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財不如養財。「無中生有」豈有不難之理?但「順勢而為」就容易多了。在古代,就有這樣一個順勢而為的養財之道……
#聊聊生意經#
01冬存夏用:一年之計在於冬
誰說「一年之計在於春」?
古人的「一年之計在於冬」!
古人過冬都忙活什麼呢?
除了臘月、春節這些冬日裡要過的盛大節日外,還有一項關乎生計的大事要做——藏冰!
古代沒有空調、冰箱這些製冷設備,度過炎炎夏日的最好方法是喝冷飲!
據說,古代的冷飲品種相當豐富。《楚辭》中就提到了「挫糟凍飲」、漢代蔡邕家飯桌上有「麥飯寒水」、唐代宮中多食用「冰屑麻節飲」,還有宋代挑著擔子走街串巷賣冷飲的小販們……冷飲做得好,必然少不了冰,而這些「冰」又是哪來的呢?
說到這裡,不得不給古人的生意經點個讚。古人有藏冰的習俗,自商周時期開始,至少有三千年的歷史。
「二之日鑿冰衝衝,三之日納入凌陰。」(選自《詩經·豳風·七月》
這裡所說的「二之日」是指陰曆十二月,也就一年中最冷的臘月。那「三之日」自然就是說正月了。
每年臘月,北風呼嘯、大雪紛飛,待到河上的冰結得嚴嚴實實時,鑿冰隊伍便浩浩蕩蕩地出發了。古人沒有機械設備,鑿冰、運冰全能靠人力,一根鐵杵、一條扁擔就開工了。在機械化開採的今天,這是很難想像的。
鑿好了冰塊,接下來需要找個好冰窖藏冰。說起冰窖,古人稱之為「凌陰」。由於古代沒有物理降溫設施,所以對凌陰的地理位置和深度都很有講究。
02凌陰藏冰:掘洞二十米
凌陰一般深埋地下,用磚石和陶片封砌,再以大火燒硬四壁,形成一個天然的隔熱層,使凌陰之內少受地表熱氣的影響,可以長期低溫保存冰塊。
但是,夏天地表溫度會升高,即便凌陰深埋地下,也不可能不受高溫的影響。那麼古人是怎麼解決這個問題的呢?
古代的凌陰一般都建在山腳下或是半山麓,這些地方地表溫度不高,即使到了三伏天也涼爽怡人,有利於地下貯存隔熱。
除了依靠深山這樣的天然條件外,古人還發揮了「中國基建」精神,挖冰窖的技術不斷刷新後人的眼球。
「鑿之冰井,厥用可觀;井因厚地而深。」又云:「穿重壤之十仞,以表藏固。」(選自 唐·史宏《冰井賦》)
依這首賦所寫,我們可以大致推算一下:唐代的一仞為八尺,一尺約合現代計量單位的30.7釐米。也就是說,這口冰井深度,換算成現代計量單位,應該是20.56米。以住宅為例,按每層2.8米計算,相當於地下七層樓的深度。這可是沒有「挖掘機」的唐代啊!
真是吃得了苦,才能賺得著錢啊!藏冰這項營生的確艱辛異常,但收穫也是頗豐的。
03撒鹽厚冰:賺錢有妙招
鑿冰、藏冰,最終還是為了賣冰換錢,這才是對辛苦勞動的是好補償。那麼,古代賣冰事業有多如火如荼呢?
《唐摭言》中記載了賣冰這個行當,也可以說賣冰這個行當是從唐代正式興起的。由於引入商業機制,冰塊作為產品也逐漸規範化。
《唐六典》中詳細記載了古人鑿冰的技藝:「每歲藏一千段,方三尺,厚一尺五寸。」
這段記載說明,唐代規範了冰塊的尺寸,換算成現代計量單位,相當於「一米見方、半米見厚」。這也說明,在唐代,製冰已經形成一項專屬技能了,可見賣冰行業在唐代的興盛。
還有更神奇的,到了宋代,製冰不再是北方人的專利,南方人照樣藏冰。
「二浙舊少冰雪,紹興壬子,車駕在錢唐,是冬大寒屢雪,冰厚數寸。北人遂窖藏之,燒地作蔭,皆如京師之法。臨安府委諸縣皆藏。率請北人教其制度。」(選自 宋·莊綽《雞肋編》)
江浙一帶原本冬季少雪。但南宋年間,我國氣候進入了寒冷期,宋高宗紹興二年壬子,錢唐屢降大雪,河上所結之冰有數寸之厚。這在南方是極其罕見的。於是,臨安府所轄諸縣效仿原京師汴梁挖窖藏冰,並請請北方人教其藏冰之法。由此,北方的藏冰之法成功南移。
不過,藏冰之法還需要因地制宜。南方多為暖冬,藏冰之法不能照搬北方。但聰明的古人居然發明了人工厚冰的技術。
在今天,每逢大雪過後,我們通常會「撒鹽除冰」。但是在古代,鹽和冰還有另一種完美的結合。
明人朱國楨所著《湧幢小品》記載:「南方冰薄,難以久藏。用鹽撒水上,一層鹽,一層冰,結成一塊,厚與北方等。次年開用,味略鹹,可以解暑愈病。」
由於古代南方結的冰比較薄,天氣又相對溫暖,容易融化。南方人就奇思妙想,將鹽撒在水上,表層的冰會融化,等到再次降雪時,氣溫下降,冰塊表面又會結出新的冰層。如此,一層鹽、一層冰,結成一塊,冰自然就變厚了。由於反覆凍結,冰質更加堅硬,不易融化。這樣可以維持到次年夏天再使用。
不過,這樣結出的冰塊,略帶鹹味,夏日人多出汗,鹽份流失過多,食用這樣的冰塊,還有助於解暑衼熱,補充水分。
到了清朝,由於氣候變暖,冰窖事業再一次得到了迅猛發展的時機,幾乎遍布京城各處。
徐珂在《清稗類鈔·官苑類》中有載:「都城內外,如地安門外、火神廟後、德勝門外西、阜成門外北、宣武門外西、崇文門外、朝陽門外南皆有冰窖。」
清朝興旺發達的藏冰事業,甚至還演變出「官冰窖」、「府第冰窖」和「商民冰窖」三層組織機構。可見,清朝時期賣冰行業有多麼興盛。
《增廣賢文》中寫道:「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這裡的「道」除了要合乎法律道德外,還可以理解為正道。製冰這個行業雖然在今天已經消失了,但在古代也有過輝煌的歷史、鼎盛的時期,這是古人智慧的結晶。所謂「夏財」還得靠「冬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