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複習與預習
經過1個月的時間,我們終於把《牧羊少年》的第06小節學習完了。第06小節很長, 約2400單詞,音頻長度14分20秒,限於導讀的篇幅,我將它分成了8次。事實上,在我們聽讀原著時,我一般是不建議這樣分割的,尤其是在聽音頻時。我主張一次性聽完,獲得整體性的印象,通過這樣的方式來對待原始音頻文章。
為什麼要這樣做呢?這是因為,原文是作者劃分好的,有的長,有的短,文章的長短取決於表達思想或發展情節的需要。一般來說,一個小節表達一個思想或主要情節。比如說,第(01)小節介紹男孩放羊的生活和那個廢棄的教堂,第(02)小節講男孩上次賣羊毛偶遇乾貨店老闆女兒的經歷,第(03)小節引出男孩的夢及他對羊的生活的思考……而到了第(06)小節,則敘述了男孩去找老婦人解夢及撒冷王想盡辦法與他搭訕的故事。
第(06)小節的故事梗概是:男孩找老婦人去解夢,說他兩次夢到同一個夢,被一個小孩帶到埃及金字塔,說附近有寶藏。老婦人再三催促男孩長話短說,很不耐煩。後來聽到夢是關於財寶的,仔細看了男孩的手相,要求男孩發誓找到財寶後分給她十分之一,然後才給他解夢。老婦人解釋說:「你必須去金字塔,那裡你會找到財寶,成為富翁。」
這樣的解釋讓男孩非常失望,他懊悔自己浪費了時間,來到廣場長椅上喝酒時,一個老人(撒冷王)出場了。他一會問男孩借書,一會向男孩借酒喝,讓男孩很厭煩。當他問起男孩在讀什麼書時,男孩乾脆把書給了他,結果老人說了一句話,引起了男孩的注意。他說:"This is an important book, but it's really irritating." (這是本很重要的書,不過著實讓人氣惱。)這是因為,「這本書跟世界上大多數一樣,描述的是世界上最大的謊言。」
男孩想知道什麼是世界上最大的謊言,老人說:「是這個:在生命中的某一刻,我們就無力掌控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了,只能聽天由命——這就是世界上最大的謊言。」
在後來的談話中,老人自稱他是撒冷王,要求男孩把他的羊的十分之一給他,然後就告訴他如何去找到自己的財寶。男孩懷疑老人可能跟老婦人是一夥的,想用關於莫須有的財寶的信息騙取他的財產,因此決定離開。
就在這時,老人彎腰在廣場的沙地上寫下了男孩父母的名字、他曾經上過學的神學院的名字,還有他從未告訴過任何人的事。
這個小節的故事從表面上看分為兩個部分:(1)男孩找老婦人解夢失望而歸; (2) 撒冷王顯神跡贏得男孩信任。看上去,這兩個部分並沒有什麼太大關係,似乎應該分成兩個小節,可作者為什麼把他們放一起呢?
我想,這或許是因為男孩去找老婦人解夢,與撒冷王決定出場為他指點迷津,存在著內在的關聯。如果我們不從第(06)小節乃至更大的範疇內去把握,是很難發現這樣的關聯的。 至於這種關聯是什麼,在第(07)小節中,撒冷王有一句話做了說明。既然他還沒說,我也就賣個關子,等到我們學到第(07)小節相關內容的時候再講。
然而,我寫本篇導讀的主要目的不在於寫故事梗概,我主要是要提醒大家,讀一本書,一定要先從整體著眼,大概感知這本書在說些什麼;看一個小節時,也應該如此,先去聽讀整個小節,再去關注細節;具體的每篇導讀,也要先感知整體,再去關注詞句。
如果這樣做,那我們是站在思想交流的層面上,立足於把握全局,與作者進行深入地對話。但如果我們把視野局限於詞句或者段落,我們就不容易看出大的關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說到此,就可以告訴大家應該怎樣複習了。我希望大家能夠從大處著眼,直接去聆聽第(06)小節完整的音頻,從頭到尾聽很多遍,跟讀很多遍,然後通讀第(06)小節的文字,去領悟作者究竟在講些什麼。 在此之後,看到文章中一些精彩的句子,可以摘抄出來, 讓這些名言警句長久地印在腦海。最後,還可以盤點一下,學了此節,又記住了多少生詞。
預習也一樣,一樣應該從大處著眼。第(07)小節也很長,音頻約為7分鐘,請先不看書,反覆聆聽、跟讀這段音頻,建立起整體的印象;然後再去「掃聽」,同時對照文本,找出你不認識的單詞; 然後,如果有時間,可以查查字典(現在的電子詞典非常方便); 最後,對於你反覆聆聽、閱讀、查找之後依然不懂的,可以「特別關照」,將來去參考導讀,或直接留言與賢航交流。
如果你願意,你甚至可以聽完整本書。這就仿佛你先走了一段路,等待著賢航《導讀》的到來。
孟子曰:「先立乎其大者, 則小者弗能奪也」。什麼意思呢? 是說「大的先建立起來,那麼小者,小的呢,就不能夠奪去了,就不能轉變它了。」 因此,我們要從大處著眼,目標高遠,通過學習這本書淨化和提升心靈,而千萬不要定格於學習幾句英文。英文是順道撿來的,不應該也不能夠以單純地學習英文為目標。認識到這一點,我們就能夠克服「聽不懂」、「跟不上」、 「學不會」等種種障礙,走出一條光明大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