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風箏的人》:阿米爾與哈桑的友情,人和人交往最好做到這一點

2020-12-11 小星星的情感觀

曾經我有一個朋友問我說:你有沒有過慢慢遺忘的曾經後來的事情?

這個問題我想了很久,因為隨著時間的流逝,我會感到後悔的事情真的太多了,比如高考的時候再多考幾分也許我能上個更好的大學,比如大學的時候應該選擇好好學習,而不是荒廢了整個四年。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或多或少都會有錯過,有遺憾、也會感到後悔.....可不就是因為有了這些遺憾、後悔,才成為了現在的我們。

雖然這個問題我也沒能給到一個完美的答案,不過,也許你會從我們開始共讀的這本《追風箏的人》裡面找到答案。

這是十四和大家一起精讀的第一本書,想要以這樣的形式和大家見面是我自己的一種全新的方式吧。因為的確我們現在的生活太浮躁了,也太匆忙了,有很多朋友都無法的靜下心來讀一本書了。那麼在今後的日子裡,就讓十四陪大家一起讀書吧。

這是美好的一天,無論你是在繁忙的工作,還是在路上看風景,又或者是躺在床上玩手機,都不要忘記了給自己補充能量哦!

為何選擇《追風箏的人》作為和大家精讀的第一本書呢?主要我覺得我們的生命裡都應該來讀一讀這本書。

卡勒德·胡塞尼的《追風箏的人》講述的是兩個阿富汗少年之間的友情、親情、背叛、以及自我救贖的故事。

追風箏的人不僅僅是哈桑,阿米爾也是如此,風箏不僅僅是風箏比賽上的那隻風箏,更是千千萬萬遍地為了你的承諾,也是正直勇敢善良的象徵。

多年之後再讀《追風箏的人》依舊能為那句」為你,千千萬萬遍「所震撼,為之動容。

阿米爾是阿富汗富商的兒子,他的父親是一位很成功的商人,也是一位慈善家,修建孤兒院,給需要的人幫助,在當地很有名望的人。

然而對待他人很和善的父親,對阿米爾的態度卻是冷漠的,淡然的。

當時年僅12歲的阿米爾的心思比平常小孩要細膩得多,他認為父親對自己的冷淡是因為自己的出生導致了母親失血過多,才會離開了人世。更何況阿米爾性格懦弱,完全不符合父親對於兒子的期望,父親希望阿米爾可以像自己一樣勇敢,健康,有力。

而事實上,阿米爾既不會踢足球,甚至在比武的競技場上被鮮血嚇得直哭,也不能在面對欺負事勇敢地反擊。總之,他完全不符合父親對孩子地期望,他身體瘦弱、性格懦弱,總是需要哈桑的幫助才能度過難關。

哈桑又是誰?

用父親的話來說,哈桑和阿米爾有著同一個乳母,理論上也可稱為兄弟,就像兩個人的父親是情同手足、一起長大的兄弟一樣。

但是,哪怕他們關係再親密,在家裡他們還是有主僕之分的,他們終究是身份不同的,阿米爾是少爺,而哈桑是僕人。

阿米爾住在豪華的房間裡,而哈桑只能和自己的父親阿里住在狹小的屋子裡,每天阿米爾起床的時候,哈桑早已經幫他準備好了早餐,燙好衣服。阿米爾在學校念書,哈桑只能在家裡洗衣服、拖地板。

而阿米爾的內心是矛盾的,他的內心深處從未把哈桑當成真正的朋友,也因為嫉妒父親對哈桑的關愛,導致他處處都有點吃哈桑的醋。

所以當父親讓阿米爾叫上哈桑一起到附近的湖泊去玩的時候,阿米爾撒謊說哈桑有事情要做。這其實是他希望自己的父親只屬於自己,不想要哈桑來分享這份愛。

而之前也有一次大家一起去湖畔完打水漂的時候,哈桑的石頭輕易的就跳了八下,而阿米爾用盡了全力只能讓石子跳了武俠,這一切都讓父親更加欣賞哈桑。

阿米爾的心裡很不平衡,他甚至不能理解:為什麼父親會伸手拍了拍哈桑的後背,並且用手臂摟住了他的肩膀,那麼親密,那麼在意,而對自己卻是那麼的冷漠?

也因為阿米爾內心的不平衡,讓他對哈桑做了很多不應該做的事情。

比如哈桑沒機會上學但是有十分喜歡阿米爾給他講故事,可又會因為知識的局限導致阿米爾在讀故事的時候,他或多或少地碰到了一些無法理解地字眼和詞彙。每次到這個時候,阿米爾不僅不會告訴他是什麼意思,反而內心十分高興,甚至還會取笑他無知。

但無論阿米爾對哈桑是什麼樣的態度,哈桑內心一直都只為了阿米爾少爺著想,一直守護在他的身邊。

哈桑始終是忠誠的、善良、正直的,所有形容美好的詞彙來形容哈桑似乎都不會太過分。

有一次,他們倆在小山丘上陪到了麻煩。一個習慣用拳頭解決問題、打擊他人的阿塞夫,還有阿塞夫的一群朋友攔住了他們,並對他們說了很多侮辱人的話,發生了巨大的爭執。當阿塞夫掏出自己的拳擊手套,要對阿米爾他們大打出手的時,是哈桑挺身而出。

哈桑撿起石頭,拉開彈弓,對準了阿塞夫的臉,為了保護阿米爾,他違背了自己的階級,對抗有權有勢的富人。(出身僕人階級是不可能對抗富人階級的)而哈桑也同樣被阿塞夫的鋼鐵手套嚇得渾身發抖的小男孩,卻為了他心中的兄弟,挺伸而出。

在彈弓的威力之下,阿塞夫一行人很不甘心地離開了,並且臨走時還警告他們總有一天要讓他們付出代價。

或許我們無法理解為什麼阿米爾如此看不起哈桑,又為什麼哈桑會低人一等。

這裡需要科普一下:因為阿米爾是普什圖人,是阿富汗的主體民族,他們信奉的是伊斯蘭教遜尼派;而哈桑和父親阿里是哈扎拉人,大多數信奉的什葉派。

這兩個民族之間其實一直是無法和睦共處的,哈扎拉人一直受到普什圖人的迫害,並且他們還會搶奪哈扎拉人的財產、勞動用地等等,多此反抗無果之後,哈扎拉人只好被迫流浪在城市的每個角落。

因為相貌不同、宗教信仰不同,作為哈扎拉人的哈桑的命運是坎坷的,他無法改變自己的命運,在社會上的地位也極低。

哈桑對阿米爾是絕對的忠心和忠誠,但是在阿米爾的眼裡他卻不是自己的朋友,甚至沒有資格成為朋友,更像自己的一個小跟班。

在阿米爾的眼裡,父親對自己十分冷漠,但是對哈桑卻十分的溫柔。阿米爾知道父親是覺得自己太過軟弱,也不看重自己會寫作的才華,甚至在父親眼裡寫作什麼都不算。

因此,不管是什麼樣的活動,父親會帶著哈桑去參加;每年哈桑的生日他都會準備禮物;甚至花費重金請來了著名的整形醫生給哈桑整容,要治好哈桑的先天性兔唇。

所以阿米爾內心的失衡導致他對哈桑的態度十分刻薄,在內心也認為哈桑搶走了父親一半的愛,甚至他除了嘲笑哈桑無知以外,還會提很多過分的要求,讓哈桑去吃泥巴之類的。

當然了,阿米爾無論提多少過分的要求,哈桑都願意去做。但他內心依舊相信自己的阿米爾少爺不忍心那樣對自己,他堅定地認為,他和阿米爾是好兄弟。

也正是因為這樣的信念的存在,才會讓哈桑在追風箏比賽的時候,哈桑回頭對阿米爾說:」為你,千千萬萬遍。「

我一直覺得兩個人之間的情誼總能讓我想起魯迅先生筆下的《少年閏土》、《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些純真的友情想起來哦在那個是能夠溫暖心底。

今天我們就來一起聊聊什麼是真正的友情。

其實我覺得無論我們對於友情的定義是什麼樣的,至少都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真正的友誼一定是共情的。兩個人都要看重這份感情,而不是只是其中一個人恭維和無休止的付出。這也是為什麼我說《追風箏的人》裡面哈桑和阿米爾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朋友。

哈桑和阿米爾之間存在的不僅僅是階級和根植於潛意識裡的身份的差異,真正的原因是阿米爾對於哈桑的只有索取,而哈桑只知道付出。

哈桑總是在等待阿米爾,甚至可以說是無休止的縱容,無論什麼時候,只要阿米爾提出要去爬山、搞惡作劇,或者是做別的事情,哈桑都會毫不猶豫地答應。哈桑把阿米爾當成唯一的朋友,對他可以說傾盡全力。

可阿米爾不是的,就像他自己說的那樣:「每次爸爸的朋友帶上他們的孩子前來拜訪,玩遊戲時,我從來沒有叫上哈桑,我只有身邊沒有別人的時候,才和哈桑一起玩耍。

其實在阿米爾的潛意識裡,他和哈桑是不一樣的,他是高貴的富家少爺,而哈桑只是僕人的兒子。甚至於彼此的民族、宗教信仰都不會被改變,因此受到這些觀念的影響,阿米爾對待哈桑的態度似乎也可以理解。

但是阿米爾錯了。

因為真正的友誼,是可以跨越種族,跨越年齡、跨越階級的局限的。

就像阿米爾的父親和拉辛汗的友情,也像拉辛汗對待阿米爾那般拉辛汗是懂阿米爾的,因為當阿米爾寫出的第一個故事被父親冷漠的忽視的時候,是拉辛汗幫他解圍,不僅閱讀了故事,還給了他很大的鼓勵,並且跟他說:我的大門永遠為你開著,親愛的阿米爾,我願意傾聽你訴說的任何故事,太棒了。

所以那些我們在意的關於友情的那些條條框框真的沒有那麼重要。」我們是一起蹣跚學步的孩子,這點沒有任何歷史、種族、社會或者宗教能改變得了。「也的確如此,愛可以超越這些外在條件,也可以抵達最純粹的內心深處。

在這本書中,所有的線索都是貫穿於「風箏」,風箏每一次的出現都帶著它不同的意義。我們今天一起精讀的是哈桑和阿米爾的童年時期。

那麼在後來的故事裡,風箏又是如何讓阿米爾和哈桑的關係發生巨變的呢?又是因為發生了什麼事情呢?我們明天繼續~

今日話題:

今天我們對阿米爾和哈桑的友情進行了解讀,你有什麼樣的想法呢?砸你看來什麼才是真正的友誼呢?

相關焦點

  • 《追風箏的人》:為你,千千萬萬遍,大概這是對友情最好的解釋了
    從這句話看,我們可能以為講的是愛情,但實則,這是講的友情,而且還是「兄弟」情。放風箏,追風箏。兩個男孩的友情從這裡開始,也從這裡結束。風箏還會在,但那份曾經的情感呢?《追風箏的人》講的是兩個阿富汗少年的故事,阿米爾是少爺,而哈桑是僕人,小阿米爾一歲還有天生兔唇,倆人出生之後都失去了媽媽,所以一起吃著一個奶媽的奶水長大,擁有情同手足一般的感情。
  • 胡賽尼的《追風箏的人》風箏連接的是難能可貴的友情
    唯有經歷過的人才能表達得如此動人卡勒德·胡塞尼的第一部小說《追風箏的人》,其主要講述了在喀布爾的富裕年輕人阿米爾與他的僕人哈桑之間的故事。這部小說將阿富汗的君主制的終結、以及塔利班的崛起、還有美國的「9·11」事件和其他政治事件融入小說的背景之中。在書中,主人公成長過程中目睹了戰爭、宗教、愛情、罪惡、贖罪等人類永恆的話題。
  • 《追風箏的人》:人終其一生,都在追尋心中的風箏
    哈桑追的風箏是他與阿米爾之間的友情在同一個屋頂下,我們說出第一個字,我說的是「爸爸」,他說的是「阿米爾」。他停下來,轉身,雙手放在嘴邊,說:「為你,千千萬萬遍!」然後露出一臉哈桑式的微笑,消失在街角之後。
  • 卡勒德·胡賽尼《追風箏的人》:人性的陰暗和光明都在這裡
    《追風箏的人》於2003年出版,連續兩年位列《紐約時報》暢銷書榜首,美國銷量超過700萬冊,全球銷量超過2000萬冊,已經被翻譯成42種語言。2008年,電影《追風箏的人》,榮獲第65屆美國金球獎最佳外語片提名。
  • 《追風箏的人》為你千千萬萬遍,讀懂哈桑的忠誠就理解救贖的意義
    ——《追風箏的人》《追風箏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賽尼的處女作。該書在2002年首次出版,並在2005年獲得全美暢銷書排名第三名的好成績,該書的讀者受眾過以億計。人們都在為書中哈桑那一句發自內心的「為你,千千萬萬遍」而感動。這句話也是本書的精華所在。
  • 追風箏的人:「For you, a thousand times over」
    電影主要講的就是阿富汗的兩個孩子,在這其中包含了愛、親情、友情、愧疚、遺憾和贖罪。電影中的一句話令許多人敬佩「For you, a thousand times over」不知道是怎樣的愛,到底是愛的多深才會說出這樣的話。我開始覺得這已經是無法超越的了。
  • 其實每個人都是《追風箏的人》,最讓你印象深刻是那句話?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一本關於純潔友情的故事《追風箏的人》,這本書講得非常深情,友情勝過一切,正如哈桑對阿米爾少爺那般深情厚誼一直耿耿於懷。總的來說可以用八個字形容:情比金堅,情深義重。--卡勒德·胡賽尼 《追風箏的人》世界上最遠的距離莫過於阿米爾明明知道哈桑是為了給他撿回丟失的風箏被人欺負了,但意外的是阿米爾看到這個情況還是默默的躲著。沒有出來幫哈桑,哈桑始終也沒有說他為了阿米爾少爺被人欺負的事實。為此事後一切都變故,阿米爾少爺內心剛到非常的自責,愧疚。
  • 書評|《追風箏的人》——何旭雁
    ——《追風箏的人》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隻風箏,它也許是一種信念,也許是一個夢想,也許是拉著風箏的那個人,追上風箏的過程,也許就是兩個人扯不斷的羈絆,但不管怎樣,始終不能阻礙它被追上……《追風箏的人》是一本文學小說,是從阿富汗移民到美國的作家卡勒德·胡賽尼的第一部長篇小說。
  • 你願意當放風箏的人還是追風箏的人?Ⅰ《追風箏的人》
    關注【青讀青說】,共同成長《追風箏的人》用最細膩的文字還原了阿富汗喀布爾,述說了一段人生救贖的故事。故事講述了12歲的阿富汗少爺阿米爾與僕人的兒子哈桑之間的故事。哈桑是阿米爾最好的玩伴,他們是風箏比賽的常勝冠軍,阿米爾放風箏,哈桑追風箏。而一次比賽,哈桑被其他富家少爺圍困施以暴行與侮辱時,阿米爾蹲在角落親眼目睹,卻因為畏懼,並未施以援手。
  • 《追風箏的人》:為你,千千萬萬遍
    人性的戰爭,父輩對子輩的影響,戰爭生活的動亂,親情和友情交織在一起,謊言與救贖交錯而成的故事情節,這是一本值得讓人深思的書。追風箏的人,暗喻追求和平、自由、誠實、勇敢這些可貴的品質,哈桑為阿米爾的奉獻精神:為你,千千萬萬遍遍。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風箏,也都有自己的追求。
  •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隻「風箏」——讀《追風箏的人》
    故事梗概:《追風箏的人》是現代美國作家卡勒德·胡賽尼的第一部小說,講述的是富家少爺阿米爾與僕人哈桑之間的故事。12歲的阿米爾與哈桑情同手足,不幸的是哈桑遭到了性侵,而阿米爾親眼目睹此事卻無動於衷。此後,阿米爾為自己的懦弱感到自責和痛苦,逼走了哈桑,不久自己也隨父親逃往了美國,安頓下來。
  • 《追風箏的人》:做一個善良勇敢的人,終將會成為被人追逐的風箏
    《追風箏的人》這部由卡勒德·胡賽尼所著的長篇小說,它的情感之真實,在我讀過的小說裡,是一部可以與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和瑪格麗特·杜拉斯的《情人》相媲美的作品。《追風箏的人》這部小說將愛、恐懼、愧疚、贖罪,這些文學與生活中所有重要的主題交織於一起,很長一段時間,讓我讀過的一切都相形失色。
  • 讀《追風箏的人》原著:哈桑的忠誠,是一種讓人無法呼吸的痛
    阿米爾和哈桑都害怕,從來沒想過有一天會正面撞上。因為哈桑卑劣的身份,阿塞夫對他們這類人恨之入骨,巴不得他們從這片土地上消失。可現在,阿米爾不僅僱傭了他,還跟他一起玩,他要教訓他們兩個。阿富汗每一年冬天都會舉行放風箏巡迴賽。這一年,輪到阿米爾家的地區。阿米爾因為對自己贏得比賽沒有信心,他不想參加,儘管聽說這是25年來規模最大的一次。哈桑卻給了他極大的信心,在頭一天晚上兩人玩撲克牌時,哈桑故意每次都輸給阿米爾,以此增加他參加比賽的決心。
  • 《追風箏的人》:如果怯懦是一種過錯
    《追風箏的人》是一部流暢的小說,它的行文足夠簡潔,情節足夠曲折,筆觸足夠細膩,有讓人一口氣讀完的欲望和能力。 很多人說本書是關於救贖的故事。既是救贖,必有罪過。
  • 電影《追風箏的人》相比原著改編得如何?值得一看嗎?
    電影改編原著的不在少數,《追風箏的人》並非一部爛片,其中也有許多可取之處,稱得上改編較為成功的經典劇作。電影《追風箏的人》改編自卡勒德·胡賽尼同名小說,該作品在全球有著不可磨滅的影響力,他的書籍更是暢銷各地,對於如此熱潮的文學作品要改編成為電影,隨之引來原著粉的一片熱議,且大家持有褒貶不一的態度。
  • 電影《追風箏的人》影評
    ——《追風箏的人》《追風箏的人》改編於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同名暢銷小說,獲第65屆金球獎電影類最佳外語片提名。影片講述了發生在兩個阿富汗少年阿米爾和哈桑身上的故事。夢魘一樣的經歷使阿米爾移民美國,當他面對一個拋開罪惡感,重新找回那個善良純真的自我的機會,會如何選擇。
  • 不如讀書吧:每日一本好書推薦《追風箏的人》
    《追風箏的人》是一部恢宏的文學作品,講述了父與子之間的親情、友誼和背叛的故事。這個令人難忘也令人心碎的故事說的是一對富有的男孩和他父親家僕之間的一段友情,一段似乎不太可能發生的友情。以一個正在遭遇滅頂之災的國家作為故事的背景《追風箏的人》一書可謂匠心獨運,這個故事講到了讀書的力量,背叛的代價,救贖的可能,也講到了父親對兒子產生的力量,他們的愛他們的犧牲還有他們的謊言。《追風箏的人》講述了一個涉及家庭、感情和友情的波瀾壯闊的故事,他的主題緊緊當代史實,那就是過去30年阿富汗慘絕人寰的血淚史。
  • 《追風箏的人》一封信,一段往事,關於夢想、愛情、親情和贖罪
    文:沐沐《追風箏的人》改編於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同名暢銷小說,獲第65屆金球獎電影類最佳外語片提名,豆瓣評分有8.9分。影片講述了發生在兩個阿富汗少年阿米爾和哈桑身上的故事。因為有著夢魘的經歷,阿米爾移民美國,他有著深深罪惡感,想找回那個善良純真的自我,他能找回嗎?
  • 《追風箏的人》:每個人終其一生,都在追逐屬於自己的命運
    《追風箏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賽尼的處女作,在這本小說中,風箏是貫穿全文的線索,意味著自由和父愛,同時又代表著背叛和懦弱。對於主人公阿米爾來說,他人生的枷鎖就是那隻風箏,困住了和哈桑的友誼和本該得到的父愛。
  • 《追風箏的人》:為你,千千萬萬遍。靈魂救贖的故事
    我們|一起品一本書《追風箏的人》這也許不公平,但幾天天會發生的事情,有時甚至是一天內發生的事情,也足以改變一生。17. 爸爸的幹嘴唇綻放的微笑,宛如枯萎的樹葉上的一點綠色。18. 我們也許頭腦頑固,我知道我們太過驕傲,可是,在危難的時刻,相信我,你會寧願在身邊的是普什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