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內啡肽讓人保持自律,自律讓人更快樂也更容易成功

2020-12-19 心理學簡報

文/Bear

導讀:自律的人兒更快樂——升級版的香蕉叫內啡肽

本期《心理學簡報》將繼續連載Bear的原創心理學哲理小說《猴子心理學:換一個角度看世界》

前面的文章多寫多巴胺,可惜上進的人們更愛內啡肽。為什麼?因為人們普遍有良性自虐傾向,而這個傾向的來源於內啡肽。現代的人多愛跑步,而企業家往往都是頂級跑者或者自律達人。比如說跑馬的潘石屹。以及四點半起床訓練的科比。你想知道為什麼這些成功人士那麼喜歡跑步嗎?你想知道為什麼自律的人多容易成功嗎?

Bear將從心理學角度為讀者們介紹內啡肽的合成機制以及痛並快樂著的科學解釋,並由此引進自律這個正向自虐。然後再講習慣養成分析如何自律,最後通過自證預言寫明自律的現實意義。


猴子不懂自虐,但人類愛自虐

猴子只有可能在一種情況下不吃不喝,那就是母愛被剝奪(後面會講恆河猴實驗)。而人類作為最高級的物種,卻經常找各種方法自虐。你所看到的看恐怖片,做極限運動,吃刺激食物,甚至感情中的互相傷害,通通可以劃分到自虐的範圍之內。

賓夕法尼亞大學心理學教授Paul Rozin提出了良性自虐這一說法,也就是各種肉體的折磨以達到精神的愉悅,而背後的秘密在於良性自虐可以分泌內啡肽。而且不同於多巴胺的直接和簡單,得到內啡肽需要經歷疼痛。大腦受到傷痛刺激時,內啡肽就會進入工作模式,以此舒緩疼痛,這也是人體的自我防禦機制。內啡肽其實和嗎啡是一樣的原理,可以鎮定焦慮,緩解疼痛。內啡肽分泌的時候你會感到輕鬆愉悅,食慾大增。你知道最容易分泌內啡肽的時間是什麼時候嗎?當你認真思考,積極工作的時候。內啡肽研究者、諾貝爾獎獲得者羅傑.吉爾曼發現,學習和記憶的相關區域是人體最容易產生內啡肽區域,因此內啡肽可以提高學習能力,讓靈感大發。除此之外,由於內啡肽的產生多由於學習或者運動甚至冥想,所以內啡肽可以讓我們開朗樂觀,積極有活力,也就是說,你越進步,年輕,所以內啡肽可稱為進步的快樂,也被稱為年輕荷爾蒙。所以說人們熱衷於找刺激,實際上是為了找快樂。除此之外,內啡肽能讓我們充滿愛心和光明感,積極向上,願意和周圍的人交流溝通。內啡肽也能幫助人保持年輕快樂的狀態,所以內啡肽也被稱之為「快感荷爾蒙」或者「年輕荷爾蒙」。

瘋狂地馬拉松熱愛者們

我們周圍有很多大咖熱愛跑步,而且以前很多人也只是稍微跑一跑一跑,而現在跑長距離的人越來越多了。尤其像馬拉松這種人類極限的跑步,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自虐的背後到底是為什麼呢? 內啡肽。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運動都能產生內啡肽,內啡肽分泌的前提是需要一定強度和時間。普通人需要跑步或者其他中強度以上的運動30分鐘以上才會感受到內啡肽分泌的愉悅。(猴子的從這棵樹吊到另外一顆樹的這種引體向上的運動也算中強度運動哦。)但如果你只是飯後散步三十分鐘,可能只是稍微有點熱量而已。劇烈運動後產生的內啡肽是平靜狀態下的八倍,證明了人在神疲力竭時會突然出現打不死的狀態。而我們熟悉的馬拉松跑步過程中,通常在半馬的7公裡左右會出現跑到疲憊,但過了這個點就會又充滿能量。而在全馬的35分鐘,往往被稱為鬼門關。也就是很多運動員跑到這個時候基本耗盡體內所有糖原。而如果熬過這個點,很多人又可以起死回生般跑到終點。也就是說,你的身體在經歷過疼痛之後進行反應,大腦會因此分泌內啡肽而讓跑者減輕痛苦。而分泌內啡肽的同時,還有一種名叫「內源性大麻素」以及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的釋放,都會讓你變得越跑越興奮。所以,痛苦的背面是快樂,你如果不去跑馬拉松,可能感受不到那種重生的喜悅。

自律也是自虐的一種

話說回來,跑馬的人有兩種。一種是想不開的人,一種是想得開的人。想不開去跑步是為了內啡肽,而想得開去跑步的人,是為了挑戰人生。為了挑戰,所以每天清晨起來跑步,為了挑戰,每天都在積累跑量。跑馬的人多自律。因為胖了跑不動。所以會控制飲食;少練了會跑崩,所以養成了跑步習慣。那些節制與堅持,幫助了自律的跑者們在一場又一場馬拉松精彩的表現。而賽場外的跑馬者往往也是成功而又目標的。前面不是說了嗎,長時間劇烈運動會分泌內啡肽,內啡肽有助於學習記憶,那麼長年累月下來,這群人在不斷地磨練中形成了堅毅的性格和積極地心態。因為,如果不夠努力和樂觀,你是沒法完成馬拉松的。

而你為什麼可以完成馬拉松,是因為你之前練習過無數次馬拉松嗎不是。是因為你相信你自己可以跑完馬拉松。有個節目最近刷爆了網絡,名字叫《走出榮耀》的序章-馬拉松。節目裡記錄了她們在2019年跑全程馬拉松的從報名到練習到參賽的過程,耗時半年,節目組記載了她們每天的練習以及後面的參賽但卻沒有人指導她們訓練。讓眾人感到驚訝的是,兩位沒有任何跑步經驗也沒有怎麼練習的兩個姑娘用意志力在最後的比賽中硬是堅持到了最後,儘管成績不盡如人意。

自律其實是一種延遲滿足

延遲滿足(Delay of Gratification),指的是個體為了實現更大的目標而進行自我調節放棄暫時的愉悅而做出的選擇,也就是忍耐力。自律的目的是為了實現更好的自己。而健身或者跑步或者其他飲食的控制是會讓人失去短暫的生理快樂而獲得長期的效果(比如更好的身材)。而自律的人多可以取得成就,但由於神經系統構造的差異,心理學家瓦特·米迦爾(Walter Mischel)通過實驗發現19個月大的嬰兒身上也可以看出「延遲滿足」的能力差異。實驗人員把嬰兒從母親身邊抱走,觀察不同嬰兒的反應。其中部分嬰兒馬上大哭,而其他嬰兒則可以通過轉移注意力來緩解焦慮情緒,比如擺弄玩具。米迦爾後續有去做跟蹤實驗,發現當初大哭的孩子五歲時依然無法抵擋棉花糖的誘惑,而類似行為差異一直跟隨這群嬰兒成年,影響到了他們個體的發展。也就是說,最開始忍耐力的孩子較忍耐力較差的孩子容易取得成功。自律多數能成功是因為自證預言。

這裡我們需要引入一個概念,叫做自證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指的是你為下意識地按照自己期待的那樣行動給並且讓自己的預言實現,而對別人的期待也會影響到別人的行為,最終獲得相關成就。羅森塔爾曾在1968年做過一個實驗,隨意選擇學生跟學校說這些學生聰慧過人而在期末時意外的發現,選中的學生確實表現出了比別的學生優秀的情況,也稱羅森塔爾效應。這個實驗在教育領域被廣為應用,說的就是鼓勵可以促進孩子的發展。而前提到的馬拉松的兩個姑娘背負著所有人的願望去參與馬拉松,兩人儘管缺乏系統練習,卻仍舊完成比賽,實現了不可能。所以我們可以看的出,自律其實是對自己的一個未來的目標實現中間經歷的過程。這個過程往往需要很大的毅力,不過自己的高期待和日復一日的努力,最終可以獲得成功。

自律說到底是要養成好的習慣

很多人在獲得成就時,往往會談起自己的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其實這裡的「十年功」指的就是習慣。所以要想成功,需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因為成功只是水到渠成的結果而已。James Clear在Atomic Habits: An Easy & Proven Way to Build Good Habits & Break Bad Ones提到習慣有四個步驟:提示、渴求、反應、獎賞。也就是說你已經準備好了成功,而最後你也習慣了成功。接著剛才跑馬的話題,在《Eliud》紀錄短片中我們看到了全馬世界紀錄保持者,這個世界上唯一實現跑進兩小時的人——基普喬格苦行僧般的自律。

他每天的訓練日常如下:

  • 6:10,基普喬格和同伴們開始晨練,
  • 8:00,吃早餐,交流想法時間。
  • 9:30,訓練之餘,大家一起討論昨晚的足球賽
  • 11:00,基普喬格打掃宿舍
  • 2:00,基普喬格做理療
  • 下午,基普喬格和訓練營的成員和教練們坐在一起聊天並且表示感謝

從生理學上說,如果我們不斷重複做某項事情,我們的神經細胞之間會建立聯繫,長期以來會變成自動化連結,這也是我們會無意識地每天都在進行一個生活軌跡地原因。比如我們說的三點一線,比如我們說的不自覺地去書店看書,去健身房鍛鍊,很多時候我們甚至會忘記吃飯等本能。因為我們地大腦對這些模式有了深刻的記憶,而這又形成了我們的生活習慣。你的優秀正是因為你相信優秀,你堅持優秀。

而另外一方面,你的不順,正是因為你的消極預言和你的消極作為。有些人可能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永遠都在一個失敗的怪圈,因為他們根本沒打算成功。當我們有某項情緒或感受時,我們的下丘腦會產生「胜肽」接著它會隨著血液深入我們每個細胞影響了細胞周圍所有感官功能。長時間的適應會導致這種感官功能,於是哪天我們沒有這種情緒,細胞就會自己提醒我們應該有這種情緒。

也就是,你習慣悲觀,你也註定悲觀。你永遠都在積極地找香蕉,或者更高級的香蕉,而你也會更容易找到香蕉。而如果你總是等著天上掉香蕉,或者別的猴子給你送香蕉,那你註定餓死。因為,在你的猴生裡,香蕉就不是你生活的一部分。

番外篇———最大的自律叫做早起

2017年的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頒給發現晝夜規律的Jeffrey C. Hall和Michael Rosbash以及Michael W. Young,傑弗裡·霍爾、麥可·羅斯巴什和麥可·揚。也就是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獲得了諾貝爾獎。所以這個老祖宗的道理適用於人類也確實是真理。也就是說,生命個體需要遵循晝夜規律和自己的生物鐘,以此保證生命特徵的穩定。自律,說的是要有規律。最大的規律叫生物鐘,所以只要遵循這個最簡單的道理,我們會取得最佳的效果。所以,大部分成功的企業家都早起。

蘋果CEO庫克每天早上四點半起床寫郵件,然後健身。

星巴克董事長Michelle Gass也是,早上四點半起床跑步,15年如一。

生產力工具製造商Ecquire的創始人Paul DeJoe給《快公司》寫的專欄提到,早起更有自己思考的寧靜時間,因而更高效和富有創造力。

你要不要試一下早起跑步呢?


《心理學簡報》原創|禁止轉載

文章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

審稿|心上田 (《心理學簡報》審稿人)

獲取更多專業的心理學科普知識,歡迎關注

相關焦點

  • 心理學:內啡肽讓人保持自律,自律讓人更快樂也更容易成功
    文/Bear導讀:自律的人兒更快樂——升級版的香蕉叫內啡肽本期《心理學簡報》將繼續連載Bear的原創心理學哲理小說《猴子心理學:換一個角度看世界》前面的文章多寫多巴胺,可惜上進的人們更愛內啡肽。因為人們普遍有良性自虐傾向,而這個傾向的來源於內啡肽。現代的人多愛跑步,而企業家往往都是頂級跑者或者自律達人。比如說跑馬的潘石屹。以及四點半起床訓練的科比。你想知道為什麼這些成功人士那麼喜歡跑步嗎?你想知道為什麼自律的人多容易成功嗎?Bear將從心理學角度為讀者們介紹內啡肽的合成機制以及痛並快樂著的科學解釋,並由此引進自律這個正向自虐。
  • 羅振宇:有出息的人應該擺脫多巴胺,追逐內啡肽
    如果自律分為前期中期和後期階段,那麼前期是最容易的,中期是最難的,等到後期我們就會享受到自律的快樂。怎麼樣度過最難的「自律中期」階段,享受到自律的快樂呢?答案是:擺脫多巴胺追逐內啡肽。3,更喜歡即時獎賞:多巴胺是個目光短淺的傢伙,更容易被短時高效的獎賞吸引,如短視頻,遊戲,美食。
  • 自律讓人出眾,讓人不斷走向成功!
    古往今來,成就大業,或在特定領域取得成功的人數不勝數,他們的成功從來都不是偶然,不僅需要有曠世的才能,更要有堅韌不拔的意志那些名留青史的成功人士,雖然個性不同,興趣不同,取得的功績不同,但他們中的絕大多數都有一個共性,那就是高度的自律。因為自律,使得他們比別人更容易走向成功。雖然現在大眾對曾國藩的評價褒貶不一,但被許多人譽為「古今第一完人」的他,確實是一個把自律做到極致的人。
  • 保持自律太難了!心理學:從小事做起,你也可以走向高度自律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發現,心理學的話題寫來寫去就是那些。什麼原生家庭、人際關係、伴侶相處、情商如此種種。究其原因,無非是這些主題在一個人的生活中,的確影響很大。問題在於,對絕大多數人來說,改變所需要的代價太高了。需要你有強大的毅力,由內而外的決心,以及科學有效的方法。
  • 心理學:去他的自律,活在自律的假象裡,讓一個人變成積極廢人
    自律這個詞這幾年尤其流行,很多人開始學著真正把控自己,但更多的不過是「偽自律」。所謂「偽自律」,就是做不到為了清晰明確的目標而持之以恆,過分追求形式感和儀式感,用表面上的自律,來迴避績效的追問。每天當做任務來發,假裝自律,麻痺自己,好像打了卡,你就會了,你就成功了。
  • 日本人的精緻生活:學會「自律」,你就贏了?
    曾經在後臺看到過一位讀者朋友的留言,至今為止,仍舊記憶深刻,他說:「沒有人喜歡不自律的人,你想要的體面與精緻,其實往往都來自於你的生活有多麼自律」。縱觀那些日本人的精緻生活,學會自律,你就贏了。晨鐘暮鼓,春耕夏長,萬物的生長都有各自的規律,可是現代人當中,能夠保持著高度的自律,跟隨著生物鐘的規律而作息的人們,趨勢可數。其實,歸根到底,自律這件事情從來都不是做給別人看的,而是你自己確確實實能夠從中獲得益處。
  • 自律的內涵與載體
    所以,青少年在鑑別短期獲益方面擁有了和成年人一樣的能力,但識別長期風險的能力仍然保持在孩提階段。」    學習是一件有難度的事情,孩子們的情緒腦本能反應就是偷懶,而新腦則慎重思考會要求孩子們自律自強。關鍵是「祖傳的反射系統的出現早於現代的慎思系統,這或許有助於我們理解為何青少年通常都不知道該如何控制自己。」2.追求快樂的本能。
  • 自律是任何成功人士的核心
    也許你感到沮喪是因為缺乏自律會影響你的自信、職業軌跡、健康、體重或人際關係?如果你有雄心壯志,並準備將你的生活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但只是需要更多的堅持。什麼是自律?「自律是目標和成就之間的橋梁。」—吉姆·羅恩自律的重要性健身專家、成功教練、醫生和個人發展大師都強調自律的重要性。這是一個關鍵因素,你是否想減肥,吃得更好,運動更多,花費更少,更有效率,更少拖延,得到提升,更積極,更好地管理情緒或改善人際關係。
  • 由高考狀元看自律:自律是一個人成功的標配!
    自律是一個人成功的必備品質。不止對高考而言,任何方面都需要自律作為基礎。要知道,一個連自己都管不住的人,你憑什麼成功?比如,想婚姻美滿,更要自律,時刻提醒自己肩負著家庭的責任,面對花花世界要認清自己的身份,知道什麼才是自己該堅守的,才是自己該珍惜的。這樣也就有了基本的判斷力。
  • 一個真正自律的人,早已忘記了自律是什麼
    這些年,「自律」這個詞異常火爆。因此,我們已經形成了一種固定認知:自律,需要不斷的自我控制和堅持,才能最終成就夢想。那麼,一個真正自律的人,真的需要如此努力地提醒自我控制嗎?深聊後,我才知道,這位全職媽媽,比上班族更忙。
  • 精讀《自控力》:如何利用心理學效應,輕鬆成為自律達人?
    幾年之後,他不僅成功地減了肥、戒了煙,還成為了知名小說家。為什麼自律對有的人來說似乎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對我們來說卻難上加難呢?我們與嚴格自律的人之間到底差了什麼呢?《自控力》一書詳細介紹了關於自律的心理學效應,利用這些效應,能幫助我們輕鬆成為自律達人。
  • 如何成為一個「自律王者」,論成功人士保持自律的4個技巧
    我平時最喜歡看的一類書就是名人傳記,發現世界上優秀的人有很多,他們成功的方式也各有不同。於是我經常會思考一個問題:那些成功人士到底是怎麼成功的,他們都掌握了什麼成功秘訣嗎?我們平凡人要想變得不平凡,首先第一點就是要能控制自己的身體和精神。只有控制了自己的身體和精神才能控制我們的人生。那些成功的人生來就是成功的嗎?顯然不是,只是他們在通往成功的路上,早早就明白了哪些生活習慣能對他們的人生有所幫助。
  • 體重30年保持不變,劉德華:越自律,越優秀
    現在的你,每一個不自律的行為, 都是你以後不快樂的伏筆。只有抵制住低級誘惑,才可能找到高級的快樂。在27-32歲的階段,他們有著更健康的體重指數和自我價值感,能夠更好地應對壓力。哲學家康德曾經說過:所謂自由,不是隨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良好的自我約束能力,對人一生中的內在精神充和身體健康等方面有著長期深遠的影響。它是一種延期的快樂,是你掌控自己的開始,也是你變得強大的開始。
  • 底層和高層次的人,「自律」有什麼區別:消耗型快樂和補充型快樂
    標題:越自律越自由,自律等於開掛的人生。你知道,但為什麼自律起來還是那麼難?你想知道到底是為什麼嗎?怎樣操作才能徹底走向自律?《人生越自律,越高級》18講,從腦科學,心理學、健康學、邏輯學、職場學,親情關係等多元的角度來破解一個人自律難的癥結。
  • 別讓不自律毀了你:自律的人,才能過自己想要的人生!
    自律的人,在別人隨波逐流、迷茫焦慮的時候,永遠都是按照自己的步伐走下去,可能很慢卻很堅定。沒有一點的猶豫和動搖,因為他們心裡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02 自律的人,每天都在為成功做鋪墊在學生時代看過一部狗血的電視劇,時間久到不記得名字,但內容我記得很清楚。
  • 自律的句子,提醒自己自律的句子,自律的人生更自由!
    2、當一個人自律到極致時,即便起點不高,即便受盡嘲諷,全世界依舊會為你讓路。3、自律這件事事情上,拼的不是智商,而是時間管理!On the matter of self-discipline, it's not IQ, but time management!4、你的壓力來源於,無法自律只是假裝努力,現狀跟不上你內心的欲望,所以你焦慮甚至恐慌。
  • 成功源於自律
    成功源於自律劉向軍一切真正的成功都源於自律。成功是難的,因為自律是難的。自律應該成為一個人的優良習慣。否則,他律者或許可以贏得眼前的一次小小的勝利,最終卻會輸掉整個人生。自律者之所以能夠自律,是因為他們心中不只有夢想,更有理想。
  • 懂得自律的人,才會與眾不同
    說到自律,大家可能都不會陌生,也許你正是一個這樣的人,可能還有一部分正在想成為這樣的人,但是我想,大多數人卻是不能自律的人。自律不光是嘴上說說,過過嘴癮就能成為一個自律的人,如果你真的想成為一個擁有自律的人,那就需要付出實際行動,而且是持之以恆的行動,這個過程可能會枯燥乏味,但是一旦你擁有了自律,你會發現你的人生將會與眾不同,更加精彩。
  • 如何成為一個自律的人?
    人有多自律就有多自由。想要做一個自律的人,我們首先得了解,什麼是自律?自律的定義自律,指在沒有人現場監督的情況下,通過自己要求自己,變被動為主動,自覺地遵循法度,拿它來約束自己的一言一行。真正的自律是一種信仰、一種自省、一種自警、一種素質,一種自愛、一種覺悟,它會讓你發覺健康之美,感到幸福快樂、淡定從容、內心強大,永遠充滿積極向上的力量。
  • 心理學告訴你:你有多自律,就有多富有
    大多數的孩子堅持不到三分鐘就放棄了,只有三分之一不到的孩子成功延遲了自己對棉花糖的欲望,並得到了額外的獎勵。研究人員在十幾年後跟蹤調查了當年那些孩子,發現,那些能夠為獲得更多的棉花糖而等待的孩子要比那些缺乏耐心的孩子更容易獲得成功,他們的學習成績和事業上的表現要相對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