冰有數寸之厚。這在南方是極其罕見的。於是,臨安府所轄諸縣效仿原京師汴梁挖窖藏冰,並請請北方人教其藏冰之法。由此,北方的藏冰之法成功南移。

不過,藏冰之法還需要因地制宜。南方多為暖冬,藏冰之法不能照搬北方。但聰明的古人居然發明了人工厚冰的技術。

圖片來源網絡

在今天,每逢大雪過後,我們通常會「撒鹽除冰」。但是在古代,鹽和冰還有另一種完美的結合。

明人朱國楨所著《湧幢小品》記載:「南方冰薄,難以久藏。用鹽撒水上,一層鹽,一層冰,結成一塊,厚與北方等。次年開用,味略鹹,可以解暑愈病。」

由於古代南方結的冰比較薄,天氣又相對溫暖,容易融化。南方人就奇思妙想,將鹽撒在水上,表層的冰會融化,等到再次降雪時,氣溫下降,冰塊表面又會結出新的冰層。如此,一層鹽、一層冰,結成一塊,冰自然就變厚了。由於反覆凍結,冰質更加堅硬,不易融化。這樣可以維持到次年夏天再使用。

不過,這樣結出的冰塊,略帶鹹味,夏日人多出汗,鹽份流失過多,食用這樣的冰塊,還有助於解暑衼熱,補充水分。

到了清朝,由於氣候變暖,冰窖事業再一次得到了迅猛發展的時機,幾乎遍布京城各處。

徐珂在《清稗類鈔·官苑類》中有載:「都城內外,如地安門外、火神廟後、德勝門外西、阜成門外北、宣武門外西、崇文門外、朝陽門外南皆有冰窖。」

清朝興旺發達的藏冰事業,甚至還演變出「官冰窖」、「府第冰窖」和「商民冰窖」三層組織機構。可見,清朝時期賣冰行業有多麼興盛。

《增廣賢文》中寫道:「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這裡的「道」除了要合乎法律道德外,還可以理解為正道。製冰這個行業雖然在今天已經消失了,但在古代也有過輝煌的歷史、鼎盛的時期,這是古人智慧的結晶。所謂「夏財」還得靠「冬養」。

相關焦點

  • 令科學家頭疼的「夏造冰」,我國2000年前的古人,就已經做到了!
    古人的智慧總是讓我們大感驚嘆,每當科學家出土一些精美文物的時候,我們會感到非常驚訝,古代人並沒有先進的科學技術,他們是通過什麼力量創造出如此精美的物品的呢?別看現在人類已經進入到21世紀了,但是有一項技術仍然讓很多國家頭疼,那就是夏造冰。
  • 2000年前中國古人如何用熱水成功造冰,是困擾物理學家的巨大難題
    早在 2000 年前的漢代,人們就已經熟練掌握了用熱水造冰的方式,他們稱之為「夏造冰」。早在戰國時期,《莊子·徐無鬼》說到魯遽的弟子時「我得夫子之道矣,吾能冬爨鼎而夏造冰」就提到了「夏造冰」這個名詞。用熱水造冰的方法曾是古代物理學史研究者迫切想要揭開的奧秘,中國著名物理學史家洪震寰先生就曾經說過:「夏造冰是中國古代物理學史工作者十分關心而又長期未得到解決的問題」。
  • 古人的「冰飲凍飲」只有想不到沒有喝不到
    古人鑿冰習俗《詩經》中就有描寫古人有鑿冰、儲冰的習俗,這從先秦時期的《詩經》中就能得知一二。「二之日鑿冰衝衝,三之日納於凌陰」的描寫出現在《七月》一詩中,說的正是鑿取冰塊及藏入冰窖的情形,「凌陰」指冰窖,等天熱後再將藏冰取出使用。在南京博物院裡,有一件戰國時期的原始青瓷冰酒器,其底部的承盤內可放置冰塊,上面的圓孔器中則能加水,將酒杯放入圓孔,可起到冰鎮的效果。
  • 古人夏季吃冰消暑花樣百出,沒有冰箱的古代怎麼做各種冰品?
    其實,遠在商朝時期,就有人在冬日裡鑿冰儲藏起來,以供夏季消暑使用;到了周朝,還給這些製冰的人設立官職,稱之為「凌人」;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了我國最原始的「冰箱」,名叫「青銅冰鑑」,這種冰箱是由合成的器皿組合而成的,依靠裝在酒器四周的冰塊,給酒降溫,因為古代的諸侯們就喜歡在炎炎夏季的宴席上來一杯「冰鎮米酒」,這「冰鎮米酒」可是在諸侯宴席上才能見到的飲品呢
  • 古代人的智慧:古代的人們怎樣擁有一個「冰」爽的夏天
    不解的考古人員仔細研究才發現,這是專為夏季製冷之用的器具:鑑、壺壁之間用來填滿冰塊,方壺內則裝酒,用冰塊來使酒水冰涼可口。可以說,這件銅冰鑑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最早的「冰箱」了,這表明了古人至少在2500年前的戰國早期就已經喝上冰鎮的酒水了。
  • 冬天吃也不怕冰的偽冰淇凌,藍莓山藥泥
    大冬天嘴饞想要吃冰淇凌,但吃了肚子胃都是冰冰涼的受不了,不妨來製作一款「偽」冰淇凌——藍莓山藥泥吧~它的外觀看上去,像是香草雪球冰淇凌,上面淋了一層藍莓漿,外觀看幾乎可以以假亂真,口感吃起來也是細膩富有層次感~食材準備:
  • 假如在古代你是否可以吃得上冰?
    他們沒有冰箱,能吃上冰的東西嗎?冬天儲藏,夏天享用據文獻資料,古人們早上西周時期就已經可以在夏天吃上冰的食物。他們是怎麼實現這個呢,那就是藏冰。在《周禮》中記載,當時的周王室為了保證夏天可以享受到冰塊的涼爽,專門成立的相應的管理機構「冰政」,負責管理的人稱「凌人」。
  • 古代夏天冰品冷飲用的冰,都是從哪裡弄來的?
    我們知道,古人並不會因為沒有冰箱就懶得在炎炎夏日嘆一口涼。各類冰品冷飲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那麼問題來了,這些冰都是從哪裡來的呢?滷肉君為您獨家揭秘這段歷史。每年冬天渭河乃至繞成八水、城南太乙宮以及巷子西邊白鷺灣、龍渠灣一帶專門為採冰修造的水池,都是好去處。堅挺如太乙宮天池,據說至今夏天仍然有冰存在。正因這樣海量的儲冰,唐朝之後各類冰品冷飲數量蹭蹭往上漲。像古羅馬這種地中海氣候影響下的國家很少會有大範圍自然冰,為此,古羅馬人不惜爬到西西里島的埃特納山山頂去採冰,順便一說,埃特納山是歐洲最高最大噴發次數最多的活火山。
  • 沒有電的古代,古人夏天用的冰來自哪裡?真相後令人感嘆:天才的發明
    比如說現在已逐漸進入炎炎夏日,人們居家就可以享受到空調、冰棍和冰激凌等物品,古代可沒有這樣的便利。 那麼這冰來自哪裡呢?說到這,真不得不佩服老祖宗的偉大發明。 夏天使用冰降暑可以追溯到西周,《周禮》有記載:「有冰人、掌斬冰,淇凌」,春秋戰國時期,甚至出現了「冰鎮啤酒」,《楚辭》中提到:「挫糟凍飲,酹清涼些」。說明夏天用的冰的歷史非常久遠,早至三代的貴族就已經享受到了。 沒有電冰箱這冰來自哪裡?
  • 冰咖啡與冰巧克力手作指南
    走進一間咖啡店,剛想要點一杯冰咖啡,卻突然發現菜單上多出來好多不同的選項——冷泡、冷萃、冰滴、氮氣咖啡……此時,即使你的內心只想要一杯普通的冰咖啡,卻被想要讓自己看上去更有品位的魔咒捆綁住,忍不住點了一杯自己也並不知道做法到底是怎樣的冷萃咖啡。實際上,今年夏天,傳統的冰咖啡市場雖然仍舊火熱,但這些不太尋常的咖啡做法也逐漸開始流行了起來。
  • 夏天吃冰,這是一件很「古老」的事
    然而在古時候又沒有冰箱這種神奇的工具,那古人又是如何得到冰飲的呢?吃冰飲又需要注意些什麼呢?圖片來源於網絡中國悠久的「吃冰」史其實早在3000多年的西周就已有用冰解暑的記錄。冰鑑可以算是歷史上最早的原始冰箱了,「冰鑑」,是一件雙層器皿,方鑑內套一方壺,鑑、壺壁之間裝冰,在壺內冰鎮米酒、保鮮食物。此外,那時候周王室還設有專門負責藏冰的官員,他們被稱之為「凌人」。《周禮》中記載「凌人,掌冰。正歲十有二月,斬冰,三其凌。」凌人們在冬季從湖面上採集冰塊,並以預用冰數的3倍貯藏。春秋末期的時候,冰飲之風更為盛行。
  • 德氏大大大大大大冰荔來襲 開啟酷爽一夏!
    這個夏天,德氏大大大大大大冰荔來襲!三伏天,最痛快的事情莫過於:吹著空調吃冰荔,看著電視吃冰荔,大汗淋漓吃冰荔,擼著小串吃冰荔......吃貨的口號是:沒有冰荔的夏天就是不完整的夏天,沒有冰荔的人生絕對是不完整的吃貨!
  • 冰袖可以用水洗嗎 冰袖怎麼用才冰
    冰袖可以用水洗嗎 冰袖怎麼用才冰 2018-07-05 10:47:01 來源:全球紡織網 冰袖可以用水洗嗎?冰袖怎麼用才冰?
  • 古代沒有冰箱,古人要如何在夏天儲存食物,和製作冷飲?
    圖:古代人吃冰鎮的葡萄果子,一、古代冰文化其實,用「冰鎮」來保存食物或做冷飲,並非現代才有的,早在夏商周時期,就出現了冰文化,人們在寒冷的冬天鑿出冰塊,然後把它保存起來,直到夏天使用。其中,「鑿冰」是《詩經》中所說的鑿冰之音,《詩經》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可見鑿冰的歷史和《詩經》中所說的一樣悠久。
  • 古代沒有冰箱,古人是如何在夏天儲存食物和製作冷飲的?
    圖片:古人吃吃冰鎮的葡萄水果劇照一、古代的冰文化其實,利用「冰鎮」來保鮮食物或是製作冷飲的方法,並不是現代才有的,早在夏商周時期,冰文化就誕生了,人們會在寒冷的冬天鑿出冰塊,再將冰塊儲存到夏天使用。在周朝時,官府專門設置了一個負責掌管冰、去冰以及用冰的官職,即凌人,這些官員的主要責任,就是在冬季的時候組織眾人鑿冰和藏冰,等到來年春天,再將冰做成冰鑑。
  • 羅馬假日裡的冰咖啡,你要不要來一杯?冰滴咖啡和冰咖啡大辨析
    大家喜歡冰咖啡的原因,除了其風味絕佳,還有溫度的影響。大家可知道,不同溫度下,味覺對各種味道的感知是不同的。溫度低,人們對甜味和苦味的感知就低多了,但對酸的敏感度就上升了。大家是不是認為,冰的咖啡就是冰咖啡呢?嗯,最後成品是這樣的。但冰咖啡可不止是用涼水衝泡那麼簡單。本凌覺得這個方法方法特別棒!先用熱水衝泡濃度較高的咖啡,然後澆在冰塊上,這樣既可以快速降溫,又可以達到稀釋的目的。
  • DAY249:為什麼鹽能加速冰的融化
    >DAY249:為什麼鹽能加速冰融化鹽溶解在水中,就是說一部分水分子被鹽取代了。Since there are now fewer liquid water molecules to be captured and frozen by the ice, the rate offreezing drops.
  • 嘴角起泡,撒青冰散
    去醫院就診,醫生說是單純皰疹,一般都給開一些阿昔洛韋片和阿昔洛韋軟膏等藥物治療,可效果不太理想,皰疹癒合很慢。所以,想請專家給我介紹一個有效的緩解單純皰疹的偏方。  山東萊州市慢性病防治院主治醫師郭旭光解答:單純皰疹是由單純皰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皮膚感染。此病好發於口唇、鼻孔周圍皮膚黏膜交界處,自覺瘙癢、灼熱感。據臨床驗證,採用自製青冰散治療,有較好的療效。
  • 撒鹽除冰保障村民出行安全
    近日,受新一輪較強冷空氣的影響,貴州省水城縣雙水街道滴水巖村14個村民組多處道路不同程度地出現凝凍結冰現象。為保障村民出行安全,降低過往車輛的駕駛風險,滴水巖村委會積極啟動防災減災應急預案,及時對轄區內結冰道路進行撒鹽除冰作業。
  • 漲知識,古人在夏天也能肆無忌憚的吃冰塊
    炎炎夏日,沒有什麼是一桶冰塊帶來的享受代替不了的,但你可曾想過沒有如此發達科技的中國古人是如何享受夏日的冰塊的,接下來一起去觀摩一下古人們的夏日時光。詩曰:二之日鑿冰衝衝,三之日納於凌陰。(《詩經豳風七月》)說的便是古人對冰塊的製作,千年沿用之說起冰塊,就不得不說說大明湖畔,只不過主角不是夏雨荷。大明湖畔是國內製冰業發展比較早的地方其實雖說是製冰,其實是「存冰」的方法。每年冬天,在大明湖水完全凍結的時候,大明湖附近的幾個村子的村民就開始準備存冰。首先得準備存冰地點,就是挖地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