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房聽上去,讓人想著古代人是不是條件太簡陋,結婚的時候也只能住在山洞中,這樣解釋似乎也說得通,那麼究竟是不是這麼回事呢?
這還要從遠古的首領巢氏(又稱 「有巢氏「」)說起。
古時候,人們沒有掌握建造房子的本事,沒有安全的棲身之地,即便是住在洞穴裡面,也容易被山林中那些野獸襲擊,因此人們每天還是會提心弔膽的。
於是巢氏就帶著大家用山林中的斷木建造房子,這樣可以很好地規避野獸。後來人們為了感謝巢氏,就舉薦他為部落首領。
至於為何把新婚夜叫做洞房,有下面三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是,古代部落之間經常為搶奪食物和水源而發生爭鬥,一些光棍漢也會趁機半路搶親。這樣的事情發生的多了,他們就發明了蓋頭,將新娘容貌遮住,用轎子抬回家。
但是到家也並不安全,於是人們就在外面一些地方挖一個山洞,讓在新婚夫妻在裡面躲上幾天,慢慢地這變成了一種習俗,一種沿用下來。
不過,這種說法並沒有可靠的史料來證明,畢竟太久遠了。
但是在一些古代母系社會時期遺址中,會發現古人生活在一種既像是山洞、又像是房子的地方,男女長到可以結婚的年齡,男方就會嫁到女方的部落中生活,女方那裡事先準備好洞房,於是就有了洞房一說,這是第二種說法。
第三種說法是,文明剛剛開始的時候,條件十分的簡陋,古人基本的生活都是依靠著上天賜予的東西,他們起初沒有房子,為了遮風擋雨,只能先住在山洞中,後來慢慢的學會建造房屋,所以說最開始的婚嫁就是在山洞中完成的,這也是最初洞房的來歷,即便是後來人們都搬離了山洞,但是這樣的說法也被延續下來。
不過,洞房也不完全指新婚。
司馬相如就曾經寫過一篇文章,描寫的是漢武帝的皇后陳阿嬌。漢武帝雖然是一個雄才大略的皇帝,但是君王太多情,陳阿嬌每天獨守空房,明月照進洞房裡,也只是一個人的影子。所以這裡的洞房就不是新人成親的地方,而是幽深寂靜的深宮大院。
那麼,男女入洞房前為什麼要「拜天地」呢?
相傳女媧在造人的時候,開始只造了一個俊俏的後生,這後生雖說有吃有穿,逍遙自在,但孤孤單單一人,總覺得很悶,所以經常唉聲嘆氣。
一天晚上,月亮圓了,明光光地掛在天上,小夥子觸景生情,更感寂寞,就對月亮說:「月老月老你細聽,給我找個知心人,我世世代代領你的情!」剛說完,月亮一忽閃,一個白眉長鬚的老人,柱著一根龍頭拐杖,來到了小夥子面前。「後生不要愁,我給你找個小幫手。」說完後,一陣清風,長鬚老人不見了。小夥子感到很納悶。
過了約一個時辰,就見長鬚老人領著一個姑娘,飄悠悠地從雲中落到了小夥子面前,對小夥子說:「我到女媧那裡,讓她又造了個女人,給你領來了。你們先認識一下,一會兒我給你們辦喜事。」話音剛落,長鬚老人一忽閃,不見了。
小夥子見姑娘臉腮緋紅,像月季花一般清新美麗,於是,喜上眉梢;姑娘見小夥子眼睛明亮,誠實坦白,也覺得情投意合。兩人四目一對,一見鍾情。
小夥子壯了壯膽,結結巴巴地問姑娘:「你願意跟我一起生活嗎?」
姑娘聽了,臉上飛起兩朵紅雲,羞澀地回答:「願意。」
「哈、哈、哈!」正在這時,空中傳來一陣笑聲。長鬚老人領著兩個白髮白須的老人站在了小夥子和姑娘的面前,指著兩個老者說:「這是天公和土地,你們以後的生活全都離不開他倆。現在我們給你們辦喜事,首先,給養育你們的天公、土地拜三拜。」
「一拜、二拜、三拜。」隨著月下老人的喊話聲,小夥子和姑娘對著天、地拜了三拜。
接著,月下老人笑著說:「我給你們兩個牽紅線,你們還得給我拜拜哩。」
「一拜、二拜、三拜。」小夥子和姑娘又對著月下老人拜了三拜。剛拜完,三位老人就全不見了。
從這以後,小夥子每天起早摸黑,在田裡幹活。姑娘在家為小夥子燒火做飯,縫新補舊,兩人恩恩愛愛,過著幸福的生活。
為了感謝天地的養育之恩,為了感激月下老人牽線搭橋的情意,從此以後在結婚時必須:一拜天地,二拜月老,三拜父母,形成了結婚時「拜天地」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