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時期的「兵」和「勇」,一字之差,地位卻大不同

2020-12-16 大國將令視頻

中國封建王朝時期持續了將近兩千年,對我國的發展起到了非常深遠的影響,在清朝覆滅以後,封建制度也就徹底崩塌了。因為清朝處於新舊時代交替之際,所以比起那些封建王朝,它顯得更加特別一點。在明朝末年,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率領著自己的軍隊終結了明朝的統治,但是他卻沒能守住自己的勝利果實,反倒是讓清軍佔了個便宜,自那以後這片大地就由滿族統治。清朝從建立到覆滅一共用了將近300年,也算是長壽了。

近年來古裝劇可謂是層出不窮,其中不少劇都喜歡以清朝為背景,這也激發了很多人對清朝的好奇心。很多人在查閱相關資料的時候發現,清朝的士兵雖然服飾基本一致,但是軍服上的字卻很不一樣,有的寫著「兵」有的寫著「勇」。事實上,雖然這些衣服上只是一字之差,但概念卻完全不同,有著天壤之別。

首先我們要知道,無論胸前寫著什麼字,那些士兵都是清軍隊伍的一員,主要責任都是維護清朝的統治不被動搖,從這點上來說他們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差別,不過寫著「兵」字的清軍要比寫著「勇」字的清軍待遇更好點,管理上也要更正規一點。

寫著兵的話,就意味著這位士兵是國家軍隊的一員,在清政府都是有登記的,就相當於現在各國正在服役的軍人。而寫著勇的士兵就完全不一樣了,他們都是在特殊情況下被臨時拉來組成隊伍的,仗打完以後他們領了錢就能走。

在最開始的時候,清軍都是由八旗子弟組成的,而這八旗又被分為滿洲八旗、蒙古八旗以及漢軍八旗。另外清軍裡還有一支隊伍,被稱作是綠營兵,這些人是明朝遺留下來的或者是各省的兵力,八旗軍和綠營兵都屬於清軍的正規編制,所以他們穿的都是寫著兵的衣服。

「勇」的組成就顯得有點複雜了,他們屬於地方力量。有些官員覺得兵力不夠用,就會用一些報酬作為交換,吸引民眾來參軍。為了起到區分的作用,官員會專門給自己徵召來的「勇」起個稱呼,例如曾國藩的部隊就被稱作是「湘勇」。

而由八旗子弟和綠營軍組成的兵在後期也是越發衰弱,尤其是那些八旗軍,因為基本上都是富家子弟,很少有人會去專心訓練,戰鬥力自然也是越來越差。發展到後來,「勇」反而成為了清軍的主力隊伍和中堅力量。

「勇」雖然不受清朝重視,一場仗打下來也只能拿到很少的報酬,吃穿上也完全比不上「兵」,可是在面對敵人時,「勇」要比那些八旗軍有骨氣多了。清朝覆滅以後,大多數「勇」都成了官員的個人武裝力量。

「兵」作為國家軍隊,他們本應該承擔起維護國家的重任,但是清朝的「兵」卻一點作用都沒起,最後反而是「勇」更有軍人的樣子。這也是在告訴我們,在管理軍隊的時候,必須要紀律嚴明,如果忽視了日常訓練,戰鬥力就會迅速減弱。

相關焦點

  • 清朝的「兵」和「勇」,一字之差,待遇相差甚遠
    我們都知道在晚清時期,官員腐敗的現象十分普遍,軍隊的管理也變得日漸鬆散,這導致士兵都將心思用在了收刮民脂民膏這方面。雖然晚清時期的清兵不堪一擊,但是在清朝前中期,清兵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厲害的一支軍隊。不知道大家在史料記載中有沒有發現清朝士兵的衣服並不是完全一樣的,有些士兵穿著寫有「兵」字的衣服,而有些士兵則穿著寫有「勇」字的衣服。
  • 清朝士兵衣服上的「兵」和「勇」,有何不同?身份地位有明顯區別
    清朝的兵制說起 「兵」與「勇」的不同 今天我們就從清朝的兵制說起,為大家詳解「兵」與「勇」的不同! 據《清史稿》所載:清朝的兵制大體上可分為旗兵與漢兵兩大類,其中旗兵就是我們所熟知的「八旗兵」,由努爾哈赤親手所創,是後金得以統一東北並攻入山海關的骨幹力量,每一個士兵都是滿族出身,漢兵則是清軍入關後才創建的。
  • 清朝士兵的「兵」和「勇」有啥區別?偉人自創的成語說得很清楚
    而在清朝時期的軍隊士兵,我們經常通過電視劇中能夠看到,其中最為醒目的便是他們服飾上一個大大的漢字,而且這個些字還不相同,常見的就是「兵」和「勇」,還有其他的一些字,這些不同的字代表什麼意思?是否就是不同的軍種呢?
  • 清朝士兵的服裝上為什麼有這些字,「兵」和「勇」有什麼區別?
    清朝時,人類已經發明了照相技術,從一些老照片中我們可以看到,清朝的士兵大多穿著像如今t恤一樣的打扮,而從身子的正面有一道豎線貫穿,豎線的上面則仿佛貼著一張圓形的紙,紙上清清楚楚地寫著大字「兵」。對簡單的「兵」一個字,或許我們能夠很輕易地看出,這就是清朝的士兵了。但是不光是「兵」,從一些影視劇和歷史老照片中,除了兵字,我們還能看到很多其他的字樣,比如說「勇」、「鹽」、「捕」、「驛」、「牢」等等,這些字都是什麼意思呢?士兵身上不同的字樣,又代表了什麼樣不同的職位?
  • 古代士兵胸前「兵和勇」字,到底有何不同?說出來你別不信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人注意過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古代士兵衣服上印的字是不一樣的,衣服上有的是「兵」字,有的則是「勇」字,那麼為何同為士兵的他們,衣服上會印有兩個不同的字呢?「兵和勇」到底有什麼區別呢?說出來你別不信,下面我就來帶大家認識一下。其實,這兩個字的差別還是挺大的。
  • 清朝士兵衣服上印的字,為什麼會分兵和勇?一個字差距如此之大!
    清朝士兵衣服上印的字,為什麼會分兵和勇?一個字差距如此之大!大家看電視劇的時候,可能會看到,清朝士兵的衣服上都會印著一個字,而且這個字還不是完全一樣的。這個字有時候是兵有時候是勇,這個細節大家可能沒有怎麼注意過。
  • 清朝時期大學士需要向王爺行禮嗎?他們的地位是如何變化的?
    清朝時期大學士要不要向王爺行行禮呢?針對這個問題,很多人的答案是肯定的,如果說問題是清朝時期是王爺向大學士行禮,還是大學士香王爺行禮呢?大家肯定會覺得真問題好白目啊。這不是自古以來就是很正常的事情嗎?大臣們向皇親貴族行禮是在理所當然的事情了,還有什麼好詢問的呢?
  • 清朝時期,只有皇帝是「正國級」?你對清朝官制的誤解,有多深
    那麼,如果將清朝官職等級和現今官員體制相比較而言,清朝時期的「正國級」到底是大清王朝絕對的一把手——皇帝,還是清朝官員的最高等級——正一品官員呢?首先,應該明確的是,「正國級」到底該如何定義?01 皇帝皇帝乃係中國帝制時期的國家最高統治者。對於將中央集權、皇權至高無上發展到極致狀態的封建王朝,清朝將皇帝在皇權國家的特殊和絕對「一把手」的地位,予以絕對確定。
  • 埋藏在山底的桂林明朝巡檢司清朝綠營兵駐地
    在桂林城北七裡灕江畔有一個地方叫『白石潭』,由於這個地方古時候是水路陸路的結合點,明清時期設有軍隊駐紮守護,明朝時期稱為『白石潭巡檢司』,清朝時期還是延續明朝的建制在白石潭設軍隊駐紮,清朝時期駐紮的軍隊稱為『綠營兵』。
  • 中國名將最多的朝代,幾乎是清朝的十倍多,為什麼清朝沒名將?
    一是武將地位下降了。二是對外戰爭幾乎沒有了。我們看名將最多的朝代,都是符合上面這兩條的。一是武將地位要高,比如漢朝,封侯拜將,人生兩大願望,武將的地位非常高,衛青不過是一個小跟班,因為打仗厲害,也成了一代名將,霍去病就更不用提了。李廣那麼牛,卻因為沒有封上侯,成為千古遺憾,就是因為當時名將就該封侯。
  • 清朝八旗中哪個旗地位最高?並不是正黃旗
    後來,努爾哈赤和皇太極按照滿八旗制度,建立了八旗蒙古、八旗漢軍。他們與八旗滿洲一起,構成了八旗軍的整體。那麼,在八旗中,哪個旗的地位最高呢?在清朝入關之前,皇帝直接統領兩個旗,即正黃旗和鑲黃旗。毫無疑問,這兩個旗的地位最高。其餘6旗由皇帝的子侄率領,地位略低。
  • 以史為鑑:清朝時期主佃關係變化分析
    這種關係由來已久,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制度上面也以西周的宗法製作為規範,唐朝時期國力強盛佃戶發展到巔峰。可以說封建王朝時期的中國總體經濟形態正是佃農制經濟形態。不論是哪個朝代,佃戶都處於極為重要地位又極為低下的身份。而到了清朝,這種關係有所改變,在清朝,主佃關係呈現出了不同發展的趨勢。
  • 清朝的皇太子,地位和待遇有多高?
    之所以他在清朝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是因為:在清朝前期,皇位是通過幾大貝勒和權貴們議政的方式決定的,比如皇太極、順治;在清朝中期,雍正為了避免九子奪嫡的事情再度發生,創造性地建立了秘密立儲制度;在清朝晚期,皇帝連兒子都生不出來了,就更別提皇太子了
  • 料酒、黃酒、啤酒、白酒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用法和功效大不同
    導讀:料酒、黃酒、啤酒、白酒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用法和功效大不同。而在現代生活中,酒在我們生活中也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生活物資,它不僅可以飲用,還可以當作調料,比如我們最常使用的料酒、黃酒、啤酒、白酒,雖然這些酒只有一字之差,但是用法和功效大不同。今天胡師傅就給大家詳細講解一下這些酒的用法和功效,希望大家以後做菜時,不要亂用酒了。
  • 清朝時期的「建威將軍「,到底是個什麼官職?清朝武將的巔峰
    封建皇權社會中,官職體系都可被明確分為兩大類——文官、武官。作為少數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清朝的武裝力量配置本就帶有明顯的民族特色,再加上努爾哈赤創設的「八旗制度」制約,清朝的軍隊便分為了兩大系統——八旗、綠營。「八旗」軍隊中的官職有將軍、都統、副都統、城守尉、防守尉等;而「綠營」軍隊中的官職有提督、總兵、副將、參將等等。
  • 醋酸鈣VS碳酸鈣 僅一字之差效果大不同
    (原標題:醋酸鈣VS碳酸鈣 僅一字之差效果大不同) 鈣是人體中最重要的常量元素之一
  • 清朝的一品大員,官職到底有多大,拿到現在相當於什麼地位?
    本文系原創,請勿轉載在我國古代,想要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只有考上進士,去做官。歷史上好像對於商人不是那麼的推崇,大多數的皇帝都是重農抑商的,因為只有農民便於管理。但是今天小編要帶大家討論的是在大清朝時期的正一品官職相當於什麼級別,那麼這個職位和大家想的一樣嗎?
  • 清朝時期,王爺和大學士見面,應該如此行禮
    在諸多影視作品的演繹中,關於清代王公貝勒和大學士之間的見面禮節,也基本沿用了統治階層和受統治階層的等級明確、尊卑分明。但事實果真如此嗎?清朝歷史上的王爺見到大學士,到底誰該向誰行禮呢?清初時期,相較於王爺們,大學士地位地下清初時期,皇權因為王公貝勒、滿洲勳貴的分化,並未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集中,這一時期的王爺們在統治階層佔據著絕對不容忽視的地位和影響。也就是說,此時的王爺們代表著一定程度上的皇權,乃係包括大學士在內的朝廷官員實際意義上的「主子」。
  • 鹹豐下令創建湘軍 對清朝而言是福還是禍?
    比如史論中盛讚鹹豐的一條改革,為「兵不足而兼用勇」。所謂「勇」指鄉勇,意為地方民兵的團練制度。清朝團練制度並非鹹豐開創,但卻由他所發揚光大,主要因為面對太平天國之亂時,朝廷的常備正規軍——八旗兵和綠營兵已基本失去作戰能力,故鹹豐命令各地官員回鄉團練民兵,冀望以此作為對抗太平軍的主要戰力。
  • 清朝的「鎮國公」和「一等公」,誰地位更高?同為超品,差別巨大
    01-04 12:19:19 來源: 炫星娛樂家 舉報   作為少數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清朝的爵位體系較之前朝歷代均有不同