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報·大河財立方】 我是一名土生、卻非土長的河南人。打小隨父母漂泊在外、闖生活,幼年對家鄉的記憶和情感其實很模糊,但是一碗燴麵,卻喚醒了我對河南、對老家的感知,它是河南人骨子裡的血脈傳承之一。
今年國慶,人人都在曬「國慶面」,又讓我想起了我的第一碗麵——羊肉燴麵。
什麼是燴麵重度愛好者?
答:天天吃
作為燴麵的忠實粉絲,我幾乎一吃麵條就是燴麵。
一些交好的朋友終於忍不住問我,天天吃燴麵不膩嗎?
真的不膩,不論是燴麵的湯、面還是配料小菜,總覺得他們搭配起來是那麼美味。不光是我,大多數河南人都是燴麵的忠實愛好者。
燴麵的來由也是五花八門。
最悠久的傳說是說李世民登基前,隆冬落難逃亡途中染病,幸得一農家收留。農家淳樸,宰家養麋鹿燉湯,又迫於追兵,草草將活好的面拉扯下鍋。李世民吃下,寒疾痊癒。即位後,李世民派人尋訪,命御廚學藝,唐宮御膳就多了道"麒麟面"。後因麋鹿稀有就用山羊替代,逐漸演變成燴麵。
媽媽說我兩歲那年,全家人去到了廣東。早些年交通不便,從廣東湛江坐回老家需要整整三天,逢年過節時的交通更是難行,再加上我還年幼,來回奔波不便,我們家就硬生生在那裡接連度過了七年。頓頓的白米飯、廣東菜,讓我對河南人的面印象極為模糊。
我對燴麵的感情,是在一次「回鄉」。在奶奶強烈要求下,我們家在我九歲那年回到了河南,回家吃上的第一碗麵就是燴麵。我家離車站較遠,出了鄭州火車站,一行人餓得不行,乾脆在火車站附近一小麵館裡將就吃點。這家店真的不算乾淨,但是做出來的燴麵還算地道,吃第一口燴麵的感覺,讓我對它的記憶延續到了今天,從此找回了我身上的河南味兒。
燴麵兼容了素、葷、飯、湯,是一款地道的河南美食。燴麵的分類也非常簡單,主要是按照配菜的不同,分為:羊肉燴麵、牛肉燴麵、三鮮燴麵、豬肉燴麵等。濃鬱的骨湯、勁道的寬面、順滑的粉條、新鮮的香菜、足量的肉片或肉塊,N種河南特產精華交融,即刻能給人瞬間帶來滿足感。
河南人做面「天生我智」
做國慶面不在話下
小麥,就是河南農業文明的符號,河南人種植的小麥佔全國四分之一。
從金黃的麥穗到磨成麵粉,再烹飪成各種美食,小麥幾乎承包了河南人的胃。所以,麵食是河南人刻在骨子裡的喜愛,是自娘胎裡帶出來的味蕾記憶。可以說,河南人一天不吃麵,會渾身都不自在。
正因如此,河南的麵條做法很多,炸、燉、炒、燴、蒸、熬等全都有。比較知名的,有燴麵、撈麵、漿麵條、糊塗面、芝麻葉麵條、餄餎面、板面、燜面等。
在河南,幾乎每家都會有做麵條的拿手人,在我家就是我爸。而且,我家吃麵頗有講究。如果決定哪天做燴麵了,老爹就會提前聯繫好賣羊肉的好哥們,買來新鮮、上等的嫩肉和羊骨。砍刀劈開羊骨,露出中間的骨髓,先大火猛滾、再小火慢煲,煮5小時以上後,放七、八種大料及一兩味中藥,把骨頭油熬出,骨湯如乳一般,河南人常叫它白湯。
燴麵片也是從麵粉開始,和面、切片、扯條,一氣呵成。當然,燴麵胚是河南的菜場裡暢銷品,拿回家一扯,相當簡單方便。燴麵的輔料,以海帶絲、千張絲、粉條、香菜等,當然,用肉湯把羊肉燉熟,切小丁放在麵條裡,就是對它本味的最大尊重。午時,一碗碗燴麵上桌,外帶辣椒油和生蒜,就是河南人的大愛。男女老少吃麵一定要搭上生蒜,這是河南人吃麵的靈魂所在。
不僅是國慶,河南人闔家團圓時,燴麵也是餐桌上的常客。這就是河南人對麵條大愛的清晰表現。(實習生 孫海玉 記者 楊霄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