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和老百姓生活有著密切的關係,正所謂俗語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既是對生活經歷的凝練總結,也是生活智慧的具體表現。
尤其是在北方廣大農村地區,俗語更是作為一種文化分支,在人們的生活中不斷流傳。古代俗語「春不撿雞,冬不撿兔」,指的是春天和冬天不的時候,不要撿死雞或死兔拿回家吃。
那麼為啥這兩種動物不能撿又不能吃呢?撿了會怎樣?要先知道具體含義,除了要擁有一定生活經驗之外,還要深挖這句俗語背後的內涵,古人的忠告受益匪淺。
第一、春不撿雞
在北方農村地區各家各戶,都會飼養雞、鴨、鵝、豬。這些家禽和牲畜不僅可以,為他們提供必要是的飲食需求,而且還能在集市上買一個好價錢補貼家用。
尤其是雞、鴨、鵝等家禽,從開春一直到秋末都能下蛋,除了平時用來做菜之外,也可以賣給城裡人賺點零花錢。
那麼為什麼會有「春不撿雞」的說法呢?春天是萬物復甦的大好時節,除了花草樹木、莊稼開始復甦、生長之外,蛇蟲鼠蟻等四害也開始頻繁活動。
這些害人精不僅會偷盜糧食,以及啃壞家裡的物品之外,還會攜帶病菌並導致傳染病出現。農村人為了杜絕這種危害的出現,就會在它們經常觸摸的地方,放上毒性比較強的鼠藥或殺蟲劑。
但這些藥除了會清除四害之外,也會對散養的家禽產生巨大威脅。所以一旦有小雞死了之後,就保不齊是被這些毒死的。
就算這些死了的小雞沒有吃藥,但因為人們也無法判斷具體死因,在這種前提下盲目的將小雞撿回家並吃掉,那麼就會中毒的風險。
如果一家人都吃了毒雞肉,那麼就很容易導致更大的災禍。所以千萬不要認為死了的小雞可惜,就將其撿回家吃掉,否則就會後患無窮。
更不能抱有任何僥倖心理,想當然地認為這隻雞並沒有吃藥。其實,任何事情都有可能性,抱有僥倖心理的結果就是鬧出人命。
第二、冬不撿兔
過去北方地區的物產十分豐富,尤其是在冬季的時候,由於山上有很多野味,很多人都會上山打獵,為家裡人改善一下生活。
「棒打狍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裡」,就是當時社會中北方農村地區的真實體現。在氣溫驟降、大雪封山的時候,很多小動物因為找不到食物,很容易被餓死或凍死。
一旦在野外發現被凍死的野兔、野雞,就會歡天喜地地撿回家。但這些小動物的死因不明,所以這種事情儘量不要去做。
從生物學角度來講,自身帶有皮毛的動物,一般都很難被凍死。尤其是對於特別狡猾的野兔來說,它們的洞所一般都在地下深處,即使是下雪了也不怕冷。
最重要的是,它們會提前準備好過冬的食物,所以餓死的可能性也比較小,就算是被餓死也不會暴露在野外。
除非是一些生病的野兔,由於自身體能無法克服寒冷,所以才會被凍死在找食物的路上。在這種前提下如果不知道兔子的死因,建議大家千萬不要隨便撿回家,更不能想當然地認為這是老天的饋贈。
因為一旦撿到攜帶病菌的野兔,並將其燉熟或烤熟之後吃進肚子裡,那麼身體就會受到病菌的侵害。不僅會導致疾病纏身,甚至還會因為不明來路的病毒搭上自己的性命。
所以類似於這種便宜千萬不要佔,否則後果一定是得不償失。過去生活在大興安嶺地區的農民家庭,基本上家家戶戶都以打獵為生,也就是說基本上都有槍。
但由於這種槍的質量特別差,並且在擊發的時候需要用火藥和鋼珠,所以這種槍又被人們稱作火銃。
大家可以試想一下山上的動物,一旦受到了這種槍的攻擊,就不僅僅是血肉模糊那麼簡單的。它們的身體裡也必將會留有火藥和鋼珠。
所以如果撿到了這種被打死的野兔,如果處理不好就倉促的吃下肚,那麼想必也會對健康造成很大威脅。
結 語
對於現代社會中的年輕人而言,撿雞、撿兔的事情已經十分遙遠了。甚至由於現在的生活特別滋潤,各家各戶都不愁吃穿,就算是在路上看到死雞、死兔,想便便沒有人會去撿。但是這種古老的習俗,卻永遠留在了老一輩人的心中,並成為了一種文化在不斷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