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的智慧:古代的人們怎樣擁有一個「冰」爽的夏天

2020-12-16 史海星槎

每到夏季,面對陣陣襲人的熱浪,現代人可以躲在冷氣開足的空調屋裡,喝著涼沁心脾的冰鎮飲料,度過這段酷熱的時光。可是在古時候,人們是怎麼在夏日裡享受一份難得的冰涼呢?

聰明的古人自有他們的辦法。

曾侯乙冰鑑

1978年,在湖北省隨縣曾侯乙楚墓的考古發掘中出土了一件「銅冰鑑」,這是一件構思巧妙、製作精良的雙層銅器,在方形的銅鑑內還嵌套有一方壺。不解的考古人員仔細研究才發現,這是專為夏季製冷之用的器具:鑑、壺壁之間用來填滿冰塊,方壺內則裝酒,用冰塊來使酒水冰涼可口。可以說,這件銅冰鑑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最早的「冰箱」了,這表明了古人至少在2500年前的戰國早期就已經喝上冰鎮的酒水了。

據《周禮》記載,早在周朝,王室已建有專用的「儲冰室」,用來存貯冰塊在夏天使用,為此還有專門成立的管理機構「冰政」,負責人稱之為「凌人」。

「冰政」是一個編制不小的純內務部門,共有80名「員工」為王室服務。除了管理者「凌人」,各個工種配置十分齊全。一般從每年12月起,採冰工人就開始從天然水體採取天然冰塊,運到名叫「凌陰」的冰窖中儲存。

古代的儲冰室稱為"凌陰」

古時候冰塊的用途主要是夏天裡冰鎮食物延緩腐敗,或是使酒水降溫,更奢侈的用法是直接用於室溫調節,這是只有王侯才能用得起的東西。

1950年發掘秦漢宮廷遺址時,考古人員發現了一些陶缸,經研究才明白,這些陶缸是專門為房間降溫而製作的「空調」。古人把這樣的陶缸埋入廳室地下形成陶井,夏天時將冰塊放置其中,使室內溫度降低。

從《漢書》記載來看,漢代的皇宮裡,就有冬夏兩用的「空調房」,冬季用房叫「溫調殿」,夏季用房則叫「清涼殿」。清涼殿也叫「延清室」,是皇室最高級的避暑用房。清涼殿的製冷效果極佳,據記載「清室則中夏含霜」,盛夏時室內溫度低到結霜,可見房間「空調」的效果極佳。

那麼,是如何達到這麼好的製冷效果呢?奧秘在於室內附帶的降溫設備。佚名古籍《三輔黃圖》對「清涼殿」有這樣的描述:「以畫石為床,文如錦,紫琉璃帳,以紫玉為盤,如屈龍,皆用雜寶飾之」、「又以玉晶為盤,貯冰於膝前,玉晶與冰相潔」石床本身為寒涼之物,再將大量的寒冰放置在石床下面,會達到很好的降溫、調溫效果。 

漢代的清涼殿內景

西漢梁孝王劉武,死後葬於今河南永城縣境內的芒碭山。考古發現,其墓修建得相當豪華,除了帶有「衛生間」外,還特意建有一處冰窖。大概劉武很是怕熱,生前享受慣了,死後要繼續享受清涼。

公元前552年夏天,楚國的令尹子庚去世後,繼承人選薳子馮不願意繼任,為了迴避楚康王任命,他便穿著棉袍、大衣躺到窟室內的床上裝病。大熱天裡,薳子馮為什麼還敢穿棉袍、大衣?原來,他在床下放置了冰塊用以製冷。

到了明清時期,皇家宮殿的夏季降溫方式已經大有進步。宮殿的房間內出現了可移動式冷源,有點現代分體空調或冷風機的味道。這種可移動式冷源,時稱 「冰桶」。其實就是貯放有冰塊的柜子,上面鏤空,當冷氣出孔;中部空間還可儲存食物、冰鎮西瓜、冷飲。 冷桶後來民間也用上了,還有進口貨,稱為「洋桶」。

清代皇宮使用的景泰藍冰桶

皇室除了滿足自己的用冰需求,還會將冰塊賞賜給身居高位的人,這可不是誰都能有的待遇,夏天的冰塊絕對是稀缺資源。據《左傳昭公四年》記載,只有一些有資格的人才能分到冰,即所謂「食肉之祿,冰皆與焉」,意思是沒有資格吃肉的官員,也沒有資格在夏天使用冰塊。

這種「賜冰」制度,一直延續到明清。明人劉侗、於奕正撰《帝京景物略》記載,每年到了立夏,明朝廷便會賜冰給文武大臣。清代也是這樣,把賜冰當成一種官員福利,但賞賜形式有所改變,不是直發放冰塊,而是以「冰票」形式下發。

清人富察敦崇撰《燕京歲時記》中記載:京城「自暑伏日起至立秋日止」有冰票,屆時由工部頒給冰票,自行領取,多寡不同,各有差等。

這種冰票類似於現在的購物卡一樣,以票為憑在專門的地方領取實物,這個地方被稱為「冰窖」,而製冰、存冰、售冰已經成為一種產業了。到了盛夏,京城的各個冰窖門前都是一派繁忙。

清代製冰工人

上述的製冷方法,在古代只有王侯將相才有資格和實力才能享用,對一般有錢人來說仍屬消費不起的奢侈品,至於普通老百姓就更別說了。

後來漸漸的民間也開始使用存冰的方法來度夏,一些臨近河湖居住的人們則更有便利條件。

比如大明湖周邊就是國內製冰業發展比較早的地方。每年冬天,在湖水完全凍結之前,大明湖附近的幾個村子的村民就先開始準備存冰的地窖。這些冰窖建在地下,更好地隔絕了陽光和空氣,熱傳導很低,可以長時間保存冰塊。

村民們把地窖挖好後,還要在下面和四壁鋪上草氈進行隔熱。到了三九天,大明湖裡冰已經結得很厚,這時候村民們都湧到湖上去切取冰塊,運回冰窖,冰塊要一塊一塊從下往上摞得整整齊齊,摞滿後上面蓋一層草氈,草氈上面再蓋一層厚厚的黃土,最後入口也要用土封起來,這樣冰就存儲好了,等到明年夏天就可以拿出來賣了。

清代恭儉胡同的冰窖現狀

到了清晚期,制、售冰產業已經很是發達,冰窖分成了官辦冰窖和民辦冰窖。二者加起來,在北京得有數十座。官辦冰窖修建比較正規,多為磚石砌築的拱形地下冰窖,而民辦冰窖則簡陋的多,皆為挖掘土坑而成。官辦冰窖又分為兩類,一類是直接為皇宮服務的御用冰窖,一類是為官衙或王府服務的吏用冰窖。到現如今,民辦冰窖早已無處可尋了,官辦冰窖至少還有三處保存尚好,一處在紫禁城內,一處在北海公園東門陟山門街雪池胡同,號稱雪池冰窖,一處在北海公園東夾道恭儉胡同五巷五號,號稱恭儉冰窖。

隨著時代變遷,科技進步,人們有多種方法和技術可以對抗酷夏,古人的種種「奇巧淫技」顯得有些笨拙和可笑,但我們不要小瞧這小小的一塊冰,它也能折射出千百年來人類智慧的發展和社會生活的變遷。

相關焦點

  • 沒有電的古代,古人夏天用的冰來自哪裡?真相後令人感嘆:天才的發明
    在漫長的歷史中,很長一段時間人們並沒有享受到電所帶來的生活福利。現代的人的生活,幾乎一天也離不開電,我們也無法想像如果突然沒有電,會倒退到什麼樣子。 所以說隨著生產力的進步,人類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的物質生活一定會極大改善,那麼,有人可能會認為古代人的生活水平和條件一定不能和今天相比。
  • 古代人是怎麼過夏天的?
    談一下古代人是怎麼過夏天的。傳統藝能一樣不落,衣食住行樣樣面面俱到,希望大家帶好板凳聽我慢慢嘮~若有遺漏或者講解不周之處,還希望大家可以善意地批評和指正。就像朱廣權老師skr的:「這個天氣出門,你就能夠泛濫,還有沉魚和落雁與你紅塵相伴,上面是蒸屜下面是火炭,不過鍋蓋你就是燒麥,不用發麵你就是蛋黃派。
  • 古代沒有冰箱,古人要如何在夏天儲存食物,和製作冷飲?
    古時候就沒有冰箱了,人們用什麼來儲存食物呢?遠古時代也沒有五顏六色的冷飲和冰淇淋,他們在夏天該怎麼解暑?下面我們一起探討這些問題吧。圖:古代人吃冰鎮的葡萄果子,一、古代冰文化其實,用「冰鎮」來保存食物或做冷飲,並非現代才有的,早在夏商周時期,就出現了冰文化,人們在寒冷的冬天鑿出冰塊,然後把它保存起來,直到夏天使用。其中,「鑿冰」是《詩經》中所說的鑿冰之音,《詩經》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可見鑿冰的歷史和《詩經》中所說的一樣悠久。
  • 古人夏季吃冰消暑花樣百出,沒有冰箱的古代怎麼做各種冰品?
    但是,想想沒有冰箱的古代人夏天又能吃點啥降暑呢?讓我們一起去探秘一下,古代人的明星消暑飲品吧!其實,遠在商朝時期,就有人在冬日裡鑿冰儲藏起來,以供夏季消暑使用;到了周朝,還給這些製冰的人設立官職,稱之為「凌人」;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了我國最原始的「冰箱」,名叫「青銅冰鑑」,這種冰箱是由合成的器皿組合而成的,依靠裝在酒器四周的冰塊,給酒降溫,因為古代的諸侯們就喜歡在炎炎夏季的宴席上來一杯「冰鎮米酒」,這「冰鎮米酒」可是在諸侯宴席上才能見到的飲品呢
  • 古代沒有冰箱,為什麼夏天可以吃冰和冷飲?這一切從何而來?
    是冰箱的出現使人們在夏天可以吃冷飲和冰淇淋。有人認為古代科技不發達,烈日下難嘗清涼冷飲;這是真的嗎?其實不然。中國古代有相當多的冷飲。在西周時期,人們已經使用冰塊,並有專門的官員管理冰塊。春秋時期,市場上已經出現了冰鎮飲料。古人把果汁和冰塊混合在一起製成冷飲,也就是現在的冰鎮果汁。
  • 水井是怎樣產生的?為什麼古代人要在水井中養一隻烏龜?
    hello大家好,歡迎來到百家號(小柒文社),今天的主題是:水井是怎樣產生的?為什麼古代人要在水井中養一隻烏龜?古代人圍繞水井有一個非常獨特的習俗,由於地域差異,可能很多地方沒有這個習俗,但是在歷史上確實有其事,那就是人們在水井中會養一隻烏龜,可能很多人看完之後不禁笑了,覺得這是一種很有趣的做法,但是由於這一習俗年代久遠,所以它的初衷或許已經被改變了,但是依舊有很多人沿用這種做法。可能看到這兒大家不禁發問,為什麼要在水井中養烏龜呢?
  • 中國人吃冰也有上千年歷史了
    隨著天氣的逐漸轉熱,冷飲又成為人們嘴邊的最美味的食物了。那麼在古代的夏天,人們能吃到冰嗎?那時的冰是哪裡來的呢?又通過什麼方式儲存呢?在科技不發達的古代,想要在夏天的時候用到冰,其實是非常難得的。即使是這樣,古代的人們仍然能夠在炎熱的夏季享受到冰帶給人們的清爽。
  • 炎炎夏日,跟古代人比乘涼,我們的空調簡直弱爆了
    現在我們有空調有電風扇來防暑降溫,那在過去連電都沒有的古代,是如何度過漫長的三個月炎夏的呢?古代的人兒也不是傻,會乖乖地任這「夏天」欺負的。雖然他們沒有空調沒有電風扇,但為了戰勝這酷夏,也是想盡一切辦法啊。這不,古代人就想出了四樣東西來陪自己度過酷夏。
  • 從自然藏冰到人工製冰,沒有冰箱的古代,人們夏季照樣吃「冷飲」
    那麼在沒有冰箱的古代,人們是如何製作解饞消暑的呢?古代有哪些令人喜愛的冰食在美食方面,人們從不厭倦對它的研究和開發,為了能解決在炎熱天氣下既能愉悅地享受美食,又能降溫解暑,古人們可謂費盡了心力。不僅要解決讓食物變涼的問題,還要增添食物的口感豐富化和多樣化滿足不同人群的味蕾。1、冰鎮美酒:《大招》有曰:「清馨凍飲,不醊役只。」
  • 古代人下館子都吃什麼 全方面揭露古代人下館子是怎樣的
    但是在古代呢,古人他們如果請客吃飯的話都吃些什麼呢?古人的飯菜是不是像電視劇裡所演的那樣豐盛?古代人下館子都吃什麼呢?古代人下館子都吃什麼首先古代人請客吃飯必然是少不了酒水的,所以大家會發現不管是哪朝哪代,隨處都可以見到遍地的酒館。
  • 古代人沒有冰箱,食物怎麼冷凍保鮮,沒想到做得比我們還好
    炎熱的夏日,我們在從外面回到家後都習慣從冰箱中拿一罐冰鎮飲料來爽一下,這樣的享受我們已經習慣,但對於古代人來說沒有冰箱的存在是不是在炎炎夏日就更難熬了呢?這還是其次,如果沒有冰箱,食物在夏季很快會腐爛,古人是怎麼保鮮食物的呢?
  • 假如在古代你是否可以吃得上冰?
    夏天是炎熱的,現在我們可以在空調房裡面,也可以吃著冷飲。但是,在古代呢?他們沒有冰箱,能吃上冰的東西嗎?冬天儲藏,夏天享用據文獻資料,古人們早上西周時期就已經可以在夏天吃上冰的食物。他們是怎麼實現這個呢,那就是藏冰。在《周禮》中記載,當時的周王室為了保證夏天可以享受到冰塊的涼爽,專門成立的相應的管理機構「冰政」,負責管理的人稱「凌人」。
  • 我們現代人,不要太小看古代人的智慧和能力!
    所以,在這些人的邏輯中,凡是現代人做不了的事情,他們就會認為古代人也做不了做不出來。個人以為,這些人的想法絕對有問題。別的不說,現代人造個胡夫金字塔或中國的萬裡長城或京杭大運河等等這些巨型古代工程出來我看看(即使以當代的科技,按古代的材料來建造這些工程,當代的任何國家都幾乎幹不了這些古代超級工程。因為代價太巨大了。)
  • 令科學家頭疼的「夏造冰」,我國2000年前的古人,就已經做到了!
    古人的智慧總是讓我們大感驚嘆,每當科學家出土一些精美文物的時候,我們會感到非常驚訝,古代人並沒有先進的科學技術,他們是通過什麼力量創造出如此精美的物品的呢?別看現在人類已經進入到21世紀了,但是有一項技術仍然讓很多國家頭疼,那就是夏造冰。
  • 古代沒有冰箱,那他們是怎麼吃冰的?必須為我們的吃貨老祖宗點讚
    在21世紀的夏天,多數地域的氣溫已經高到讓人無法忍受,在烈日的炙烤下,很多地方就成了名副其實的火爐,這時候只需要來上一杯冰飲或是一碗冰沙,就能達到緩解炎熱的效果。而人們之所以能享受到冰飲、雪糕等美食,就離不開冰箱這一發明了。因此人們常常都在感嘆科技給我們帶來的好處,否則就會像古人一樣面臨著度夏問題。鮮有人知的是,古人雖然沒有冰箱,但他們一樣可以在夏天吃到冷飲,那他們是怎麼做到的呢?
  • 古代人是怎麼避暑的?看了這6個方法,不得不佩服老祖宗的智慧
    不少人在吹著空調、喝著冰鎮可樂的同時,也會產生一個疑問,那就是在古時候,有沒有像現在這樣的條件,那麼古代人都是怎麼避暑的呢?酷暑時節顯然是非常難熬的,搞不好還會中暑。面對這樣酷熱的天氣,古代人也有自己應對的方法,下面就來跟著小編一起了解一下吧!
  • 古代人們多久才會剪髮和洗頭?這些知識現代人很少知道了
    自己也會覺得不舒服,想想那油膩的頭油,再加上密密麻麻的頭皮屑,著實難受,所以在這裡我們不妨聯想到古代人,古代男人對於自己的頭髮又是怎樣處理的呢?對於現在的男士來說,頭髮和鬍子稍微長一點可能都會覺得不舒服。可在古代不是這樣,在古代,頭髮和鬍子是男子美的一個重要指標。美男子們往往會將自己的頭髮盤成一個發束,帶上發冠,插上髮簪。
  • 古代夏天冰品冷飲用的冰,都是從哪裡弄來的?
    各類冰品冷飲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那麼問題來了,這些冰都是從哪裡來的呢?滷肉君為您獨家揭秘這段歷史。長久以來,獲取冰塊最直接的辦法莫過於冬天去結冰的河面或者湖面上採集冰塊。但要使的冰塊能熬到夏天正熱的時候,六個字:深挖洞,廣積冰。比如《魏志》中專門寫,曹操建造了與銅雀臺、金鳳臺齊名的冰井臺,用以窖藏冬天採集的冰塊。
  • 現代人比古代人身體更好,為何卻拿不動古代兵器?
    各種形狀的都有,古代人冶煉兵器的手藝放在現在也是很難有人能夠看得懂的,也就是說古代人在冷兵器這一方面,有很深的造詣,因為冷兵器對他們來說可是關乎性命存在的,一件冷兵器,怎麼著也得有幾十斤,甚至是幾百斤都有,但是大家有沒有發現呢,那就是,現代人比古代人的身體更好,為何卻拿不動古代的兵器呢?難道出了什麼問題嗎?還是說古代兵器其實沒有那麼重?
  • 古代吃「魚」趣談:古代人怎麼吃魚?為何會有「沉魚落雁」的說法
    筆者認為,在古代如果一個人能夠吃到魚,說明物質生活已經達到了一定水平。只有花重金去買魚,才有人願意下水撈魚。所以在古代有魚吃,已經成為上層人物的代名詞。可以想吃魚就吃魚的人,更是擁有及其尊貴的地位。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