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招聘名詞解釋
教育學
1廣義的教育
凡是增進人們的知識和技能、影響人們的思想觀念的活動,都具有教育作用。
2狹義的教育
是指以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為直接目標的社會活動,主要指學校教育。
3教育學
是一門以教育現象、教育問題為研究對象,探索教育規律的科學。
4關鍵期
是指身體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機能和能力最適宜於形成的時期,錯過了關鍵期,訓練的效果就會降低,甚至永遠無法補償。
5教育目的
廣義的教育目的是指人們對受教育者的期望。狹義的教育目的是國家對把受教育者培養成什麼樣人才的總的要求。
6素質教育
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是全面發展的教育;是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教育;是以培養創新精神為重點的教育。
7課程
廣義的課程是指學生在校期間所學內容的總和及進程安排。狹義的課程特指某一門學科。
8班級授課制
是一種集體教學形式,它把一定數量的學生按年齡與知識程度編成固定的班級,根據周課表和作息時間表,安排教師有計劃地向全班學生集體上。
9講授法
是教師通過口頭語言系統連貫地向學生傳授知識的方法。講授法包括講述、講解、講演三種方式。
10班級管理
是教師根據一定的目的要求,採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帶領班級學生,對班級中的各種資源進行計劃、組織、協調、控制,以實現教育目標的組織活動過程。
11學校德育
是教育者依據特定社會要求和德育規律,對受教育者實施有目的、有計劃的影響,培養他們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識和道德品質的活動。
教育心理學
12心理發展
是指個體從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個生命進程中所發生的一系列心理變化。
13學習準備
是指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或心理發展水平對新的學習的適應性,即學生在學習新知識時,那些促進或妨礙學習的個人生理、心理發展的水平和特點。
14最近發展區
維果斯基認為,兒童有兩種發展水平:一是兒童的現有水平,二是即將達到的發展水平,這兩種水平之間的差異,就是最近發展區。最近發展區是指兒童在有指導的情況下,藉助成人幫助所能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與獨自解決問題所達到的水平之間的差異,實際上是兩個鄰近發展階段間的過渡狀態。
15自我意識
自我意識是個體對自己以及自己與周圍事物的關係的意識。一般認為,自我意識包括自我認識,自我體驗和自我監控三種成分。
16廣義的學習
是指人和動物在生活過程中,憑藉經驗而產生的行為或行為潛能的相對持久的變化。
17有意義學習
就是將符號所代表的新知識與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已有的適當觀念建立起非人為的和實質性的聯繫。
18先行組織者
是先於學習任務本身呈現的一種引導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綜合水平高於學習任務,並且與認知結構中原有的觀念和新的學習任務相關聯。其目的是為新的學習任務提供觀念上的固著點,增加新舊知識之間的可辨別性,以促進學習的遷移。
19動機
是指引起和維持個體的活動,並使活動朝向某一目標的內在心理過程或內部動力。它一般有三種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強化功能。
20學習動機
是指激發個體進行學習活動、維持已引起的學習活動並致使行為朝向一定的學習目標的一種內在過程或內部心理狀態。
21成就動機
是個體努力克服障礙、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決某一問題的願望或趨勢。
22自我效能感
指人們對自己是否能夠成功地從事某一成就行為的主觀判斷。
23替代性強化
通過一定的榜樣來強化相應的學習行為或學習行為傾向。
24移學習遷移
也稱訓練遷移,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或習得的經驗對完成其他活動的影響。
25變式
用不同形式的直觀材料或事例說明事物的本質屬性,即變換同類事物的非本質特徵,以便突出本質特徵。
26原型
在解決問題時,對於新假設的提出有啟發作用的那些事。
27前攝抑制
是指前面學習的材料對識記和回憶後面學習材料的幹擾。
28倒攝抑制
指後面學習的材料對保持或回憶前面學習材料的幹擾。
29過度學習
指在學習達到剛好成誦以後的附加學習。
30觀察學習
是社會學習的一種最重要的形式,它是通過觀察他人所表現的行為及其結果而發生的替代性學習。
31心理健康
是一種良好的、持續的心理狀態與過程,表現為個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積極的內心體驗,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夠有效地發揮個人的身心潛力以及作為社會一員的積極的社會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