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頂尖法學家關於法律解釋方法的精彩交鋒

2020-12-12 中國法院網

2017-08-11 09:06:24 | 來源:人民法院報 | 作者:黃文旭

  《聯邦法院如何解釋法律》是一本什麼樣的書

  《聯邦法院如何解釋法律》一書源於已故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安東寧·斯卡利亞1995年3月8日至9日在普林斯頓大學人類價值研究中心所做的演講。這是一本與眾不同的書,因為它並不是某一個人的學術專著,也不是一本論文集,而是一本珍貴的演講與論辯記錄。它記錄了斯卡利亞與紐約大學、牛津大學法學教授羅納德·德沃金、哈佛法學院教授瑪麗·安·格蘭頓、哈佛法學院教授勞倫斯·卻伯、布朗大學歷史學教授戈登·伍德等四位著名學者就法官應如何解釋法律展開的論戰。

  斯卡利亞向來以語言犀利又不失幽默著稱,再加上該書演講與論辯的性質,決定了該書可讀性強,很容易引起讀者的興趣。同時,斯卡利亞的演講和學者們的論辯又如學術著作般嚴謹,有理有據有例子。這種演講和論辯的風格也值得我國法學界學習。

  該書在美國出版後,得到了出版界的高度評價,比如《律師的書架》編輯認為,斯卡利亞大法官精心撰寫和耐心地解釋的理論,在和四位學者論戰之後,將吸引和啟發很多不贊成斯卡利亞觀點的讀者。斯卡利亞思路清晰的寫作和寫作背後的認真思考值得讚賞。《美國律師協會雜誌》編輯認為,《聯邦法院如何解釋法律》一書不僅展現了斯卡利亞「文本主義」理論的吸引力,也展示了斯卡利亞司法政治家的素質。他以最簡潔易懂的方式在這部優雅的作品裡表達了他的觀點,堅定地認為司法權威只能基於法律或憲法文本。

  最近,最高人民法院中國應用法學研究所所長蔣惠嶺和中國應用法學研究所黃斌博士將該書譯成中文,並由中國法制出版社出版。該書譯者蔣惠嶺法官和黃斌博士有著豐富的域外法政翻譯經驗,該書譯文準確、簡潔、流暢。該書的中文導讀中,耶魯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張泰蘇稱該書是法律與法學界研究斯卡利亞的首要文獻。該書中譯本的出版,有助於我國法學界了解美國聯邦法院如何解釋法律,以及美國法學界對這一問題的論爭,能夠促進我國法學界對法律解釋問題的深入研究。

  《聯邦法院如何解釋法律》儘管不是某一個人的作品,但斯卡利亞的演講毫無疑問是該書的核心。斯卡利亞1986年被任命為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2016年2月13日去世,被認為是美國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大法官之一。美國著名記者瓊·比斯丘皮克在《最高法院的「喜劇之王」:安東寧·斯卡利亞大法官傳》一書中這樣形容他:「立場保守,卻文筆犀利;爭強好勝,但邏輯嚴密;性格狂放,卻魅力十足。」斯卡利亞的這些特點在該書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雖然法律解釋問題是一個專業問題,但正如斯卡利亞所說,該書並非只為法律人而作,也是為所有具有執著法律情懷且熱愛思考的人而作。《聯邦法院如何解釋法律》一書非常適合作為法學院課堂討論的閱讀材料,因為書中有斯卡利亞明確的文本主義解釋方法,也有幾位學者明確的反對意見,而且他們都為自己的觀點闡述了充足的理由。如果法學院的學生們以該書為基礎展開討論,必定會對美國憲法的發展特別是法律解釋方法的共識與分歧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同時也能訓練法學院學生的法律思維和嚴謹的論辯技巧。

  斯卡利亞大法官在演講中說了什麼

  斯卡利亞演講的標題是《民法法系中的普通法法院:聯邦法院在解釋憲法和法律中的作用》。在演講中,斯卡利亞強烈反對法官造法,並指出美國現在已經處於立法的時代,大多數新的法律都是制定法,在聯邦法院中,能夠稱得上普通法的東西已經微乎其微了。因此,制定法解釋問題值得法官和律師當作主要的工作加以研究和關注。然而,美國還不存在普遍接受並且一以貫之的制定法解釋理論。這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更可悲的是,美國律師和法律教育界對這一現象漠不關心,很少有法學院開設法律解釋的課程。

  斯卡利亞在批評了美國法律解釋技術的現狀之後,就開始對一些具體的法律解釋方法進行批判。他首先批判的是「探尋立法機關的意圖」。在斯卡利亞看來,由立法者的本意而非立法機構公布的法律決定立法意圖的做法,比將法律高高地張貼在柱子上以至於它們不能被輕易閱讀到的詭計還要糟糕。人的意圖可以隨心所欲,能夠約束我們的只有他們制定的法律。在追求立法意圖的幌子下,普通法法官實際上將追求他們自己的目標和創製法律的傾向從普通法延伸到制定法領域。

  斯卡利亞在演講中大力鼓吹「文義解釋方法」。他認為,在所有對文義解釋的批評意見中,最沒有見地的就是指責文義解釋「過於形式主義」。文義解釋當然是形式主義的!因為法治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種形式。「形式主義萬歲,它使得政府成為一個法治的政府,而不是一個人治的政府。」

  在鼓吹了文義解釋之後,斯卡利亞開始對一些法律解釋原則、法律解釋中參考立法史的方法以及「活的憲法」理論進行批判。美國主流的憲法解釋學派認為,存在一種活的憲法以適應社會變遷的需要,並且由法官來決定適應社會需要的具體內容。斯卡利亞認為,不能說憲法本身自然地隱含著變化,相反,它的全部存在目的就在於防止變化,以這種方式植入某種權利以便未來世代無法將此權利剝奪。憲法發展理論最突出的缺陷,是在指導原則方面無法達成一致並且根本沒有機會達成一致。只要討論的問題超出了憲法是否靜止不變的範疇,發展論者就可以分裂成不同的陣營,像各種對真、善、美的不同理解那樣。

  斯卡利亞從而認為,人們樂於讓九位大法官來解釋憲法,是因為人們相信大法官的工作是細緻考察文本、文本的歷史、對文本的傳統理解以及司法先例。如果人們逐漸相信憲法是根據「演進中的合理得體的標準」所應具有的含義,那麼,人們對憲法解釋者的要求將不再是公平、合理以及擁有專業的法律人素養,而是將尋找在演進標準方面以及在憲法應該怎樣方面與他們保持一致的法官。

  在斯卡利亞演講記錄之後,是更為精彩的德沃金、格蘭頓、卻伯、伍德等四位著名學者的評論以及斯卡利亞大法官的回應。

  中國法院如何解釋法律

  讀完《聯邦法院如何解釋法律》一書,可以發現,美國法官還沒有掌握成熟的成文法解釋技術,原因之一是美國的普通法傳統。中國作為成文法國家,是否就不存在美國的問題?中國的法官和律師們是否就掌握了成熟精湛的成文法解釋技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基本建成,如何解釋法律成為了法治中國建設的主要任務。

  作為成文法國家,法律解釋方法應該成為我國法學院教學的核心內容,也應該是法學家、律師和法官重點關注的內容。但現實情況是,在我國法學院的課程體系中,法律解釋方法並沒有得到重視,法學家、律師和法官們對法律解釋方法的討論也不夠深入,並沒有在我國形成統一的得到法律職業人普遍認同的法律解釋方法,以至於同樣的法律條文在不同的案件中出現不同的解釋,造成了同案不同案的現象。

  《聯邦法院如何解釋法律》一書呈現了美國最頂尖的法學家們對法律解釋問題的論辯,中譯本不僅可以讓我國法學界深入了解斯卡利亞大法官的文本主義法律解釋方法以及其他學者的法律解釋理念,而且可以讓我國法學界了解這樣一種精彩的有益的學術論辯方式。真心希望我國法學界也出現這樣的對法律問題的精彩論辯。

  (作者單位:中國應用法學研究所)

相關焦點

  • 法律解釋方法應用的實證研究
    雖然法律解釋學說碩果纍纍,但法學家「關於法律」與司法人員「根據法律」的不同思維,使得法律解釋方法應用的理想狀態和司法實踐存在較大差距。目前,法律解釋方法的實踐應用存在諸多失範問題。本文在實證分析最高人民法院公報案例基礎上,探尋法律解釋方法發展規律,結合司法改革舉措,對提升法律解釋方法應用水平提出建議。
  • 法政學院開展關於法律解釋方法的講座
    法政學院開展關於法律解釋方法的講座 時間:2019年11月20日    編輯:林丹虹    來源:法政學院     瀏覽次數:次 11月15日下午,法政學院邀請到了來自湖南師範大學法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歐福永教授來校,歐教授為法政學子進行了一堂精彩的關於法律解釋方法的講座
  • 法律解釋的分類、方法和位階
    可以使法律決定與特定社會的倫理與道德要相一致,從而使法律決定具有最大可能的正當性(三)法律解釋方法的位階1.各種解釋方法之所以具有不同的功能,是因為他們各自指出了在法律解釋中考慮的因素不同或提出問題的視角不同,而這就意味著在具體的情景下按照不同的法律解釋方法對同一個法律規定進行解釋可能會得出完全不同的解釋結果,這種結果的出現導致了法律適用的不確定性。
  • 麥克塞內爾(著) 呂玉贊(譯):法律方法在法律改革中的重要性
    法律方法關涉到如何為裁決具體個案而將一個抽象的法律觀點與事實情景勾連起來。它們包含如何陳述法律以及如何適用法律。我希望大家能夠更加深刻地意識到,美國的法治國與德國的法治國之間在法律方法方面的差異。雖然事實上兩個體系都堅決地致力於法治,但其選取通往法治的道路卻明顯不同。它們的法律方法並不一樣。但奇怪的是,這些法律方法很少得到比較研究。這可能解釋了,為何外國的法律方法會被如此輕易的忽視。
  • 龐德基於法律史解釋的社會工程法理學
    倫理解釋就是以權利觀念為核心,採取形上學的方法對於法律的解釋。由於早期的歷史學法派的創始人出自自然法學派,因此,他們的思維方式仍然帶有自然法的痕跡。倫理解釋是一種社會秩序的理想,也是法律秩序為之存在的目的。這種解釋方法對於法理學的意義在於:法律推理乃是一種重要的工具,通過運用這一工具,人們便可以在日常的司法實踐中調和法律穩定的必要性與法律變化的必要性。
  • 法律推理在法官解釋法律過程中的運用
    美國聯邦法院大法官卡多佐認為,司法過程中我們的第一個追問應當是法官從哪是找到體現在他的判決中的法律?這些淵源有時候很明顯,有時會有需要填補的空白,有時也會有需要澄清的疑問和含混,還會有需要淡化的難點和錯誤。法官要解決這此問題,必須要藉助於一定的理性手法而不應當是隨意的,推理就是這種發現和解釋法律的理性手法。針對不同情況,法官可以採用不同的推理手法。
  • 美國聯邦法院如何解釋法律
    按:安東寧·斯卡利亞(Antonin Scalia, 1936-2016),美國法學家,曾任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1986年由裡根總統任命,是美國聯邦最高法院保守主義陣營中的中堅人物
  • 法學家講解|《民法典》關於民事法律事實的規定,從2021.1.1施行
    法學家助您搶佔先機,點擊購買,即刻享有!成大事者不糾結!僅僅一頓飯的花費,受益一輩子,早系統、深入學習則早領先與獲益!】民事法律事實,是指能引起民事法律關係發生、變更和消滅的客觀現象。民事法律關係的變動需要法律上的原因,這個原因稱為民事法律事實。民事法律規範只是民事法律關係發生、變更和消滅的前提,它本身並不能在當事人之間發生具體的民事法律關係。
  • 法律方法與法律統一適用
    法律方法是實現法律統一適用的內在規制力量,正如德國法學家魏德士所言,法學方法論具有平等對待與法的安定性功能。而且,對法律工作者而言,對方法的忠誠起著自我監督的作用。在司法裁判中,法律方法作為法官運用的實踐技藝,具有中介功能,能夠為司法裁決提供依據,架通規範與事實之間的鴻溝。
  • 法律解釋的相關內容
    謂不拘泥於法文之字句,由立法之目的、沿革、社會生活之需要,法典全體之組織,與其他法文之關係,法律適用之結果等各方面觀察,用論理的方法,求貫通法律全般之統一的精神。由法文之文字與其意義之關係,又可分為下之種種方法。a.擴張解釋擴大解釋和縮小解釋都不能超出詞語本身涵蓋的範圍,如果超出,就是類推解釋了。
  • 羅翔:理解法律的關鍵:解釋法律
    羅翔:理解法律的關鍵:解釋法律刑偵案審 英國法學家梅因說,法律一經制定,就已經滯後。因此,理解法律,最重要的是學會如何解釋法律。首先,需要明確的是,刑法和民法的解釋方法是不同的。民法是私法,調整的是平等主體間的財產關係和人身關係。因為當事人雙方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當雙方出現民事糾紛必須通過法律定紛止爭。
  • 關於表彰第九屆「全國傑出青年法學家」的決定
    關於表彰第九屆「全國傑出青年法學家」的決定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法學會,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法學會,各副省級市法學會,中國法學會各研究會、法治研究基地,機關各部室和各直屬單位:為引導和激勵廣大法學法律工作者堅持正確政治方向
  • 法學家講解《民法典》|關於民事法律行為的特徵、類型的規定
    法學家助您搶佔先機,點擊購買,即刻享有!成大事者不糾結!僅僅一頓飯的花費,受益一輩子,早系統、深入學習則早領先與獲益!】民事法律行為是民事主體通過意思表示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係的行為。如訂立合同、立遺囑。
  • 法律評註的歷史流變、方法與範式_大咖說法_民主與法制網 國家一類...
    它不僅包含解釋,在後期也有解析和評論的意思,還包含除文字解釋外從不同理論視角的解讀。與它相比,glose的意思更加窄化,一般是在詞彙上的解讀,針對一些生澀或難懂的詞。Commentaire 則更多是評論的意思,而不僅是對文本的文字解釋。此外,exégèse還是一種獨立的學科,可以看到關於它歷史和方法的專論。因此,我們在文中經常用註解一詞代替法學評註。
  • 法律經濟學包含兩種立場
    人們最容易想到的回答是:法律經濟學是法學與經濟學交叉融合形成的學科。法律經濟學既與法律有關,也與經濟有關。某些問題,倘若既涉及到法律,也涉及到經濟,研究這樣的問題似乎就可以歸屬於法律經濟學的領域。這種關於法律經濟學的理解顯然失之寬泛。  理解法律經濟學的另一種方式,就是把它當作是一種研究方法。
  • 張志銘:法律解釋概念探微
    公元6世紀,羅馬帝國皇帝查士丁尼依靠法學家的幫助成功地完成了《國法大全》的編纂,在《國法大全》頒布的同時,他立即禁止在裁判中參考任何法學家的著作,並禁止對《國法大全》作任何評註,意圖藉此維護自己和法典的絕對權威。
  • 中國法學會關於表彰第九屆「全國傑出青年法學家」的決定
    中國法學會關於表彰第九屆「全國傑出青年法學家」的決定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法學會,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法學會,各副省級市法學會,中國法學會各研究會、法治研究基地,機關各部室和各直屬單位:   為引導和激勵廣大法學法律工作者堅持正確政治方向
  • 我校胡銘教授獲評「全國傑出青年法學家」
    近日,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胡銘教授獲第九屆「全國傑出青年法學家」稱號,周江洪、趙駿教授獲第九屆「全國傑出青年法學家」提名獎。頒獎儀式在人民大會堂舉行,中央政治局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法學會會長王晨出席並頒獎。
  • 法律解釋方法規則之初探
    [摘要]:法律解釋既是對法律含義的解讀,又是法律發展的重要方法。然而,在個中法律解釋方法中,是否具有一定的規則是學界探討的焦點,本文試圖通過對法律解釋方法的比較,探尋其中的內部規則,以期使法律解釋方法可以發揮應有之作用。
  • 法律解釋方法在指導性案例中的運用
    相較於司法解釋立法化、規範化、抽象化的特點,指導性案例更具有及時性、靈活性、針對性的優勢,發揮著連接事實與規範的橋梁紐帶作用。法律解釋方法的核心是法律思維,是法律適用過程中經常用到的重要方法。筆者以法律解釋方法在指導性案例中的運用為視角,探討案例背後的思維和技巧,以期為有效識別和準確應用指導性案例提供一種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