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夏季,面對陣陣襲人的熱浪,現代人可以躲在冷氣開足的空調屋裡,喝著涼沁心脾的冰鎮飲料,度過這段酷熱的時光。可是在古時候,人們是怎麼在夏日裡享受一份難得的冰涼呢?
聰明的古人自有他們的辦法。
1978年,在湖北省隨縣曾侯乙楚墓的考古發掘中出土了一件「銅冰鑑」,這是一件構思巧妙、製作精良的雙層銅器,在方形的銅鑑內還嵌套有一方壺。不解的考古人員仔細研究才發現,這是專為夏季製冷之用的器具:鑑、壺壁之間用來填滿冰塊,方壺內則裝酒,用冰塊來使酒水冰涼可口。可以說,這件銅冰鑑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最早的「冰箱」了,這表明了古人至少在2500年前的戰國早期就已經喝上冰鎮的酒水了。
據《周禮》記載,早在周朝,王室已建有專用的「儲冰室」,用來存貯冰塊在夏天使用,為此還有專門成立的管理機構「冰政」,負責人稱之為「凌人」。
「冰政」是一個編制不小的純內務部門,共有80名「員工」為王室服務。除了管理者「凌人」,各個工種配置十分齊全。一般從每年12月起,採冰工人就開始從天然水體採取天然冰塊,運到名叫「凌陰」的冰窖中儲存。
古時候冰塊的用途主要是夏天裡冰鎮食物延緩腐敗,或是使酒水降溫,更奢侈的用法是直接用於室溫調節,這是只有王侯才能用得起的東西。
1950年發掘秦漢宮廷遺址時,考古人員發現了一些陶缸,經研究才明白,這些陶缸是專門為房間降溫而製作的「空調」。古人把這樣的陶缸埋入廳室地下形成陶井,夏天時將冰塊放置其中,使室內溫度降低。
從《漢書》記載來看,漢代的皇宮裡,就有冬夏兩用的「空調房」,冬季用房叫「溫調殿」,夏季用房則叫「清涼殿」。清涼殿也叫「延清室」,是皇室最高級的避暑用房。清涼殿的製冷效果極佳,據記載「清室則中夏含霜」,盛夏時室內溫度低到結霜,可見房間「空調」的效果極佳。
那麼,是如何達到這麼好的製冷效果呢?奧秘在於室內附帶的降溫設備。佚名古籍《三輔黃圖》對「清涼殿」有這樣的描述:「以畫石為床,文如錦,紫琉璃帳,以紫玉為盤,如屈龍,皆用雜寶飾之」、「又以玉晶為盤,貯冰於膝前,玉晶與冰相潔」。石床本身為寒涼之物,再將大量的寒冰放置在石床下面,會達到很好的降溫、調溫效果。
西漢梁孝王劉武,死後葬於今河南永城縣境內的芒碭山。考古發現,其墓修建得相當豪華,除了帶有「衛生間」外,還特意建有一處冰窖。大概劉武很是怕熱,生前享受慣了,死後要繼續享受清涼。
公元前552年夏天,楚國的令尹子庚去世後,繼承人選薳子馮不願意繼任,為了迴避楚康王任命,他便穿著棉袍、大衣躺到窟室內的床上裝病。大熱天裡,薳子馮為什麼還敢穿棉袍、大衣?原來,他在床下放置了冰塊用以製冷。
到了明清時期,皇家宮殿的夏季降溫方式已經大有進步。宮殿的房間內出現了可移動式冷源,有點現代分體空調或冷風機的味道。這種可移動式冷源,時稱 「冰桶」。其實就是貯放有冰塊的柜子,上面鏤空,當冷氣出孔;中部空間還可儲存食物、冰鎮西瓜、冷飲。 冷桶後來民間也用上了,還有進口貨,稱為「洋桶」。
皇室除了滿足自己的用冰需求,還會將冰塊賞賜給身居高位的人,這可不是誰都能有的待遇,夏天的冰塊絕對是稀缺資源。據《左傳昭公四年》記載,只有一些有資格的人才能分到冰,即所謂「食肉之祿,冰皆與焉」,意思是沒有資格吃肉的官員,也沒有資格在夏天使用冰塊。
這種「賜冰」制度,一直延續到明清。明人劉侗、於奕正撰《帝京景物略》記載,每年到了立夏,明朝廷便會賜冰給文武大臣。清代也是這樣,把賜冰當成一種官員福利,但賞賜形式有所改變,不是直發放冰塊,而是以「冰票」形式下發。
清人富察敦崇撰《燕京歲時記》中記載:京城「自暑伏日起至立秋日止」有冰票,屆時由工部頒給冰票,自行領取,多寡不同,各有差等。
這種冰票類似於現在的購物卡一樣,以票為憑在專門的地方領取實物,這個地方被稱為「冰窖」,而製冰、存冰、售冰已經成為一種產業了。到了盛夏,京城的各個冰窖門前都是一派繁忙。
上述的製冷方法,在古代只有王侯將相才有資格和實力才能享用,對一般有錢人來說仍屬消費不起的奢侈品,至於普通老百姓就更別說了。
後來漸漸的民間也開始使用存冰的方法來度夏,一些臨近河湖居住的人們則更有便利條件。
比如大明湖周邊就是國內製冰業發展比較早的地方。每年冬天,在湖水完全凍結之前,大明湖附近的幾個村子的村民就先開始準備存冰的地窖。這些冰窖建在地下,更好地隔絕了陽光和空氣,熱傳導很低,可以長時間保存冰塊。
村民們把地窖挖好後,還要在下面和四壁鋪上草氈進行隔熱。到了三九天,大明湖裡冰已經結得很厚,這時候村民們都湧到湖上去切取冰塊,運回冰窖,冰塊要一塊一塊從下往上摞得整整齊齊,摞滿後上面蓋一層草氈,草氈上面再蓋一層厚厚的黃土,最後入口也要用土封起來,這樣冰就存儲好了,等到明年夏天就可以拿出來賣了。
到了清晚期,制、售冰產業已經很是發達,冰窖分成了官辦冰窖和民辦冰窖。二者加起來,在北京得有數十座。官辦冰窖修建比較正規,多為磚石砌築的拱形地下冰窖,而民辦冰窖則簡陋的多,皆為挖掘土坑而成。官辦冰窖又分為兩類,一類是直接為皇宮服務的御用冰窖,一類是為官衙或王府服務的吏用冰窖。到現如今,民辦冰窖早已無處可尋了,官辦冰窖至少還有三處保存尚好,一處在紫禁城內,一處在北海公園東門陟山門街雪池胡同,號稱雪池冰窖,一處在北海公園東夾道恭儉胡同五巷五號,號稱恭儉冰窖。
隨著時代變遷,科技進步,人們有多種方法和技術可以對抗酷夏,古人的種種「奇巧淫技」顯得有些笨拙和可笑,但我們不要小瞧這小小的一塊冰,它也能折射出千百年來人類智慧的發展和社會生活的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