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名片
專業簡介
西安理工大學自動化專業源於1958年的北京機械學院工業企業電氣自動化專業,是我國為促進自動化科學和技術發展、早期設置的自動化類專業之一。專業於2008年獲批「國家級特色專業」,2010年入選國家首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2012年列入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2014年、2017年兩次通過中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有效期6年;2018年獲批「陝西省一流本科專業」,2019年獲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
專業1982年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2005年開始招收博士研究生,現具有控制科學與工程碩士、博士學位一級學科授予權並具有博士後科研流動站。2017年在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中獲得B+(在全國162個參評單位中位居前10%~20%)。目前本專業具有學士、碩士、博士教育的完整培養體系,為我國自動化領域培養了大批各層次高級專門人才。同時,作為教育部高等學校自動化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單位,還肩負著為全國自動化類專業的教學改革、專業建設與發展提供諮詢、指導和服務的職責。
人才培養
培養目標
專業致力於培養思想品德好、基礎紮實、實踐能力強、能適應社會與經濟發展需要,具有一定的國際視野、創新意識以及分析和解決自動化、電子信息、電氣控制、機器人與人工智慧等領域複雜工程問題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學生畢業五年後達到以下目標:
(1)掌握紮實的數學、自然科學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能夠滿足自動化與信息技術發展的需求,對自動化與信息領域複雜工程問題提出解決方案;
(2)具有文獻檢索和查閱能力,能夠跟蹤和掌握自動化與信息工程及相關領域的前沿技術,具備創新意識和運用現代工具從事複雜自動化與信息系統建模、分析、設計、開發、應用、維護與技術管理等方面工作的能力;
(3)具備社會責任感,在工程實踐中理解並堅守職業道德規範,綜合考慮法律、經濟、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等因素;
(4)具備健康的身心和良好的人文科學素養,擁有團隊精神、溝通和表達能力以及工程項目管理的能力;
(5)具有國際視野,能夠主動適應不斷變化的國內外形勢和環境,擁有自主的、終生的學習習慣和能力。
核心課程
軟體工程基礎、Python語言及應用、工程力學基礎、圖學基礎及CAD、電路、模擬電子技術、數字電子技術、信號與系統、電機及拖動、自動控制理論、檢測與傳感技術、電力電子技術、通信原理、數字圖像處理、微機原理及接口技術、過程控制與自動化儀表、自動控制系統、計算機控制及應用、計算機網絡與通信、電器控制及應用、模式識別、機器學習、機器人技術基礎、機器人規劃與控制、供電技術、智能電網導論、新能源發電技術、嵌入式系統及應用、自動化系統集成方法與實踐等。
培養特色
專業秉承「育人為本,知行統一」的辦學理念,逐步形成了「注重基礎、強化實踐、推進創新」的專業特色。緊密圍繞學校發展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以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為導向,積極推進工程教育改革,探索主動適應新技術發展趨勢的人才培養模式,培養能夠從事複雜工業過程信息化、智能化的研究、設計、製造、應用和管理等方面工作,並具有國際化視野和創新精神的高素質工程技術應用人才。
師資隊伍
專業現有專職教師62人,其中教授18人(博士生導師15人)、副教授和高級工程師17人、講師25人、助理工程師2人,具有博士學位教師45人。教師隊伍中有「萬人計劃」國家教學名師1人、長江學者講座教授1人、全國優秀教師1人、教育部高等學校自動化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1人、陝西省教學名師4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1人、霍英東教師獎獲得者2人、陝西省青年科技獎3人、陝西省科技新星3人。經過60餘年幾代人的勵精圖治,形成了一支技術專業齊全、年齡結構合理,多學科交叉融合,具有可持續創新能力的師資隊伍。
劉丁
教授,博士生導師,控制科學與工程學科帶頭人,國家「萬人計劃」教學名師,自動化核心課程國家級教學團隊負責人,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自動控制理論》負責人,教育部高等學校自動化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研究方向為複雜工業過程的信息測量、建模和智能優化控制,智慧機器人及控制。先後主持完成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家「863」、 「973」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各類科技攻關項目30餘項。先後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國家級教學成果獎各2項。
劉軍
教授,博士生導師,西安理工大學副校長,陝西省教學名師,陝西省優秀教學成果特等獎獲得者,陝西省精品資源共享課程《信號與系統》負責人,西安市自動化學會理事長。研究方向為智能控制理論與應用。先後主持完成國家級、省部級以及企業橫向等各類科研項目20餘項。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2項。
劉涵
教授,博士生導師,西安理工大學自動化與信息工程學院院長,陝西省教學名師,陝西省精品資源共享課程《數位訊號處理》負責人,陝西省自動化學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研究方向為複雜工業系統建模與控制、機器學習。先後主持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教育部博士點基金(博導類)、陝西省自然科學基金等各類科研項目20餘項。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1項。
朱虹教授,
博士生導師,陝西省教學名師,陝西省師德先進個人,中國圖形圖像學會理事,陝西省圖形圖像學會常務理事,陝西省精品資源共享課程《數字圖像處理與傳輸》負責人。研究方向為數字圖像處理與模式識別。先後主持完成國際合作項目、國家級、省部級等各類科研項目20餘項,連續指導大學生「挑戰杯」課外科技活動16年並獲得國家級、省級學生競賽獎多項。
教學資源
教材與課程
《自動控制理論》——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 http://www.icourses.cn/sCourse/course_6216.htm
教學成果獎
實驗條件
專業依託信息與控制工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建立了自動化工程實踐、電子與信息工程、計算機輔助實踐3個平臺、1個國家級自動化與信息技術綜合實踐與創新基地、1個大數據與人工智慧高算中心,與世界500強企業(羅克韋爾、艾默生、恩智浦)聯合共建了7個創新實驗室。實驗中心建築總面積6281㎡,設備總價值2776.6萬元,設備總數2165臺。實驗項目資源總數226個,獨立設課的實驗課程28門,實驗教材48種。利用科研資源開發了一批面向自動化與人工智慧類專業重要行業應用的實驗教學裝置,強化培養學生應用專業理論和知識、掌握基本實驗技能及綜合分析、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使學生具有創新意識、創業精神和實踐能力。
招生就業
專業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地方、行業經濟結構變化為依據,以支柱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為重點。自2019年起,為增強學生學業生涯規劃的主動性,使人才培養步入良性循環的軌道,專業突破傳統招生模式,開始實行自動化大類專業招生,包含自動化(卓越班)、電子信息工程、電氣工程與智能控制3個本科招生專業。學生大一進行通識教育培養,大二開始進行科研導師管理,幫助學生發掘科研興趣和潛力,大三學生可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和職業規劃,雙向選擇專業培養方向。2019年自動化類在陝本科一批理工類錄取平均分554,高出一本線86分。
專業近三年就業率均超過95%,其中讀研率達到30%以上,有多名學生成功申請到了出國留學深造的機會。專業應屆畢業生主要就業領域包括軟硬體開發、產品測試、技術支持、產品銷售、項目管理等,畢業生的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得到了用人單位高度認可,華為、海康威視、阿里巴巴、三星電子、艾默生等國際知名企業均長期在我專業招聘。
西安理工大學自動化專業畢業生就業情況
西安理工大學自動化專業畢業生就業行業分布情況
就業企業LOGO
科研實力
專業依託的「控制科學與工程」學科,擁有晶體生長設備及系統集成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晶體生長設備與控制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陝西省複雜系統與智能信息處理重點實驗室等優質人才培養平臺。
國家級、省部級科研基地
專業科研實力雄厚,近年來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1項,省部級科技獎勵7項,其中省部級一等獎2項,發表科研論文600餘篇,出版專著、教材和譯著10餘部,授權國家發明專利68項,國際專利2項。近5年主持國家級項目36項、省部級54項、企業委託156項,科研項目經費總額逾1.6億元,人均年科研到款超50萬元。
各類高水平科研論文
2016中國自動化領域年度團隊
專業服務於國家、地方經濟建設需求,緊緊圍繞其中的關鍵科學技術問題展開了長期的研究與攻關,形成了複雜工業系統建模與控制、複雜環境下關鍵變量的檢測理論與技術、模式識別與機器人技術、複雜網絡與智能信息處理等主要研究方向,在極大規模集成電路用矽單晶生長設備與工藝、大型電站鍋爐空氣預熱器綜合控制關鍵技術、超快光電信息檢測與應用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效和顯著的效益。
極大規模集成電路用矽單晶生長設備
大型電站鍋爐空氣預熱器綜合控制關鍵技術
工業機器人及無人機科研平臺
實踐創新
專業重視培養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積極建設多個校內外實踐創新平臺,完善包括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開放性實驗、科技競賽、科技發明和參與教師科研課題研究等多種形式的創新教育和科研訓練體系,為學生參加各類科技創新活動提供優質的基礎設施和完善的制度保障,支持學生參加創新創業科研訓練,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學生專業綜合素質,強化學生工程實踐能力。近三年專業培養的本科生在各類國家級、省級科技競賽中獲獎達200餘人次。
寄語考生
親愛的考生你們好!
歡迎報考西安理工大學自動化類專業!
自動化技術的發展對於人們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具有重要的意義,自動化早已滲透在科技與生活的各個層面,從國防到經濟,從醫療到交通,從農業生產到家用電器,從工業生產到智能製造。隨著工業4.0和中國製造2025計劃戰略的實施和人工智慧的崛起,自動化的內涵和外延正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自動化與人工智慧的結合,將對人們生活和工作方式產生更加深遠的影響。
西安理工大學自動化類專業已有60餘年的辦學歷史,是學校理工類首個實施大類招生、大類培養的專業,兩年通識教育注重學習思維的系統訓練,夯實自動化與人工智慧相關的基礎知識;三個專業分流方向圍繞科技發展前沿與新工科發展的需求,培養科技創新意識與工程實踐能力,通專融合、自主靈活的成才模式將擁有更多觸碰未來的機會。
選擇這裡,良師為伴,基礎寬實厚,軟硬齊備兼智能;
未來的你,意氣風發,學好自動化,走遍天下都不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