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四中李家聲「先生」:百花深處自有暗香來 | 逐夢令

2020-12-13 和訊

  人物簡介:

  Brief Introduction

  李家聲,北京四中語文特級教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北京市教科院兼職教研員,北京市語文學科帶頭人。代表著作有《北京四中文言文閱讀輔助教材》《詩經全譯全評》等。

  李家聲先生是當代中國最具影響力的語文大師之一,學識淵博,融通中西,教學功底深厚,語文教學思想博大精深,提倡「語文教師應該是思想者,是中外文化傳承者」,被師生們尊稱為「先生」。

  作者 | 董曉孝

  視覺 | 李海偉

  來源 | 善緣街0號

  北京四中,有這樣一位老師,他雙目炯炯有神,又透著慈愛,一上起課來聲情並茂、引人入勝。在學生心田播下學習的種子,點燃他們對語文的希望。

  學生們從四中畢業後,還在網上寫帖子懷念自己的中學時光,別的孩子高考前忙著刷題而這位老師卻從不這樣,習題在他這裡被「摁」住了,不浪費學生寶貴的時間,埋首無盡的題海練習。

  時任北京四中校長、全國政協常委劉長銘,經常走進這位老師的課堂,在教室後面駐足端詳前方的板書,下課後對著黑板「啪啪」拍照,開玩笑道:「我又來侵犯你的版權了,拍下來要在人民大會堂展示。」

  師生們習慣性地尊稱他為「先生」。「先生」這個詞,聽上去有點年代感,但卻留有「尊師重教」的傳統與風尚。這位「先生」就是北京四中特級語文教師李家聲,他是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也是北京市教科院兼職教研員,北京市語文學科帶頭人。

  退休之後,「先生」依舊不遺餘力地投身教育事業,在北京四中開設《詩經》《唐詩》《宋詞》《紅樓夢》等專題課,帶領四中學生去遊學,吟唱古詩詞;另一方面,他還是龍之門大語文教材編訂的牽頭人,收羅北京一線名師,經過3年半時間推出小學語文素質教育教材,繼承和發揚北京四中精神,讓更多的孩子享受北京四中的人文教育——學語文要培養一個人高貴的心靈。

  「與四中有緣」

  龍之門大語文辦公區坐落在北京西城百花深處胡同。這是北京城最美也最詩意的一個地方。相傳「百花深處」因明朝一對愛花夫婦善種百花而得名。

  此後,在漫長的歲月裡,「百花深處」四個字,幾乎成了北京城人文思想的精神坐標,新舊文化思潮的交匯之地。

  陳昇的歌曲《One Night in Beijing》、陳凱歌導演的在國際上讚譽無數的短片《十分鐘年華老去:百花深處》均誕生於這條不起眼的胡同深巷。

  不知道是巧合,還是冥冥中註定的,龍之門大語文也誕生於此,旁邊就是百花錄音棚。在這個被視為當代北京文化(000802)符合的「百花深處」胡同,善緣街0號(ID:shanyuanjie0)專訪了坐鎮龍之門大語文的李家聲先生。

  初見「先生」,衣著簡單、樸素,墨綠色的T恤,顯得古銅色的臉上,多了一重青銅器般的厚重。慈眉善目,整個人看起來精氣神十足,說話鏗鏘有力又和藹可親。

  「先生」1950年出生於北京皇城根下一戶讀書人家,從小在「百花深處」胡同一帶長大,因此對西城有著不一樣的情感。說到去北京四中教書,用「先生」的話說,就是「與四中有緣」。言語質樸無華,短短五個字的背後,承載了李家幾代人與北京四中的情緣。

  「我初中就是在北京四中念的,我家族中的長輩,包括我的孩子,都是四中畢業的。它在北京人的心目中,烙下了太深的印象。」

  在中國最激蕩的十年裡,少年李家聲下鄉去東北插隊。高考恢復後,他考取了大學中文系,獲古典文學碩士學位。畢業後,在東北當地的大學當了幾年的老師。

  1993年,在時任北京四中校長邱濟隆的再三誠邀下,李家聲放棄了北京多所大學的任教機會,重回自己的母校,大學副教授當起了一名高中語文老師,開啟北京四中近20年的教書生涯。

  四中的教書時光

  北京四中(全稱北京市第四中學),皇城根下一所聞名遐邇的中學,始建於1907年。1999年,隨著西城著名的平安大街的貫通,這所處於深巷之中的百年名校赫然暴露在眾人眼前。

  首任校長王道元「厚其積儲」「大效於世」的訓誡,激勵一代又一代「四中師生」,百餘年間,名家輩出,李敖、王蒙、北島、韓少華、陳凱歌、高曉松等等,皆出自這所隱藏在胡同裡的知名中學。

  此時的李家聲在北京四中教書六載,已被評為北京市優秀教師。

  愛學習、勤思考的李家聲老師,在教學中不斷探索,求新求變,又長於總結經驗——汲取前人長處、彌補短板不足,經過多年語文教學實踐,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教學理念、方法與風格:高貴、優質、高效的語文教育。

  「在教育中,教師至關重要。提高教學質量,根本在於教師。學生是認知主體,教師和學生是生命共同體,也是學習共同體。」李家聲先生語重心長地說,「教師對學生要仁愛,發自內心的愛。你珍愛學生,學生才會敬愛你。」

  什麼是好老師?對於這樣一個寬泛的問題,在李家聲先生眼裡,是一門學問。他引用了著名華裔數學家、菲爾茲獎獲得者丘成桐教授在北京四中演講時說的話,「做學問一定要回到源頭,到源頭才能看得清楚,哪是源哪是流,不然發展到後來就分不清了」。同樣地,於李家聲先生而言,語文教育嚴格地說也是學問。」

  「回到中國教育的源頭,孔子講到怎麼當老師,如何進行教育,提出『溫故知新』這個詞。溫故是得掌握過去的知識,還得溫習得很清楚。更重要的,溫故而知新這個『而』應表示遞進,而且要知新,知道新的內容,未來應該是什麼樣。」

  縱觀中國,橫看世界,與孔子差不多同一時代的古希臘哲人——柏拉圖在他的《理想國》中對教育進行了深刻的闡釋:

  我們必須尋找一些藝人巨匠,用其大才美德,開闢一條道路,使我們的年輕人由此而進,如在健康之鄉,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聽到的,藝術作品,隨處都是;使他們如坐春風,如霑化雨,潛移默化,不知不覺之間受到薰陶,從童年起,就和優美、理智融合為一。

  這是「最好的教育」,也是「最理想的教育」。李家聲先生從這段哲理中提煉出四點內容:

  一、充分選擇利用最好的教育資源,比如教材和人文資源,使之有立體的感受。這一點後來成為龍之門大語文教材選文的重要標準;

  二、設立教學情境,讓學生進入其中,在情境中忘卻自我。這裡要注意不是說教、灌輸,而是自主主動學習,學生一旦進入情境自動學習,擋都擋不住;

  三、教學方法重在潛移默化,讓學生不知不覺中「高貴」,受教育而不覺受教育,達到教育的最佳狀態;

  四、注重審美化教學,有興趣而薰陶,讓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的優美。

  除了儘量給學生「最好的教育」,李家聲先生在教學實踐中發現,教師對學生的影響之大讓他驚嘆!教師的一個眼神、一句話,都有可能影響學生一生。

  他常說,世上最危險的兩個職業,一個是醫生,另一個是老師。教育出一點差錯,摧殘的是孩子的精神和心靈。因此,在教學中他奉行「三保護」原則:保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保護學生的興趣,保護學生的才氣、靈性。

  ▲李家聲先生在北京四中教書時期

  正是這種知行合一的語文教學法,鑄就了李家聲先生「高貴、優質、高效」的語文教育,影響了無數北京四中的學生。

  2008年汶川地震,北京四中校友李賽從美國飛抵災區救出七名倖存者,問起原因說是受了「李先生」影響,教會他如何做人;高考語文136分的高分學生,離北京市第一名只差3分,對「李先生」說「我對不起你!」,因為他以前上課時背不出古文連自己都放棄了「先生」還鼓勵他,讓他順利背完,從此暗下決心以後高考一定要考北京市第一;「先生」退休時,師生皆不舍,共同挽留……

  閒來只做種花人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詩經》的真實,思想情感的質樸、純真,是後世包括唐詩宋詞元曲所無法比擬的,它是詩歌的源頭,是認知和審美的高峰……」

  這是李家聲先生2010年退休後在北京四中各學校講專題課時的一個片段。

  有趣的是,他的課往往越講人越多,很多人慕名前來聽課。學生領著家長一起來上課,還有曾經教過李家聲課的語文老師也來聽「學生的課」,甚至連北京四中大名鼎鼎的歷史「四大金剛」之一、現任藍灣未來領導力學校的石國鵬校長,都和他兒子一起重回課堂,爺兒倆認真聽講,回去互相檢查筆記,看看誰漏寫了沒有,一時傳為佳話。

  ▲李家聲先生所著《詩經全譯全評》第一版與再版

  從教學一線退下來後,賦閒在家的「先生」一刻也沒有閒著,除講課外,學術方面更是嚴於律己、精益求精,修訂完善《詩經全譯全評》,使其得以再版,現已成為教育部推薦的國學啟蒙讀物。

  轉眼到了2014年,北京四中網校力主將四中教育思想理念貫徹到小學教育,準備編訂一套龍之門大語文素質教育小學教材。作為北京四中網校母公司龍之門教育創始人的黃向偉,請「先生」出山主導大語文教材的編訂。

  「先生」對龍之門大語文教材既定的教育目標,是要符合北京四中「高貴、優質、高效」的語文教學理念。他強調道:「這套教材要和教學合成一個系統,對教學起到引領和指引的作用。」

  龍之門大語文這套小學教材的選文極其嚴苛。整套教材總共編排960篇文章,超過50萬字,共12冊書,240學時。教材中的每一篇選文,都嚴格遵從「高貴、優質、高效」的教學理念。具體地說,教材與教學要符合「六美」原則:思想美、情感美、智慧美、哲理美、語言美、技巧美。

  大海撈針才能出精品。有些文本大海撈針都撈不出來,「先生」只好自己磨針了。例如一年級教材的第一課,「先生」深知現在的孩子有點懼怕上學,於是想找篇上學真好且朗朗上口的課文,讓孩子們高高興興去上學。結果,老師們翻遍古今中外書籍,都找不到一篇合適的文本,實在找不著,「先生」就自己編了一首小詩:

  紅日升小鳥叫,背書包上學校。

  學知識新歡笑,講友愛樂陶陶。

  學習好身體棒,一家人喜洋洋。

  2017年,龍之門大語文小學課程一經推出就受到教育界多位專家、學者的肯定與推崇,深受公立和私立學校老師、家長和學生的喜愛。同時,這套課程目前是外交部駐外外交人員隨居子女唯一指定中文課程,是宋慶齡基金會唯一指定語文課程,現已在國內諸多公立和私立學校作為校本課程使用。

  值得一提的是,這套教材在眾多學校和培訓機構進行教學時,都取得了明顯的效果。經過實踐證明,小學四、五年級的學生學了兩年,半數可以達到初中畢業的水準。有大語文學生寫得一手好文言文,順利考入八中少年神童班,完成跳級。在「先生」的帶領下,龍之門大語文團隊持續實踐,不斷改進,用更長的時間、更多的數據,來驗證這套教材「高貴、優質、高效」的教學成果。

  隨著龍之門大語文小學教材越來越受到歡迎,在師生家長們的合力之下,「先生」再次出山主持編訂K12語文教材,從小學階段延伸至初中、高中階段,將北京四中的教育理念滲透到K12領域,讓更多的師生受益,讓「高貴、優質、高效」的語文教育走進尋常百姓家。

  尋常百種花齊發

  教室的玄窗一打開,外面的陽光躍了進來,連同空氣也變得活潑了。

  站在講臺前的李家聲先生,在北京四中是出了名的嚴格,也出了名的仁慈。上第一堂課,「先生」就給新生們下了「軍令狀」:「首先你們對我要求嚴,假如我這堂課沒給你們講什麼內容,一堂課下來沒有收穫,或者收穫小,你們可以罵我,給我提意見,我請你們吃冰激凌。」

  教室裡一下子人頭攢動、竊竊私語。「先生」停頓了下,繼續說道:「你們對我要求很高,我對你們要求也高。我說的高級要求有兩點:一是過目成誦。「成誦」不見得完全背下來,但老師講課之後差不多當場基本能背下來;二是出口成章。肚子裡要有墨水,大量的「成誦」,才能有好口才。

  教學的藝術,就體現在課堂上師生之間的點滴互動,給學生打開一扇窗,無時無刻不對學生的思想情感進行渲染,讓學生打心眼裡喜歡語文,在學習中不知不覺「高貴」著。

  「當今老師最重要的一點是開放心智、眼界、視野。」李家聲先生雙眼閃爍著光芒,從哲學角度進行解釋。

  這個世界上我們信崇的只有一個大寫的人,這個大寫的人是自從有了人類,直到人類死亡,它是一個整體,我們只是其中的一個。

  世上任何人都有局限:時代的局限、認知的局限、才能的局限。因而,哲學意義上大寫的人是純粹的理性(康德的認知論)+絕對的真理+偉大崇高的人格,這是一個理想中的人。孔子、蘇格拉底、釋迦摩尼、耶穌等偉大的人,都是無限趨近大寫人的人。

  只有大寫人的書可信崇,其他的書都僅供參考,再高明的書也都是為大寫人的書做注釋而已。我們要竭盡全力去追隨大寫的人,如蠅附驥尾,禾苗渴盼甘霖般既往讀懂大寫人的書。

  這些大寫人的書,包含了美好的大自然、美好的人類輝煌文化、美好的人類思想情感,多讀精讀這些為大寫人的書做注釋的書,開闊眼界、增加學識,才能融會貫通、求新創新。

  「我們四中有老師說,要給學生一杯水,你就要有一桶水。這句話我改了一下,要給學生一杯水,你要是自來水。」對於師生的關係,李家聲先生打了一個形象的比喻。學識沒有止境,好老師要有高尚的情操、高超的技藝,還要有專精的「活兒」,給學生傳達正面的思想情感行為,引導他們正確認知,獨立思考。

  放開眼界原無礙,耕好心田自有收。一個人放開眼界,打開心智,擁有開放、樂觀的心態,沒有什麼能阻擋你熱愛生活、熱愛生命!這是一個好老師教給學生使其一生受用的精神財富。

  百花深處好,此處勝桃源。桃源裡的「種花人」,領著一批愛花之人,一頭鑽進胡同深處,鑽到百花深處,鑽到文明深處,在教育的土壤裡播撒花種,待到他年花開時,尋常百種花齊發,花開深處自有暗香來。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善緣街0號。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李佳佳 HN153)

相關焦點

  • 北京四中的學生,為什麼如此優秀?
    北京四中創建於1907年,是當之無愧的西城四金剛之首。皇城根兒下的百年名校,無論是歷史底蘊,還是人才培養,放眼整個北京都名列前茅。百餘年來,四中延續著首任校長王道元先生「厚其積儲大效於世」的傳統,肩負著「家國天下,捨我其誰」的使命感與責任感,堅守著「今日我以四中為榮,明日四中以我為榮」的諾言。
  • 從《百花深處》看陳凱歌矛盾的歷史文化情結
    本文將以他為電影《十分鐘年華老去》拍攝製作的短片《百花深處》為例,選取電影選題、表現手法、象徵修辭、音樂音響這四個方面,分析陳凱歌蘊育其中矛盾的歷史文化情結。 關鍵詞:傳統文化;人文關懷;文化反思;矛盾情結 《百花深處》是《十分鐘年華老去?小號篇》中的最後一部短片。
  • 高分短片《百花深處》:從一個「瘋子」視角呈現出失落的傳統文化
    隨後,馮遠徵飾演的馮先生出現在畫面中,要求耿樂飾演的搬家工人跟他去「百花深處」胡同幫忙搬家。導演採用封閉式構圖,利用車窗、後視鏡來切割畫面並增加縱深,展現了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疏離感。同時,導演通過正反打、俯仰交替鏡頭,讓搬家工人始終以一種居高臨下的態勢審視著馮先生。
  • 師者|李家聲:僵化地強調「背誦」,會傷害語文的「魂」
    中學語文教育名師、北京市語文學科帶頭人、北京市第四中學語文特級教師李家聲,對語文課改有「一千種焦慮」。近日,他在北京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採訪時呼籲——如今有人一味提倡閱讀量,卻不予學生思考的時間,同樣是一種走偏了的形式主義。他直言「偽教育」會把學生的才氣、興趣、創造力磨掉。
  • 品味《百花深處》,你體會到了哪些時代變遷下的人文情懷呢!
    品味《百花深處》,你體會到了哪些時代變遷下的人文情懷呢!影片講述了家在百花深處胡同的「馮先生」在高樓林立的都市找到了一家正在搬家的搬家公司,想給自己搬家,在這一路上,馮先生驚詫於城市的變遷,當到了百花深處的時候,搬家公司發現馮先生所謂的「家」只有一棵大愧樹和一個土坡,搬家公司的工人一氣之下丟下馮先生絕塵而去,但為了得到報酬,工人們又回到百花深處,與馮先生上演了一場滑稽的「搬家」。
  • 百花深處:日新月異的時代變更,悄然吞噬著腦海中的傳統記憶!
    《百花深處》是陳凱歌導演通過為瘋子馮先生搬家的一場鬧劇而揭示的京城現狀,雖只有十多分鐘,卻引起人們深深的反思。陳凱歌向來都以寄情於影而聞名於世,影片開始一一棟聳立的高樓拉開了帷幕,隨之轉為對搬傢伙計的一個仰拍鏡頭,在向人們描述了當下北京大背景的同時,也揭露了大自然下人類的渺小與無助,在面對這個自然而然發展的現實社會,註定是要以失去我們的傳統文化作為沉重的代價,而這一切,人們也終究無可奈何。
  • 北京金融街潤澤學校:潤物無聲 澤本致遠
    師資團隊堪稱「夢之隊」的教育團隊,由原北京四中校長劉長銘先生、原匯文中學校長陳維嘉先生、原中古友誼小學校長吳小瑜女士為領航人,聘請顧德希、李家聲、谷丹、馬淑冬、李俊和、郭震侖、鄭春和、李明贊和梁俠九位北京市知名特級教師組成專家指導團隊。
  • 佛山科學技術學院羅冬梅:堅守教育夢 自有暗香來
    原標題:堅守教育夢 自有暗香來佛山科學技術學院羅冬梅教授兢兢業業,幹出不一樣的精彩來源|佛山日報文|通訊員王凡、段曉宏 佛山日報記者鄒婷婷編輯|何欣鴻
  • 做人如做梅,為有暗香來
    春有百花夏有荷,秋有霜葉冬有梅。世間縱有萬千錦繡,繁花開遍,在我心中,仍是獨獨喜愛,那屹立風雪之中,不懼嚴寒,一身凌雲傲骨的梅。古詩有云:「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開在牆角的梅,即便無人賞識,依舊能夠高傲堅挺、孤芳自開,頑強地對抗風雪,低調地遺世獨立,自有一股暗香,漫天襲來。而做人,不正應該像梅花一樣,頑強、低調,讓靈魂變得豐盈且賦有香氣嗎?做人如做梅,為有暗香來。
  •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牆角有幾枝梅花,正冒著嚴寒獨自盛開。遠遠的就知道潔白的梅花不是雪,因為有梅花的幽香傳來。這首詩語言樸素,對梅花的形象也不多做描繪,卻自有深致,耐人尋味。最有名的一句「為有暗香來」,以梅擬人,凌寒獨開,喻典品格高貴;暗香沁人,象徵其才氣橫溢。
  • 從順天中學堂到北京四中 曾經的四中有多牛?
    北京四中的名聲,更在於它非凡的經歷和那一長串名字如雷貫耳的校友。在中國,北京四中獨一無二。五四運動期間,四中學生走上街頭宣傳演講,掀起愛國熱潮。第十級學生馮至等於1920年創辦了新文化刊物《青年》,寄往全國各地新文化刊物編輯部進行交換。1924年底,全校集隊迎接孫中山先生到京。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在學生會的組織下,同學們曾分組去郊區農村宣傳抗日,到商店募捐,抵制日貨。1940年,日偽校長王巖濤來校,遭到全校師生反對,被學生趕出了校門。
  • 邵陽市四中:逆襲圓夢,捷報頻傳
    紅網時刻7月27日訊(通訊員 宋寧 劉青林)這幾天,邵陽市四中高三312名學生陷入了幸福的煩惱——怎樣填好自己心儀的高校。 其中,陽邵剛是四中初344班畢業的。三年前,他未能圓夢省級示範性高中。三年後,他帶著這份高考610分的成績單,成功逆襲。
  • 邵陽市四中:逆襲圓夢,捷報頻傳
    紅網時刻7月27日訊(通訊員 宋寧 劉青林)這幾天,邵陽市四中高三312名學生陷入了幸福的煩惱——怎樣填好自己心儀的高校。其中,陽邵剛是四中初344班畢業的。三年前,他未能圓夢省級示範性高中。三年後,他帶著這份高考610分的成績單,成功逆襲。
  • 北京最好聽的兩個地名,一個春意盎然,一個唯美動人
    地名,能決定人們對它的第一印象,北京有很多優美動聽的地名,今天我們就為您盤點兩個,說不定就在你身邊。百花深處大北京有一條胡同特別出名,不為別的,就為它的名字。它被譽為「北京最好聽的胡同名」,那就是百花深處。說到這條胡同,可真是有些五味雜陳,百花深處,這麼文藝的名字,很有故事感。明朝萬曆年間,有一對張氏夫婦在北京新街口以南的地界兒,買了20多畝地種菜為業。後來他們種起了牡丹、芍藥、荷藕等。慢慢地,這個花園有了名氣,文人墨客紛紛來此賞花、賦詩,於是就有了百花深處這個風雅的名字。
  • 他們都是雷震子,李家聲最可愛,翁清海好清純,而他好像抑鬱症
    說起雷震子我想關於他的故事有不少,相信大家也都聽說過,什麼雷震子的出生,雷震子學藝,雷震子如何助姜子牙伐紂,雷震子肉身成聖,以及後來雷震子是不是被封為了雷神掌管天界九天應元府等等等等,也許這些都是神話故事我們權且當做故事聽一聽就行了,但在各種影視劇當中也有扮演過雷震子形象的演員,我們不妨拿他們來一起做個比較
  • 北京理工大學「逐夢青春2020」畢業晚會雲端上演
    「奮鬥路上青春有理,感謝有你」 「祝福北理工2020屆畢業生前程似錦,一帆風順」「祝願所有畢業生放飛青春,點亮中國夢!」6月28日晚19:30至20:40,北京理工大學「逐夢青春2020」雲畢業晚會在人民日報、央視新聞等八個直播平臺同步播出。在70分鐘不長的時間裡,直播觀看量超過150萬人次,滿屏洋溢著對2020屆畢業生們的真摯祝福,時刻感受到畢業生對母校的深深思念以及全球師生校友歡聚雲端的激動與喜悅。
  • 自創詩詞:一場春雨的深思,酥雨逐夢
    酥雨逐夢5月4日 雨 作者:青青輕雷奏起逐春鼓,細雨淋出迎夏歌。俗話說「春雨貴如油」,洽是時機的一場雨滋潤了萬物,催開了百花,也會使田間地頭出現繁忙的景象,聽那布穀鳥的叫聲,不正是催促著人們進行耕種嗎?昨夜裡聽著淅淅瀝瀝的雨聲,回想著兒時農忙時的景象,總感覺現在沒有了那時的快樂。思緒萬千,仿佛看到了,老父親在田間忙碌的身影。但土地還是那片土地,帶給我人生轉折的老父親卻已經仙逝多年。
  • 先生從歷史深處走來
    縱觀我國教育發展史, 兩千年前,孔夫子在民間創立私學,平民教育由此肇始;一千年前,四大書院弦歌不絕,啟學派文化之濫觴;一百年前,伴隨著洋務運動和戊戌維新,新式學堂如雨後春筍;當下,九天攬月,五洋捉鱉,科技迅猛發展,教育為國培養大量人才……千百年來,教育人物一代一代更迭,教育故事一段一段訴說,我們對教育問題的求解之途從未中斷,對教育規律的求索之心從未改變。
  • 京西「百花山下第一村」百花深處有人家
    新京報訊(記者 曹晶瑞 王巍)在北京城西門頭溝區百花山半山腰藏匿著一個美麗的小村莊——黃安坨村。俯瞰黃安坨村全景。黃安坨公交車站。這個被稱作「百花山下第一村」的美麗村子,除了在山花開遍山野的時候,將「百花深處有人家」兌換成現實,還會在每個夜幕降臨的晚上,被點點繁星點亮。幸運的話,你還能在村子裡邂逅螢火蟲。黃安坨村的蘋果。村民正準備把挑好的蘋果裝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