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聯合辦公,曾一度被媒體冠以「至暗」時刻的標籤。
的確,這一年,資本幾近消聲,除了納什空間和WeWork中國老股東的「雪中送炭」,行業幾乎見不到資本的身影。而且一些曾經行業的頭部品牌相繼退場,更是讓忙著自救的從業者倒吸一口冷氣。
即便如此,聯合辦公行業的發展前景是不容置疑的,據艾媒諮詢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聯合辦公市場規模預計達到1368.2億元;更有68.8%的受訪用戶表示不會降低聯合辦公消費意願,足以見得聯合辦公分散靈活優勢「後疫時期」更受認可。大水之中,必有大魚,聯合辦公前景可期。
以下是杭小商盤點的聯合辦公10大事件,共同回顧2020這艱難卻不缺機遇的一年。
1、星巴克在車站推出首家付費辦公空間
2、獲遠洋資本增持,納什空間預計2020全面盈利
3、中駿少帥的FUNWORK倒下
4、戰略合作:夢想加&巴塞羅 優客工場&開元
5、雷格斯接盤WeWork,母公司IWG「全球抄底」
6、WE+酷窩撐不住了
7、萬科、普洛斯、金茂、恒隆、恒基兆業悄悄入場
8、收購SOHO3Q9個空間,築夢之星籌備上市
9、獲老股東2億美元投資,WeWork中國「易主」
10、夢想成真,優客工場成聯合辦公第一股
01/星巴克在車站推出首家付費辦公空間
事件回顧:3月19日,星巴克日本在官網發布新聞稿,宣布3月23日在新落成的車站 Takanawa Gateway Station開設全新概念店,共設置43個座位。這家門店最大的亮點,在於引進了商務辦公空間,包括半封閉空間、單人座和供多人開會的大桌。店內所有的座位都會配備充電口,同時還提供移動電源租賃服務。
點評:聯合辦公誕生之際,便被認定要「革命星巴克」。從2015年到2020年,5年時間,聯合辦公的玩家來來往往,新老更替,星巴克卻一直都在,甚至一改之前「被革命對象」的身份,轉變為讓聯合辦公玩家們「瑟瑟發抖」的「野蠻人」。誠然,聯合辦公行業的入門檻不低,但是對於本就玩轉商業空間的星巴克而言,辦公業態的嘗試,挑戰性的確不算太高。
02/ 獲老股東遠洋資本增持,納什空間立下2020年全面盈利的目標
事件回顧:4月7日,聯合辦公頭部企業納什空間再獲老股東遠洋資本增持。在融資消息公布的同時,納什空間預期2020年實現全面盈利。天眼查顯示,納什空間的第一大機構股東是遠洋資本,遠洋資本持股比例為20%。與此同時,納什空間宣布,2019年第三季度北京公司已翻正盈利,2020年預計實現全面盈利。
點評:巧合的是,納什獲增持的當日,WeWork傳出將訴軟銀放棄30億美元收購要約。一個看好選擇增持,一個看跌選擇止損,兩種截然不同的動作,似乎代表著資本市場對於目前聯合辦公行業持有的不同看法。關於增持一事,遠洋資本副總經理、股權投資中心董事總經理林川公開表示:「預計到2030年,20-30%的辦公空間將會是靈活辦公。」對市場的樂觀預計以及納什盈利的信心,遠洋資本和軟銀看似在聯合辦公的未來的確出現了分歧。
03/ 中駿少帥的FUNWORK倒下
事件回顧:5月,界面新聞報導成立於2015年的FUNWORK已停止大部分項目運營,大概在4月份關閉了旗下多個辦公空間,其創始人黃濤是閩系房企中駿集團主席黃朝陽次子。創立之初,FUNWOKR的目標是,「3年進入10個城市,做80個項目」,但是截至2019年上半年,共進入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等9個城市,只布局了24個項目。
點評:據相關報導,黃濤在創立聯合辦公之初,並沒有得到黃朝陽的支持。不難看出,他對聯合辦公業務的看好。但是因為裝修風格比較奢華,成本控制能力並不強以及當下聯合辦公客戶對甲級寫字樓接受能力一般等諸多因為影響,FUNWORK最終沒能實現規模帶動效應增長,倒在了誕生的第6年。可見,行業低谷時刻,「地主家的兒子」也沒轍。
04/ 雷格斯接盤WeWork香港空間,母公司IWG啟動「全球抄底」
事件回顧:6月,據英國《金融時報》報導,雷格斯母公司IWG近日接管了其競爭對手WeWork在香港的一處棄租辦公空間,這也是IWG首次接管WeWork棄租空間,而IWG為了租賃該空間還動用了最近籌集的部分資金。該辦公空間WeWork最初計劃於去年四季度開業,在WeWork將該空間退租給希慎開發公司時,該空間已經裝修完畢。
點評:事實上,IWG是辦公行業真正的鼻祖,成立於1989年,於2000年在倫敦證券交易所上市,比WeWork誕生早30年,而且早早實現了盈利。所以在疫情之後,由其接盤部分聯合辦公品牌的空間,並不奇怪。WeWork的空間陸續被接盤,或退租,也意味著近幾年幾近瘋狂的聯合辦公跑馬圈地的擴張正式告一段落,真正進入精細化運營競爭階段。
05/ 與酒店達成戰略合作:夢想加&巴塞羅酒店、優客工場&開元
事件回顧:辦公空間與酒店場景近年來融合加深,今年同樣動作不斷。5月,夢想加空間與巴塞羅酒店集團宣布達成戰略合作;6月,優客工場與開元酒店集團達成戰略合作關係。打造「高效靈活的商旅辦公場景」以及為酒旅共享空間提供卓越解決方案,將會成為雙方合作的主要目標。
點評:聯合辦公與酒店合作並非新鮮事,早在2016年錦江酒店投資了WeWork,2017年首旅集團與優客工場合作,華住投資了方糖。但是這些合作卻從熱鬧陷入了沉寂,所以如何跑出兩者結合的成功商業模式,比起合作本身更重要。
06/ WE+酷窩撐不住了
事件回顧:6月,WE+酷窩被爆倒下。據內部信息透露,WE+酷窩團隊已經宣布解散,其官方網站已停止運營,加上官方微博最新記錄為今年二月份。這樣一家手握重金、具備超強資本加持的聯合辦公巨頭卻最終倒在了經營上。早在去年就已出現苗頭,WE+酷窩在北京、上海、廣州、寧波等多店相繼閉店,並強制租戶籤訂終止協議並解約。
點評:FUNWORK和WE+酷窩的相繼退場,讓聯合辦公「二房東」模式的弊端更加凸顯。過快的規模擴張,讓企業的現金流緊繃,那麼即便是一片羽毛,也會讓現金流不堪重壓,陷入危機。再加上企業本身經營方面的不足,搶佔物業導致的高租金,銷售人員承諾的多折扣…優勝劣汰的生存法則,聯合辦公行業也不例外。
07/ 萬科、普洛斯、金茂、恒隆、恒基兆業悄悄入場
事件回顧:6月以來,陸續有地產商紛紛推出全新的辦公品牌,6月,萬科辦公品牌「牛小時Office」首個空間正式開業;7月,物流地產之王普洛斯推出了辦公品牌GWS普隆空間;8月,金茂推出J SPACE首個項目;9月,恒隆集團推出辦公品牌「HANGOUT恆聚」,首項目落地無錫;10月,恒基兆業旗下的辦公品牌Bcos正式亮相。
點評:在辦公行業一片唱衰聲中,推出新品牌無異於「逆向而行」。不過在業內人士看來,地產商選擇現在入場並不僅僅是抄底,而是一個比較理性的決定。而且這是一種利好的信號,新地產玩家的進入從側面證實了,聯合辦公行業不再深陷「至暗時刻」。從長遠市場發展來看,有業內人士預估,在未來聯合辦公的市場份額會佔到中國寫字樓租賃市場30%,其成長空間巨大,樂觀預計,2021年新玩家同樣不會缺席。
08/ 收購SOHO 3Q 9個空間,築夢之星籌備上市
事件回顧:2019年11月,曾經被潘石屹寄予厚望的聯合辦公項目SOHO 3Q易主,旗下北京、上海兩地共計9個項目打包轉讓給築夢之星。據公開報導,築夢之星運營面積達30萬+m,擁有60多個高標準共享辦公室。此外,築夢之星正籌備IPO事宜,原計劃2020年下半年登陸美國資本市場。
點評:築夢之星,堪稱圈內聯合辦公領域最神秘低調的玩家之一。但是其實力卻不容小覷,不僅是SOHO 3Q的9個項目「接盤手」,其兄弟公司之前也傳出消息準備投資優客工場300萬美元。但是原本預計的上市時間,並沒有如期兌現。其中緣由,無從得知。或許,2021年這家神秘低調的玩家,會給行業別的驚喜。
09/ 獲老股東2億美元投資,WeWork中國「易主」
事件回顧:9月24日,WeWork中國宣布獲摯信資本2億美元追加投資,摯信資本現在對WeWork中國的持股比例超過一半。完成2億美元的戰略投資後,WeWork失去了中國區業務運營控制權。不過,缺錢的WeWork最起碼把這個運營權也賣出了一個價格,WeWork宣稱,將繼續在品牌和服務上獲取年度服務費。
點評:在業內人士看來,WeWork這樣的舉止只能用「斷臂求生」來形容。畢竟,WeWork中國被「拋售」的傳聞,已經由來已久。今年年初,WeWork就被爆出正在考慮出售中國的業務。好在,業務交到了老股東的手中,最近與商場結合推陳出新,完成了易主後的首次亮相。當然,WeWork今年斬斷的不僅是WeWork中國業務,其他業務也陸續在停止,回歸主業,WeWork的重生指日可待。
10/ 夢想成真,優客工場成聯合辦公第一股
事件回顧:11月24日,以SPAC登陸美股市場的優客工場舉行納斯達克上市儀式,交易代碼為「UK」。這次雖然重啟上市,估值卻縮水了超過7成,僅為7.69億美元。上市首日,優客工場以每股8.56美元的價格報收,當日漲幅4.77%。截至11月19日收盤,總市值只有慘澹的4944.67萬美元,約合人民幣3.25億元。超越WeWork成為「聯合辦公第一股」
點評:儘管一路坎坷,跌跌撞撞,優客工場也順利完成了上市之旅,也用力擊碎了「聯合辦公是偽命題」的謠傳。的確,優客工場本身存在不足之處,例如收入部分遭遇質疑,持續的虧損等等。但是值得慶祝的是,優客工場拿到了一張通往資本市場的門票。可預見的是,未來難關只增不減,而優客工場要做的依舊是打破虧損的老舊魔咒。
結語
2021聯合辦公市場會不會變得更好?我們暫且無從得知。但是5-10年聯合辦公市場值不值得期待?答案是肯定的。
屆時,強有力的頭部品牌,佐以專攻某一產品類別的小而美運營商,組成的品牌聯盟或將誕生,而那將成為行業最有希望的新生力量,並不是當下的各自為戰。品牌之間的合併以及聯盟成立,或許是2021年聯合辦公品牌需要思索的破局方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