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政府高層有心思接受《波茨坦公告》之時,軍部的狂熱分子阿南惟畿曾經大叫不服,嚷嚷著還有700萬軍隊「完全可以一戰」,700萬這個數之前撰文論證過確實有些水分,但總體上也有660萬左右。我們框算一下日本投降時的陸軍兵力分布情況:中國派遣軍105萬、關東軍月70萬、南方軍75萬,加上寶島和庫頁島上雜七雜八的部隊,海外駐軍總數也只有290萬人,還不到一半呢!
因為日本陸軍最大的一坨,仍然部署在日本本土之上,也就是1944年以後成立的兩個總軍級戰略兵團和若干軍管區,這倆總軍是由原來的本土防衛部隊「東部軍」和「西部軍」擴編而來的,其中第一總軍總司令為元帥陸軍大將杉山元,下轄第12、第13方面軍的29個師團又17個獨立旅團;第二總軍總司令為元帥陸軍大將畑俊六,下轄第15、第16方面軍的15個師團又11個獨立旅團。
再加上大本營直屬和各軍管區的所屬部隊,在1945年7月間,日本列島上的陸軍有53個步兵師團和25個獨立旅團的番號,同時還包括2個坦克師團、4個高炮師團和7個坦克旅團,以上共計240萬人的龐大兵力。陸軍還另外還拼湊起來一個航空總軍,下轄3個航空軍的番號,仍然有作戰飛機2100架和其他飛機1100架。
而日本海軍雖然損失了大部分作戰艦艇,也糾集殘餘艦船組織了33個特別突擊隊,以及5200架飛機(其中大多數為自殺式攻擊機),總兵力也還有130餘萬人。所以美軍若想登陸日本本土,所面對的日軍總數不少於370萬之眾,並且這一坨還擁有海外戰場所不具備的龐大的坦克、飛機數量,比如關東軍的作戰飛機就全部被南調。
當然了,日本鬼子的數量看起來是不少,但是戰鬥力卻要大打折扣,因為其中有有42個師團是匆忙新建的,並且大部分師團都充斥著剛剛徵召入伍的老頭和少年,武器裝備的數量也嚴重不足:步槍大約缺編50%,機槍和火炮缺編接近80%、不過這些情況美國人是不太清楚的,面對紙面兵力兵器如此龐大的一坨日軍,參謀長聯席會議必須估算登陸日本可能帶來的可怕傷亡。
最直接的原因和計算依據,是把美國人搞得有點神經的衝繩戰役,嚴格意義上衝繩島在當時已算日本本土,這次攻擊作戰完全可以作為登陸日本四島的參考模版。在衝繩戰役中,大約42萬美國陸海軍,面對的是95000人的日本陸軍第32軍、以及武裝起來的平民數千人,攏一起大約在11萬冒頭,戰役持續了四個月時間,期間美軍付出了慘重傷亡。
是役美軍陣亡20195人和受傷55162人,傷亡總數突破了75000人,日軍充分利用地形,以隱蔽的炮位和坑道工事為依託,瘋狂進行抵抗,使美軍每前進一米都要有士兵倒下,連第10集團軍司令巴克納在親臨前線督戰時,也被炮彈擊中掛掉了,成為美軍在整個太平洋戰爭中陣亡的軍銜和職務最高的將領,美軍最終斃傷日軍10萬餘人,俘虜7000餘人。
所以衝繩戰役日美兩軍的交換比達到了1:0.62,也是太平洋戰爭中傷亡人數最多的戰役,那麼美國人按這個比例一算,把海上力量和海戰拋開,日本四島上的240萬陸軍部隊如果進行全面而瘋狂的抵抗,美軍傷亡總數將不低於150萬。哪怕把兩個總軍的戰鬥力低估一些,哪怕把美軍的陸海空優勢再折算進去,傷亡100萬也是完全可能出現的情況。
其實這個算法是有問題的,因為當時的日本陸軍最精銳的部隊都在海外,衝繩的32軍已經算本土最能打的部隊了,比如按照關東軍1945年步兵師團的戰鬥力折算比,其24個師團的整體戰鬥力只相當於太平洋戰爭爆發時的8個師團,也就是下降了三分之二。所以本土駐軍是垃圾的一塌糊塗,所謂的240萬軍隊至多相當於80萬精銳的樣子,即便是按照1:0.62的方法計算,至多給美軍造成50萬人左右的傷亡。
那為什麼美國人非要這麼算呢?一方面,是被日本人所謂「一億玉碎」的口號給唬住了,過高估計了本土日軍的戰鬥力,另一方面其實是自圓其說,也就是為了給扔「大蛋蛋」尋找合理的藉口,因為美國軍政高層在是否使用這個大殺器的問題上,爭論得非常激烈,以陸軍參謀長馬歇爾為首的一批軍方將領反對(這是羅斯福的老臣),理由是日本戰敗已成定局,完全沒有必要。
而總統杜魯門、國務卿貝爾納斯等文官一派堅決主張扔扔扔,因為符合美國民眾的復仇心理,其中站在這一邊的軍方「叛徒」就包括西南太平洋戰區總司令麥克阿瑟,那麼在雙方相持不下之際,可能有100萬美國軍人傷亡的數字,無疑加重了文官一派的辯論砝碼,畢竟美國輿論場的習慣是最怕死人太多的。
報告放在案頭,100萬美軍的生命安全問題誰敢負責?於是杜魯門籤署了核襲日本的命令,馬歇爾等人也不好再堅持什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