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門離職率太高,入職半年的我竟成為了老員工

2020-12-13 騰訊網

有網友說:我部門的離職率太高了,我才入職半年,竟然成為了老員工!

我想這個問題的背後,往往是綜合因素造成的結果,只歸因於某個人未必合適。

離職率在人力資源管理中,代表的是管理不善的信號,當某個部門離職率很高時,公司老闆、人力資源及企業負責人都要引起高度的重視,否則當這樣的現象如蝴蝶效應般蔓延到其他部門,後果不堪設想!

下面,我結合自己的經驗,說說對這個問題的一些看法。

一、部門離職率太高,首先是部門負責人的責任

作為一個部門負責人,其主要的責任之一就是確保這個團隊人員的穩定!

當自己的團隊人員流動非常大時,難道你還不反思自己的管理問題嗎?

管理上常聽到的一句話是:沒有不好的員工,只有不好的管理者。

我身邊就有這樣類似的案例。

我之前工作過的公司裡,行政部有一年空降了一個領導,她原來是在某事業單位裡做行政工作的,後離職出來到了我們公司做這個崗位。

這位行政部女領導上任後,把原來機關裡的那一套拿到了企業來用,自己從不給下屬做工作指導,只要下屬沒有完成好任務,就拿扣分罰錢來處理。

這種生硬的做法激化了她與下屬之間的矛盾,搞得整個部門怨聲載道,員工紛紛離職,甚至工作了10年的老員工都待不住了!

一年後,公司高層只好把她勸退了,重新物色了一位企業行政管理背景的人選,而新人上來以後,一系列工作就非常接地氣,得到了下屬們的認同,行政部重新走上了正軌。

這個案例是真實的故事,在我看來,就因為領導個人的管理方式不同,導致一個部門會出現兩種完全不同的局面。

可見,部門離職率高,首要的就是中層管理者的責任,要麼是能力有限,要麼是管理方式不當。

二、部門離職率高,人力資源部責無旁貸

對人力資源經理來說,有一項重要的考核指標就是員工離職率。

當然,員工離職率也許不是只考核某個部門,而是整個公司層面的。但當某個部門人員流動很大時,人力資源部就應該引起高度重視了!

因為你是管人、研究人的部門,你不協助部門去處理這樣的問題,難道讓財務部去做嗎?

通常人力資源部介入後,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分別與部門分管領導、部門負責人及部門員工代表進行交流談話,從不同人員角色口中了解離職率高的原因。

注意,談話一定要有技巧,因為有些員工會擔心人力資源是和管理者站在一條船上的,所以未必肯說真話。因此,你的態度就非常關鍵,立場要中立、客觀,本著解決問題的意圖去溝通。

第二、針對談話調研了解到的原因,進行深度分析,例如你可以通過思維導圖把這些雜亂的信息規個類,理一理思維,究竟哪些原因是造成這樣高流動率的主要因素。

所謂「打蛇要打七寸」,治標還需治本。

第三、調研分析後,提出解決問題的具體措施並與公司高層進行溝通,最終形成一套具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

例如是部門管理者的個人問題且無法調和的,那麼換個人來做部門領導也許就可以解決這樣的問題。

又例如是部門的某些規章制度制定不合理,那麼就需要協助部門管理者從管理機制上進行改變,畢竟人力資源擅長的就是制度建設和體系完善這些工作。

三、部門離職率高,是特異性還是普遍性

從問題本身來看,姑且只能知道某個部門的離職率很高,並無法推測出整個公司都人員離職率很高。

如果是一種特異性,那麼解決問題往往僅限於這個部門就可以了。

而如果有普遍性的泛化特徵,我覺得公司層面需要從各方面好好檢視下。

例如,我以前公司曾經有一年薪酬改革,把業務人員的銷售提成給降低了,但又沒有其他更好的激勵措施,於是某個當初業務不錯的部門率先就開始出現人員離職潮,當時公司領導不以為然,想著你們要走就走,到其他公司未必也有比我們更好的提成比例。

但後面這樣的離職潮蔓延到了所有業務團隊,這下領導著急了,業務骨幹都紛紛不穩定了,公司還靠誰來做業務創造利潤啊!

後來,領導又把提成比例給調整了回來,但這次改革已經傷到了公司業務團隊的元氣,再靠招新人來培養等措施,成本就非常的高。

可見,公司的一些制度或戰略舉措如果不當,則會引起某些團隊的人員不穩定,並進而給整個公司帶來巨大的負面影響!

我的建議是,對於涉及員工切身利益的重要措施,最好事先徵求員工代表或工會的意見,有了民意的基礎,你的政策落地才會得到大家的理解和支持。當然,管理者也要做好溝通與解釋工作,所有的管理,不接地氣是做不好的。

相關焦點

  • 職場上,公司某個部門的離職率太高,這說明了什麼問題?
    一.企業宏觀因素一個部門離職率太高,其實可能是企業宏觀因素所致。在這個日新月異的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企業與企業之間競爭無處不在,一旦放鬆懈怠就會被世界所拋棄,淹沒在時間的洪流裡。或許是放任自流,沒有管理手段;或許是事必親躬,缺乏必要授權;或許是過於嚴苛,員工壓力巨大。在HR招到人才後,員工進入各自部門,直接受治於領導,若是領導管理有方,員工又如何會離職呢?在上述的環境下,部門離職率過高,領導自然難辭其咎。
  • 為何公司整體離職率正常,唯獨單個部門離職率太高?從這3點進透
    ,有些是公司經營不下去了,會大批量的裁員;有些是因為公司改制,大多數老員工待不下去了離職。但是,如果一個公司整體離職率處於可接受的正常水平,而唯獨某個部門離職率太高,這就往往是綜合因素造成的結果,不能只歸因於某個人或某個原因。
  • 博士員工離職率太高,任正非表態:華為不能「英雄無用武之地」!
    其中特別提到了華為博士員工離職率太高的問題——「要重視博士在華為的生存條件。我司博士離職率太高了,如何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主管要動腦筋,單純把博士作為勞動力,就抑制了他們的專長和主觀能動性。」還是看數據,文件顯示博士類員工近5年累計平均離職率為21.8%,入職時間越長累計離職率越高,郵件中提到華為2014年入職的博士經過4年,只有57%留在公司。
  • 員工離職率,影響家具企業營收和利潤的核心因素!
    「收到一個新員工的時間變得越來越長。」「我的銷售額沒有增長是因為我的人手不夠。」「由於員工的錯誤,我們有太多的消費者服務方面的問題。」這是我最近經常聽到的抱怨。如今,招收並留住優秀人才已經成為各類企業主、銷售經理和工廠經理最頭疼的問題了。
  • 如何快速進行員工全年離職率的統計與分析?
    「小琪,既然你已經提到了離職率,那麼你知道為什麼要統計離職率以及離職率的計算方式嗎?」「這個嘛……顧總,你也知道我不是人力資源專業出身,只是常聽大家提起『離職率』而已,所以還是麻煩顧總幫我科普一下關於離職率的知識吧!」知識擴充:聽顧城講講離職率——那些HR必須知道的事兒!
  • 華為博士員工入職4年離職率超43%,任正非內部信暴露公司一大弊病
    (之一)作為公司創新主體的2012實驗室及研發體系的博士員工群體為什麼流失》,這封內部郵件的標題還挺長,而且主要內容也非常重要:華為創新部門,為什麼會面臨博士員工離職率高的問題?任正非籤署的這封華為內部郵件中,給出了博士員工流失的具體數據:從2014年到2018年這5年裡,入職華為的博士員工累積平均離職率為21.8%,即5個博士中就有1人已經離職。而2014年入職華為的博士員工,到2018年時,有43.11%的人已經選擇離職。
  • 公司離職率太高,三個月的我成老員工,了解老闆為人後,我也離職
    朋友工作的公司不大,全公司上下一共只有30來人,朋友所在的部門(就不說是什麼了)只有兩個人,朋友應聘的是該部門的負責人,進去的時候部門還有一個實習生,現在也早已離職了。朋友在公司的職務不固定,我形容她是革命一塊磚,哪裡需要哪裡搬。因為部門人太少,所以部門大多事都需要朋友親自做,說白了,差不多是個光杆司令。
  • 公司某部門離職率太高說明什麼?四點原因,看清離職率背後的問題
    在我剛參加工作的時候,曾聽一位企業管理者,講過一個故事:東村有一位王老漢,有一段時間總是感覺手臂發麻,於是去找醫生去看病,村醫看了看王老漢的症狀,說可能是血管堵塞,要針灸。王老漢擼起袖子露出胳膊,立馬開始了治療,還別說,針灸過後,王老漢的胳膊真不麻了。
  • 導致員工高離職率的原因之一融入
    每個求職人在試用期間為了獲得新單位的認可都努力的表現自我,這些大學生們更是如此,但為什麼努力表現依然會產生這麼高的離職率呢,詢問多個大學生後得到最多的答覆是:沒有事情做融入不進去企業。同樣有諮詢了用人部門對大學生的評價結果多數是,缺乏主觀能動性,工作不積極。求職方是想努力表現,用人方卻是嫌其不積極。
  • 離職率的計算方法
    (Dimission Rate),按字面理解,離職率應指員工離職的數量佔「員工」的比率,也可以理解為每100個員工中有多少個員工離職,因此離職率應不超過100%。因為如果有新加入公司的員工當月入職,並當月辭職的情況,在用以上前三種方法計算的辭職率中無法表示出來,而新員工的流動往往對企業分析員工流動原因有重要的作用。那麼如何計算半年或一年的離職率呢?半年或一年的離職率是否等於各個月的離職率的平均呢?還是以上述提供的數據來討論。
  • 公司離職率很高,我該怎麼辦?
    點擊上方△藍字可關注畢老師說來源 | 畢老師說(ID: BiLaoShiShuo)作者 | 小畢老師轉載請聯繫授權@畢老師畢老師你好,我進現在這家公司已經快半年了我們辦公室前前後後已經走了12個人,我不知道是什麼原因,但是我覺得這麼高的離職率,公司肯定是有什麼問題。我現在很焦慮,不知道該怎麼辦,我要不要也離職呢?希望畢老師能幫我解惑。@魚魚魚魚魚你好,你的困惑我已經知道了。
  • 職場中,某個部門「離職率」很高,這背後的真實原因是什麼?
    一、領導佔主要責任員工選擇一家公司,起初對公司是有期待感的,如果他沒興趣,或不滿意,就不會輕易選擇入職。員工加入後,幹了一段時間,又要離職,往往跟部門領導有很大關係。部門領導就像一個家的家長,一旦家長出了問題,就會讓員工委屈,看不到希望,從而選擇辭職。
  • 海底撈員工離職率超過30%,一個員工的離職成本,其實很恐怖!
    一般而言,如果需要找到一個優秀的服務員,那麼至少需要花1個月時間招聘,新人進入門店後需要3個月的適應期,需要5個月的融入期,工作一年以後才能成為餐飲企業的優秀老員工。更為糾結的是:權威機構估算,一個員工離職會引起大約3個員工產生離職的想法,照此計算的話,如果員工離職率為10%,則有 30%的員工正在找工作;如果員工離職率為20%,則有60%的員工正在找工作。
  • 正確的離職率計算方法,聽說很多HR都算錯了!(附三維離職率計算)
    以該公司為例,用各月平均計算出的22%離職率代表該公司上半年的離職率,也即是在半年中每100個員工中只有22個員工離職,而我們知道在該公司上半年其員工的離職人數達70人,是上半年起初50人的1.4倍,因此可以明顯感到22%的離職率有失偏頗。二、若以各月平均值計算離職率將使得離職率的大小受員工離職時間的影響。
  • 三大舉措有效降低員工離職率,預防員工離職後的勞動風險
    近期很多朋友都在抱怨公司員工離職率居高問題,且隨著我國法律日益健全,離職員工基本會採用法律手段來維護自身利益。因此,HR在與員工談離職時多為被動。有時候雙方的關係鬧得很僵,當員工在職時,雙方關係像戀人,一旦員工提出離職,企業就像換了個人似的,就設法盡剋扣員工工資,故意設障礙,導致雙方關係像仇人;企業認為員工沒有忠誠度,員工覺得沒有給予公平合理的回報。為避免這些因素,我將會從人文關懷、試用期訪談、制度健全這三方面去談談如何加以預防。
  • 離職率應該怎麼計算
    離職率可以超過100%嗎?離職率是反應員工流動性的重要指標,有資料說離職率無論如何不能高於100%,但筆者持相反意見,認為離職率是可以超過100%的。我們可以設想這樣一個場景,某初成立的部門,因為沒有之前可參照的職責,市場上也沒有有經驗的人才,一切都是摸著石頭過河。三個月後,我們發現該部門從部門經理到員工,所有的人都換了2批次,這個時候離職率顯然是可以大於100%的,如果計算出離職率是200%的話,那麼這個數據就可以反映出該部門人員置換了兩次,因此離職率是可以超過100%的。
  • 降低員工的離職率,必須從研究員工為什麼離職開始!
    員工離職一直一臉都是困擾企業的一個難題。如何降低員工的離職率,必須從研究員工為什麼離職開始。員工離職,尤其是老員工離職,對公司和個人就是個雙輸。很多員工的離職前,都要經過理性思考和激烈的思想衝突,如厭倦情緒、抱怨和委屈。他們並非頭腦發熱,而是要權衡利弊和生活得失等各個方面。入職兩周就離職的員工,說明員工看到的了實際情況和自我預期有很大的差距。員工入職三個月就離職,一般和工作無關,很大部分是被動離職。
  • 職場上,為什麼很多公司員工的離職率高?原因太現實
    現在職場上的hr都反應員工的離職率高,員工不好招,剛招了個員工,實習期一過就走了或者剛進行完培訓就走了又得重新招人。所以hr經常抱怨,現在的員工要求條件太高了:要求老闆好,要求同事關係融洽,公司氛圍好,要求工資待遇好。
  • 華為博士員工平均離職率21.8%,任正非籤發內部郵件反思高學歷人才...
    (之一)作為公司創新主體的2012實驗室及研發體系的博士員工群體為什麼流失",署名是"公司人力資源秘書處"。這份文件中的數據顯示,近公司博士類員工近5年累計平均離職率為21.8%,入職時間越長累計離職率越高,郵件中提到華為2014年入職的博士經過4年,只有57%留在公司。
  • 公司離職率高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公司離職率高的體驗大概是:給你接風的同事不是給你送別的同事;面試的部門領導、入職時的部門領導和離職時的部門領導是三個人;給你辦離職手續的 HR 也不是當初給你辦入職時的那個出於節省人力成本的打算,他們往往招聘應屆畢業生員工。但是應屆生又恰恰是離職成本最低的一類人。長期以往形成惡性循環,對於企業和員工都造成了傷害。Jacky 另一份 3 個月的工作經歷是在一家網際網路大廠的商業化部門。與第一家創業公司不同,這家網際網路公司規模壯觀、制度完善、環境高大上。但是Jacky 入職的時候發現,辦離職的隊伍和入職的一樣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