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百花深處》,你體會到了哪些時代變遷下的人文情懷呢!
這部電影還是陳凱歌以獨特的導演構思,賦予了作品低斂、深沉、哲理性的韻味,僅用十分鐘的鏡頭,講述了一支搬家隊和一位「瘋」老人之間的戲劇故事,描繪出對老北京傳統文化流逝的傷感和緬懷,而對展現這一情感的拍攝技法更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在影片的開頭出現的高樓大廈,還是拆遷地的黃土,甚至是劇中人物的衣服,都少不了暗黃色;導演精巧的運用暗黃色構成了片子的色彩基調,象徵著城市化對於老北京傳統文化的壓抑和吞噬。
影片講述了家在百花深處胡同的「馮先生」在高樓林立的都市找到了一家正在搬家的搬家公司,想給自己搬家,在這一路上,馮先生驚詫於城市的變遷,當到了百花深處的時候,搬家公司發現馮先生所謂的「家」只有一棵大愧樹和一個土坡,搬家公司的工人一氣之下丟下馮先生絕塵而去,但為了得到報酬,工人們又回到百花深處,與馮先生上演了一場滑稽的「搬家」。
搬家過程中,一個工人不小心摔碎了馮先生的前清燈座,這場搬家在馮先生的哀痛中不歡而散;在離開的路上,車陷入了溝裡,馮先生卻意外地發現自家房簷下的鈴鐺,在眾人的思考中,馮先生拎著鈴鐺邊搖邊跑,奔向了大槐樹下的「家」。
影片中的馮先生被塑造成了一個瘋子的形象,他在鋼筋水泥的城市叢林中摸不到方向,可當汽車駛進百花深處的時候,他正了正自己的帽子,似乎是對這「胡同」的崇敬。搬家工人看起來滑稽可笑的,僅當做敷衍的一場「搬家」,在馮先生眼裡卻是莊重認真的。花瓶的破碎,激起了馮先生內心的創痛,讓人感覺到那些舊時光其實並未遠去。而馮先生撿起鈴鐺下的鐺子的時候,又是興奮的,仿佛他終於找到了他所要極力證明的往昔的證據。
而影片結尾處,大槐樹幻化成一座四合院,熱鬧的叫賣聲中,所展現的正是馮先生心裡的畫卷。最終影片結束在馮先生拎著鈴鐺奔跑的背影當中,給人深刻的印象,仿佛是一場告別,對那些無法挽回的文化符號的告別。
在故事發展中,劇中人物需要根據情節來展示不同的人物形象。如強勢、卑微及此類形象的過渡。這一過程不單單通過人物對白來實現,還有拍攝角度所展現的人物造型來推波助瀾。電影是反映生活的藝術,電影能帶給我們的不單單是視聽上的感受風暴,還應該展現我們生活中所遺失的文化記憶。
陳凱歌導演的《百花深處》雖然到最後也沒有告訴我們該怎麼做,但我們願意相信,夕陽過去,太陽依舊照常升起,優秀的文化不會被歷史所拋棄,在城市化的今天,我們追隨傳統記憶的腳步始終在繼續,未來鏡頭下的傳統文化依舊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