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蒙滅金」是南宋覆亡的導火線?或許你該了解一下這場北伐之戰

2020-12-22 古今興衰多少事

公元1234年正月初十,南宋名將孟珙親率大軍率先攻入蔡州城,旋即,蒙軍主帥塔察兒亦率軍攻入蔡州。此時金哀宗見大勢已去,便將皇位傳給了驍勇善戰的大將完顏承麟,是為金末帝,希望他能夠率軍突圍,延續金國國祚,隨後,金哀宗便得知了宋蒙聯軍破城的消息,便在幽蘭軒自縊而亡,時年三十七歲。

在金哀宗死後,金末帝完顏承麟收斂其屍首後便率軍迎戰,不久便因寡不敵眾,力戰而死,金國就此滅亡。

在蔡州之戰結束四十五年之後,南宋也在崖山之戰,南宋軍民無奈的嘆息聲中壽終正寢。

從那以後,無數人便將南宋的「聯蒙滅金」與北宋的「聯金滅遼」劃上了等號,認為這都是趙宋王朝無能、短視的表現。在這裡筆者就不過多敘述這兩件事情,在上一篇文章之中,筆者已經討論過「聯蒙滅金」的正確性了,我們今天就來看看真真正正使得南宋滅亡的導火線是什麼事情吧。

我們先把目光投向遙遠的公元1234年,在蔡州之戰後,南宋名將孟珙依照盟約率軍南撤,而蒙古方面也被宋軍展現出來的戰鬥力所震懾,主持滅金戰事的蒙軍統帥塔察兒接到了蒙古大汗窩闊臺的調令,命其率大軍北撤,以河南(黃河以南,下同)之地作為兩國緩衝區,避免與南宋爆發衝突。

孟珙帶著金哀宗遺骨回到臨安之時,受到了滿城百姓的歡迎,無數人喜極而泣,百年之恥,今朝終於洗盡!

此時,剛剛親政的宋理宗得知蒙古大軍北撤,僅僅只留下了兩支機動部隊駐守河南的消息之後,他看到了一個能夠讓自己名垂青史,成為聖明之君的機會,那就是北伐中原,收復三京。

宋理宗的這一想法與想要與立下滅金之功的史嵩之一黨(孟珙是史嵩之麾下大將)一較高下,主持兩淮防務的趙葵、趙範兄弟不謀而合。趙葵、趙範兄弟便提出了「撫定中原、堅守黃河、佔據潼關、收復三京」的作戰計劃,以期迎合宋理宗急於表現自己賢明的心理。

卻不曾想,此舉引得滿朝文武以及國內有識之士的一致反對,時任參知政事的喬行簡本抱病在家,得知消息後,上朝痛斥趙葵、趙範兄弟誤國,隨後又三問宋理宗,使其啞口無言,就連一直堅持滅金的名士真德秀都提出「移江、淮甲兵以守無用之空城,運江、淮金谷以治不耕之廢壤,富庶之效未期,根本之弊立見。」

不僅如此,坐鎮荊襄,主持京湖防務的史嵩之也表示京湖連年饑饉,將士們又連年徵戰,再加上河南地區早已遭到極大地破壞,在當地取得補給簡直難如登天,遂明確表示拒絕出兵。同時,坐鎮四川,主持川渝防務的趙彥吶也拒絕出兵。

在這種情況之下,宋理宗仍然堅持出兵,並且取得了南宋丞相、樞密使鄭清之的支持,直接下詔命川渝、京湖、兩淮三大戰區出兵北伐,但是因為趙彥吶和史嵩之的堅持,最後出兵北伐的只有趙葵、趙範兄弟麾下的兩淮軍。

得知消息後,趙葵、趙範兄弟也傻了眼——在他們的計劃之中,南宋至少也有從三大戰區調集十五萬以上的百戰雄師,並且從京湖出兵,直取河南,而不是現在僅僅只有六萬兩淮軍出兵北上,更不是從兩淮出兵!

當時黃河奪淮入海,黃河下遊時常泛濫成災,宋軍如若從兩淮出兵,勢必會因此受到影響,尤其是運糧隊,更是需要繞一個大圈,才有可能抵達河南。如此一來,兩淮軍隨時都有可能因為缺糧而慘敗。

可是,此時宋理宗詔書以下,趙葵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了,只能硬著頭皮率領兩淮軍北上。在戰爭前期,因為蒙古方面留守兵力不足,再加上有意示弱,宋軍很快便攻佔了開封,收復了這座北宋時期的都城。可是,此時的兩淮軍也遇到了糧草危機,統率先鋒大軍的全子才希望能夠等待軍糧抵達,再繼續進軍,收復故土。奈何此時的趙葵已經被勝利衝昏了頭腦,遂將全子才罷黜,改令徐敏子率先鋒大軍先行入洛,其餘部分等待軍糧抵達再行向洛陽轉進。

正是趙葵的求功心切,使得兩淮軍陷入了萬劫不復之地!不久,蒙古大將塔察兒率軍截擊了為徐敏子的先鋒大軍運輸糧草的第二梯隊。得知第二梯隊潰敗的消息後,徐敏子見先鋒軍已然斷糧,遂冒險突圍,起初因兩淮軍精銳,蒙軍並沒有佔到什麼便宜,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南宋軍中斷糧,再加上蒙軍多是騎兵,一萬多兩淮軍精銳被活活拖死,徐敏子僅以身免!

趙葵得知入洛之師潰敗的消息後,本欲救援繼續西進,尋找蒙軍主力決戰,但是屋漏偏逢連夜雨,兩淮軍的運糧隊因黃河泛濫,糧草無法運輸到前線,趙葵只能率軍撤退。在撤退途中,趙葵並未與麾下將士交代清楚,導致軍心渙散,全線潰敗,史稱「端平入洛」。

在「端平入洛」之後,蒙古以此為藉口,大舉南侵,而宋理宗也因「端平入洛」的失敗喪失了所有的銳氣,開始沉溺在聲色犬馬之中,而後便有了餘玠之死和劉整叛變,為南宋敲響了滅亡的喪鐘……

相關焦點

  • 南宋為什麼會無視北宋被滅的教訓,執意要「聯蒙滅金」
    而到了南宋時期,隨著蒙古強勢崛起,宋朝君臣幾乎是複製了聯金伐遼的劇本,再一次同比金國還要強大的蒙古結盟,使自己終喪於蒙元鐵騎的馬蹄之下。 那麼,南宋為什麼會無視前輩的教訓,執意要與強敵聯手滅金?「聯蒙滅金」究竟是南宋犯下的重大戰略性失誤,還是在當時的局面下不得不採取的自保之舉?
  • 南宋聯蒙滅金,與北宋聯金滅遼有何不同?主動與被動的區別
    「聯蒙滅金」是南宋沒得選擇,跟北宋「聯金滅遼」不一樣。「聯金滅遼是」放棄機會、咎由自取。一、一百多年前的「聯金滅遼」,是咎由自取在說南宋「聯蒙滅金」之前,我們可以來回憶一下北宋末年的「聯金滅遼」。徽宗宣和初年,遼國在金國的緊逼之下,已經顯現頹勢。北宋君臣誤以為恢復「幽雲十六州」的機會來了,主動聯繫遠在東北的金國,訂立海上之盟,共舉滅遼、各取所需。
  • 南宋對蒙金雙方態度不斷變化,最終選擇聯蒙滅金
    王夫之評價南宋聯蒙滅金的歷史,稱:「借金滅遼失中原,借元滅金失江左」。那麼,事實究竟是不是這樣呢? 首先我們要知道,蒙古滅金起始於嘉定三年(1210年)結束於紹定六年(1233年),前後長達23年。
  • 北宋因「聯金滅遼」而亡,為什麼南宋不長記性還要「聯蒙滅金」?
    北宋和南宋的滅亡極為相似。(「聯金滅遼」,北宋的滅亡頗有些咎由自取)北宋通過「海上之盟」和金勾搭在一起,拋棄了數百年的盟友遼國,結果沒想到金國在滅亡遼國後順手就把北宋給滅了,「靖康之恥」讓南宋軍民刻骨銘心。
  • 北宋因「聯金滅遼」而亡,為什麼南宋不長記性執意還要「聯蒙滅金」?
    (「聯蒙滅金」,南宋的滅亡就頗有些無奈,實在是實力有限,天命如此) 北宋的滅亡,或多或少都有咎由自取之處,但說南宋朝廷鼠目寸光、不吸取教訓
  • 金國皇帝完顏亮對南宋發起滅國之戰,結果眾叛親離,被手下殺死
    紹興三十一年,金主完顏亮兵分四路,親率大軍對南宋發起了滅國之戰,據史料載金軍「眾六十萬,號百萬,氈帳相望,鉦鼓之聲不絕,遠近大震。」固然這個數字很大可能被史官誇大了,但一場由金國皇帝御駕親徵的戰鬥,對於南宋政權而言其兇險程度也差不到哪裡去。
  • 最風流的南宋皇帝,滅了金國,卻害苦了大宋
    臣子恨,何時滅。」在嶽飛含冤而死92年後,宋、蒙聯軍圍攻金最後的根據地蔡州(今河南汝南),將金哀宗完顏守緒逼入絕境。宋金百年之仇,該了結了。從汴京逃到蔡州,金哀宗悲嘆道:「我佩戴金印紫綬十年,為太子十年,為皇帝十年,自知平生沒有太大過失,本應死而無憾。
  • 南宋中後期狀元:滅金軍數十萬,得金人稱「爺爺」
    1217年,金宣宗派人到南宋催討歲幣,遭到拒絕,金朝以此為藉口發動了對南宋的戰爭。當時金朝因為蒙古人的進攻,失去了大片領土,只剩下河南、山東一隅,所以想通過進攻弱小的南宋來獲得生存空間。可是金朝萬沒想到,自己的幾十萬大軍竟然會被一個書生打敗,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 連蒙滅金,南宋亡。宋你是怎麼想的?
    於是在張覺叛逃到宋朝,金以宋朝擅自撕毀協議為藉口,進攻北宋「靖康恥」變成了現實,北宋被滅。北宋聯合金國而滅遼,其實以戰略來看還是不錯的,可惜打鐵還需自身硬。金順手滅北宋我們再來看看南宋,聯元滅金。「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這一直就是南宋的指導思想。南宋一直也沒有忘記收復失地,多次北伐,終究無功而返。這時更北的蒙古人開始崛起,西夏,西遼相繼滅亡,而金國也是岌岌可危。金國內部也分歧不斷,有建議回老家遼東,日後東山再起。有建議攻宋,以補充自己的損失,擴大縱深。
  • 南宋滅亡的教訓:南方人瞧不起北方客
    歷代史家多以為南宋覆滅因為賈似道等人貪汙腐敗,濫竽充數,最終釀成南宋覆滅,其實質未能跳出吏治成敗的圈子。在我看來,南宋的覆亡中隱藏著很深的一條線索,那就是南北人矛盾,具體來說是南人和北人針對北方金、蒙古和戰政策的不同而產生的系列矛盾。換句話說,南宋亡於南人和北人長期的不和。
  • 南宋鐵血宰相韓侂胄,追封嶽飛,北伐金國,為何被後世罵為奸臣?
    韓侂胄在掌握朝中大權後,主張對金強硬的政策,為了更好的推進北伐策略,在1204年追封嶽飛為鄂王,並削去了秦檜的王爵,以激勵主戰派的士氣,重用辛棄疾、陸遊等抗戰派人士,但這也引起了主和派人士的不滿。1206年,韓侂胄正式開始北伐,宋軍兵分三路對金國不宣而戰,然而此時的南宋已經有四十多年沒有經歷過戰事了,軍隊的戰鬥力退化非常嚴重,雖然宋軍在初期取得了一些勝利。然而當金軍開始反攻後,宋軍可以說是一擊即潰。
  • 宋金三次和議:南宋一敗再敗 呼金主為叔父
    正文第一章 前言靖康二年,金人侵宋,徽欽二帝被虜,史稱「靖康之難」。欽宗之弟康王趙構立,廟諡高宗,由汴京(今河南開封)遷南京(今河南商丘)。金兵入侵更積極,高宗懼戰避敵,南走臨安(今浙江杭州),偏安江左。
  • 南宋開禧北伐,中原漢人竟踴躍幫金人守城,喜迎王師才對啊,奇怪
    隆興議和之後,金宋之間長達40餘年沒有戰爭。隨著北方蒙古部落的逐漸壯大。金國疲於應付蒙古的崛起,內部又叛亂四起。剛剛即位的宋寧宗,懷著復興復國的滿腔熱血。而主管朝政大權的權臣韓侂胄也是個主戰派,二人不謀而合。 開禧元年七月。南宋開始北伐中原。史稱開禧北伐。
  • 他力排眾議為嶽飛平反,北伐失敗遭政變暗殺,被後人抹黑了800多年
    這次也不例外,功臣趙汝愚從樞密史升任右相,成為南宋帝國的常務副總,之後很快又擠掉了留正,出任南宋集團第一CEO。趙汝愚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一切,那麼他曾許諾給韓仛胄的節度使該落實了吧?並沒有。趙汝愚看不起沒文憑的韓仛胄,甚至公開表態為「外戚不可言功」。
  • 嶽飛排在「南宋開國武將異姓王」的末位,真的委屈麼?
    劉錡除擁戴趙構稱帝,還有抗金四大戰功,即富平之戰、順昌之戰、柘皋之戰、皂角林之戰,劉琦才是金國最大的剋星,在他指揮參與下,金國引以為傲的"鐵浮圖"與"拐子馬"折損大半,極大緩解重型騎兵對宋軍的威脅。《宋史》嶽家軍的戰功,確實被演義所誇大:建康之戰,金軍先在明州被張俊重挫,又被韓世忠水師糾纏,才會主動北撤,由張俊收復建康;得到牛皋與董先等部增援,嶽飛趁偽齊軍事未充分部署,兵不血刃佔領襄陽,進而奪取襄陽六郡;三次北伐,並未實現削減偽齊軍事威脅的目的,偽齊集結數十萬兵力南下,給南宋朝野造成壓力;完顏宗弼的主力進攻順昌,被名將劉錡所重創
  • 南宋最有作為的皇帝,死於1194年
    金朝正隆六年(1161年),金主完顏亮撕毀紹興和議,揮兵六十萬、號稱百萬,分四路南下入侵南宋,幸虧在采石之戰中,文臣虞允文倉促上陣,指揮宋軍擊敗南渡的金兵,隨後,金兵內亂,完顏亮在軍中被殺,在宋高宗趙構看來,從1127年的靖康之變到1142年的整整15年間,金兵不斷南下,先是攻滅北宋,後面又多次撕毀和議不斷南侵,逼得宋高宗甚至一度乘船出海逃亡
  • 如果趙構支持嶽飛滅金,以南宋的實力有可能滅掉嗎?來看看
    如果南宋敢果斷的任用嶽飛,並無條件的支持嶽飛,南宋的國土面積會一點點擴大。在南宋,國土面積擴大的同時,就意味著金國面積的縮小。 量變引起質變,到南宋絕對實力全面壓倒金國的時候,就是嶽飛滅亡金國的時候。 金滅宋也是一種趨勢。北宋末年,金國在和遼國開戰就開始安插間諜進宋了!滅了遼後,外裡呼應。加上氣候趨勢、貴族倒戈、百姓多年積怨、、擋的了一時。終究擋不了多年。金滅北宋,歷史是南宋記載的。後面元朝又改版。真實性的歷史各說紛紜!
  • 被低估的南宋名將,滅了金國生扛蒙古,功績遠超嶽飛文天祥
    正確答案是gǒng,mèng gǒng,一個大多數人都不熟悉,連教科書都忽略的南宋名將。但與之相關的都是顯赫的人物,他曾祖是嶽飛的部將,他的舉薦的學生叫賈似道,賈似道還有一位門生叫文天祥,還有指揮「釣魚城之戰」的王堅,南宋良將李庭芝等,都是名聲在外的權臣名將。而孟珙為南宋立下的功績比他們任何一個都要大,是的,這個「他們」也包括嶽飛、文天祥。
  • 南宋詩人陸遊的子孫是什麼時候「家祭告乃翁」的
    陸遊畫像陸遊兩歲的時候(公元1127年)發生了靖康之難,金兵攻破北宋都城東京開封,俘虜了徽宗、欽宗父子、皇室成員及大臣三千餘人北上。這種屈辱深深刺痛了當時人的心,嶽飛在《滿江紅》中寫到:「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陸遊正是在這種愛國雪恥的薰陶中長大成人,「九州同」、「北定中原」成了他一生的志向抱負。陸遊在世時候,南宋與金朝時而戰,時而和,直至陸遊八十五歲去世也沒看到收復中原的希望,愛國與悲憤之情難以言表,於是留下《示兒》一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