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重大會議召開或重要外交場合,當領導人或各界精英在臺前揮斥方遒時,總有一些靚麗的美女翻譯被媒體捕捉到,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在許多人眼裡,高級翻譯這個職業除了鎂光燈聚焦的光鮮亮麗,還有一些不為人知的神秘。
9月14日,外交學院60周年校慶系列活動「高翻·思享匯」邀請6名高翻校友分享學習、工作的經驗,為人們揭開了這個行業的神秘面紗。
主持此次活動的外交學院院長助理孫吉勝教授首先指出外交學院一直把為黨和國家培養高端翻譯人才作為自己責任和使命。外交學院院長秦亞青教授也談到,電視上播出總理和外長記者招待會的時候,外交學院的老師們都會在電視機前仔細聆聽本校培養的高翻的現場翻譯,每當學生翻譯到精彩之處時便由衷高興,同時也生怕出一點點錯誤,第二天大家還會聚在辦公室討論前一天的翻譯問題。
秦亞青教授表示做翻譯需要有天賦、努力和擔當,相當艱苦,但外交學院要為國家培養高翻「不斷線」。
「女神範兒」其實是專業範兒
在「高翻·思享匯」的交流現場,正襟危坐、表情淡定的外交部翻譯司西葡語處處長張璐收到了一個與眾不同的問題:在繁忙的工作中如何保持「女神範兒」?
2011年兩會記者會上,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引用了「行百裡者半九十」、「亦餘心之所向兮,雖九死其尤未悔」、「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兄弟雖有小忿,不廢懿親」等古語。擔任翻譯的張璐不慌不忙地流利翻譯,用詞精準,被評價為達到了「信、達、雅」的標準,在社交媒體上一路走紅。
更讓人眼前一亮的是,這位領導人高翻身穿寶藍色襯衫和深色西裝,髮型幹練,妝容得體,肢體語言十分優雅,被不少網友奉為「女神級」人物。不過,在張璐看來,所謂的「女神範兒」與外形、氣質無關,而是一種專業範兒。
「我們在人生中扮演很多角色,每個角色的要求不一樣,做什麼樣的事需要有什麼樣的專業操守。」她說,「大家絕大多數情況看到的是我們工作中的狀態,可能覺得這個人很專業、很有範兒。我寧願把它看做大家對我們專業修養和素養的一種肯定。」
這位外交學院國際法系的畢業生認為,現場口譯最難的一點,就是在很短的時間內同時思考很多問題,比如服務對象的身份、聽眾的身份、直譯和意譯哪個更合適等。因此,她在平時就非常留意自己服務對象近期或一段時間以來的講話,以及他們主持會議的有關內容,大量積累才能拿出貼切的翻譯。很可能上午沒有跟蹤一條新聞,下午就會碰到沒準備的新情況、新詞彙、新概念。
外交部翻譯司政工參贊戴慶利指出,培養翻譯其實是培養一種工作狀態、精神狀態和能力,翻譯的內在沉穩、外在大氣,都需要經過長期的工作來磨鍊。
修煉基本功,全靠「三塊磚」
高翻看上去光鮮亮麗,但想進入這個行業並不容易。除過硬的語言功底和翻譯水平,還需心理素質良好、反應敏捷。而這些,都需要日復一日的艱苦練習。
在外交部翻譯司英文處隨員田乙杉看來,在校學習期間的「三塊磚」,為她日後做好翻譯、得到這份「可以環遊世界的工作」奠定了基礎。
「第一塊磚是對這門語言的熱愛。我在學習過程中發現自己對口譯是真愛,願意為它不斷付出,這在後來的工作中非常重要。因為翻譯是非常艱苦的任務,只有真愛才能成為動力。」田乙杉說,「第二塊磚是良好的心理素質,在學校活動中的失敗經歷給了我許多啟發。如果在翻譯道路上註定要失敗、出醜的話,一定要早出,在學校出完,不要在正式場合出大醜。」
田乙杉的「第三塊磚」,是過硬的英語基礎。如今,許多人潛心研究同聲傳譯的技巧,但在她看來,翻譯根本沒有技巧,有了漂亮的英語和中文功底做鋪墊,做翻譯是水到渠成的事。
在學校上精讀課時,她每天都會認真研究一篇中外領導人的講話,晚上休息時則戴著耳機聽訪談和演講,這種讓自己「大量浸泡在翻譯裡面」的苦練,讓她覺得自己的水平有了質的飛躍。
此外,要成為一名合格的翻譯,還有三關要過:筆記關、口音關和知識面關。筆記關和知識面關可以通過高強度的魔鬼訓練和大量的準備來突破,而各國領導人的口音五花八門,讓剛參加工作時的田乙杉十分頭疼。
田乙杉的經驗是模仿。為了聽懂菲律賓總統阿基諾三世的口音,她嘗試著去模仿對方,知道對方哪個音會變,哪個音會吞掉,理解起來就相對容易了。
對企業翻譯的要求堪稱「全能」
在忙碌的工作中,平衡事業與生活是個技術活。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國際部聯絡處副處長段雅睿對此深有體會。
「前些年出差特別多,一年八九次,每次半個多月。有一次從新加坡出差回來,女兒剛從幼兒園回家,我興奮地遠遠地喊她,她看了我一眼,漠然地轉身走了。當時我的眼淚就流下來了。」她回憶道,「現在越來越懂得平衡工作和家庭,因為孩子的成長過程沒有辦法複製。」
作為企業高翻,段雅睿除了為公司的外事活動和對外信函做翻譯,還要負責接待重要資源國的高級別代表團來訪,安排公司領導出訪,訂酒店和航班、布置現場、安排宴請等都是工作的一部分。這樣的工作對翻譯的準確性要求沒那麼高,但瑣事很多,對翻譯的要求堪稱「全能」。
「純翻譯特別要求穩重,能靜下來、沉下心來思考,但企業翻譯需要動靜結合,靜若處子,動若脫兔。」她說,「這是非常有挑戰性的工作。」
新華社國內部重大報導策劃中心首席記者熊爭豔表示,她在新華社的工作雖不能算真正意義上的高翻,但工作中會大量運用翻譯技能。比如,《參考消息》英文組有四十多名工作人員,每天要看約300家外國網站的報導,翻譯3000~5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