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百花深處》,你體會到了哪些時代變遷下的人文情懷呢!

2020-12-23 百家號

品味《百花深處》,你體會到了哪些時代變遷下的人文情懷呢!

這部電影還是陳凱歌以獨特的導演構思,賦予了作品低斂、深沉、哲理性的韻味,僅用十分鐘的鏡頭,講述了一支搬家隊和一位「瘋」老人之間的戲劇故事,描繪出對老北京傳統文化流逝的傷感和緬懷,而對展現這一情感的拍攝技法更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在影片的開頭出現的高樓大廈,還是拆遷地的黃土,甚至是劇中人物的衣服,都少不了暗黃色;導演精巧的運用暗黃色構成了片子的色彩基調,象徵著城市化對於老北京傳統文化的壓抑和吞噬。

影片講述了家在百花深處胡同的「馮先生」在高樓林立的都市找到了一家正在搬家的搬家公司,想給自己搬家,在這一路上,馮先生驚詫於城市的變遷,當到了百花深處的時候,搬家公司發現馮先生所謂的「家」只有一棵大愧樹和一個土坡,搬家公司的工人一氣之下丟下馮先生絕塵而去,但為了得到報酬,工人們又回到百花深處,與馮先生上演了一場滑稽的「搬家」。

搬家過程中,一個工人不小心摔碎了馮先生的前清燈座,這場搬家在馮先生的哀痛中不歡而散;在離開的路上,車陷入了溝裡,馮先生卻意外地發現自家房簷下的鈴鐺,在眾人的思考中,馮先生拎著鈴鐺邊搖邊跑,奔向了大槐樹下的「家」。

影片中的馮先生被塑造成了一個瘋子的形象,他在鋼筋水泥的城市叢林中摸不到方向,可當汽車駛進百花深處的時候,他正了正自己的帽子,似乎是對這「胡同」的崇敬。搬家工人看起來滑稽可笑的,僅當做敷衍的一場「搬家」,在馮先生眼裡卻是莊重認真的。花瓶的破碎,激起了馮先生內心的創痛,讓人感覺到那些舊時光其實並未遠去。而馮先生撿起鈴鐺下的鐺子的時候,又是興奮的,仿佛他終於找到了他所要極力證明的往昔的證據。

而影片結尾處,大槐樹幻化成一座四合院,熱鬧的叫賣聲中,所展現的正是馮先生心裡的畫卷。最終影片結束在馮先生拎著鈴鐺奔跑的背影當中,給人深刻的印象,仿佛是一場告別,對那些無法挽回的文化符號的告別。

在故事發展中,劇中人物需要根據情節來展示不同的人物形象。如強勢、卑微及此類形象的過渡。這一過程不單單通過人物對白來實現,還有拍攝角度所展現的人物造型來推波助瀾。電影是反映生活的藝術,電影能帶給我們的不單單是視聽上的感受風暴,還應該展現我們生活中所遺失的文化記憶。

陳凱歌導演的《百花深處》雖然到最後也沒有告訴我們該怎麼做,但我們願意相信,夕陽過去,太陽依舊照常升起,優秀的文化不會被歷史所拋棄,在城市化的今天,我們追隨傳統記憶的腳步始終在繼續,未來鏡頭下的傳統文化依舊燦爛。

相關焦點

  • 高分短片《百花深處》:從一個「瘋子」視角呈現出失落的傳統文化
    而陳凱歌也在這部短片中,運通獨具匠心的視聽語言及人物塑造,展現了時代發展變遷下,老北京城物是人非的景象,詮釋了傳統文化面對現代文明衝擊的脆弱與易逝,並藉由影片給予觀眾深刻反思。01 敘事手法上,通過獨特鏡頭語言以及意象隱喻,賦予影片獨特藝術價值①封閉式的構圖以及俯仰視角的切換,來體現影片主題和人物內心世界。
  • 從《百花深處》看陳凱歌矛盾的歷史文化情結
    本文將以他為電影《十分鐘年華老去》拍攝製作的短片《百花深處》為例,選取電影選題、表現手法、象徵修辭、音樂音響這四個方面,分析陳凱歌蘊育其中矛盾的歷史文化情結。 關鍵詞:傳統文化;人文關懷;文化反思;矛盾情結 《百花深處》是《十分鐘年華老去?小號篇》中的最後一部短片。
  • 百花深處:日新月異的時代變更,悄然吞噬著腦海中的傳統記憶!
    可是隨著時代的飛速變遷,轎車快速行駛,高樓日漸挺拔,唯獨記憶中的那些情景逐漸遠離我們的生活。《百花深處》是陳凱歌導演通過為瘋子馮先生搬家的一場鬧劇而揭示的京城現狀,雖只有十多分鐘,卻引起人們深深的反思。
  • 【白雲廣雅】讓人文情懷滋養孩子健康成長
    年輕的白雲廣雅,自2008年開始,又一如既往地繼承和發揚著百年廣雅的人文教育傳統。在新時期的教育改革浪潮中,我們本著歷史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要將人文教育做得更實更好。要走到歷史的深處,走到人的根基深處,走到心靈深處。讓學生更好地明白人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激發深遠的學習動力。要走到世界的角落,了解世界的發展趨勢,中西文化的碰撞。
  • 北京四中李家聲「先生」:百花深處自有暗香來 | 逐夢令
    此後,在漫長的歲月裡,「百花深處」四個字,幾乎成了北京城人文思想的精神坐標,新舊文化思潮的交匯之地。  陳昇的歌曲《One Night in Beijing》、陳凱歌導演的在國際上讚譽無數的短片《十分鐘年華老去:百花深處》均誕生於這條不起眼的胡同深巷。   不知道是巧合,還是冥冥中註定的,龍之門大語文也誕生於此,旁邊就是百花錄音棚。
  • 在廣闊天地中感知時代變遷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採訪體會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大型主題採訪活動在河北西柏坡啟動之後,學習時報社作為中央新聞單位之一,由報社領導帶隊,組織記者深入基層、深入實際,認真記述所見所聞,反映時代變遷。在收穫一篇篇採訪報導的同時,記者思想感情的深處也深受觸動,本報特開設專版,刊登記者們的體會,以饗讀者。
  • 京西「百花山下第一村」百花深處有人家
    這個被稱作「百花山下第一村」的美麗村子,除了在山花開遍山野的時候,將「百花深處有人家」兌換成現實,還會在每個夜幕降臨的晚上,被點點繁星點亮。幸運的話,你還能在村子裡邂逅螢火蟲。黃安坨村的蘋果。村民正準備把挑好的蘋果裝箱。
  • 科學網—科學家的人文情懷
    ■張開遜 人文情懷是一種人生境界選擇。以科學為業的人,如果缺乏人文情懷,將會感到痛苦,因為科學本質上是探索與奉獻的事業。對許身科學的人而言,人文情懷將會伴隨他度過愉快的一生,使生命的意義演繹到極致。 人文情懷是維繫人類和諧的紐帶,使人類擁有未來。
  • 品味更好的家鄉,洋河「夢之藍M6+」秀出最美家國情懷
    與此同時,作為《我和我的家鄉》官方合作夥伴, 同樣聚焦"更好的時代"的"夢之藍M6+",也以獨一無二的國貨精品元素與濃鬱的家國情懷,在雙節期間火爆銷售。老牌酒企鑄就非凡國貨精品首先來說,中國作為白酒發源地和最大消費市場,一直以來並不缺少各種風格、品味、檔次的酒品,但真正能夠稱得上"國貨精品"的品牌屈指可數。既能夠展現傳統中國白酒獨有的魅力,又能結合現代科技體現出時代元素,這就是洋河股份對"夢之藍M6+"匠心獨運的打造精髓。
  • 在烏蒙山深處見證鍋廠村的變遷
    從8月起,請您跟隨記者的鏡頭筆頭,走進遠山,深入一線,去記錄精彩瞬間,去感悟家國情懷,去致敬偉大精神,一起講好雲南統戰故事……  鍋廠村深藏於磅礴的烏蒙大山深處,是一個交通偏僻、資源貧乏、文化落後的深度貧困村。全村有15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014戶4058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302戶1406人。
  • 百花深處詩濃 麗人冢上春秋
    白雲區幹部李洪斌評價張喬「家國情懷、人間摯愛」,廣東青年作家黃劍豐則說,「張喬不是廣州版祝英臺,她是廣州的張喬。她不趨炎附勢,不奉承權貴,是個氣度曠達、心性高潔的女子。」張喬到底是怎樣一位女子?又有怎樣的傳奇故事?近日,廣州日報全媒體小組再次出動,尋訪百花冢遺址,並記錄跨越兩代人的「護花」故事。
  • 葉振強的鐘表人生:機械鐘的人文情懷是永遠不會被電子產品取代的
    作為上海市鐘錶協會副會長,葉振強一直致力於通過打造全國最大的進口機械鐘平臺,將西方傳承多個世紀的時鐘文化帶到中國來,讓中國消費者也可以享受到西方機械鐘的獨特魅力。近日,葉振強分享了他的鐘表人生,即機械鐘的人文情懷,是永遠不會被電子產品取代的。
  • 葉振強的鐘表人生:機械鐘的人文情懷,是永遠不會被電子化取代的
    作為上海市鐘錶協會副會長,葉振強一直致力於通過打造全國最大的進口機械鐘平臺,將西方傳承多個世紀的時鐘文化帶到中國來,讓中國消費者也可以享受到西方機械鐘的獨特魅力。「機械鐘是一種情懷,一種愛好,一個家族的傳承,一種大戶人家鐘鳴鼎食的貴氣和一種家的感覺。分分秒秒,年復一年,像一個不老的隨從陪伴我們長大,老去。」葉振強堅信,機械鐘身上所承載的這些人文情懷,是永遠不會被電子化、科技化所影響和取代的。葉振強對於機械鐘帶給生活方式的積極影響有著深刻的親身體會。「機械鐘每分每秒都在工作,滴滴答答響個不停。
  • 智能時代下,人文學科過時了嗎?
    從歷史上來看,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在精英文理學院平分秋色。但是過去十年中,文理學院的人文專業已經從三分之一下降到四分之一以下,我國政府公布了將42所大學建設成「世界一流」理工院校的計劃。研究型大學人數也下降到了70%左右。少數人文學科入學率沒有下降的學校,往往是區域性綜合性大學,從一開始就沒有多少人文學科的專業。
  • 通知書「變臉」看時代變遷 從最初的嚴肅型到現在的人文型
    其實,從恢復高考至今,小小一張錄取通知書也折射著時代的變遷,從最初的嚴肅型逐漸向服務型、人文型發展。  □通知書的時代變遷  ■上世紀70年代  鉛印通知書要求帶著「毛選」去報到  1977年,中斷了10年之久的高考制度得以恢復。當年12月,已經25歲的任金州和23歲的張進分別在北京和陝西完成了恢復高考後的第一年考試。
  • 時代不斷變遷 團圓情懷不變
    雖時代更迭,但團圓情懷不變。  一紙書信寄託相思  上世紀80年代,一個姑娘若能嫁到國外,是非常受左鄰右舍羨慕的。何靜怡的姐姐,就是經人介紹,與在美國的一個舟山小夥相親成婚,遠嫁大洋彼岸。  「當時,家裡沒電話,只能靠書信聯繫。 」何靜怡回憶,姐姐去美國後,與家人的聯繫方式基本都靠鴻雁傳書。
  • 人文情懷:來大自然的滋養;是人文智識的燻育;加上後天的修為!
    藝術中的「人文情懷」的講題,緣起有二:1、開學典禮上朱樂耕老師的講話題目是《做最好的自己》;我們考入中國藝術研究院,而藝術中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人文情懷」。那麼,怎樣「做最好的自己」呢?2、同是開學——在師生首次見面會上,田青老師說「不忘初心——三年你肯定會有收穫。」不忘什麼初心呢?大家每個人心裡,都可能有自己的答案。
  • 這位復旦計算機教師在教書育人中演繹人文情懷
    「難道能通過語言教會你騎自行車,而不是你自己去不斷嘗試實踐,不斷體會和反思修正而學會的?教不是不重要,但主要起到一種提示和引導作用。關鍵還是要靠學來內化所得。」對於現在如火如荼開展的教學改革熱潮,他認為需要「得意忘形」:得其真義,而不追求形式。不是讓學生在課堂中討論和實踐就「翻轉」了,如何進行教學和課堂設計,從而使得學生學習效率更高,真正幫助到學生的發展,才是最重要的。
  • 書香法苑ㆍ大愛至簡:人文情懷與實踐理性
    :何震院長,真是好久不見,我們是國際法同門啊,請您來參與分享,是因為最近又看到你在朋友圈曬了《文明的故事》合集中好幾本書啊,都是人文類哲學思辨的書,《理性開始的時代》《信仰的時代》等等,看得出來您對人文歷史是非常感興趣啊。
  • 夜上海·流連|漫步梧桐深處
    圖說:武康大樓 新民晚報記者 陳夢澤 攝每天穿梭在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你可曾細細品味她的獨特韻味?「走進這裡,不會寫詩的人想寫詩,不會畫畫的人想畫畫,不會唱歌的人想唱歌,感覺美妙極了。」這是英國劇作家蕭伯納在「福開森路」(今武康路)留下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