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兩會翻譯是怎樣煉成的?網友:「有才就是任性」
【籌備】 會前3個月起搜集材料集中準備
「兩會翻譯的難點就是內容太廣泛了,不知道記者會問什麼問題,有些提問非常專業,如『社保人員帳戶轉移』。」陳明明表示,兩會翻譯平時就要有「職業性關注」,特別注意國內政治經濟發展情況,關注熱點話題和大政方針,知道如何翻譯一些熱點政經術語,例如「新常態」。
外交部翻譯室在兩會前大約3個月,就要搜集材料做集中準備,其中包括領導人講話、《人民日報》和新華社的重要報導。陳明明說,一些比較難翻譯的話,都要提前準備預案。
另外一個需要注意的難點,就是領導人使用的古詩詞和生動表達方式。過去兩年間,李克強在記者會上闡述其執政理念時,都有很多生動精彩的說法,例如談及解決政府職能錯位時,李克強表示「應把錯裝在政府身上的手換成市場的手」,在表達簡政放權的決心時則用了「開了弓哪還有回頭箭」。
這些翻譯難度都不小,譯員該如何應對?陳明明表示,這更需要「平時跟蹤」,平時給領導人做翻譯時就要注意整理,分析領導人講話的風格,關注領導人的文章、報告和關於他們的新聞報導,翻譯室會將這些東西整理起來,一條條分析,然後翻譯出來,再讓翻譯們背誦。
為確保萬無一失,兩會前翻譯們還要模擬召開記者會,同事充當陪練,設計出各種可能出現的突發情況。陳明明透露,翻譯室不久前剛進行完這樣的模擬,這樣的訓練一般是針對外長和總理記者會的,一個人扮演講話者,一個人做翻譯,還有扮演記者的,把各種可能提出的問題都過一遍,有現場感,還會挑錯改進。
【應對】 筆記不能遺漏 避免使用華麗語言
兩會臨場翻譯多採用兩種形式,即同傳和交傳。同傳只能聽到一種語言,人大新聞發布會上傅瑩回答問題時採用的就是同傳,電視觀眾只能聽到中文而聽不到英文。交傳則是不同步翻譯,要說一段翻譯一段,觀眾能聽到兩種語言,外長和總理記者會都使用交傳。
採用交傳,不僅現場記者,電視機前的觀眾也會聽到翻譯,這對翻譯的臨場應對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首先,要做好記錄。領導人發言時,即使是連續10分鐘的講話,也要儘可能全部翻譯出來,因此筆記不能遺漏。在陳明明看來,翻譯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記錄是否完整。其次是準確表達,避免使用太華麗的英語,儘可能用簡潔明了的語言。
如果因為記者口音問題而有沒聽懂的地方,會請他再說一遍,確保翻譯無誤。如果遇到講話者即興發揮一些生動的表達方式,對翻譯的業務素養就是很大的考驗了。
「其實翻譯是很被動的,你積累得再多,但永遠不知道領導人現場如何發揮。這就要求調動全部積累,反應快,在一兩秒之間進行語言轉換。」在陳明明這位翻譯老將看來,一場一個多小時的發布會,凝聚著一名翻譯十多年的工作成果。(新京報記者 王曉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