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作為歷史的載體和見證,從夏商周甲骨文、秦漢小篆,到今天仍普遍使用的行書草書,字的發展演變體現著歷史的進程,充滿著時代的韻味。
在距今八千多年前的磁山文化時期,中國人就已經開始學習書法了,其中一些字跡充滿了書法的感覺,這些字跡其實就是漢字最早的雛形,自然也是書法中的神形。
歷來書法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千百年來有無數世世代代痴迷於精雕細琢的文字,魏晉時期也出現了大量的書法名家,如蔡邕、鍾繇等。久而久之,書法這個概念也早已深入人心,走在路邊還不時能看到一些書法培訓的宣傳廣告,在這樣各種歷史和現實因素的薰陶下,現代人也特別喜歡書法,對書法的人,更是趨之若鶩。
這不能不說是張瑞齡的「中華第一楷書」,他的作品結構嚴謹,方正絕倫,穩重靈動,剛柔相濟,深受廣大書法愛好者和收藏家的喜愛。
正因如此,他的書法作品也一直為世人所推崇,而且常常為國家領導人所喜愛,甚至把他的作品作為禮物送給外國友人,日本首相、韓國總統等人也曾收到過他的作品。1936年9月,張瑞齡出生在河北唐山市開平鎮,父親早年幫人辦染料行,掙了一大筆錢,父親年輕時讀過不少書,也算是為他學習書法創造了先天條件。
想知道那時候漢字還沒有簡化,對大眾來說讀書識字已經是遙不可及的事了,更別提學書法了,張瑞齡看著家裡的藏書,卻硬著頭皮自發開始學習書法,並且愛上了書法。
然而真正讓張瑞齡下定決心要學書法的,估計還是因為兒時的小夥伴爺爺,這位老先生是清代的才子,當時已年過80,能寫一手漂亮的小楷。
張瑞齡見後頓時覺得好生羨慕,他一直記得這位爺爺的字跡,為自己下過苦功,這個機會不得不說是影響了張瑞齡一生,才讓他沒有走上父親的道路,而是開始了自己的事業。
但是如果只是寫楷書,也許人們還是覺得張瑞齡的絕技如隔靴搔癢,讓人提不起勁來,要是知道這門手藝還能給張瑞齡帶來一份工作,那就太令人吃驚了。
十五歲時,他憑藉這一手漂亮的毛筆,考入唐山市稅務局,專門給人開發票,讓人愛不釋手,簡直是人盡其才。能夠下苦功學習楷書的人,恐怕古今中外都是不多見的。
應邀題字,揚名立萬!
張瑞齡考上稅務局後,才出現了浩浩蕩蕩的漢字簡化運動和拼音運動,更因為後兩者的努力,才使用多媒體記錄漢字成為可能。
但這並不代表原有的書法和文字就失去了意義,張瑞齡的書法作品仍然令人嘆為觀止,人們對他的作品趨之若鶩,到了80年代,40歲的他已經是一個小書法家了。
談到書法這種藝術形式,蘊涵著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內涵,往往隨著創作者年齡的增長,其含金量也越來越高,40多歲的張瑞齡的創作水平一度達到了一個小高潮。誠然,即使是到了今天,他的書法造詣和創作水平也一直在節節攀升,許多景點、紀念館都有他的墨跡。
首次舉辦的中國書法家協會全國作品展邀請了張瑞齡,張瑞齡還幫主辦單位親筆寫了序言及說明文,讓參加者在眼前一亮,讓自己聲名大噪。由於上述種種原因,華北英雄紀念碑的後面,有一段文字是張瑞齡為紀念他而刻上的,這段文字是張瑞齡為了紀念後人而刻上的。
例如2005年1月,張瑞齡還特意應邀來到廈門大學,在那裡新建了一座名為嘉庚樓的建築,建築上刻有幾組大字""。不僅嘉庚樓,當時的張瑞齡老先生一時興致很高,還同時為嘉錫樓、本棟樓、覺世樓寫上了楷書,這組楷書,至今在廈門大學也能見到,供同學們欣賞和感悟。
作為一位書法家,張瑞齡的作品自然也是有市無價,曾經有一本他的《金剛經》賣到593萬元,即便如此,還是有無數人開出更高的價錢,想把藏家手中的這本書換掉。
事實上,張瑞齡的作品很少在市場上流通,畢竟張瑞齡的作品是這些作品中獨特的一部分,絕不會被拿出來糟蹋,他的作品還有其他一些用途,這與他的經歷和職業有關。
儘管到過工廠,張瑞齡也曾是一名工人,但由於這一手漂亮的毛筆,大部分時間還是到機關單位等地做宣傳工作。除稅務局外,他還曾去過中國工商銀行總行,一直工作到1996年退休,他練毛筆字是在晚上抽空練習,說到底,是為了消遣工作之餘,所以他幾乎不可能拿出自己的作品來賣錢,就算拿出來,也通常是用來做政治工作。
比方說,1990年中日談判期間,張瑞齡的書法作品作為一份象徵友好的禮物贈送給時任日本首相的海部俊樹和前任首相的竹下登,足以說明張瑞齡的書法作品的價值,同時也可以證明他的作品早已超越了藝術品本身,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與此類似的贈予,在中國外交史上也屢見不鮮,如韓國前總統金泳三、金大中等人都曾接受過這種贈予。時至今日,張瑞齡練書法已有七十多年,水平自然也是水漲船高,1996年從中國工商銀行總行退休後,他就四處奔走,受邀到機關單位或名勝景點作題字,這樣的榮幸,恐怕也只能他一個人享受了。
2009年,六十周年國慶時,張瑞齡還專門舉辦個人書畫展慶祝祖國華誕,再一次威懾了各界知名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