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勒德·胡賽尼《追風箏的人》:人性的陰暗和光明都在這裡

2020-12-11 蕉櫻說

《追風箏的人》於2003年出版,連續兩年位列《紐約時報》暢銷書榜首,美國銷量超過700萬冊,全球銷量超過2000萬冊,已經被翻譯成42種語言。

2008年,電影《追風箏的人》,榮獲第65屆美國金球獎最佳外語片提名。

少年哈桑和阿米爾

故事大概

《追風箏的人》是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賽尼(Khaled Hosseini)的第一部小說,也是第一部由阿富汗裔作家,創作的英文小說。

小說講述了兩個阿富汗少年關於友誼、親情、背叛、救贖的故事,表達了對戰爭的控訴、對阿富汗種族問題和宗教問題的深刻反映,收穫了評論界廣泛好評,同時在阿富汗國內,引起了巨大爭議。

卡勒德·胡賽尼

作者其人

《追風箏的人》是我早些年聽過的暢銷之作。

時至今日,有幸閱讀。

作家卡勒德·胡賽尼於1965年生於阿富汗。15歲,他跟隨外交官父親,從阿富汗移民到美國。

他是醫生也是作家。34歲開始文學創作,38歲寫出長篇小說《追風箏的人》。

2007年12月,根據《追風箏的人》改編的同名電影上映。作為群眾演員,卡勒德·胡賽尼在結尾出現一個鏡頭。英氣瀟灑的卡勒德·胡賽尼直逼男明星。參演說明了,他對這部作品的重視。

少年哈桑和阿米爾

人性的黑暗和光明都在這

作品《追風箏的人》以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到2001年的阿富汗為背景,以兩個男孩阿米爾和哈桑的成長為線索,內容包括了種族歧視,外族入侵,戰爭的殘酷,戰後的混亂,以及國家重建,民心凝聚的艱難。

阿米爾和哈桑都是阿富汗人。

大家眼中,阿米爾和他的父親是普什圖人,哈桑和他的父親阿里是哈扎拉人。普什圖人是高貴的象徵。哈扎拉人卻被貼上了卑賤的標籤。

哈桑是阿米爾的傭人。

兩人吃同一女人的奶水長大,經常一起玩耍,有著深厚的情誼。但是,他們也被種族歧視和階層壓迫,裹挾著前進。

少年哈桑

哈桑對阿米爾無比忠誠。

但是在哈桑追到風箏,堅持要把阿米爾截斷的藍色風箏拿回,被普什圖人阿塞夫強暴,阿米爾落荒而逃。

哈桑清楚阿米爾的逃跑,但是他無怨無悔,仍然為主人服務。

但是對阿米爾來說,天地失色,一切變了。他無法和哈桑回到從前。

對哈桑的愧疚,對自己的痛恨,煎熬著阿米爾。再次目睹哈桑對阿塞夫的委屈應付,阿米爾用陷害的方式,逼迫哈桑離開。

隨著阿富汗戰爭的爆發,阿米爾隨父親前往美國,遠離了困擾他的噩夢。

阿米爾的父親

但是父親故人拉辛汗的來信,促使阿米爾前往,告別了多年的阿富汗。

拉辛汗講出內情。原來,哈桑是阿米爾同父異母的弟弟。

當年,阿米爾的父親強姦了哈桑的母親,也就是僕人阿里的妻子。但是,阿里默不作聲地撫養哈桑長大,依然忠實地服務主人。

離開阿米爾家的哈桑,後來還是接受了拉辛汗的請求,返回阿米爾曾經的家,為離開多年的主人,守護家園,最後死在了侵佔房屋的塔利班手下。

阿米爾返回阿富汗,前往被塔利班控制的巴基斯坦,是為尋找哈桑的兒子索拉博。

此時,哈桑一家只剩索拉博。在孤兒院,索拉博被一個塔利班壞蛋帶走,淪為對方的玩物。

結果自稱是塔利班的人,竟然是曾經強姦過哈桑的阿塞夫。

少年阿米爾

好人和壞人沒有分界線?

阿塞夫的父母,是阿米爾父親的客人。阿米爾過生日,阿塞夫一家受邀在列。

阿塞夫的母親是德國人。阿塞夫最崇拜希特勒,他的思想非常反動,是反人性的,不把人當人,尤其種族歧視根深蒂固。

在阿塞夫看來,別的普什圖人和自己一樣,優越感冒泡,也歧視哈扎拉人。哈扎拉人是為他們服務,供他們取樂的低賤人種。

阿米爾和他的父親也是普什圖人,不可能例外,阿米爾比自己好不了多少。

哈桑和養父阿里

阿米爾和普什圖人聚餐時,從不邀請哈桑加入。在沒有其他選擇時,才和哈桑一起玩耍。

事實上,阿米爾在哈桑被強暴時悄然離開,阿米爾的父親強姦了阿里的妻子,才有了哈桑。

父親是施暴者。自己是懦弱的。他們是作惡者和變相的「幫兇」。

雖然阿塞夫不知道實情,但是他的話落在阿米爾心裡,就是一把利劍。

似乎阿米爾和他的父親,也是普什圖人中的混蛋,和阿塞夫沒分別。

索拉博和阿塞夫

可是,好人和壞人有區別。

壞人是一根腸子黑到底,從來不反思、不悔改,不了解人性,更不知道善良和憐憫是什麼。

甚至,在自己遭受欺辱後,恃強凌弱,把痛苦加在其他人身上。阿塞夫就是如此。

好人了解人類的痛苦,明白羞恥和反省,清楚救贖是通向好人的唯一途徑。

阿米爾的父親在施暴之後,以阿里兒子的名義,收留了哈桑。他對哈桑的愛,沒有減少半分。

阿米爾父親臨終前

記得哈桑的生日,為哈桑修補兔唇,給哈桑安慰。分別多年後,對哈桑牽腸掛肚。

阿米爾父親受大家尊重和愛戴,不僅因為他的強勢為人,更因為他的廣施善行:開福利院,給很多孤兒一個家;濟人利物,借錢給窮人;在自己可能遇害的情況下,阻止暴徒欺侮陌生婦女等。

阿米爾的父親,在犯下罪行之後,身體力行完成了個人救贖。

阿米爾應拉辛汗要求,前往巴基斯坦,歷經千難萬險,被阿塞夫打到千瘡百孔,成功解救了索拉博。阿米爾的靈魂也得到了救贖。

少年阿米爾和哈桑

哈桑是理想,阿米爾也是。

哈桑始終不清楚自己的真實身份,不是哈扎拉人,而是阿米爾父親的兒子,普什圖人。

但是,以哈扎拉人的身份,哈桑始終秉持僕人的身份,愛護主人,從不仗著主人寵愛,生出更多貪念:和阿米爾爭鋒相對,甚至因為阿米爾的不作為,報復阿米爾。

對阿塞夫,哈桑就更是忍氣吞聲,仿佛仇恨已經消失。

哈桑要活下去,似乎只能接受命運的不公和殘酷。

然而,在大環境無法改觀的情況下,也只能如此。哈桑知道憑一己之力,向爪牙傍身的阿塞夫尋仇,只能是雞蛋碰石頭。

阿米爾和索拉博

像是苟延殘喘,然而只有這樣才能保住性命,以及生命的意義。這是最現實的選擇。

在哈桑給阿米爾的最後一封信,可以發現,哈桑對自己處境和應對的認知。

當活著、親情、愛情和友情,只能選擇其一,誰都知道,選擇活著才能擁有其他。為了其他,也只能選擇活著。

比起暴力和仇恨,他更在意那些積極向上,給人希望的東西。

即使命運再多不公,快樂也只能在親情、愛情和友情中尋找。只有紮根現實,理想才能開花結果。

影片中成年哈桑的鏡頭很少

如果我反抗,那個狗雜碎肯定會給我一顆子彈,並洋洋自得。那麼我的索拉博該怎麼辦?街頭巷尾已經滿是飢腸轆轆的孤兒,每天我都會感謝安拉,讓我還活著,不是因為我怕死,而是為了我的妻子仍有丈夫,我的兒子不致成為孤兒。

我夢到花兒再次在喀布爾街頭盛開,音樂再次在茶屋響起,風箏再次在天空飛翔。我夢到有朝一日,你會回到喀布爾,重訪這片我們兒時的土地。如果你回來,你會發現有個忠誠的老朋友在等著你。

這是已經結婚生子的哈桑,寫給成年阿米爾信中的兩段話。從這點說,哈桑是直面現實的人,更是心懷理想之人。

阿米爾是現實之人,也是理想之人。

阿米爾懼怕殘暴的阿塞夫。當哈桑受到侵害,阿米爾夾著尾巴逃離,選擇保護自己。

阿米爾欺騙哈桑,自己不知情

這樣看,阿米爾非常現實。但是,他又非常理想。

從陷害哈桑離開阿米爾家,到阿米爾和父親移民美國,都是阿米爾,對受傷哈桑和懦弱自己的遠離,也是阿米爾沒能滿足,心中理想友情的一潰千裡。

哈桑對友情的態度,是為你,千千萬遍。

阿米爾理想中的友情也是,雙方肝膽相照,沒有私心作祟,更沒有危難時刻的迅速逃脫。

成年阿米爾和他的妻子,以及索拉博

無論阿米爾當時在阿富汗的肝腸寸斷,還是後來身在美國,懷念哈桑的深刻歉疚,都是他對自己的救贖,而不僅僅是他前往巴基斯坦,尋找哈桑兒子索拉博,帶回美國撫養,才算救贖。

生而為人,始終心存善念才可能得到救贖。

相關焦點

  • 追風箏的人 | 第九章
    阿里說,「這本書裡面全部圖畫都是用鋼筆和墨水手繪的。」他驕傲地補充說,望著這本他和他的兒子都看不懂的書。 「它很可愛」 我說。確實很可愛。甚至也不便宜,我懷疑。我想告訴阿里,書沒有配不上我,是我配不上他們的禮物。 我走下樓梯,穿過院子,從枇杷樹後進入阿里和哈桑的房間。
  • 其實每個人都是《追風箏的人》,最讓你印象深刻是那句話?
    曾經那個願為我千千萬萬次撿風箏的人已經逝去,人生中錯過了就不會再得到,也許我們會懺悔,會救贖,但這些似乎都已經晚了。每當放飛風箏的那一刻,我們應該問問自己我們是否真的珍惜過我們所擁有的一切。 --卡勒德·胡賽尼 《追風箏的人》得到了再失去,總是比從來就沒有得到更傷人。
  •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隻「風箏」——讀《追風箏的人》
    故事梗概:《追風箏的人》是現代美國作家卡勒德·胡賽尼的第一部小說,講述的是富家少爺阿米爾與僕人哈桑之間的故事。12歲的阿米爾與哈桑情同手足,不幸的是哈桑遭到了性侵,而阿米爾親眼目睹此事卻無動於衷。此後,阿米爾為自己的懦弱感到自責和痛苦,逼走了哈桑,不久自己也隨父親逃往了美國,安頓下來。
  • 《追風箏的人》:人生的「救贖」,是一場曠日持久的「輪迴」
    《追風箏的人》就是這樣一本書,書中的溫情與殘酷、美麗與苦難,讓在閱讀過程中多次停下來反覆冷靜,也多次流下鱷魚的眼淚。這本書以寫實的筆法,向我們展示了真實的阿富汗生活,以及跨度長達半個世紀的心靈成長史,勾勒出了人性的本質與救贖,讀起來令人盪氣迴腸。
  • 六一前夕《追風箏的人》作者新作《海的祈禱》面世,關注難民兒童
    六一兒童節前夕,《追風箏的人》作者卡勒德·胡賽尼的新作《海的祈禱》中文版面世。《海的祈禱》【美】卡勒德·胡賽尼世紀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這是他第一部為兒童寫的作品,主題是他所擅長的家人之間的情感牽絆,其主要內容是一位父親寫給兒子的信,描述了他們在渡海去往歐洲的夜晚,父親注視著沉睡中的兒子,對他講述家鄉昔日的美景以及海上漂泊的兇險。
  • 書評|《追風箏的人》——何旭雁
    ——《追風箏的人》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隻風箏,它也許是一種信念,也許是一個夢想,也許是拉著風箏的那個人,追上風箏的過程,也許就是兩個人扯不斷的羈絆,但不管怎樣,始終不能阻礙它被追上……《追風箏的人》是一本文學小說,是從阿富汗移民到美國的作家卡勒德·胡賽尼的第一部長篇小說。
  • 《追風箏的人》:For you, a thousand times over
    這個春天與往常不同,早早蒙上了一層陰霾,但是知行君相信「春雷滾滾喚春天,春日灼灼花似錦,」所有的蟄伏都是在為更好地飛翔蓄力。今天知行君想和大家分享一本書,它的名字叫《追風箏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賽尼(Khaled Hussein)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全書圍繞風箏與阿富汗的兩個少年之間展開,講述了一個富家少年和家中僕人關於風箏的故事,關於人性的背叛與救贖。看這本書的同時,知行君摘抄了一些經典句子,和大家分享。
  • 可以讀書|《追風箏的人》只要你能付出真心,它一定就在你所追尋的...
    《追風箏的人》。雖然距離看這本書已經過去了幾年,但初讀它時的震撼和感動還是恍然如昨。《追風箏的人》問世於2003年,由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賽尼所作,是美國2005年排名第三的暢銷書,全球銷量突破4000萬冊。對於書籍這樣感性的東西,數字的證明不免顯得過於生硬。
  • 《追風箏的人》讀書有感
    一、作者簡介卡勒德·胡賽尼(Khaled Hosseini),1965年生於阿富汗喀布爾市,畢業於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美籍阿富汗裔作家、醫生。1980年,卡勒德·胡賽尼隨父親遷往美國。1993年取得行醫執照,1999年開始創作。2003年出版第一部小說《追風箏的人》。曾獲得聯合國人道主義獎、約翰·斯坦貝克文學獎等多個獎項,並受邀擔任聯合國難民署親善大使。
  • 通遼市圖書館舉辦「諾敏西迪讀書會」——《追風箏的人》讀書分享會
    2020年11月14日下午,「諾敏西迪讀書會」——《追風箏的人》讀書分享會在通遼市圖書館四樓培訓室如期舉行。本期分享的書目是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賽尼的代表作——《追風箏的人》。科爾沁書蟲蒙古語讀書群負責人套格斯、通遼市科爾沁蒙古族中學教師吉蘇力格作為閱讀書目推薦人與通遼市科爾沁蒙古族中學高二(3)班50餘名同學共同分享閱讀心得。分享會中,同學們暢談閱讀感悟和受益影響,或深情、或慷慨、或質樸地討論閱讀心得,分享閱讀給自己帶來的成長以及美好享受。
  • 《追風箏的人》:做一個善良勇敢的人,終將會成為被人追逐的風箏
    《追風箏的人》這部由卡勒德·胡賽尼所著的長篇小說,它的情感之真實,在我讀過的小說裡,是一部可以與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和瑪格麗特·杜拉斯的《情人》相媲美的作品。《追風箏的人》這部小說將愛、恐懼、愧疚、贖罪,這些文學與生活中所有重要的主題交織於一起,很長一段時間,讓我讀過的一切都相形失色。
  • 「為你,千千萬萬遍」國家一級作家帶你解析《追風箏的人》
    多彩貴州網·眾望新聞訊(記者 李楨)「這是一個男人跨越近半個世紀的自我救贖之路......」8月29日,由貴州省作協、貴州文學院等主辦的第36期精讀堂如期而至,國家一級作家、貴州省作協副主席王華以「我們命裡的那些風箏」為主題,與書友分享由阿富汗裔美籍作家創作的長篇小說《追風箏的人》
  • 好書分享,《追風箏的人》,關於人性的背叛與救贖
    因為往事會自己爬上來哈嘍大家好,小編又來推書了,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的是:好書分享,《追風箏的人》,關於人性的背叛與救贖。如果你還沒有看過這本書的話,小編推薦您去看看。喜歡的話可以點點關注。下面小編就來談談看了這本書之後的感受吧!一起來看看。你可曾見過戰爭?可曾見過滿目的瘡痍?你可曾流亡?遠走在異國他鄉?
  • 一本關於人性的書,《追風箏的人》揭示了謊言和真相,初心何在?
    我來了興致,翻開了《追風箏的人》這本書。我不知道怎麼形容這個故事,善良,慚愧,自救,安心?真是複雜的讓人不相信這是描寫的現實。這是一部關於人性的書,阿米爾在哈桑遭遇不可言訴的事情時,他沒有選擇挺身而出,但後來的哈桑依然待他如初,所以他在逃避,他每天在自責與背叛之間徘徊。
  • 追風箏的人:我們內心隱藏的惡魔,終其一生,都在渴望救贖
    《追風箏的人》是第一本讓我沒忍住流出眼淚的國外小說,相信很多讀者有和我一樣的感受,讀完以後,並不知道內心為何有如此之大的震撼,難道只是為了主人公哈桑與阿米爾之間的友誼嗎?難道只是出於對哈桑的同情嗎?似乎都不是。於是,我不禁想要靜下來再細細想一想這本書的,到底帶給了我什麼。
  • 不如讀書吧:每日一本好書推薦《追風箏的人》
    《追風箏的人》是一部恢宏的文學作品,講述了父與子之間的親情、友誼和背叛的故事。這個令人難忘也令人心碎的故事說的是一對富有的男孩和他父親家僕之間的一段友情,一段似乎不太可能發生的友情。以一個正在遭遇滅頂之災的國家作為故事的背景《追風箏的人》一書可謂匠心獨運,這個故事講到了讀書的力量,背叛的代價,救贖的可能,也講到了父親對兒子產生的力量,他們的愛他們的犧牲還有他們的謊言。《追風箏的人》講述了一個涉及家庭、感情和友情的波瀾壯闊的故事,他的主題緊緊當代史實,那就是過去30年阿富汗慘絕人寰的血淚史。
  • 《追風箏的人》:為你,千千萬萬遍
    人性的戰爭,父輩對子輩的影響,戰爭生活的動亂,親情和友情交織在一起,謊言與救贖交錯而成的故事情節,這是一本值得讓人深思的書。追風箏的人,暗喻追求和平、自由、誠實、勇敢這些可貴的品質,哈桑為阿米爾的奉獻精神:為你,千千萬萬遍遍。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風箏,也都有自己的追求。
  • 當《追風箏的人》遇見《偷影子的人》,瞬間治癒了我!
    《追風箏的人》和《偷影子的人》是兩部治癒系的長篇小說,《追風箏的人》是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賽尼的作品,是一個關於成長與救贖的故事,小說裡一句:「為你,千千萬萬遍」感動了多少人。《偷影子的人》是法國作家馬克·李維創作的一部小說,這裡有催人淚下的親情、浪漫感人的愛情和不離不棄的友情,一句:「你偷走了我的影子,不論你在哪裡,我都會一直想著你。」更是讓人回味良久.....
  • 「追風箏的人」作者新書中文版開始預售(圖)
    《追風箏的人》和《燦爛千陽》的作者胡賽尼的第三本小說《群山回唱》英文版上市兩個多月來,摘得歐美各大圖書榜單銷售冠軍。記者從《群山回唱》的國內出版方獲悉,這本書的簡體中文版從昨日起開始預售,新書將在上海書展首次亮相。
  • 《追風箏的人》:人終其一生,都在追尋心中的風箏
    《追風箏的人》從拉辛汗的一個電話勾起文中我的童年回憶,讓我們看到了那個忠貞、善良、勇敢的擁有兔唇的男孩哈桑,也讓我們看到了那個懦弱、自私、背叛了哈桑的阿爾米,更是牽引著我們去直面人性的正反兩面,讓我們去思索一個人究竟應該去追尋什麼樣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