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西重要講話精神,特別是貫徹落實「作示範、勇爭先」的目標定位和「五個推進」的更高要求,體現南昌在「彰顯省會擔當」中的工作成效,展示南昌經濟社會文明生態等各方面發展成果,為南昌發展營造良好網上輿論氛圍。南昌市委網信辦於2020年9月啟動「發現南昌 遇見南昌」網絡媒體名人行系列採訪活動。活動邀請屬地中央、省市主要新聞網站、重要商業網站、新媒體、網絡名人線下採風,圍繞南昌「十大提升行動」組織集中採訪,通過網站、「兩微一端」、抖音、頭條號等多平臺,結合線下活動,展示南昌發展成果和新面貌,傳遞南昌聲音,講好南昌故事。
建管篇
垃圾分類
走進東湖區豫章街道的聆江社區沿江花園小區,一個長度65米的中式垃圾分類文化宣傳長廊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宣傳欄上的垃圾分類內容讓不少記者駐足。
據了解,沿江花園的垃圾分類走在了全市的前頭。在居民垃圾分類全覆蓋的基礎上,東湖區以聆江社區沿江花園小區為中心進行重點打造並逐漸鋪開,充分結合政府、物業、企業三者與居民之間關係,總結了一套三X管理法的管理方法。目前周邊10餘個小區已採用這種管理模式有效地推進著垃圾分類工作。
「平時跟居民相處較多,在前期做好垃圾分類宣傳;後面加大垃圾分類的遊戲、活動、競賽,讓更多的市民知道垃圾分類的意義和帶來的好處。到現在,我們的生活垃圾分類已經到達了100%。」東湖區城管局垃圾分類辦公室工作人員樂凱說。
下一步,南昌市將逐步引入專業垃圾分類公司,展開垃圾分類試點;把豫章和大院街辦作為試點,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引進專業化管理,服務內容包括配備可回收物智能分類回收箱、全區配備督導員、開展宣傳活動、進行二次分揀等,並且在東湖區建設1處1500平米的再生資源分揀轉運中心。
垃圾終端處理
走進麥園垃圾焚燒發電廠,該廠採用當前最成熟最先進的焚燒系統,處理後的各項殘留排放都符合國標,滿足環評要求,部分主要汙染物排放達到歐盟標準。
「經過處理後,二噁英在高溫下充分分解,垃圾燒完之後減量成約20%的廢渣,經過資源綜合利用,可以用來製造環保磚、脫水磚。水經過滲濾液處理用於製作冷卻水,基本實現生活垃圾的『零填埋』。」麥園垃圾焚燒發電廠建設項目相關負責人龔宇亮說。
公共停車場
老城區的「停車難」是城市建設發展過程中的疑難雜症,極大影響了廣大市民的生活幸福感,南昌市於2016年全面啟動了公共停車場建設,著力提升城市功能與品質,將停車場建設納入全市惠民利民工程,並作為城市更新和補齊民生短板的重要內容。
團結路立體停車場就是南昌破解停車難的一個有效嘗試。
據團結路立體停車場項目負責人徐升介紹,該停車場所採用的塔庫式停車樓單個車位平均佔地面積僅為平面車位的十分之一,其空間利用率較大,車輛停放更安全,不易發生被盜、刮蹭等問題。車輛存取全智能化運行,出入車快,升降採用曳引驅動方式,噪音小、運行速度快,達110m/min。全智能化的監控及管理,節省了各項人工成本。該停車場將依託全市智慧停車信息平臺,去除信息孤島。停車數據上傳雲平臺,實現動態信息共享。
「團結路立體停車場的建設,有效解決了建設用地難的瓶頸問題,打造了全省最高、速度最快、智能高效、綠色生態的停車場。」徐升說。
團結路立體停車場的建設,只是我市推進公共停車場建設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圍繞「地」「錢」和「建」的問題,南昌多措並舉,全力推動公共停車場建設。
在一系列措施的刺激下,截至2019年底,全市已完成新建公共停車場330個、泊位77487個;地上立體停車場13個、泊位數10585個。南昌「停車難」問題得到了有效緩解,城市擁堵指數排名由全國第33位下降為41位,廣大市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得到了切實的提升。
打造郵票綠地
留心的市民可能會發現,如今漫步南昌街頭,不經意間就有一小處綠地引入眼帘,讓人在快節奏的城市生活中可以放慢一會腳步。這些「見縫插綠」之處有一個很貼切、形象的名字——「郵票綠地」。
在深入學習借鑑成都、杭州園林綠化優秀建設經驗做法,南昌市在城區全力推進「郵票綠地」建設。今年,南昌將在南昌城區現有136個小遊園基礎上,利用城市拆違區、斑禿區、廢棄地、邊角地帶、老舊社區等見縫插綠,補足休閒、體育、公共衛生服務設施,新建、改建「郵票綠地」126個約50餘萬平方米,讓市民出門見綠,共享更多綠色發展成果。
城市公園
象湖風景名勝區坐落在南昌市的西南部,為加快創建現代花園英雄城市進程,南昌市早在1998年就啟動了象湖的環境治理,經過多年改造施工,象湖已經形成了一座以本土文化為典型特徵,集生態保護、休閒度假、旅遊觀光、水上競技、宗教文化等多功能於一體的城市溼地型風景區。
來到象湖風景區後,看到灌嬰廣場、湖心島和萬壽宮、萬壽塔等古建築群經過改造修繕之後煥然一新;真君堤、將軍閘、章江曉渡、狀元亭、聚賢廣場等沿線人文景點讓人了解南昌城厚重的歷史。
另外,景區營建了約15公裡景區綠道,並連通梅湖綠道、撫河綠道等,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自行車、人行功能的濱湖慢行系統,方便市民休憩、運動、遊覽、觀光;種植了大量溼地花卉、水生植物、色葉植物、觀花植物、地被植物等近300多種,並按照溼地生物鏈構建原則,放養魚、蝦、貝等各種水生動物,形成穩定的溼地生態系統,為鳥類、水禽創建一個理想的棲息場所。
「要讓象湖發揮城市『綠肺、綠腎』功能,提升了城市的功能與品質,為人民群眾打造一處『自然、生態、人文、野趣』的溼地濱湖景觀,真正讓象湖成為『山水名城,生態都市』中又一靚麗名片。」象湖風景名勝區相關負責人說。
文旅篇
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公園
歷史文脈千年不絕,讓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光芒更加閃耀。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公園是我國目前發現的面積最大、保存最好、格局最完整的典型漢代列侯國都城聚落遺址,金色海昏、書香海昏、丹漆海昏、遇見海昏四個展區和展列的1200餘件出土文物,充分展示了海昏侯國的歷史、文化以及日常生活。自9月23日正式開園後人氣十足,遊客絡繹不絕,每天參觀人數均達當日預約限定的上限,開園推出的十大主題活動也受到遊客喜愛,開園首周,遊客數已經超過三萬人次。
梁書美術館
美輪美奐、美美與共藝術作為城市的審美品格,彰顯了城市的獨特氣質。轉過民德路與蘇圃路交會處的街角,穿行於八一公園高大茂盛的樟樹林,驀然抬頭,目光便會與綠樹掩映間一棟古香古色的二層小樓相遇,這裡就是梁書美術館。梁書,1905年生於江西萬安,是我國近現代著名畫家、美術教育家,被譽為「國畫井岡第一人」。美術館內集中陳列了梁書的精品畫作,還通過現代多媒體科技,讓畫作動起來,讓觀眾身臨其境地感受作品的藝術魅力。
南昌高新區圖書館
書籍,是文化的重要載體;讀書,是承繼文化的重要方式。坐落於美麗艾溪湖畔的南昌高新區圖書館,由2000㎡的室內建築與1000㎡戶外花園共同組成。圖書館設有首個與人民出版社聯名呈現的學習書房,動靜結合的多空間劃分,打破了固有的閱讀方式,帶給了讀者更加美好的閱讀體驗。區別於傳統圖書館的嚴肅、學術氛圍,高新區圖書館融入到居民生活當中,扮演著「居民大客廳,文化大課堂,生活會客室」的角色,融合圖書借閱、藝術展覽、公益服務、文化拓展這四大服務內容,倡導「會呼吸的文化森林」全體系搭建。
原城紀·南昌城市文化街區
原城紀·南昌城市文化街區,南昌首個融匯百年母城文化脈絡,是汲取地道風物、民間技藝、記錄近現代歷史變遷的城市微旅遊目的地。騎樓美食街、百坊百店、戲樓茶鋪、親子樂園、主題文化館、手工體驗、實景表演、沉浸式演藝、樓體光影秀、酒吧民宿……應接不暇的內容,濃縮了百年城市精魂,重現了一座城的光陰故事,喚醒了一座城的文化驕傲,讓老南昌的薪火在此相傳。
據了解,
「發現南昌 遇見南昌」網絡媒體名人行
系列採訪活動還將結合
產業高質量發展十大提升行動、
現代服務業高質量發展十大提升行動等
內容開展,
敬請期待。
來源:信息日報
原標題:《「發現南昌 遇見南昌」網絡媒體名人行帶你看南昌》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