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兩篇的鋪墊,今天聊聊在濟南如何選購學區房,沒看過前兩篇的朋友可以在歷史消息裡自行閱讀,正如前兩篇洋樓所強調的,將學區房簡化為學區+住房並不全面。
隨著濟南城市的擴張,尤其是東部產業(金融行業)帶動等原因,區位影響愈加明顯,更多優質人群主動或被動 導入新興社區,從而助推學區成長。
所以,選擇學區房除了需要考慮學校、居住等因素外,同樣應該考慮區位因素,學區房更像是學校+區位(大區位或小區位)+居住的統合體。
老社區完全靠學校、招生政策加成,區位潛力與改善居住功能相對有限;新社區所附帶學區多需要時間的檢測,這個時間點相對較長,大概是3-6年。
選擇前者,是全家人為下一代的教育讓步,由於濟南現今三位一體、0擇校等教育政策限制,全家人不得不蜷縮在品質不高的老舊社區當中,忍受著物業差、擁堵、幾無停車位等諸多居住痛點。
選擇後者,提升了全家人的居住體驗,提升了孩子上學的體驗,孩子上學可能要忍受諸如甲醛、新學校教學質量不高(對比老校),成為某些新學校升級打怪的道具。
其中兩全其美的方法無非是每天接送奔波,穿梭於濟南城市的車水馬龍,箇中滋味,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房齡老、交通擁堵、觀感差成常態
分享一位朋友由舊轉新的故事,希望對各位有所啟發
朋友家中有2個孩子,生意人士,家資頗豐,二環內住宅多套,全款購買某TOP級學區房,在接送大概1年的時間,終於忍受不了每天的人仰馬翻,全款購買某教育名盤200平大宅,2位孩子轉學,之所以舍舊求新,總結起來有兩點原因:
1. 接送實在不方便,這位朋友之前在二環內居住,雖然車程僅20分鐘且做生意不需要朝九晚五,平常接送並沒什麼問題,但是遇上下雨、下雪、堵車、交通事故、前一天晚上應酬等原因,每次都會遲到,2個孩子在汽車後座吵的頭昏腦脹,這是最主要的原因。
2. 名校旁輔助機構太少,飯菜可以自帶,可以找託管機構接送孩子,最為致命的一點是課外輔導機構,數量少不說,種類也很少,朋友一想起周末還要接送學課外知識,就算能送,也沒地安穩停車,頭更大了……
圖片源自街景、課外輔導機構也很關鍵
自從轉學到新社區之後,給每位孩子配上定位手錶,自己上下學,接送問題完美解決,新社區自帶底商,有大把的教學機構可以選擇,無形中拓展了孩子的興趣,家長也能肆無忌憚的睡個懶覺,至於各位最關心的教學質量,她表示的確有差距,但是差距並沒有想像的那麼大,多上幾個輔導班就好了……
從教育的角度看,相比老社區對於家庭的苛刻程度更甚。他要求家長對孩子的時間投入程度更大,對居住環境的忍耐力更強。這件事最好認真思量下,雖然老城區教學質量穩定,相對坑少,但是常相守,真的是個考驗。
優質單位物業,出行便利,周邊停車相對方便(起碼有潮汐車位),不臨主幹道,距離學校步行不超過10分鐘,樓層非頂底但不要太高,方便老人照料孩子,低總價利於後期轉手,針對老破小學區房,注意以上事項就好了。
一般規律,學區房面積越小越貴
最關鍵的一點:優選學區周邊的家屬院性質的社區。
在學區劃片當中,如果當年的報名人數或者轄區適齡學生多於學校的承載能力,會出臺響應的協調入學政策甚至學區波動,優先選取家屬院性質的房產更為穩妥。
新社區:濟南現在籤約的學區房,一般是三種模式:
其一,掛名校牌子,和名校壓根沒有其他關係
其二,合作辦學、聯合辦學,但這其中,也要看合作緊密程度。如果新校和名校保持師資、教學、考試、管理四個統一,是相當緊密的合作方式,例如我前文提到過的魯能領秀城與泉景天沅;但是現在相對少見;
目前的合作辦學,最多的方式往往是名校派遣一個團隊,對新學校進行指導、管理,師資多為重新招聘、教育局派遣,現在絕大多數的籤約模式是這種。
大概的開發路徑是這樣:A開發商投入5000萬,B開發商投入5000萬,上繳教育部門,教育部門委託A或B開發商建設學校,學校落成後移交給教育局,教育部門負責引入教育集團,學校重新定名招生。
找了張類似的辦學協議,供參考
其三,分校區模式。分校區模式現在應用最多的是山師基礎教育集團,廣受認可的有山師附小(建大校區)、山師附小(雅居園校區),至於其他的小區,可參考房價,在此拿雅居園校區舉例,每年入學請在相關學校查看招生範圍,這一點與我在舊房中提到的優先選擇家屬院有異曲同工之妙,避免花大錢卻沒能入校的窘境。
需要注意一下,別被忽悠
合作辦學新校,在硬體和軟體的配置上一般均比普通學校高,但其師資、管理、教學質量需要一定的時間檢驗,最為穩妥的辦法是放學期間,詢問家長的看法,初此之外沒有更好的方法。
從實際的意義看,籤約的好處大於未籤約,反饋到房價中,籤約前後相差300-500元/平,這一點有點像概念股,教育設施對房價的確有提振作用,但與老城區相比,提振作用極其有限,且力度隨著泛濫程度越來越弱。
隨著新樓盤籤約力度的加大,籤約學校已經成為標配,不籤約反而成為稀罕產物,例如張馬屯片區,截至目前無一盤籤約。不過選購張馬屯片區的朋友大可不必太過悲觀,從各項規劃看,張馬屯作為城市副中心,在籤約成標配的政策引導下,個人認為後續歷城區派遣教育集團統一進駐的可能性不小。
所以,籤約了不必太過著急,未籤約不必太過焦慮,教育集團接管基礎教育已經是大勢所趨。針對籤約學校,除了硬體的考量之外,其他指標並不如房價反映準確,你可以認為越貴的越好,2萬是2萬的檔,1萬是1萬的檔,除此之外,只能綜合洋樓前兩篇所提到的資源、天賦等因素綜合考量。
教學質量相同的前提下,生源更加重要
最後,儘管學區重要,但請不要把100%希望全部寄托在學區上,請關注孩子,陪伴孩子,養成好的學習習慣,這才是關鍵;根據自己的情況仔細考量,在0擇校的政策下,這種選擇更顯重要,我個人傾向於選擇新城區並經過一定時間磨合的學區房,或許這種選擇將居住和教育搭配的更加均衡。
近期留言諮詢學區房的朋友較多,例如
「我是新建小區已實際入住的業主,購房時開發商明確有配套學校建設,但是配套學校還未建成,如何報名上學?」這種典型問題
下一篇也是近期學區房系列的最後一篇,下一篇將分析未來學區房的走勢與現階段需要注意的教育政策,依然那句話,關注我,別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