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追風箏的人》原著:哈桑的忠誠,是一種讓人無法呼吸的痛

2020-12-20 A陌十八

在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不能讓人承受之重,比如失去。失去親人,失去至交,失去朋友。

失去,意味著不再擁有,有時是不再擁有一個人的愛,有時是不再擁有一個人的死心踏地。

書中的主人公阿米爾,很幸運,擁有哈桑對他的忠誠,至死不渝。卻因為自己的懦弱與自私,讓哈桑的這份忠誠象一道緊箍咒,26年來,盤旋在他的頭頂,痛得讓他無法呼吸。

1.

阿米爾是阿富汗一位富翁的兒子,哈桑是他家僕人的兒子。

兩人相差一歲,從小都因為失去母親的緣故,所以喝著同一位奶媽的奶水長大。

阿米爾會說的第一個字是「爸爸」,哈桑會說的第一個字是「阿米爾」。

他們是彼此的玩伴,很多的惡作劇都是阿米爾慫恿哈桑去做,哈桑是一位誠實老實的孩子,但只要阿米爾要求,他不會拒絕,事實上,他也從未拒絕過阿米爾任何事情。

每次惡作劇之後,總免不了挨大人的一頓批評,但哈桑從不告發他。

2.

在阿富汗,像哈桑那樣身份的窮孩子是不能到學校去接受教育的,所以,每天阿米爾去學校之後,他和爸爸就買菜做飯,整理家務,然後就是等著阿米爾從學校回來,分享有趣的見聞。

阿米爾骨子裡對哈桑還是有著強烈的階層歧視,他會在哈桑不認識的一些詞上嘲諷他,以此來鄙視哈桑的無知與膚淺。

哈桑讓阿米爾給他讀《列王紀》的故事,阿米爾為了捉弄他,讀著讀著就自己亂編來應付哈桑,但哈桑卻渾然不知,還一個勁地拍手叫好。

3.

阿米爾是一位愛看書愛寫作的安靜小男孩,可他的爸爸更希望他能象一個真正的男子漢一樣,打球,騎馬,有點男人的野性。所以,他寫的東西爸爸從來不愛看,只有爸爸的朋友拉辛汗和哈桑感興趣。

阿米爾寫了平生第一部短篇小說,三更半夜叫哈桑起來,他要念給他聽。

哈桑聽完,笑逐顏開:「你肯定會成為偉大的作家,全世界的人都讀你的故事。」

阿米爾說太誇張了,但是哈桑堅持:「我沒有,你會很偉大,很出名。」

在哈桑的心中,阿米爾就是他永遠最偉大的少爺,他懂很多東西,他很了不起。

他對阿米爾所做的事情從不懷疑,並給予最大的肯定。

事實上,也正是有了哈桑這種絕對老實巴交的肯定和忠誠,才讓阿米爾的理想一步一步向現實靠近。

4.

在阿米爾的身份圈子裡,有一位跟他同樣有錢的少爺——阿塞夫,這是位心狠手辣兇殘成性的惡魔少年,他說的話就是法律,他的那雙不鏽鋼拳套就是最好的教具,一雙藍色的眼睛閃著瘋狂的光芒,還有一張邪惡的笑臉。

鄰居很多孩子都被他殘忍傷害,不是被打得不省人事,就是把人家的一隻耳朵打掉到臭水溝裡,然而,也只能忍氣吞聲。

阿米爾和哈桑都害怕,從來沒想過有一天會正面撞上。

因為哈桑卑劣的身份,阿塞夫對他們這類人恨之入骨,巴不得他們從這片土地上消失。

可現在,阿米爾不僅僱傭了他,還跟他一起玩,他要教訓他們兩個。

他拿出那發著刺眼光芒的黃銅色拳擊手套,做出躍躍欲試的架試,阿米爾嚇壞了,離家一公裡的地方,無論如何是叫不應爸爸的,他真後悔,不該來這個地方,如果呆在家裡,就不會碰見這個大惡魔。

忽然,他聽見背後急遽的活動聲音,哈桑彎下腰,又迅速地站起來,他拿出了他們倆平時玩的彈弓,把那根橡皮筋滿滿拉開,上面裹著一顆核桃大小的石頭。哈桑用彈弓正對著阿塞夫的臉,用盡全力拉著,雙手顫抖,汗珠在額頭上不斷滲出,但是,他卻用極其平靜地語氣對阿塞夫說:「請讓我們走,少爺!」

阿塞夫驚到了,他萬萬沒想到這個被自己完全不放在眼裡的異族人,竟堂而皇之地挑戰自己的權威。

哈桑再一次重複了自己的話:「請放過我們,少爺。」他拉彈弓的手可是百發百中,只要手指一動,那個狂傲的阿塞夫就會變成「獨眼龍阿塞夫」,因為他的石頭正對著他的左眼。

禍自此埋下。

阿塞夫放過了他們兩個,哈桑試了五次,才用顫抖的雙手把彈弓系在褲子上,兩人誰也沒再說話,邁著沉重的步伐回家。

如果說之前哈桑對阿米爾的忠誠只是玩伴之間的惺惺相惜,那麼這次,哈桑的忠誠就是奮不顧身了。

阿塞夫嘲笑哈桑說,阿米爾從未把他當做朋友,只是下人。可哈桑不信,哈桑堅信阿米爾也把他當作最好的朋友,儘管阿米爾的確都是每次沒有人玩的時候才來找他。

所以,當哈桑說出「我寧願吃泥巴也不會騙你」時,阿米爾戲弄他「如果我讓你吃泥巴,你會吃嗎?」

哈桑久久地看著阿米爾,終於一字一字地說出:「如果你要求,我會的。」

接著他又補充道:「不過我懷疑,你是否會讓我這麼做,你會嗎,阿米爾少爺?」

一份夾雜著身份、等級、社會歧視的友誼,就這樣,霧蒙蒙地罩在兩個孩子的心裡。

5.

阿富汗每一年冬天都會舉行放風箏巡迴賽。這一年,輪到阿米爾家的地區。

阿米爾因為對自己贏得比賽沒有信心,他不想參加,儘管聽說這是25年來規模最大的一次。

哈桑卻給了他極大的信心,在頭一天晚上兩人玩撲克牌時,哈桑故意每次都輸給阿米爾,以此增加他參加比賽的決心。

第二天,哈桑告訴阿米爾自己做了一個夢,夢見在一個有鬼怪的湖裡,其他人都不敢遊泳,只有他們兩個勇敢地跳下去,並且遊到了湖中央,所有人都在給他們掌聲,而且這個湖也被改了名字「喀布爾的蘇丹阿米爾和哈桑之湖」。

阿米爾參加了風箏巡迴賽,並且也贏得了第一名,哈桑答應他要把那隻落地的藍風箏帶回來,因為把戰利品帶回來,才能意味著真正的勝利。

途中,哈桑遇到了阿塞夫。

這一次,哈桑一個人,阿塞夫三個人。

哈桑被深深地傷害了。阿米爾在哈桑被傷害之前就已經找到了他,但是,當他看到阿塞夫和他的同夥,他沒有膽量上前,偷偷地拐到另外一個巷子裡躲起來,他無法面對自己從小的玩伴,那個把自己一直當做最好朋友的哈桑被阿塞夫殘忍折磨,而自己卻沒有一絲勇氣上前。

直到三個惡魔帶著猙獰的笑大搖大擺離開,哈桑顫顫巍巍地走過來,手裡依然緊緊握著那隻藍色風箏。

阿米爾仿佛在吞咽一塊石頭,慢慢地問哈桑:「你去哪裡了?我在找你。」

哈桑伸手用衣袖擦擦臉,抹去眼淚和鼻涕,嘴巴張開又閉上,他在哽咽,我假裝沒有看到他身上流淌的血,半天,他說了一句:「老爺會擔心的。」然後轉過頭,蹣跚走開。

哈桑在找回那隻風箏之前曾對阿米爾說:「為你,千千萬萬遍!」

他做到了,用那個時代,用那個身份,用他心中的信仰和弱小的身軀向阿米爾證明了自己的忠誠,同時,阿米爾頭頂的那份愧疚那份辜負也在不斷放大和加重,讓他一天比一天透不過氣來。

6.

對於哈桑所遭受的一切,阿米爾終究沒對任何一個親人講。

這種痛苦讓他變得十分壓抑,他希望哈桑有一天也能把所有的不滿情緒統統向他發洩一番,那樣,他的痛苦就會減輕很多。

可是,哈桑沒有。他一個又一個往哈桑身上扔熟透的石榴,那石榴在哈桑的身上被打碎,就象一個被射擊過的士兵,哈桑只是拿起一個石榴在自己的額頭上磨碎,紅色的汁從臉上流下來,象鮮血一樣。

「你滿意了吧?你覺得好受了嗎?」說完,他轉身離開。

阿米爾徹底失敗了,他疲憊不堪,垂頭喪氣,跪在地上前仰後合,哈桑絕對的忠誠讓他毫無招架之力,不管他如何對他。

7.

無法呼吸的痛,總要想辦法解脫。於是,阿米爾利用自己的生日禮物編造了一個謊言,趁哈桑和他爸爸一起出去買菜的時間,把爸爸送給自己的手錶,又順手抓了一大把錢,一併偷偷地放在了哈桑的床上。

盜竊罪是一切罪行的原型,在阿富汗是不被原諒的。阿米爾的爸爸卻原諒了哈桑父子,只為懇求他們留下。

房還是原來的房,主人還是原來的主人,可一切回不去就是回不去了,哈桑承認了自己偷盜的行為,也告訴爸爸當時追迴風箏發生的一切真相,他知道阿米爾少爺當時就在旁邊。

他們堅持走了。

阿米爾的天空看似晴空萬裡,實則更大的烏雲籠罩著他,此後26年間,自己曾經的懦弱和謊言背叛就象一道魔咒,如影隨行,緊箍著他的生活。

8.

直到哈桑為他死去。

此後多年,阿富汗一直被阿塞夫那樣的反社會分子佔領,阿米爾早已跟隨爸爸去了美國,那幢豪華的大房子後來在拉辛汗的央求下,哈桑才願意回去照料,只因曾經房子的主人對他很好,象家人一樣。

阿塞夫無論如何不能容忍一個異族人居住在那樣的地方,哈桑為了守住阿米爾的房子不被他們踐踏,最終和妻子被殘忍殺害。

哈桑有一個兒子,也落在阿塞夫的手裡,阿米爾為了贖罪,終於勇敢地向阿塞夫正面挑戰,在被打得傷痕累累之時,哈桑的兒子像當年自己爸爸拿著彈弓對著阿塞夫一樣,從桌子的底座下取出一個銅球,堅決迅速地拉開了橡皮筋,頃刻間,阿塞夫的左眼鮮血直流。

在這場殊死搏鬥中,阿米爾心頭那顆巨石在一點點粉碎,他終於走往一條通往好人的路上。

9.

哈桑的忠誠,自始至終,都沉重得讓人無法呼吸。

小說的最後,還透露了另一個真相,哈桑是他同父異母的弟弟。

兩個兒時的玩伴,有著同一個爸爸,在同一座房子裡,一個是僕人,一個是主人,一個可以恣意生活,一個小心翼翼,一個總是病態地戲弄,一個總是無條件地忠誠,一個可以接受最好的教育,一個只能等他念給自己聽。

我們有太多唾手可得的幸福,也有太多轉瞬即逝的機會,一念天堂,一念地獄。

有些遺憾還有機會去彌補,可如果沒有,天堂般的日子又如何?空餘折磨。

相關焦點

  • 《追風箏的人》為你千千萬萬遍,讀懂哈桑的忠誠就理解救贖的意義
    ——《追風箏的人》《追風箏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賽尼的處女作。該書在2002年首次出版,並在2005年獲得全美暢銷書排名第三名的好成績,該書的讀者受眾過以億計。人們都在為書中哈桑那一句發自內心的「為你,千千萬萬遍」而感動。這句話也是本書的精華所在。
  • 《追風箏的人》:阿米爾與哈桑的友情,人和人交往最好做到這一點
    雖然這個問題我也沒能給到一個完美的答案,不過,也許你會從我們開始共讀的這本《追風箏的人》裡面找到答案。這是十四和大家一起精讀的第一本書,想要以這樣的形式和大家見面是我自己的一種全新的方式吧。因為的確我們現在的生活太浮躁了,也太匆忙了,有很多朋友都無法的靜下心來讀一本書了。那麼在今後的日子裡,就讓十四陪大家一起讀書吧。
  •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隻「風箏」——讀《追風箏的人》
    在父親去世不久後,阿米爾得知哈桑竟是父親的私生子,但此時哈桑已經去世。為了贖罪,阿米爾隨後回到阿富汗,解救了哈桑的兒子索拉博,並將他帶回了美國。- 01 追逐之殤 -正如其名,小說叫《追風箏的人》,小說裡幾乎每個人都在追一隻風箏,但他們追「風箏」都有不同原因,而且各自的命運也截然不同。
  • 《追風箏的人》:如果怯懦是一種過錯
    有溫度的沉沒日記 鑑賞人文 專注人情 體悟人生 引 言 阿米爾唯一需要救贖的就是怯懦,如果怯懦也算一種過錯的話。
  • 《追風箏的人》一部關於忠誠與背叛,愧疚與救贖的電影,值得深思
    《追風箏的人》我是先看的這本書,之後看的電影。從一開始看這本書就停不下來了,被裡面的文字深深的吸引。主人公阿米爾是一個有著複雜形象的人物,還有讓人喜歡的忠誠正直的哈桑,令人尊敬的阿米爾的父親。還有殘酷戰爭給人們帶來的令人震撼的災難,這部作品從始至終都帶給人一種深深的憂傷感,讓看過的人都眼裡含著淚,心裡陷入深深的憂傷裡。
  • 書評|《追風箏的人》——何旭雁
    ——《追風箏的人》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隻風箏,它也許是一種信念,也許是一個夢想,也許是拉著風箏的那個人,追上風箏的過程,也許就是兩個人扯不斷的羈絆,但不管怎樣,始終不能阻礙它被追上……《追風箏的人》是一本文學小說,是從阿富汗移民到美國的作家卡勒德·胡賽尼的第一部長篇小說。
  • 《追風箏的人》:抓緊你心中的那個風箏
    你的生命中遇到除了父母,愛你勝過他生命的人嗎?他從不拒絕你的任何事情,願意為你,千千萬萬遍的人嗎?《追風箏的人》是美國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作品。以阿富汗為背景,以主人公阿米爾的成長為主線,同時展現了父與子,罪與罰的心靈救贖的多樣主題。
  • 電影《追風箏的人》相比原著改編得如何?值得一看嗎?
    電影《追風箏的人》雖然不及原著給人的飽滿傷感,但此次改編也算得上精良了,畢竟一部長達2個小時的影片,並不能和幾十萬文字的文學作品相提並論,其中對於故事的描述和情感表達難免會有不足之處,想要完美濃縮為一部影片,原著中一些重要情節也難免會遭到刪減和忽視。
  • 《追風箏的人》:做一個善良勇敢的人,終將會成為被人追逐的風箏
    《追風箏的人》這部由卡勒德·胡賽尼所著的長篇小說,它的情感之真實,在我讀過的小說裡,是一部可以與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和瑪格麗特·杜拉斯的《情人》相媲美的作品。《追風箏的人》這部小說將愛、恐懼、愧疚、贖罪,這些文學與生活中所有重要的主題交織於一起,很長一段時間,讓我讀過的一切都相形失色。
  • 電影《追風箏的人》在阿富汗遭禁,原著的暢銷被當地人引以為恥
    電影《追風箏的人》在阿富汗遭禁,原著的暢銷被當地人引以為恥在阿富汗這個地方,十二三歲的孩子最喜歡玩的就是放風箏了,然而塔利班禁止當地人放風箏,當時遠在美國的作家胡塞尼看到這種報導之後聯想起自己的童年,因為他小時候很喜歡放風箏,而且他的童年是在阿富汗度過的。
  • 《追風箏的人》:「為你,千千萬萬遍」,一個人的輪迴救贖
    電影《追風箏的人》,根據胡塞尼的小說《追風箏的人》改編而成,主要講述了男主阿米爾的童年背叛與中年救贖的故事。從阿富汗到美國,又從美國回到阿富汗,冥冥之中好像輪迴一樣為自己當初犯下的過錯進行彌補。回憶爬上心頭,讓他無法逃避,沒有釋懷的苦苦心結,最終只能自我救贖。
  • 有一個原耽的開頭,卻給了一個名著的結尾,追風箏的人救贖成功嗎
    《追風箏的人》是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賽尼的第一部小說,也是第一部由阿富汗裔作家創作的英文小說,小說講述了兩個阿富汗少年關於友誼、親情、背叛、救贖的故事,小說不僅表達了對戰爭的控訴、還對阿富汗種族問題和宗教問題有深刻的反映。
  • 《追風箏的人》:人終其一生,都在追尋心中的風箏
    《追風箏的人》從拉辛汗的一個電話勾起文中我的童年回憶,讓我們看到了那個忠貞、善良、勇敢的擁有兔唇的男孩哈桑,也讓我們看到了那個懦弱、自私、背叛了哈桑的阿爾米,更是牽引著我們去直面人性的正反兩面,讓我們去思索一個人究竟應該去追尋什麼樣的人生。
  • 你願意當放風箏的人還是追風箏的人?Ⅰ《追風箏的人》
    關注【青讀青說】,共同成長《追風箏的人》用最細膩的文字還原了阿富汗喀布爾,述說了一段人生救贖的故事。故事講述了12歲的阿富汗少爺阿米爾與僕人的兒子哈桑之間的故事。哈桑是阿米爾最好的玩伴,他們是風箏比賽的常勝冠軍,阿米爾放風箏,哈桑追風箏。而一次比賽,哈桑被其他富家少爺圍困施以暴行與侮辱時,阿米爾蹲在角落親眼目睹,卻因為畏懼,並未施以援手。
  • 追風箏的人 | 第九章
    他嘴巴抽搐,我看到了他痛楚的表情,正是那個時候,我才明白自己引起的痛苦有多深,才明白我給大家帶來的悲傷有多濃,才明白甚至連阿里那張麻痺的臉也無法掩飾他的哀愁。我強迫自己看著哈桑,但他低著頭,肩膀松垮,手指纏繞著襯衫下擺一根鬆開的線。 接著我看到爸爸做了我之前從未見過的事情:號啕大哭。見到大人哭泣,我被嚇了一跳。
  • 全民閱讀推進月《追風箏的人》讀後感|作者:莫德勒圖(六家子鎮政府)
    「讀而思,讀而悟,然後知行、懂理、曉生活。」《追風箏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胡賽尼的一部極具代表性的長篇小說。這裡的民風淳樸無華,就像書中的僕人哈桑對待自己的主人阿米爾時「為你,千千萬萬遍」的良苦用心。而儘管阿米爾是富家子弟,也不難看出他和哈桑是一對忠實的好玩伴。書中圍繞著一隻風箏和兩個阿富汗少年展開情節,準確地說是一個富家少年和家中的僕人與風箏之間的點點滴滴。在小說的開始,是童年的阿米爾,童年的哈桑,童年的阿富汗。
  • 讀書推薦:《追風箏的人》濃濃的情感淺淺的文字無盡的眼淚
    讀書推薦:《追風箏的人》濃濃的情感淺淺的文字無盡的眼淚親愛的讀者朋友們大家好,今天我來給大家介紹一本由阿富汗裔美籍作家創作的救贖小說《追風箏的人》,這是一本記史類小說,描寫了一段阿富汗戰爭前其樂融融的景象,也描寫了戰爭隊阿富汗的毀壞
  • 周三英文輕鬆讀 | 追風箏的人
    鯨小愛英語一個有用&有趣&有溫度的英語乾貨分享平臺追風箏的人>阿富汗富家少爺阿米爾與僕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在一場風箏比賽後,發生了悲慘不堪的事,阿米爾為自己的懦弱感到自責和痛苦,逼走了哈桑,不久自己也跟隨父親逃往美國。為了贖罪,阿米爾再度踏上故鄉,希望能為不幸的好友盡最後一點心力,卻發現一個驚天謊言,兒時的噩夢再度重演。作者以溫暖細膩的筆法勾勒人性的本質與救贖,讀來令人盪氣迴腸。
  • 為你,千千萬萬遍——《追風箏的人》中的「卡西莫多」
    《追風箏的人》這部小說產生的影響很大,就目前不論是從作品的主題、敘事結構、風箏的象徵內涵還是主人公阿米爾的成長、背叛與救贖等方面已有的探討與研究既普遍並且深刻,但對作為小說的另一個主要人物哈桑的分析和研究卻很少,本文意在分析哈桑這一人物的形象,並探究其產生的原因。
  •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堵在心裡的愧疚,唯有行動才能彌補
    《追風箏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胡塞尼的作品,這部作品一經問世便被讀者追捧,成為口碑極佳的暢銷書。全書以風箏為線索,圍繞著富家子弟阿米爾和其僕人的兒子哈桑之間的友情與親情、愧疚與救贖,展開了一場並不複雜、曲折,但卻盪氣迴腸、感人至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