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中國節·端午丨艾草做香皂、菖蒲裝香囊、親手包粽子...

2020-12-20 上遊新聞

△參加活動的市民情緒高漲

青石臺階,磚瓦小屋,臨江而臥的古鎮上人來人往,「粽情粽意傳文明 愛國情懷永流傳——重慶市『我們的節日·端午』主題活動正在這裡舉行。

「用新鮮的艾草榨汁,做成香皂,可以驅趕蚊蟲,晚上睡得可香了。」6月6日上午9點,大渡口區義渡古鎮熱鬧起來,重慶九十五中的學生們正在向遊客介紹自己製作的手工皂。

「用艾草做香皂其實很簡單,只需要4個步驟,一個人在家都可以完成。」重慶九十五中2020級5班學生陶藝學習製作艾草手工皂已經一年了,對於製作方法早就諳熟於心。

選取新鮮的艾草榨汁,將皂基融化後加入艾草汁,然後倒入模具,等待冷卻脫模後,一塊艾草手工皂就完成了,整個過程僅需一個小時。製成的香皂可以對抗蚊蟲叮咬,促進睡眠,對溼疹、過敏有較好的抑制作用。

用艾草製作香皂的方法,是陶藝和同學們在學校的「生物實踐社」學到的。這個社團以二十四節氣為線索,定期開展實踐活動,從生物學的角度引導學生們在活動中感知節氣,體會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實踐活動中,學生們能夠拓展學科視野,激發學習動力,提升生物學基本技能和創新能力。除了艾草手工皂,他們還有很多收穫,今天也都帶到了現場。

△做香包

△包粽子

將菖蒲、藿香、檸檬草、小茴香等中草藥裝入香囊中,隨身攜帶,不同的搭配能夠起到提神、避蟲等不同的功效;敲拓染,將夏日裡容易凋謝的美麗花朵放置到棉布上,用鵝卵石進行敲打,通過植物拓印的方式,將花朵的香味、紋理、色彩全部留下來;用薄荷加工製作成軟膏,帶有香氣的薄荷膏具有一定的清涼解毒作用,在鎮痛、殺菌、止癢等方面都能發揮不錯的效果。

△猜燈謎

「重陽戴草帽,水邊草上會詩聖,我知道!這個是菖蒲!」活動現場,不時有市民驚喜地扯下懸掛著的紅色小燈籠,近千道燈謎吸引了不少市民駐足。

非遺文化體驗區,大渡口區麥草藝畫、堰興剪紙、亂針繡、糖畫、渝派連環畫五大非遺項目精彩亮相,每個展臺前都擠滿了市民,大家一邊拍照,一邊學習交流。

△快閃活動 《我和我的祖國》

「我和我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割……」聽到熟悉的旋律,看到鮮豔的五星紅旗,路上的行人紛紛放慢腳步。快閃活動參與區,重慶九十五中的學生、大渡口區文化館的文藝工作者一同唱響《我和我的祖國》,經久不息的掌聲和歡呼聲響徹古鎮。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馮銳 攝影 李野 劉力

相關焦點

  • 只吃粽子就夠了?採一株艾草,戴一包香囊,端午這樣過才有儀式感
    植保1801班的班長王文娟稱,「做蛋兜是我們班沈沁文同學提出來的,她是揚州人,一開始她在宿舍做著玩,我們感覺特別好玩,就讓她教我們做。她說用蛋兜裝雞蛋並送給小孩子是揚州過端午節的一個傳統,每到端午她外婆就會給她做好看的蛋兜。」
  • 21世紀最晚端午節怎麼過?賽龍舟、包粽子、香囊艾草備齊了嗎?
    端午節必備幾大要素1.懸艾葉菖蒲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端午節上山採藥,則是我國各個民族共同的習俗。2.佩香囊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
  • 特別的端午節怎麼能只吃粽子,這幾樣準備了嗎?外出記得採艾草
    端午節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民俗大節。 端午節起源於崇拜龍圖騰的古人,是祭拜龍祖的節日。又由於農曆五月天氣溼熱,多病毒疫疾,認為此時「五毒盡出」,被古人認為是「惡月」, 因此端午也被注入祛病防疫的說法。再後來又有紀念詩人屈原等歷史人物的內容,形成了現在端午節的各式風俗。各地風俗豐富多彩,又有所不同,你的端午節是如何過的呢?
  • 掛香包插艾葉吃五黃 端午節不只是包粽子
    戴個香包不怕蟲害   端午節前,市區賓虹小學的孩子們就收到了學校的假期作業———包粽子、做香包。「和爸爸媽媽一起,親手縫製香包,作為禮物送給親友。」賓虹小學四(1)班的孩子說,假期裡,他們一起去藥房購買中藥材,自己動手縫製香包,很有意義。「之所以給孩子們布置這樣的作業,是希望他們多了解中國歷史,學習傳統文化。」該校相關負責人表示。
  • 包粽子做香囊...「鄭周大院」上演「濃情端午」
    粽葉飄香,香囊相伴,其樂融融,6月23日、24日,「鄭周大院」鄭州市兒童福利院上演了一場「粽情六月·艾香端午」節日盛宴,福利院領導和黨員職工、家長、社工、老師與孩子們歡聚一堂包粽子,做香囊,共慶中華民族傳統節日端午節
  • 2019「端午文化周」來襲!包粽子、做香囊、掛艾草、知識競賽、誦讀...
    端午習俗五月初五,端午節賽龍舟,食粽子,配香囊,塗雄黃藥酒。端午文化周為深入貫徹落實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推進實施傳統節日振興工程,更好滿足人民群眾過好傳統節日的新需求新期待,根據省、鎮江市有關開展 2019 年度「我們的節日」系列活動,現舉辦「端午文化周」主題活動。今年的「端午文化周」都有那些活動呢?
  • 端午香囊製作教程,讓這個端午節有專屬你的味道!
    小時候每逢端午有吃艾糕,包粽子,佩香囊,掛菖蒲,大蒜水洗澡的習俗。兒時的端午,是個香氣四溢的節日。不僅僅是奶奶包的手工粽子,還有奶奶曬艾草,做香包的氣息。氣味,是帶著回憶的鑰匙。我國古俗佩戴香囊荷包歷史悠久,可追溯到周代之前。據《禮記·內則》記載:「子弟父母,左右佩用......衿纓,以適父母舅姑」,這裡所說的「衿纓」指的是編結的香囊。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
  • 買粽忙、嘗粽香、包香囊!快來看甜城兒女如何迎端午
    浴蘭時節佩香囊佩香囊,是端午傳統習俗之一。日前,記者在經開區交通鎮幸福村夏月布衣傳統非遺文化園看到,為迎接一年一度的中華傳統節日端午節,很多市民主動前往該園參與製作香囊,體驗傳統文化的同時,也親手為家人或朋友縫製出一個個形態乖巧、香飄四溢的香囊。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用。
  • 蒸桐子葉粑、掛艾草菖蒲,縫小布猴,這是童年端午節的情景!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流香漲膩滿晴川。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鬟。佳人相見一千年。」端午節又快到了,讀著宋代詞人蘇軾的這首《浣溪沙˙端午》,不禁讓我想起了童年過端午節的情景。
  • 端午時節話「香囊」丨情思浮暗香
    端午節也是一種女兒節這一天,未出嫁的女孩子要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她們的胳膊上要纏上彩色絲線脖子上要掛著小香囊乍一看呢有點兒像個初夏顏值最高的粽子不信有詩為證浣溪沙 端午宋/蘇軾以香囊睹物思人「懷得香囊作悲哽」足見唐玄宗對楊貴妃的思念之情下到黎民百姓以香囊私定終身《紅樓夢》中黛玉親手為寶玉
  • 花式包粽DIY香囊皮划艇龍舟……烏鎮喊你來過端午
    五月五,過端午,粽葉青,糯米香;掛菖蒲,戴香包……6月25日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四大傳統節日之一的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和龍舟節。千百年來,端午節經過歲月的沉澱,不僅留下了許多流傳已久的傳統習俗,也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底蘊。
  • 花式包粽、DIY香囊、 皮划艇龍舟、五穀作畫……烏鎮喊你過端午
    每日商報訊 (記者 楊伊琳) 五月五,過端午,粽葉青,糯米香,掛菖蒲,戴香包……又到粽葉飄香的時節,這個端午節你打算怎麼過?據悉,烏鎮景區在端午節期間推出了品粽子、DIY香囊、掛艾草與菖蒲等一系列傳統活動。景區多個酒店餐廳也推出了「五黃」餐——五黃送福,喜迎天南海北的遊人。遊客若是入住景區民宿,還可以品嘗到烏鎮特色的「船頭粽」,讓大家的端午節有滋有味。
  • 端午與公共健康:艾草、香囊、賽龍舟
    所以端午節民間風俗有:吃粽子、插艾草和菖蒲、喝雄黃酒、賽龍舟。其中,艾草、菖蒲和雄黃酒,就是中醫實施的大眾化夏季疾病的主流預防方案。家家戶戶插艾草、喝雄黃酒,目的在於避毒、驅邪與健身。如艾草是具有特殊氣味的植物,所以驅蟲的效果是相當好的,而且屬性辛溫,能淨化空氣,有芳香通竅的作用,常聞能令人頭腦清晰、聰耳明目、記憶力增強,甚至還有預防感冒的功效。
  • 【科普】端午竟是「防疫節」?這些操作太強了!
    意思就是從端午起,「五毒」開始滋生,擾得人不安寧。這裡提到的「五毒」,就是古時在人們看來有毒害的五種動物:蛇、蠍、蜈蚣、壁虎、蟾蜍。為了避免毒蟲侵擾,人們想盡辦法,因此在民間形成了種種「驅毒」風俗。端午:中國最早的「醫藥保健節」民俗專家表示,從這些風俗來看,端午節堪稱是中國最早的「醫藥保健節」,也可以算是我國最早的公共衛生節日。
  • 花式包粽、DIY香囊、皮划艇龍舟,烏鎮喊你過端午
    端午作為傳統節日之一,留下了許多傳統習俗,如果想要過一個傳統又有新意的端午節,江南水鄉烏鎮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作為一個擁有悠久歷史和文化底蘊的水鄉古鎮,烏鎮在端午期間推出了一系列傳統活動和創意體驗,比如包粽子、DIY香囊、掛艾草與菖蒲、五穀作畫……風俗多種多樣,都寄託著迎祥納福的美好祝願。
  • 它全株有毒,只有在端午節時才被人記起,與艾草綁一起2元一把
    馬上就端午節了,端午節吃粽子人們都知道,甚至小到3歲的小朋友們都清楚。端午節吃粽子這種傳統的風俗文化深植於每個中國人心間了。其實端午節除了吃粽子外,還有一些別的習俗,且這些習俗各地稍有不同,像有的地方在門前懸掛艾草和菖蒲,有的地方佩戴香囊、舉行龍舟比賽等。
  • 百人包粽子 皮划艇大賽……常州多彩活動迎端午
    百人包粽大賽6月20日,天寧區以「尋覓端午 傳承風物」為主題,在雕莊街道菱溪名居舉辦了「最中國 我們的節日」活動,體驗傳統民俗,感受濃濃的節日氛圍。粽子,是端午節的靈魂,也是最能代表端午的傳統風物。活動現場,「百人包粽大賽」吸引了百位民間包粽達人一展身手、一較高低,大家折粽葉、裝糯米、裹粽子、系粽繩……爭前恐後、熱鬧非凡。77歲的尹才良在眾多女選手中是「萬紅叢中一點綠」的存在,他說自己包粽子的手藝是跟奶奶學的,以前老伴還在的時候,每年端午都會一起包了粽子送親友,老伴去世後,就只有他一個人包了。「前些天還在家包了幾十個,自己包、自己煮,一屋子的香啊。」尹才良說。
  • 掛艾草、佩香囊、抹雄黃酒,看古人怎麼過端午?
    又到一年端午時,對於大多數小夥伴來說,端午節在我們的印象中意味著吃粽子、賽龍舟,懷念屈原。但古人在這天會掛艾草、佩香囊、抹雄黃酒,端午節也是古人的「衛生防疫節」,今天就跟希望小編一起來了解下。俗話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艾葉能祛溼,古人很早就了解了它的好處,於是在潮溼多雨的端午節,古人就用祛溼的艾葉和菖蒲,加上殺菌的大蒜一起來祛除寒溼防止生病,所以艾葉、菖蒲、大蒜也被叫做「端午三友」。通過把它們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插或懸在門上,可以用來除病菌、驅毒避邪、佑護健康。
  • 花式包粽、DIY香囊、皮划艇龍舟、五穀作畫、點額畫王……端午民俗...
    五月五,過端午,粽葉青,糯米香;掛菖蒲,戴香包……6月25日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四大傳統節日之一的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和龍舟節。千百年來,端午節經過歲月的沉澱,不僅留下了許多流傳已久的傳統習俗,也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底蘊。在長三角著名的文旅古鎮烏鎮,花式包粽、DIY香囊、皮划艇龍舟、五穀作畫、點額畫王……這些端午民俗都集齊了。
  • 文末有驚喜丨端午佩香囊,防蚊保安康!普陀專家教你DIY中藥香囊→
    文末有驚喜丨端午佩香囊,防蚊保安康! 原創 點擊藍字關注☞ 上海普陀端午佳節,除了要吃粽子、賽龍舟、喝雄黃酒之外,還有一個傳統習俗也非常重要,那就是佩戴香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